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在朱家角采风觅古

上海周边的古镇,周庄、同里、甪直比较出名,因归属江苏苏州,上海前往的公路交通得去长途汽车站,且为定时班车,一天就几趟,得赶早出行。喜欢懒散出游的模式,脚随心走,于是把逛江南古镇的目标转向归上海管辖的地域,因为有方便的公交路网覆盖。朱家角是自然的首选,儿时在上海,从生活在周边的老一伐邻里之间常能听到吴语发音的“朱家角”,可见朱家角曾与上海人的生活是有所相关的。

人民广场普安路金陵路公交站有沪朱高速快线,12元,到位于青浦的朱家角也就一个多小时,与江苏的周庄隔淀山湖遥对。

 

▲▼朱家角的地标古建——放生桥。

40天的江南行,见到这样的古桥还有两处:杭州的拱宸桥、塘栖的广济桥,都曾是京杭运河上的重镇。桥的拱数,代表了可同时过往的船数;最大的桥拱就是可过大船的极限。朱家角的放生桥为五孔,见证在水运为主的前古年代,朱家角曾经的水运枢纽与货物集散的地位。它的上游是淀山湖、太湖,与京杭大运河相通,下游就是黄浦江。上海的延生离不开朱家角这个角(jue),成集于宋、元,因水而兴,商业日盛,至明万历年遂成繁荣大镇。清代以后,成为青浦县西部的贸易中心,坊间有“三泾(朱泾、枫泾、泗泾)不如一角”说法,是内地物华进入上海的要津,特别是稻米,每年新谷上市,这里的河港几为米船所壅塞。据说当年上海米行的老板售米定价探行情,探的就是朱家角行情,此涨则涨,此降则降。当年这百姓中日子过得紧吧且精明的,大概也就象如今的股市散民在网上盯红、绿,亦打探着朱家角的米价买米过日子。

 

 

▲有本1910年出版的老书《新中国》,又名《立宪四十年后之中国》,与1949年后的‘新中国’并非一个社会概念,1910年是清王朝气数倒计之时,作者做的“宪政”梦,纯属用语的偶合,据说可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齐名,199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其书有再版。小说以第一人称记叙,开头便是:“两斤花雕下肚就昏昏欲睡”,以梦入言敞开幻想。其中有上海地紧而在浦东造屋开“万国博览会”;为电车通道,就高架还是地下发生争执,因高架行车噪声大,高架竖柱影响市容又不方便,最终取电车隧道,“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还有“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现在浦东地方已兴旺得与上海差不多了,中国国家银行分行就开在浦东呢”。

真奇!梦过百年真成真,2010年有上海世博会;六条过江地铁线;“南浦”、“卢浦”、“杨浦”三座跨江大桥;陆家嘴的金融中心等等;所言之境除了时间还真是八九不离十。于是朱家角人把他俸在了进入古街之前的广场上。

陆士谔(1878-1944),生于珠溪镇即今朱家角。17岁从师清代名医唐纯斋,1905年27岁到上海行医,所在医馆服务于书局,大概是近墨者“黑”的诱因,行医的同时写开了通俗小说,一生百余部,精于医而盛名于文,人们因上海世博会与其预言的无谋而合的惊奇而再次沸起。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以油画、雕塑的形式展现历史的朱家角,由大师吴冠中操持,特别是油画的表现形式再富有艺术的创作,美术作品可以高度的凝敛概括而摄影只能瞬间的获取,因此看油画中的朱家角比看摄影图片别有劲道。

 

▲▼朱家角的河成网,有大有小。大河就是放生桥下的漕港河,桥下游船码头有去淀山湖的游艇,官船、坐商经营,包船才走,20人,上哪凑去?哪怕多挂一块牌子:人满开船;这船大该半个小时开一趟应该问题不大,没人张罗,只得遗憾而离。这摇橹船只准在古镇里晃荡。

 

 

 

 

 

 

▲▼北大街。历史上的朱家角以北大街、大新街、漕河街为商业中心,,曾有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商贾云集景象。如今北大街、漕河街、西井街完好地保留了古街的原貌,商铺接踵比肩,最多的是地方特色的“吃”。

窄,是朱家角古街的一大特色,大概河网密布,古时以水路为主,这陆路能行人即可。所以朱家角也有“一线天”。

 

 

▲▼漕河街。

 

 

▲隔河同为一条街的西井街。

 

▲▼坐商。临街、临河,古街上的老房多为两头占,自家的房、自家的店,客多客少心不慌。

 

 

▲行商,又见货郎挑。豆腐花,北方叫豆腐脑。大概朱家角老街窄,无摆摊、行三轮的空间,挑担,吆喝,沿街一路而行。

 

