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长城与关沟里的长城

 

周六,跟着“一直走”在517户外网上发贴聚合的40多人从岔道城到居庸关15公里的徒步再次走关沟。“一直走”,一个刚刚退休的统计师,网上声望颇高,特点是就着发起的徒走路线,能给你讲述曾经的历史、史实、典故,点石成金而成为文化之旅被众“驴”拥戴,往往发贴一天便名额爆满,被80后、90后特别推崇。自感是个“老关沟”,未曾想这一趟走得还真有新的启发和收获。

 

打小概念里,长城是一条线,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老龙头,后来又被考证延伸到了辽宁的鸭绿江口,今天在长城博物馆看到这一形象的历代长城图示,有种顿悟:早先讲的长城是汉民族的长城,今天第一次见到将4000公里的金长城并列,完整了中华民族的长城概念,“金”就是后来的“女真”,再往后就是“满清”,据说有一段如今进入的是蒙古国和俄罗斯的疆域版图,有人说是老蒋卖的,也有说是......?

曾到过井陉的娘子关,孤零零的一个城门楼子,离京南下已300多公里,还真没与长城联想,在长城博物馆里方知仍属长城一关。长城不是一条线,农耕与游牧的融合是跨越近1800年时空的历史过程,从征战开始,至今留下了一段段残垣断墙,关隘门径。所以不少的人逛长城,只知关门不知走向,逛的是哪一个朝代哪一段城墙。

 北京地区明的长城

    北京的长城很密集,在网上荡下了这张地图。有个愿望,一一走到,去感悟长城的雄魄,暴走难以获得好的影像,走进去,住下来,细细反刍。

 关沟里的长城

八达岭、箭扣、司马台、慕田峪......,北京的长城段仿佛格外的多,明代皇帝从朱棣开始就算天子戍边,从北京的德胜门北上到第一线明长城关口八达岭也就60多公里的路程,所以明代在这里修的长城也格外的多。元、明换代,蒙古大军退回大漠,瓦刺、鞑靼时常从八达岭、白羊城、古北口向南侵扰。明在塞外的险要地势处夯筑土堡,屯兵守卫,狼烟报信,又叫烽火台,所以现在留下很多让外人分不清‘bao’‘bu’‘pu’读音带有“堡”字的地名。财政充盈后,又用土石结构边墙将相互独立的土堡相连,也形成一道道城墙。北京还有许多带“城”的地名,如沿河城、镇边城、样边城等等,多为明代筑城屯兵要地,处地偏僻险隘,如今成了徒步穿越的好去处。

从小至今过关沟十多次,这一道道横越跨沟的城墙是个怎样关联,还真说不清,在这沙盘前算是厘清了关沟内数道城墙的脉势。

关沟,由东南向西北40里走向,是南北走向的太行山脉与东西向燕山山脉的分界处,这一带的山统称军都山。关沟从南往北,有下关(南口)、居庸关、上关、八达岭,按龚自珍《说居庸关》所述其分别为15里等距间隔而设,另有水关、岔道城共6个拥兵关口,五处拒敌一处过水,因关门多所以叫关沟。八达岭、水关为一线主长城,其余内外4个构成纵深防御。居庸为关始于唐朝,先后易名蓟门关、军都关、居庸关。有八达岭为居庸之禁扼,岔道又为八达岭之藩篱的说法。

 

 

关沟第一关。岔道城是关沟防御的前沿,独立于八达岭城关之外3华里。城郭修建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东西长449米,南北宽185米,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面向八达岭的为“岔东雄关”,为明万历年的石刻门楣,以此对称的是“岔西雄关”,从中贯通一条主街,经过近数年的规划复整,城中电线、电缆入地,破除水泥路面重新以条石、卵石铺就,两侧的古建已整修一新,包括总兵衙署和城隍庙。两个关门与南侧城墙恢复城砖包裹,有马面探出。

小城干净、安谧,除了我们这一拨背背包的,少见村民,多去了八达岭忙活,那里有旅游消费的主流群。村有300多住户,900多人,大清一统之后,长城失去边关功能,军转民,繁衍之后留下了一个岔道村。 

 

