(原创)高梁河 北京城的母亲河

  

△从高梁桥路走过,你必须经意才能注意到高梁古桥的存在。

 北京西直门立交桥西北角有条11时走向的南北路——高梁桥路,因有高梁古桥而成路名。如今,高梁古桥(图中被阳光照射桥栏的那部分)被拓宽的高梁桥路上、下行道夹持及镶嵌在中间,刻意保留了古桥与拓宽前的一段路面。

高梁桥名来自高梁河,可如今人们把桥西侧下的河水叫长河,桥东侧下的河水叫转河,在高梁桥下并不贯通,原来这段转河和长河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已被覆盖成暗涵,2003年为迎奥运北京大规模环保整治,重新打开恢复为明渠,至于河里的水大概因为是人为引灌,也没了上下游的历史流向。很少有人能弄清历史上高梁河的源于和流向。

  

据说最早的高梁桥建于1292年(元代),是元大都和义门(后来的西直门)出城西行的必经之路,原为青白石三孔桥,现在留下的为清代桥,一侧有控水闸,调节河水进入京城水量,提升闸门的施力石臂和导向石槽保存完好,这旮旮旯旯的也就成了环境卫生的死角。

       △清末时的高梁桥。
       △高梁桥东侧的转河。詹天佑修京张铁路,在这里设西直门火车站,于是长河在西直门火车站的西、北、东以“几” 字型绕过,改成了转河。
  

桥西侧高梁的长河,上溯自紫竹院,曾是高梁河上游的一段。转河之下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和中南海在人“改天换地”之前则是自然流淌的高梁河,先有北海的琼华岛,才有后来的元大都,所以说它是现今北京城的母亲河并非诳语。 

趋水而居,聚而成城,中国有许多的城市因江河而起,如汉阳、洛阳、济南。古时,现今北京城区所处地域由漯水(即今永定河)在南,高粱河居北,由西流向东南,两河夹流。漯水远来,在现今三家店出太行山脉,冬季枯水,夏季又常肆虐泛滥被称为无定河,3000年前商周,先人离河北上,在现今莲花池东一个叫蓟丘的高地开始了北京城聚居成郭的过程。先是蓟后是燕,晚唐时期也叫幽州,与北宋对峙的辽将幽州作为陪都,改称南京又叫燕京。1153年金代迁都至此,在现在城区的西南片辽都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全盛的都城——金中都,金中都有多大?试着在现在的北京版图上把它的轮廓划出: 

在三环路西南角内的万泉公园里有一土城残丘叫凤凰嘴,那是金中都城郭的西南角,经度北上可与军事博物馆东侧连点划线为西城城墙上最西边的一个门;现广安门北滨河路、南滨河路及并行的西护城河是金中墙,纬度东进在南二、三环之间凉水河北岸、北京南站南侧一线为南城墙;北城墙纬度在白云观北一线,在北蜂窝路上公交车有会城门一站,会城门是金中都北都的中轴线,金中都的东城墙应在现宣武门外大街东侧一线,合围出金中都的基本城廓。在此之外当今偌大的北京城在850年前都是金中都的郊外。

按照地理历史学家侯仁之教授的结论:1700年前的古高梁河源于现在的紫竹院公园里的那片水,平地流泉,东去经现在的白石桥、高梁桥后转向东南,现在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和中南海曾是它的流向河道,应该在现在的三环路东南角的十里河(村)附近流入现在的凉水河,而凉水河是永定河的故道。这是原始的高梁河,之上还没有北京城。

 

  

△现今紫竹院公园内的湖泊,曾经的高梁河源头。大部分河流的源头是从高山走来,“平地流泉”的源头我只见过一个——河北涞源的拒马河源头,印象至深:偌大的一片水域,一、二米深的水清澈见底,水底沙石粒粒可数,从中到处是窜出的串串密集不断的气泡,那是涌泉,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个水域的地水渗涌,把丛生的水草涌得棵棵顺立。高梁河源于平地流泉,如今连玉泉山的泉都干枯,更别说这里了。 