▲▼朱家角最稀罕之处:大清邮局。亦是一幢房,水、陆两个门面,因房型西式而与众不同。1896年开办“大清邮局”,1903年在此设立邮政分局。现在有古代邮驿文化和大清邮政文化展。

 

古镇的邮政史:1862-1874年,沿袭古代邮驿制度,有邮递官递送信件,朱家角设邮铺;清道光年,上海“全盛”民信局在朱家角设分局;1875-1908年,上海“协源”民信局在此附近开代理铺;1895年上海“立兴”公司“华寿”轮由上海市内新闸桥溯吴淞江至朱家角;光绪29年(1903年)在这里开设邮政代理处,进出邮件由小火轮、机帆船、脚划船水路承运;宣统三年(1911年)为二等邮局,直属上海邮政局,下辖四个代办所,年平均每天邮件270件。抗战时期邮局一度停业,由私人出面代办邮政业务。抗战结束,邮政业务恢复。再往后又有了快捷的电报、长途电话业务,习惯上将邮局叫成“邮电局”,如今是互联网、E-mail时代,隔洋跨海的,都在家里搞定。柜台依旧在,真人是负责这个邮局管理的,那个假人是代人写信的,再看这些反到新鲜。众多的大清明信片、大清邮票,如今都是收藏的宝。

 

 

老邮局里的中国地图是这般摸样的。还以英文标注,原来当年也属西学的范畴。

受近代西方邮政制度的影响,比照出中国传统驿传制度的弊端,咸丰年间冯桂芬在其《裁驿站议》中开始鼓吹兴办新式邮政。铁路、电讯的发展,也对沿袭了几千年的邮驿系统给予了极大的冲击。据说最早的朝廷国讯是在天津接收电报,再由快马送递京城。1878年(光绪四年)清朝总理衙门采纳了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的建议,并征得李鸿章的同意,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牛庄(营口)、烟台、上海五处试办新式邮政。在天津所设立的邮政机构英文名为“custmos post office”,当时译为海关拔驷达局,意思就是海关邮局。很长一段时间内,邮政一直处于海关的管理体制之中。1896年(光绪二十二年),海关邮政改称大清邮局,设于总税务司署内,天津的海关邮局也改名为“大清邮政津局”,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第一个中国文字的邮政局牌匾。以后陆续在全国设立的各类邮政机构均称为“大清邮局”。1906年清末新政中才独立建制为邮传部。朱家角的这个大清邮局能保留至今而成为华东唯一的大清邮局旧址。

 

古代的邮驿展示从公元前1400年殷的“简书”(刻于骨头上的文书)传递开始;春秋战国的烽火台、虎符、铜符与驿递制度的建立。才有孔子“德之流行速于置邮传令”的比喻;秦始皇颁布的第一部邮驿律令;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宋,战事多端,开始分设快递:金牌,昼夜500里。银牌400里。铜牌200里;元,将邮驿改驿站;明,陆驿、水驿,由郑和下西洋开端海驿;清,1876年,我国第一套邮票启用。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撤销驿站。

 

▲▼课植园。

朱家角开放的私家园林有两处。古街区外近临朱沪线公交总站有珠溪园,原为蔡姓富商的私园,上世纪五十年代开辟为公园,1990年进行园林化整修,仿赝古建扎眼地新,难以感觉岁月的沉淀。

还有就是这西井街上朱家角最大的园林——课植园。始建于1912年,至今仅百年,耗时15年,正是封建王朝与共和宪政交替,中西文化对冲兼容新潮迭起的年代,课植园则体现了这一时代背景,园内建筑按修建顺序,由中规中矩到中西混搭再到中西合璧而富有特色。临街只占一个大门,看不出里面所藏,入内才知别有洞天。

 

 

▲看似桥涵残缺,实为过风,之中水榭可借风取爽,独出心裁。

园林由厅堂区、假山区、园林区构成,小桥流水,亭台楼榭,曲径回廊,一步一景,一派江南小院的恬静安宁。错落有致的200余间中西混搭或合璧的近代建筑镶嵌其中,与一般的江南古园林形成景致的最大差别。

原园主为清末道台(捐)马文卿,用银36万两,历时15年建起这课植园,建园之时,这马道台游遍江南名园,取胜模仿。主宅正厅有对联“课经书学千悟万,植稻麦耕九余三”,主人的家训是“课读之余,不忘耕植”,课植园名取之内涵。园分两域,课园读书,植园农耕。

 

▲课经书学之处——课园里中西合璧的藏书楼。

 