村里80%的人靠旅游吃饭,仅八达岭城关景区的店铺、摊位为村里人提供年税后收入可达300多万元。与国家的投入相匹配,拆除老房将城砖重新上墙,累计投入500多万元换回现在岔道城的仿古面貌。外地的游客来去匆匆一般到八达岭城关为止,期待着农家院的收入还得盯北京人的休闲消费,进得来,留得住,犹如康陵村的春饼、柳沟村的豆腐,得找出自己的特色。既然紫禁城都能为VIP们开出私谧豪宴,市民们在这古城、古宅就着古文化度一个周末,贪的都是返古尝新,挺现实。让历史陈迹成为经济资源,岔道城正在迈出这一步。

 

岔道城的军事功能在于与八达岭关城相互支撑,入侵者如直接攻八达岭,岔道城则可以出击或断腰或截尾,如先攻岔道城,守者可依靠后援拒敌。

明末,闯王李自成率兵经大同、宣化直逼北京,在这岔道城打了三天三夜久攻不下,问下属:前面是什么地方,大概陕西话“道”“达”难辨,回答曰:“八道岭”,便下令停攻转道,这才第一道,如此损兵折将,这八道岭都打完,咱也就没人进北京啦。有点戏说,不过李自成最后真是转道破石峡关插到居庸关前的。

1945年8月,苏蒙联军对日宣战进入中国,八路军借势攻占张家口向日蒙疆所部提出受降,日军接到的指令是只向国民政府投降,于是战火再起,日军残部与4万日本侨民沿京张铁路溃退至岔道城困守,后又退守八达岭关城,直到国军到达城头飘起青天白日旗。之后八路军固守岔道城一线,国军的火车也过不了八达岭隧道,国共对峙,直到1946年6月内战又起,10月10日,八路军晋察冀军区从张家口作战略撤退,炸毁了岔道城的两个关门和附近的铁路、公路桥梁撤出岔道城。

历史上这大概是围绕着岔道城的最后两次攻守之战。

 

△“西岔雄关”,据说此门原有瓮城合围,一侧遗留的青石古道印证了从瓮城侧门而出的走向。古时出关后路分三支分别去往宣化、延庆、永宁,因此战国时先叫“三岔口”,元代时是大都到上都的必经之地,屯兵建城就有了“岔道城”。快马从京城出来正好一日的路程,不远处有出京后的第一个古驿站——榆林堡,曾以为当年慈禧西逃第一夜住的是下花园的“鸡鸣驿”,这次被“一直走”老师纠正,太后第一夜的“农家院”在榆林。

 

△关沟第二关,八达岭城关。瓮城的作用是在关城门前三面合围出一道城墙,构成攻防的两道门槛,一般为外凸,八达岭的瓮城与众不同,在关门内圈出。

 

△关沟水关。以城拒敌但不能断流水,城墙过水的地方叫“水关”,八达岭的水关在八达岭七口之一的石佛寺口,由抗倭名将戚继光按他提出的长城建筑新形制督建,距今400年。那个圆形拱门才是主角水关,带城门楼子的不知是复建创新还是复原所有,反正是近十几年雄起。记得第一次去西安的华清池,曾趴在一个古亭阁的窗缝往里窥窃,景点的导示牌注明的是杨贵妃洗浴处,几年后真正的华清池在地下被考证发现,再次去特意关注到原来的亭阁玻璃上贴了一张巴掌大纸“换药处”,成了景点的医务室,哑然失笑,从那以后看什么也不再较真。

矩形的门洞两侧留着城砖接茬的茬口,大概示意原不该有门,现在必须过车,2005年由潘石屹等投资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别墅型酒店,42栋别墅就散座在这水关后的山壑里。

 

△水关广场边被废弃的石佛寺山洞,虽仅百年却是原物,京张铁路因30年代一场山洪改线,在旧洞的东侧另凿隧道提高路基,是原汁原味的由詹天佑所开凿的京张铁路老隧道,默默地跻身于景区之内,没有按景点规划,难以引起人们关注,洞的那头就在水关广场的进口,被改造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庙,为赚点香火钱致使原貌全无。

 

△水关广场的一侧城墙下有詹天佑住过的农家院,据说詹天佑关沟的第一个办公地点在南口机车车辆厂的一处平房内,随着工程的推进移师到这里。

 