高梁河源头历史上第一次变更是公元250年,漯水(即今永定河)与高粱河同为东南流向,南北夹流,漯水经常泛滥成灾而高粱河又常患水源不足。当时驻广阳的曹魏征北将军刘靖,在此屯垦戍边,登石景山观源流后,在永定河流经石景山处修拦河坝——戾陵堰,形成一个小水库;同时在石景山和四平山之间的地形缺口处凿穿小山梁向东开凿水渠至紫竹院贯通高梁河,因所凿涵洞形似车厢故称车箱渠。丰水期引水东流增高梁河流量,减蓟城洪涝压力,枯水季节高梁河水可倒灌解其遏,其间流域可灌溉二十多万亩土地。十二年后樊晨主持重修戾陵堰,并从高粱河上游开凿渠道直通温榆河,扩大了灌溉面积,浇灌面积达一百多万亩,这是北京第一个水利工程,据说在石景山的北坡脚下如今仍有遗存可寻。如今紫竹院西南角有一段从京密引水渠过来的河道,其来龙去脉是否与当年车箱渠相关? 

金中都时的皇家园林一是西侧城外的莲花池,二是1179年在中都的东北郊高梁河上兴建离宫太宁宫,利用宽阔的河面加以开拓,疏浚的河泥堆积起一座小岛——琼华岛,就是现在的北海,开拓的历代延续,高梁河在这一带的河床形成一个带状湖泊,就是后来的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海和后来的南海。 

1205年,为解决金中都坝河南北漕运,从西北郊玉泉山流泉下游的瓮山泊(后来的昆明湖)开渠引水至现紫竹院接高梁河上游以丰沛和稳定水源,这是可见长河成流的最早记录。

       △瓮山泊,今天的颐和园昆明湖。

1215年,蒙古骑兵南下,突破南口,攻占金中都,金室南迁汴梁,这蒙古大军比600多年后的英法联军要狠得多,大肆抢掠之后,将宫阙连着都城一把大火点焚,时燃时灭,断断续续前后蔓延一个多月,留得瓦砾一片。但远在东北郊的离宫琼华岛却得以幸免。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志在中原,蒙古骑兵再次南下,由于中都萧条于是“驻跸燕京近郊”即后来的北海,四年后正式定都燕京,国号“元”,不过这新都城的规划是在琼华岛上谋划,自然是新天新地新址,于是有了元大都和新的都城中轴线,奠定了现在北京城的基础和发展格局。先有高梁河孕出北海,由北海引来现在的北京城,你说这高梁河是不是今日北京城的母亲河。

       △曾经的高梁河,金、元朝的琼华岛,今天的北海。

不过建元大都时,水利专家郭守敬在1291年对高梁河水系作了两处改动:一是引昌平白浮泉水先向西沿西山山前台地南下,以精确的科学计算绕过沙河、清河海拔低于北京的洼地,流入瓮山泊(昆明湖),这一段人工河现在是从颐和园奔百望山、凤凰岭时与黑山扈路并行的京密引水渠的一段。又从瓮山泊开一渠道至紫竹院,按年代排序,这是继1205年金末从瓮山泊引水后再次提到补高梁河水,再次提到现在所叫的长河,不过郭守敬实实在在地留下了一个至今可见的水利建筑——广源闸。二是开挖了什刹海前海东岸万宁古桥下的那条通惠河,这里是起点,东南流向至曾经的皇城东北角然后顺皇城东垣外南下,如今没了皇城墙也没了河,被一条分段叫为“北河沿”和“南河沿” 的大街代替,是元代沟通南北大运河漕运至皇城根的通道。北海被圈入皇城,上游的什刹海则是舳舮蔽水的漕运终点,其连接的水系也被截断,从玉泉山下别开新渠引水进入北海、中海和后来的南海,直供皇家苑林。直至今日,游北海游的是曾经天子的气度,逛什刹海逛的是京城市井,不是一个味。

