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散人
    2012-02-23 10:01博雅散人

    现在所说的高梁河,一般指位于北京西北的长河的一部分。

     

    高梁河是元代建都的主要依托水系,高梁河水系一直贯穿于北京城的心脏地带,在北京城历史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高梁河,或称高梁水,金代称高良河,发源于平地泉(现今紫竹园湖),是古代永定河水系中的一个小水系。高梁河河道是永定河河道南移前的故河道。

     

    永定河的平原河段,在地质时期新生代第四纪全新世时期其河道大体由北向南迁徙。

     

    在北京附近,切割晚更新世洪积一冲积平原的古永定河约有三条:

     

    一条是在城区以北的今清河一带,可能属于晚更新世末期至全新世中期的永定河流经地带,它接纳了古温榆河之后随即与潮白水系相汇;

     

    一条是通过城区的“三海”;

     

    一条在城区以南,经南苑至旧武清附近与潮白水系相汇。


     

    永定河,古代文献称其为“漯水”,至少在汉、唐时期为永定河的古行水河道。

     

    永定河在漯水故道的相对稳定局面至少维持到唐代末叶。辽、金以来河势渐趋动荡,淤决、改道事件不断出现,漯水故道终于被废弃,并逐步向西南方向迁移。

     

    明、清时期,永定河有过重要变动: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四世纪袭夺圣水(今琉璃河),十四世纪中叶以后又袭夺拒马河。琉璃河、拒马河等河流被迫改流西南,大清河水系遂在这个时期形成。

     

    永定河在最近一千年里的反复改道,使大兴以南泊洋淀一文安洼以北的广大地区遍布古河道遗迹,并且构成一个巨大的复合冲积扇式的堆积区,地表覆盖了大量的砂质沉积物。

     

     

    《水经》与《水经注》描述的永定河

     

    大约成书于三国时期的《水经》记载:“漯水出雁门阴馆县东北,过代郡桑干县南,又东过诼鹿县北,又东南出山,过广阳蓟县北,又东至渔阳雍奴县西入笥沟。”记载虽十分简略,但也大致记载了漯水的走向、地理位置。这个时期的漯水以三海大河故道为行水河道。

     

    北魏时期郦道元所著《水经注》记载:“漯水又东迳广阳县故城北……漯水又东北迳蓟县故城南,《魏土地记》曰蓟城南七里有清泉水,而不迳其北,盖经误证矣。” 郦道元认为《水经》记载有误,认为漯水流经蓟城南,而不是蓟城北,并引用《魏土地记》来订正。

     

    《水经》记载并没有错,郦道元所见到的漯水也确实在蓟城南,只不过三国时期之后,北魏之前,漯水曾有过一次改道,由蓟城北改道为蓟城南。

     

    据考证, 《魏土地记》成书于北魏太和末年或稍后(公元497~515年间)。东汉以后的蓟城城址大致在白云观东南地区。

     

    近年来,发现北西---南东向贯穿北京城区的古河道---三海大河故道,自石景山,经八宝山北、田村、紫竹院、德胜门、北海、中南海、人民大会堂西南,经龙潭湖向东南方向流去。三海大河故道就是《水经》记载的漯水古河道。

     

    《水经注》所记载的则是改道后的永定河河道。

     

    有关永定河与北京的关系,我在“北京自然环境变迁(四篇)”有过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http://www.517huwai.com/blog/19537  北京自然环境变迁(四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