△宁波有戚家山,相传是戚继光率戚家军练兵抗倭的地方,宁波还有戚家桥,那是咱的祖籍,爷爷十三岁离开到上海当学徒,父辈们只有寒暑假回去时的短暂回忆,到我这一代只有丝丝怀感的情结,两次借着开会的机会,在当地朋友的怂恿下探寻戚家桥,据村里的老辈人讲述:戚家桥有四个戚氏祠堂,四个分支,远祖由戚家山迁移而来,似乎想证明某种关联。多年来到处游走,对戚继光的历史踪迹也格外关注,蓬莱水城、山海关的老龙头,近几年都新建其史碑性的雕塑,未曾想在关沟的长城博物馆、八达岭关城等多处也树起他的雕像,不过最壮观的还是水关前这面浮雕墙。

戚继光对大明有两大功勋:禁海抗倭寇,戍边筑长城,从中打出一个“戚家军”,原猜想大概戚家军为戚姓子弟组成,跟着大将军从山东到闽浙,捍卫大明禁海的国策抗倭,留下一域的戚姓后人,其实非也,回来后在网上狂搜才整明白,大将军领命进浙,统领的大明国军斗志涣散,屡战不胜,便在义乌一带另行征招浙民成军且酷治严纪而越战越勇。大明北疆应急,17年里蓟州、昌平俩镇因战事失利,共撤换10员大将,处死两任总督,戚继光又带着这支军队北调戍边,任蓟州总兵,从八达岭到山海关,防线长达1000公里,对原有的长城进行整固,创建1337座空心敌台,用于驻兵、瞭望、贮存军火,使长城的防御功能得到增强。金山岭长城所在原为沙口岭,修筑这段长城的多为随戚家军而来的福建大、小金山籍官兵,为鼓舞士气,大将军将这段长城命名为金山岭长城。蓟州总兵在任16年,边戍百姓算是过了16年的安定日子。

戚继光晚年有点凄惨,内阁首辅张居正死后万历皇帝畏其功高盖主,以专权乱政之罪成了奸相,大将军以同党之嫌“鸟尽弓藏”被革职,1588年,60岁时病故于故乡蓬莱,两年后朝廷才下诏予以祭葬,类似于后来的平反。

戚继光之后的戚家军在其侄子戚金率领下随大明的川军出山海关外与后金的努尔哈赤征战,1621年浑河一战全军几尽覆没,余勇拒绝了朝廷复员浙、闽的安排被编入其他部队后,戚家军最终偃旗息鼓。

 

△▽关沟第三关。在居庸关与八达岭长城之间还有一道长城残垣,一直不清楚其来龙去脉,原来是曾经的上关城垣所在,上图是京张铁路西侧上关长城遗存。下图为城垣残存与关沟东侧山崖的衔接处,是一直走老师这次徒走特意找寻路过。

 

 

△▽关沟第四关——居庸关。上图为关城北门城楼,下图为云台与关城南门城楼。

 

30年前过居庸关,印象里只有云台,穿越关沟的柏油路在其西侧擦肩而过,如今所见的关城城垣、敌台、关门城楼和成片的古建都是后来的“赝品”。

如果说如今所见关沟长城为明代格局则云台为元,独树一帜显得更为珍贵。

云台本是过街喇嘛塔的基座,建于元代(1345年),上有三座白色覆钵式塔,即形同北海白塔、阜成门内妙应寺白塔,是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塔制形式。门台之上置喇嘛塔,在梁思成、林薇音早年考察中留下香山附近的北法海寺山门照片,如今均不见实物。居庸关云台之上的喇嘛塔毁于元末明初地震。之后在其上两次复建佛祠,最终在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失火烧毁,仅剩云台。

云台的珍贵在于其券门内壁上精美的石刻浮雕。元代,长城内外一统,化干戈为犁锄,这城门楼子大概也就剩下如今高速公路收费站的用途了,没了垛口、箭窗,这门洞还修得格外讲究。券顶,为五组圆形佛像图案即曼荼罗,由北向南依次为释迦牟尼(如来佛)、阿弥陀佛、阿佛、金刚手菩萨、普明菩萨连同镌刻的其它小佛像共197尊;券顶两侧斜面刻有十方佛,每方佛周围为102尊小佛,共1020尊,小佛为明正统年间在云台修泰安寺时补刻;券洞两侧的石壁两端为四大天王,身躯高达,怒目圆睁,并有厉鬼在其左右。天王之间空间为梵、藏、八思巴、畏兀儿、西夏、汉六种文字镌刻的《如来心经》经文、咒语、造塔功德记。其中西夏文为已失传语言文字、八思巴文则为忽必烈创立的蒙古新文字,大概属于最终未能推广开的语言文字,如今也了无踪影,枉费一代天骄。