       △▽曾经的高梁河,什刹海前海与后海的瓶颈连接处——银锭桥。元代南北大运河漕运的北终点,那一头是杭州的武林门。

 

  (图片暂缺)

△曾经的高梁河,如今的中南海。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曾进去过一次,那是内部组织参观毛泽东主席曾经的居住地——丰泽园,确实很简朴,内装古籍的书橱整柜整柜的靠墙而立,衣架上悬挂的睡衣补着大块的补丁,偌大的木床板外高里低靠墙倾斜状支起一个大床,里侧的一半被成行摞起的书籍占据一半,除了窗户是双层玻璃钢,敲出的声音“刚刚”脆外,真是很普通。在划定的游走区域里,光临了南海上的瀛台,扒着窗户看了一眼曾软禁光绪的殿内并在南海划船荡舟,不过你靠不了岸,岸边间隔等距有警卫人员坐着马扎在看着书报,谢绝你靠近。那年代,改革开放伊始,摸着石头过河,什么都有可能改变,把这趟参观理解成了中南海也将开放,30年后,中南海还是中南海,要想留下地标性的图像,大概只有去北海的团城上遥拍。 

 如今,紫竹院到高梁桥的长河段是高梁河仅存的一段河道,转河是因京张铁路西直门建站高梁河改道的一段,这两段河道都曾改造为暗渠,在奥运前北京环境保护大整治中又挑开成为明河。再往下,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曾经的河,后来的湖,蒙古人把它叫“海子”。再往南,曾经的高梁河在地表上已无踪影。

 到了大清,从颐和园到西直门的这段河道统称为长河,到乾隆年间整治为皇家御用河道,高梁桥是帝王们登船西区之处,这“御河”如今成了旅游的卖点,60元 / 人,同样的终点,公交车刷卡,4角,我利用碎片时间溯河分段走完。

 
  

按照记载高梁桥不远处应有倚虹堂,那是天朝帝王登船西去颐和园、圆明园的皇家码头,不太清楚如今这个示意性的码头是不是原址,不过从老北京网上荡下一张“倚虹堂”的老照片,可倒看百年。

         △长河高梁桥倚虹堂。
  

△50年前叫“中苏人民友好大厦”,后来的北京展览馆,原来只有正面的印象,现在才发现,在长河水域的印衬下这组建筑群别具一格,毕竟是五十年代的十大建筑,比现在的“大裤衩”耐看。这里也是水游长河的码头。再往西,长河水路进了北京动物园,沿河的陆路你得窜小街巷胡同绕过。

  

△再回到长河边,意外发现不曾关注过的“五塔寺”是个很值得看的寺院,五塔寺并非有五座塔而是有一座金刚宝座塔。金刚宝座塔是佛教塔的一种形式,在北京,除了碧云寺那个放置孙中山衣冠冢的金刚宝座塔外,很少见到这种形式的塔。关键是这里有个石刻博物馆,把许多散落在北京各地的石碑、石像生、墓碑甚至坟茔地宫石结构件在这里集中存放,这里赑屃驮的碑多为御碑,没有考证赑屃驮碑是否必须是御碑?

 

△城市的发展已将曾经的“白石桥”消失贻尽,如今只是一个公交站名,相比之下“高梁桥”是幸运的。

  

△紫竹院内的一段长河,曾经的高梁河。有种说法:“天坛看松,长河看柳”,好玩的乾隆曾用“柳荫深处是蓬莱”来比喻长河的观柳意境。

  

△近依紫竹院的80年代北京十大建筑的国家图书馆。

  

 △西出紫竹院后的一段长河。

  

△▽元代郭守敬修建的广源水闸,旧照片中只有一侧闸门,上面没有桥面,通过两扇门扇来开关水。老北京网上的照片上的那只船是慈禧的龙船,当年去颐和园就得在这里穿闸而过,这闸上禁军布岗布哨,桥下警船开道,当年有这楼,就麻烦了,得关闭窗户人出楼——清楼,这广州珠江边上的亚运会开幕式就是这么开的,禁军布岗得布到楼顶头了。