▲耕植稻麦之地——植园,又叫稻香村。相传课植园占地96亩,植园就占去三分之二,如今植园只留下极小的一部分,空旷的场地由着孩子们“老鹰捉小鸡”。

植园里的点睛之作原有“耕九余三”堂,两层高,红砖砌成,所有的窗户都是典型的欧式教堂花玻璃,相比藏书楼的中西合璧,则是彻底的西式建筑,与之毗邻的是9亩水稻田,给朱家角人留下扎眼与突兀的印象,如今都已消失湮灭,只能在画家的笔下追踪。

游大师吴冠中推崇的泼墨李家山,曾见一高悬“耕读传家”的砖雕老宅门,印象颇深,总觉有唯经独尊,隔世寻桃源的情结。马道台的“植”则不同,自种水田,培育高产良种,由账房先生算出一年增收的租米,再把良种分配给马家佃农种植,来提高产量和租米。与高玉宝笔下杜撰的周扒皮半夜学鸡叫相比,算是个“科学地主”,不恶。“青角薄稻米”是当年青浦地区和朱家角盛产的品牌,闻名上海,《申报》每天都刊登它的市场行情。

 

其实马道台不是官,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的大脚马皇后是其本家,有“读书明理,不以仕途为官”的祖训,青年时从父经商而积下资财,做的还是外贸,出过洋,道台相当于副省级,“捐”就是公开的“买官”而非私下贿赂,朝廷缺钱需要敛民财的门道,于是设下了这么一个制度,公开卖,比全部进入吏部官员的私囊强些。马道台不在官场混,也就没落下什么晚清的官僚陈习,送子出国留学且以西学科技为业。马道台是朱家角的外来户,57岁那年携资寻景看中了这地而建课植园,晚年的马文卿膝下无子女承欢,常将戏班请入园中,园门外张贴告示迎镇内百姓入园看戏,熙熙攘攘,自己则独处暗隅默看百姓热闹补己孤独。

独有无偶,2010年上海世博会,由音乐家谭盾,“昆曲王子”张军和舞蹈家黄豆豆联袂打造园林实景昆曲《梦回.牡丹亭》,以课植园内倒狮亭及周边实景为舞台,开戏要与日落时分同步,随戏入夜,灯光扮彩,观众临水听曲,身临其境,别有体验。至今,园门外亦有大幅的喷绘告示:每周六;票价180元—1500元。

 

马文卿在课植园完工两年后便离世。没有伴随课植园后来的坎坷,是种幸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朱家角沦陷,马家的几房儿孙均逃离老宅。这里成了日本宪兵队,火烧了“松啸四面厅”、“六角半歇亭”,稻田荒废,园中厅堂所藏名贵字画、古董均流失。

解放后,课植园由政府接管,1956年辟为朱家角中学。巧的是这朱家角中学的前身——私立珠溪初级中学1950年由约光中学与私立济青中学合并而成。而这约光中学,又是马文卿的孙子马正纲1945年创办的。

1999年,朱家角中学逐渐迁出,课植园作为旅游景点开发修复,几经历史变迁的课植园才有如今这模样,而变小了的植园,更多的是一种想象的展示。

 

▲西井街79号。

西井街必看,与那两条古商业街不同,两街夹一河,小船荡悠悠,属水乡别景,美的韵味十足,大概曾是大宅的聚集区,除课植园还有多处当地名宅。这西井街79号还榜上无名,这一进厅堂木雕精致古色古香,随便参观。除了这只鹦鹉,堆了不少的老物件,最现代的物件还是一架照相馆用,摄影师得盖着黑头布取景的老式木头相机,。一进出二进入的档口,有老者摇着蒲扇半躺躺椅,大概是园主,如今属私宅,再往里走,20元。在古镇,开店开铺不新鲜,能把自己的家当成园子开,必有牛处!

 

▲朱家角古街区内有两处庙:城隍庙;圆津禅寺。后者建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文革”时寺中佛像毁坏殆尽,现在的圆津禅寺修复于2000年5月,清华阁,是座钟楼,古镇登高望远处,有转周可看朱家角十二景的说法。做功课时有提醒,走到这里竟忘了此茬,充充走过,遗憾。

 

 

始建于清咸丰十年(1860年)的朱家角天主教教堂,前面的钟楼为宣统元年(1909年)续建,1980年11月,修复开放,为“文革”后上海郊县最早恢复开放的一座教堂。

 

      ▲在寻教堂的路上无意而获,门窗洞开,处于废弃状,上海市登记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1919年创办的珠浦电灯厂老厂房,古镇近代工业的萌芽。一直以为是个早期生产电灯泡的场子,按图索骥,在互联网上一顿狂搜,大吃一惊:

清宣统三年(1911年)江苏丹徒人马幼眉在这里开办余丰碾米厂,附设发电,供朱家角部分商店、居民夜间照明用电,朱家角开始告别汽油灯、洋油灯、油盏火、蜡烛火的照明方式,成为朱家角镇的历史坐标之一。1919年兼并青浦观明电灯公司,改名为珠浦电灯公司,开始用高压输电方式通电青浦。

1903年,大清颁发《公司注册试办章程》,青浦始行工商企业登记,但无人响应,8年后“珠浦”成为青浦历史上第一个履行注册的企业,马幼眉的“法制”观念大概也源于他曾经的留洋经历。

马幼眉的父辈是当时社会很有名气的“马氏三杰”。大伯马建勋是李鸿章帐下的军需官;二伯马建常(马相伯)为震旦、复旦和辅仁大学的创始人,曾担任北大校长;父亲马建忠曾在天主教耶稣会在上海设立的初学院和大学院当修士,学习拉丁文、法文、英文和希腊文,1877年被清政府派往欧洲留学,在法国巴黎政治学院学习交涉、律例,兼任中国驻英、法大使郭嵩焘的翻译。1880年获博士学位回国,入李鸿章幕下办外交、洋务,兼轮船招商局会办、上海机器织布局总办。在当时东西方文化碰撞中,马建忠是个近代思想先驱者的悲剧角色。他把中国贫穷落后的原因归于掌握知识的载体——汉语太难,难的原因是“隐寓”在汉语中的“规矩”(语法规则)没有被揭示出来。使得国人“积四千余载之智慧材力,无不一一消磨于所以载道所以明理之文”。要想与“达道明理之西人相角逐焉,其贤愚优劣有不待誒”。以12年的时光完成了中国汉语的第一部语法专著,奠定现代汉语语法基础的《马氏文通》。所谓的文言文与白话文,大概最早就是源于读书人的官样书面语与百姓口语的分道扬镳,要命的是科举、入仕只认八股,还没标点断句,用此来写“哥德巴赫猜想”还真不好想象。使汉语走向大众的语言,大概是中国特有的一个过程,因此梁启超有“中国现代语言学以《马氏文通》的产生为标志”的赞誉。

网上有马家后人从另一个角度回忆:马建忠是猴子,平时不安份,当时分家时,他分到八千亩金坛的田。由于他办厂、办钱(庄?)亏本而卖光。

马幼眉有这样的父辈背景,算个官二代、商二代,应该很惬意。却留学德国并带回德造发电机组,来到朱家角,从这里开始碾米、发电,实业起步。

珠浦电灯公司做大,得力于马幼眉的儿子马奉璋,北京辅仁大学专研理化,1935年31岁时接掌珠浦电灯厂,第一个大手笔就是增加电力至360鸈(功率单位“千瓦”的旧称),顿使朱家角“通衢烨煜”。1940年与上海华商公司接线,日夜供电,照亮青浦县城。

“珠浦后传”:1956年“珠浦”实行公私合营,改名为“公私合营珠浦电灯厂”;1960年“珠浦”迁往青浦县城,改名为“地方国营青浦供电所”;1962年划归上海供电局,改名为“上海供电局青浦供电所”。

大清邮局近临有“王昶纪念馆”,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土,官至江西布政使,刑部右侍郎。生平宦游数千里,访求碑刻文字,兼收铜器、砖瓦铭文,著书颇丰,晚年居朱家角镇。未进,这样的官员史迹在江南古镇太多,多为迎合旅游摆设恢复。在网上输入“朱家角名人”,课植园的马文卿和这“珠浦”的马幼眉均不在册,大概是没有仕途,无华章等身的故。按贫富分,他们属于富人;按阶级分,一个地主,一个资本家;却是我在朱家角看得最有味的人文,百年,社会的裂变,两个生活在朱家角具体化的人。如果用好、坏人来分,用现在的标准,应该属于好人。

 

日落时分,向古镇的出口走去,叮叮当当,渐远。

(古镇本身无门票,具体的几个景点要买票,古镇口有联票,两者皆可。)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3-04-05 20:35  
分享到 
赞过
(3686次阅读/17个评论/11人赞过)
    清馨
    抱拳学习并收藏了!
      咖啡送一杯咖啡!
    多拉拉
    去过朱家角,比较急,没怎么细逛,原来别有洞天哇~~强
    梦雨亦奇
    拜读了
      咖啡送咖啡一杯。
    荷塘清莲
    好详尽,礼物这些年代数据是怎么来的。
      互联网。把疑问输入搜索,有时候能得到答案的。握手
    岁月风铃
    欣赏了强
    wuxian9999
    欣赏老师佳作!强
    大树-49
    强欣赏 收藏 佳作
    一直走
    好文字。强
      抱拳祝先生身体早日安康!
相关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