门券内把门的四大天王,大概是石质的原因,略有发灰,相传为明正德皇帝朱厚照微服出游,欲借夜幕偷偷出关,无奈坐骑见天王怒目之像,不管正德皇帝如何抖缰挥鞭就是吓得不敢前行,直到下人用烟火将天王像熏黑后才得以出关,此说有点玄虚,却并非空穴来风。

皇帝属于历史公众人物,当朝时可依仗权势竭尽美化,但最终留下的必将是历史的客观记载,“人在做,天在看”大概就是这意思。朱厚照是明朝16位皇帝中最荒淫无度的一个,15岁上台,31岁驾崩,为避祖制、祖训的“紧箍咒”,继位的第二年就搬出紫禁城,在现今中南海西南岸临近西华门兴建“豹房公廨”至死未离,放任宦官操弄皇权、追逐财色荒淫无度。史上有其男宠江彬屡次诱导正德皇帝出居庸,以宣化府为第二豹房,闯宣府民宅如同皇家禁苑行走,寻花问柳霸尽宣化美色,最后竟然到了不必前呼后拥,独行独享轻车熟路玩得烂熟的境地。其在宣府的“艳迹”历史上传闻最广的就是调戏小酒肆当垆女李凤,被后人演绎为戏剧《游龙戏风》。

 

 

长城墙有垛口的一面是抗敌面,垛——遮掩保护,口——放矢拒敌。历史上的长城世态是“北攻南守”。

“历史上长城也有被反过来用的”,临近居庸关,带队的“一直走”以感慨的口吻说了这么一句,他指的是这几年逐渐被人耳闻的1937年“南口会战”,北守南攻,攻防换位。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日寇占领北平与天津之后,有三个战略主攻方向:沿津浦(口)铁路南下谋华东;沿平汉(口)铁路南下谋中原;沿平绥(京张)铁路西进控制华北。国民政府在这三个方向组织的大的相应阻敌战役,在津浦线上是台儿庄战役;平汉线上有黄河下花园决堤和后来的武汉大会战;平绥线方向就是近几年逐渐为人知晓的南口战役。日寇的战略取向是攻占察哈尔省(张家口)进而分兵绥(内蒙)、晋(山西)。强敌当前,代表国家抗敌,当年的国民政府不可能有不与日军大规模冲突,保存实力,积蓄力量蓄芳待来年的机遇和选择。1937年7月25日日军汇集7万人,分南口——居庸关;长峪城——白羊城;镇边城——横岭城三个方向向中国守军展开进攻,中国军队三个师加一个旅由汤恩伯统领共6万人。日军配有飞机20架,坦克30余辆,日均发射炮弹达5000余发,中国军队则是步枪、机关枪、手榴弹、小口径步兵用炮和大刀,敌我双方装备悬殊,出现了中国军队以血肉之躯与坦克钢铁血拼,利用坦克视窗往里塞手榴弹击毁7辆的悲壮场景。南口失陷,退守关沟,89师师长王仲廉缩小正面防御,固守两翼高山腹地,师指设于京张铁路居庸关隧道内,形成纵深防御阻击日军以达到持久耗敌的目的。同时,卫立煌率14集团军从石家庄沿太行山东麓日夜兼程驰援南口,于8月26日赶到白羊城。

8月25日,日寇从赤峰一线向西推进的部队攻占张家口,在南口方向,由汉奸引路从最西侧的镇边城突破长城一线直逼国军后方怀来县城,对南口之役作战的国军形成合围之势,固守居庸关已无战略意义,撤出战场,移师山西忻州开始组织新的会战,之中有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歼敌千人的平型关一役。