 

 慈禧的龙船

  

△万寿寺,大清最高领导去颐和园,一般中午时刻到此,敬香礼佛,歇息啜食,这寺也就有了皇家寺院的级别,也就有了如何让领导高兴的众多经典流传,最经典的就属伺候慈禧的大内总管李莲英,在这里楞是极富创意地按照慈禧的模样立了个观音菩萨,慈禧见了嘴咧得久久不能闭合,愣是让门牙着了凉,这小李子乘热拍打,倒封慈禧一个“老佛爷”的封号,整得满朝只给老佛爷请安,把传统的皇帝职称楞给PK成下风下水,顺便把大清的国运也PK成了朝败国衰,这小李子却成了官场阿谀奉承秘籍的经典教案。

  

△长河与京密引水渠的汇合处,游船驶出的是长河河道,从这里再往颐和园,应该是京密引水渠借用原来的长河河道。京密引水渠是共和国时代的水利工程,它将密云水库、怀柔水库水引入北京水系,从昌平白浮泉到昆明湖接用的是郭守敬元代引水渠,从颐和园出来到这里分叉,京密引水渠的这边从这里流向玉渊潭。

  

△▽长河郊野段。临近昆明湖时,颐和园也在这里开了个南门。

 
  

 △正前方是昆明湖,这从左侧拐过来的则是京密引水渠,它穿越的是与昆明湖西堤之隔的西湖。

 

△绣漪桥。昆明湖与长河的水界线,过了这桥洞就是昆明湖。桥洞如此高挑的桥昆明湖岸只有两座,另一座是在昆明湖西北角的玉带桥,那是历史上昆明湖的昌平白浮泉来水的进水口,桥洞高挑,为的是行船,行龙船。

其实昆明湖自金末被引水东南流,助高梁河水势,昆明湖水域就充当起北京城的大水库功能,虽枯竭了自己,先由昌平白浮,再从怀柔、密云两大水库引水,你知道吗,如今的南水北调的终点将在哪里?还是昆明湖,将来再溯水而行,就奔丹江口了,咱留着下回再说。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2-02-22 13:02  
分享到 
赞过
(6301次阅读/51个评论/13人赞过)
    酷哥晨晨
    多是偶熟悉的啊,...强鼓掌
    温榆迁客
    难得见到如此严谨的好文章,有依有据有图片,真实可信、毋庸置疑。
    应业
    微笑就在我家附近,长知识啦

      这是两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如果高粱河是北京的母亲河,则曾经之上流过的永定河就是北京城的奶奶河了。永定河的历史流向,曾是以三家店为轴心,从直接东流到向南到卢沟桥,经历了一个扇形面的徒迁,其中有一时期就有现在高粱河、积水潭、什刹海、北海、中南海、十里堡这一走向。呲牙

      微笑多谢,认真的老师
    有点苦味儿

    这才是真正的好文!!

    xiaosishe小蛇
    做为北京人,是应该知道一些北京的历史。。谢谢惠然而来。。。强
    博雅散人

    现在所说的高梁河,一般指位于北京西北的长河的一部分。

     

    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高梁河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梁河,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发源于平地泉(现今紫竹园湖),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个小水系。高梁河河道是永定河河道南移前的故河道。

     

    永定河的平原河段,在地质时期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其河道大体由北向南迁徙。

     

    在北京附近,切割晚更新世洪积一冲积平原的古永定河约有三条:

     

    一条是在城区以北的今清河一带,可能属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中期的永定河流经地带,它接纳了古温榆河之后随即与潮白水系相汇;

     

    一条是通过城区的“三海”;

     

    一条在城区以南,经南苑至旧武清附近与潮白水系相汇。


     

    永定河,古代文献称其为“漯水”,至少在汉、唐时期为永定河的古行水河道。

     

