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军都陉(上)鸡鸣驿与土木堡

10月14日

       早起乘蔚县到沙城的长途汽车到鸡鸣驿下车,参观军都陉上这个著名的古驿站。

 

鸡鸣山,由于时间比较紧张,没有前去参观。


       鸡鸣山原名磨笄山。《史记·赵世家》载:襄子姊前为代王夫人。简子既葬,未除服,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枓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各以枓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其姊闻之,泣而呼天,摩笄自杀。代人怜之,所死地名之为摩笄之山。遂以代封伯鲁子周为代成君。伯鲁者,襄子兄,故太子。太子蚤死,故封其子。

       贞观十九年,唐太宗"恃其英武征辽,尝过此山",曾"驻跸其下,闻雉啼而命曰鸡鸣"。一个帝王可以改变历史,改变一个地名更是颐指之间的事情。于是这座山从此叫鸡鸣山。于是在京张公路旁这个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成为一系列传奇的发源地。

 

鸡鸣山下鸡鸣驿

 

修葺一新的城墙和角楼

       驿站在中国历史上曾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是一个国家的生命线,古代时传递消息和发放官文都用快马,后因马的体力和奔跑的距离都很有限,要完成数百公里的传递不得不中途换马,所以就在沿途建立许多马站,后来这种马站又演变成接待过往官员、商人的临时驿站,同时完成传递信息和邮件,也起着军事城堡的功能。可以说驿站在古代起着现代邮局和军事基地的作用。 

       蒙古语称驿站为站赤。"元制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凡在属国,必置传驿。星罗棋布,脉路贯通。朝令夕至,声闻必达。""盖以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古人所置邮而传者,未有重于此者。凡站,路则以马以牛或以驴,或以车,而水则以舟"。在辽东地区的站赤甚至备有狗站。不但如此,元代的站赤有非常具体而又详尽的规定。而且几乎每朝对站赤的规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补,驿站的功能日趋完善。

       例如元世祖时燕京至开平府、至京兆,设急递铺,每十五里二十五里则设一铺。关于所传件都有详尽具体的规定: "……其文字本县官司绢袋封记,以牌书号。其牌长五寸,阔一寸五分,以绿油黄字书号,若系边关急速公事,用匣子封锁,于上重别提号及写某处文字,发遣时刻以凭照勘迟速。其匣子长一尺,阔四寸,高三寸,用黑油红字书号……"感觉就像现在的特快专递与加密急件。

       到了英宗至治三年,对急递铺的规定更为细密:"……凡铺卒皆腰革带,持枪、携雨衣,赍文书以行。夜则持炬火,道狭则车马者,负荷者,闻铃避诸旁,夜亦以惊虎狼也。响及所之铺,则铺人出以俟其至。囊板以护文书不破碎,不襞积,折小漆绢以御雨雪。不使濡湿之。及各铺得之,则又辗转递去。"如此规范如此严格,令人叹为观止。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这样形容元代驿站:"各省之要道上,每隔二十五迈耳,三十迈耳,必有一驿……合全国驿站计之备马有三十万匹,专门使用。驿站大房屋又一万余所,皆设备妍丽,其华糜情形使人难以笔述也。"

       鸡鸣驿是我国古代邮驿功能最全的驿站,具有非常重要的军事、交通与邮驿地位。明成化八年(1472年)以驿名城 ,遂为鸡鸣驿城。明史称这里为鸡鸣驿堡。        

       明隆庆四年,(1570年)城垣包砖,东西长460米,南北长480米,墙高11米。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宫道为驿卒传令的干道。东西城门上各筑两层越楼。鸡鸣驿达到全盛时期。一时间商贾进出,买卖兴隆。经济的发达带动了文化的繁荣,在这不足一平方公里的小城内居然有佛、道、儒教寺庙建筑十三处。人们说这里是"因山得名,因驿得城,以驿名城"。听上去听像绕口令,但它揭示了这山这驿这城的历史因缘,因此更具传奇色彩。

       鸡鸣驿所处的驿路,也就是它旁边110国道的前身,早在先秦时代就以“上谷干道”闻名于世,此后历代王朝都把它作为东经居庸去燕(现北京周边)、冀(河北一带),西到大同、新疆,南通飞狐(河北蔚县南)、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长城关隘之一),北达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俄罗斯的必经之路。地处当时交通要道的鸡鸣驿,在担负军、民驿站的同时,也成为商家发聚之地。据驿城里很多现存的碑刻记载,该驿在最繁华时仅当铺就有6家之多,同时还有商号9家、油铺4家及茶馆、车马店等等,然而年华流走,这里只剩下一些散落的民居。

          2003年,鸡鸣驿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列入世界100处濒危建筑遗产。2005年,鸡鸣驿又被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第二次列入世界100处濒危建筑遗产,这种情形在中国是孤例。

       现在的鸡鸣驿城墙城门是经过翻修的,不知是由于迫于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的压力还是出于发展旅游的需要。 