南口战役是日寇进入中国后,遭遇到中国有组织的第一次会战,也是日军在中国战场第一次使用毒气的一战。从8月8日到8月26日,中国伤亡29376人,其中72师416团上校团长张树祯在镇边城——横岭城一线阵亡,追授少将,是继七七事变中牺牲的佟麟阁、赵登禹之后,战死抗日沙场的第三个国军将领。日军公布其死伤为2600人,中方统计为15000人。

近几年有关南口会战的文字在网上陆续可见,前几年还有人将一块自刻的纪念石碑背上镇边城山上当年的阵地前立起,如今成了户外徒步的地标。有人在这片大山里捡拾收集当年战场的痕迹想建一个民办“南口大会战”博物馆 ,锈蚀的军械残件、弹壳,居然还有飞机上的测速管,未曾见当年有击落日机的纪录,不过金日成能用手枪打下飞机,这6万中国士兵6万支枪怎就不能?反正历史是由人来写,呵,这说法似乎有点反悖。

 南口仅存的关门——南门

关沟第五关——南口。严格地讲,北出南口才算进入关沟,南去京城则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

有资料说:南口关城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年),原建有南、北城门,相距150丈,有敌楼1座,护城墩4座,烽堠9座。如今仅存南门与300米长的残城垣。

有点汗颜,小学的最后两年父亲在这一带的山里挖洞,我就守着这关沟口寄宿上学呆了两年,再往后又穿着军装在这里呆过数月,林彪事件《五七一工程纪要》提及的21坦克团就在学校院墙外的山洞洞里,山上坍塌的砖垛子熟视却一直以为是古烽火台,不知道南口有关城,更不知道1937年的南口大会战。这南口村里的城关门还是在网上向‘一直走’打探完走法后今天才摸到这里。

在一个60多岁村民的引领和叙述下,有了一个轮廓。

 

村里有明代的太监墓“李公墓”,山上那个垛子就是关城的西北角,山体被后来的采石场(生产铁路道砟)炸成了崖壁。

 

对面低处山体上也有一座沿45度斜角坍塌一半的垛子,是关城的东北角,这两个垛口的连线,下山——过关沟——上山,就是曾经南口关城的北城墙,进沟的铁路、公路从中穿过。这是关沟南口的第一道山梁,当年进出关沟必从关城穿过。不过对北城墙的走向线在网上存有不同的争议。

 

 

左边有关城南墙的断口,右侧坡体上是东北角的垛子,老人说:城墙第一次破口就是詹天佑修京张铁路。他小的时候在这南墙上还能拣到子弹和子弹壳,是共产党与国民党打仗时留下的,用手指比划出子弹的长度。我说:你听说过打日本的南口会战吗?摇摇头。因为北平是和平解放的,解放军在新保安全歼傅作义35军主力后,不再从西线施压以使傅作义选择从天津海上南逃而是四野攻占天津为上策,这子弹更多的可能是南口会战的遗存。

当年为少占民房的拆迁和耕地,铁路过南口村后向西绕行到一片河滩地修建的南口火车站。大概从那以后,南口关城就逐渐被人遗忘而偏偶一方,从城到村。

 

今天的南口关城明显的遗存就是这修缮后的南门洞和门外的老影壁,如今全淹没在南口村的民居里。才知道距曾经呆了两年的学校直线距离也就1里多地,曾经骑过的“驴” 几十年后又走着来找“驴”,有点搞笑,不过这关沟的“关”算是整明白了点。

惠然而来发表于2012-02-24 18:42  
分享到 
赞过
(4851次阅读/17个评论/7人赞过)
    一直走
    8月25日,日寇从赤峰一线向西推进的部队攻占张家口,在南口方向,由汉奸引路从最西侧的镇边城突破长城一线直逼国军后方怀来县城,对南口之役作战的国军形成合围之势,固守居庸关已无战略意义,撤出战场,移师山西忻州开始组织新的会战,之中有伏击日军辎重部队歼敌千人的平型关一役。
    一直走
    1040
    杜丘
    强北京的长城可以写一本书!
    胡瓜
    盼走关沟折磨
      可以关注一直走老师的行踪,常有.
    夜雨
    呲牙看见我了
    凌风
    写的很好!
    又见彩虹
    详细清晰强
    黄龙

    好文,收藏了。

    一直走
    欣赏,收藏。
相关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