    永定河在漯水故道的相对稳定局面至少维持到唐代末叶。辽、金以来河势渐趋动荡,淤决、改道事件不断出现,漯水故道终于被废弃,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

     

    明、清时期,永定河有过重要变动: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袭夺圣水(今琉璃河),十四世纪中叶以后又袭夺拒马河。琉璃河、拒马河等河流被迫改流西南,大清河水系遂在这个时期形成。

     

    永定河在最近一千年里的反复改道,使大兴以南泊洋淀一文安洼以北的广大地区遍布古河道遗迹,并且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合冲积扇式的堆积区,地表覆盖了大量的砂质沉积物。

     

     

    《水经》与《水经注》描述的永定河

     

    大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记载:“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又东过诼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记载虽十分简略,但也大致记载了漯水的走向、地理位置。这个时期的漯水以三海大河故道为行水河道。

     

    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水,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 郦道元认为《水经》记载有误,认为漯水流经蓟城南,而不是蓟城北,并引用《魏土地记》来订正。

     

    《水经》记载并没有错,郦道元所见到的漯水也确实在蓟城南,只不过三国时期之后,北魏之前,漯水曾有过一次改道,由蓟城北改道为蓟城南。

     

    据考证, 《魏土地记》成书于北魏太和末年或稍后(公元497~515年间)。东汉以后的蓟城城址大致在白云观东南地区。

     

    近年来,发现北西---南东向贯穿北京城区的古河道---三海大河故道,自石景山,经八宝山北、田村、紫竹院、德胜门、北海、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西南,经龙潭湖向东南方向流去。三海大河故道就是《水经》记载的漯水古河道。

     

    《水经注》所记载的则是改道后的永定河河道。

     

    有关永定河与北京的关系,我在“北京自然环境变迁(四篇)”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http://www.517huwai.com/blog/19537  北京自然环境变迁(四篇)

     

     

      永定河河道由北向南的改道流向过程在郭守敬纪念馆里见到过,但看后没有向高粱河联想,谢谢你的补充,说清了高粱河的前世.握手

      握手您是好学深思之人!能把北京的历史文化介绍给大家。

       

      长河全长30多里,原是历代京城的引水河道。

       

      长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不同的名字。辽代称“高梁河”,金代称“皂河”,元代称“金水河”,明代称“玉河”,清代始称“长河”。

    爱美爱自然
    强 好帖!听说可以坐船游览至通州,不是是否。
      好象现在没有.握手
      哦,给取消了?
    一直走
    欣赏,收藏。
      请老师多指点,呵呵,你的一句将<官厅走冰>挂到活动中的话,使我无意中发现从网易博客博客导入到517游记的便捷技巧,于是陈仓晒谷地倒过来以前写的东西,还得谢你呀.

      飘然而至,恵然而来。

      大将出场,眼前一亮。

      多年积累,功夫深厚。

      丰富户外,幸甚至哉。

    良知行
    微笑一篇京城水利史强,京杭大运河在其中有什么故事吗?
      刚知道从博客往这里转的技巧,有关大运河的有,我导入一下握手.
      微笑谢谢惠然,拜读抱拳
    老顽童

    收藏!强太用心,太翔实的总结啦!

    除了那个五塔寺没注意到,别的都遛达过,零星加点儿:

    1、现在长河和转河都敞开贯通了,如黄河几字形绕到德胜门西便与北护城河交汇了。

    2、北京展览馆北面的“御码头”北面有段突出的土堤,杨柳依依,长草凄凄,颇有情调,很想去那里扎营:)

    3、什刹海万宁桥到地安门皇城根那段河道(原玉河暗道)逐渐拆建、整修,动静很大、新旧明显。

    4、昆明湖---玉渊潭=昆玉河。这期间,先在蓝靛厂长春桥南与今长河交汇、后在翠微滨角段与永定河引水渠相汇。“长”河、“永”定,蛮有趣。

    5、运河水源最上源白浮泉早被“无关部门”圈成休养所,其东侧正建超大规模水景公园,蔚为壮观。

     

      见过白浮泉的照片与介绍,被他方占用,所以一直没去,按5所说值得一去啦?

       


      官厅走冰写了一点东东,一直走老师让贴在活动之后,无意中发现可将博客导入的功能,于是陈仓晒谷,把过去的东西导入。

      白浮泉源头在昌平南山,山顶有小庙常锁,门口有尽职保安常拦,在里面住宿倒是可去遥望下庙墙。

      其西侧有个小山头划为公园,酸枣贼多,口感贼好,山脚有真正的枣树

      色

      其东侧那个公园规划超级大,一直延伸到那个悬索大桥下!今年应该能建成,应该很漂亮!

      什刹海、中南海之水原为长河(高梁河、转河)转运之昆明湖水。现长河通到德胜门西,与前海隔2环路相望,不晓得此水是否能穿路南来(如何过地铁2号线?),地图上也没有贯通。

      所以,我疑惑现在的这几片水洼水从何来?是地上管道??

      找时间去看看.

      衰地上看不出来,或许地下有暗道?

      更宏观的疑惑是:现在2号线以内的水(N海+N河)是怎么进补的。

      查到一段相关的:

       

      “1977年开始北护城河上段的改建工程。改建新河道,西接南长河暗沟,东行第一轧钢厂北侧后接北护城河明渠,至德胜门西侧的松林闸前,将原铁棂闸东移 200米并与“北郊四湖”进口闸结合形成水利分水枢纽。铁棂闸南有283米的暗渠与积水潭(西海)相通。”

      看来是在某些地方有暗渠穿越2号线?

      跟现在的永定河一样,自然流水早不见踪影了.现在三家店到卢沟桥复见的水面印象里是回用处理后的中水,且流到下游后再抽回上游来循环.现在的转河也比原来的转河延长了几公里,从新街口小西天往西原来就是老舍先生跳湖自尽的太平湖,现在成了新转河的一部分.有资料说,明将元大都北城墙从北土城路一线南移到德胜门一线,西北角一段斜墙避的就是这片水面,汇通寺处是它与积水潭连接的瓶颈处,也是城墙的水关所在.
      谢谢老顽童,你的跟帖已经连同这篇游记收藏。有机会也独立成篇吧。

      以前的水路是明的,有迹可寻,太平湖是因为修地铁填平了的,今天还留着部分地名,如“太平湖市场”。

      其实我疑惑的是:从何处、如何穿越地铁二号线,这是工程技术问题,

      或许地下管道很细?或许是地上管道?总该有处交点啊?

      类似:昌平轨道从地下15米深处“穿越京密引水渠。

       

      一号线是明挖,曾看过它的深度,其上腾出10米的空间处理这些应该问题不大.南水北调进城的一段是地下,大概走向是西四环下,最终进的还是昆明湖西侧的湖(有的叫它团城湖),即现在京密灌渠贯通的那片湖,昆明湖本身现在就是一个景观湖,缺水就补,而西侧的团城湖则充当了北京城饮用水的蓄水池作用,从颐和园西门到南门,顺着出水的河道还能见到一个穿墙而出的闸门,出去几百米后就不见河道了,也好像入地了.

      抱拳谢先生关注。

      打去年开始对北京运河水系感兴趣,特别走了N段运河河道及延伸遗迹。这周日天气好的话,再去皇木厂、张家湾一带转转 ,但愿冰尚存、芦苇荡尚在,古风依旧。

      如果时间够,也可西去箫太后的御码头、东北至宋庄。

      一直想去萧太后桥拍几张片子,你知道具体的公交站名吗?

      嗯,应该是入地了。下次再去西海和郭守敬纪念馆,要特别留意下哪块会是出水口。。。

      这周差点组队去走通惠河呢,曾经组过一次。
      期待.24个闸咱们去数数.
      抱拳高人论道。

      关于箫太后桥(通运桥)

      http://bbs.fengniao.com/forum/1368098.html

      http://www.lbx777.com/ql/bj/qlbj017.htm

       

       

      那边公交、徒步均可!

      1、八通线终点土桥站,换乘通25、27、801、806、807,到张家湾镇,3公里。这里有古城墙,附近还有两处清真寺,也可见证回民与张家湾与通州之关系。

      2、另有一处在将军坟,也叫萧太后桥(再西行3公里有处码头遗址公园),八通线梨园站换乘 通10、通7、647南下,4~6站,不到4公里!

       

      “通运桥在今张家湾旧城南门外,也称萧太后桥,旧时称板桥。1005~1008八年,辽景宗之皇后、辽圣宗之母萧太后(即杨家将时代之萧太后),由燕京(今北京)凿河至此,运兵运粮,称运粮河,也称萧太后河。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说法。河成之后,在河南北跨水搭架木板桥,故有板桥之称……
        明万历三十年(1602),内监张华奏请改建石桥,并建福德庙与文昌祠镇之。因万历帝生母李太后是通州人,且“李太后更以菩萨自居,在京城广修寺宇”。此庙是建在她的家乡,兼之修桥乃是件大功德,不但得到很快批准,修庙之资太后捐了大半。万历三十一年动工,由陈进儒监造,万历三十三年(1605)十月竣工桥成。桥北城楼肆市,桥南人家烟火,船行桥下,人走桥上,无异江南水乡,正所谓“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之处。  

      抱拳抱拳抱拳拜见各位老师,仿古是个好活动,,受教了。。

      再抄录一段:

      萧太后河原为辽代开凿的漕运河道,全长21公里----(从四环四方桥欢乐谷南到张家湾汇入凉水河),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

      萧太后河又作“肖太后河”。国内的地理课本、学生用地图册上一般作“肖太后河”。“萧太后”是指辽朝(大契丹帝国)的圣宗之母萧氏(史称萧太后,辽国有多个萧后、萧太后),此河之所以以“萧太后”来命名,是因为当年她率军征战北宋的时候,扎营在今天的北京,曾经一度缺水,差役寻水许久,终于找到了一条河流。萧太后喝后夸赞水很甘冽,便问起水名。差役报这是条无名的河流,她就降旨以她的名号来命名。这当然只是个传说,正史中没有记载。  

       另一说:此河位于京城的东南部,因辽萧太后主持开挖而得名,始于统和六年(988年),是北京成为国都以来最早的漕运河,最初是为运送军粮所用,后成为皇家漕运的重要航道。它比元代漕运的坝河早280多年,比元明清漕运的通惠河早300多年,而今依然是北京东部的主要河流之一。

       

      目前,正做治理工程,复现部分辽代景观。

      微笑学习了。

      周日走这条线,从遗址公园沿萧太后河徒步连过“三”个萧太后桥,两个是混凝土的,一个是石头的,到张家湾、皇木厂,那边还有很多古迹古董,再在大运河边的杨柳岸、芦苇荡转转。

      敢来不???勾引

      微笑这么好的路线!头顶红发的萧太后我喜欢:)为什么不敢呲牙

       

      只是只是,时间不行啊,呜呜。

       

      等看顽总你的美片啦抱拳

      谢谢详细告知和介绍,才知道有两个萧太后桥,原来只知道张家湾.握手

      ha ha ,那是我瞎叫的,其实有多个现代混凝土桥跨箫太后河,其中一个也这么命名了---箫太后桥,而我们要看的真正的通运桥,西边是“箫太后河桥”,都是很易让人误解的。

      北京城的发达,有几个点,

      1、西南琉璃河西周燕都,目前有遗址博物馆

      2、西边的莲花池

      3、西北的玉泉山、昆明湖、积水潭什刹海(高梁河水系)

      4、东南的张家湾、运河

      (其实更深层的是周口店、永定河、运河水系:箫太后河、坝河,目前是北边的N多水库)

相关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