       鸡鸣驿城是一处建于明代(1368年-1644年)的驿站遗存。驿城占地22000平方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城内的五条道路纵横交错,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个区域。城内建筑分布有序,驿署区在城中心,西北区有马号,东北区为驿仓,城南的傍城有驿道东西向通过。城内还有古代遗留的商店和民居。鸡鸣驿城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鸡鸣驿始建于元代,1219年成吉思汗率兵西征,在通入西域的大道上开辟驿路,设置“站赤”,即驿站。 成吉思汗率领千军万马横扫欧亚大陆,在留下史诗般英雄传奇的同时,又把神话从马背演绎到陆地上。作为一种文化载体,遍及全国的驿站反映了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吸纳汉民族政治文化的积极举措。粗览唐宋元明清史,元代对驿站的记述最为详尽具体。这个骁勇强悍的民族,又以其精细缜密的思考,在唐宋驿站的基础上不断增补完善,为中国现代邮政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到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鸡鸣驿扩建为西北进京师的第一大站。设东西两门,城门上方筑两层越楼,此城中部建玉皇阁楼,城四角分筑角楼。东西“马道”为驿马进出通道,城南的“南官道”即是当年驿卒传令干道。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将城墙重新修理,并在城东筑护城坝一道。

 

 

       长途汽车把我放在鸡鸣驿新开的北门附近。现在鸡鸣驿已经开始出售门票,每人六十元。我超过了六十周岁,半票优惠,三十元。

       从北便门进城,一边询问着当地人,一边寻找着鸡鸣驿著名的几个地方。


文昌宫













神龙庙

  

泰山庙

 



       建于清朝顺治8年的泰山庙,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但殿内壁画仍旧清晰可见,富于层次感的绘画效果令今人拍案叫绝,诙谐独特的三句半式说明文字堪称绝品。

       泰山庙的泰山奶奶是送子菩萨,过去这里香火旺盛,村民常找泰山奶奶祈子。前廊很别具一格。里边壁画"麒麟送子""状元及第"等皆清晰可见。横梁上的彩画色彩依然那么鲜艳。据看庙的人说,文革之中为了免遭破坏,有人在壁画上抹了一层泥巴。这些历史遗迹能幸免遇难真是不幸之中的万幸。 

 

庙内壁画






庙内彩绘

 
指挥署 贺家大院





       驿站里最有名的“贺家大院”曾是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难留宿的地方。至今二进院的山墙上还留有刻砖"鸿禧接福"四个楷书大字,作为慈禧太后在此居住的纪念。原来的五进连环院,已经变成各自独立的院落。五六百年的时间,给这个驿站古城留下了浓重的痕迹。

这个西厢房即慈禧太后曾住过的房间。

       贺家大院门前是一条宽约十五米的大道,笔直宽敞,无遮无拦。可以想见当年驿卒夜持炬火、飞马传驿,行人避让,铺人出俟的紧急壮观的情景。

西城门

临街的戏台

东城门

东城门内驿传群雕



东城门外的门额:鸡鸣山驿

东城墙

留影

       接近中午,我还要赶到三十公里以外的土木堡。来不及更仔细地参观鸡鸣驿,匆匆踏上东去的大路。

 

       途经新保安,这是平津战役中非常著名的地方。在这儿,我军歼灭了傅作义的王牌军郭景云部35军,为动摇华北之敌,孤立平津,进而解放平津创造了有利条件。





       骑行一个半小时,约下午一点到达土木堡。这个地方,凡熟悉中国历史的人几乎无人不知。环顾四周,基本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当年发生土木之变,可以想见几十万明军在蒙古骑兵的冲击斩杀下是多么地被动和无奈。



  根据有关记载,土木堡与鸡鸣驿和延庆的榆林驿一样,是元,明,清三代的驿站,土木是“统幕”或“统墓”之讹传。《怀来县志》上有这样的说法,“统幕城,县西三十里。镇志相传辽主遊幸尝张大幕于此,因城之,今讹为土木城。又名统墓店,王恽《中堂事纪》,因店北旧有统军墓,故名。元陈孚有诗见艺文。”。不管是统幕城还是统墓店,作为地名,说的都是明正统时期的土木堡。经过几百年的变迁,如今的土木堡只剩下很少的土残墙。据《土木镇志》记载,大规模的破坏始于50年代初。那时怀来县城因修官厅水库而迁移至沙城,县政府需要建房,当时的县长郭洪下令拆除堡内大部分庙宇,砖墙皮被当时沙城的驻军扒走,建了沙城西兵营。本应为一座好端端的土木城被破坏得只剩遗址。

       要说发生在军都陉的战争,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发生在明英宗时期的“土木之变”。这是个差点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意外”。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明朝北方蒙古人部族瓦剌崛起。也先继承瓦刺王位后,同明朝有了摩擦。 这一年,也先派了两千多人通过军都陉进入北京与明朝做买卖,为了多得一点赏赐,也先谎报了贸易的人数。这件事给宦官王振知道了,说也先欺骗朝廷,单方面削了价,只给也先五分之二的钱,还下令礼部不给前来贸易的人吃饭。 

       这一举动惹怒了也先,本就找不到发兵的理由的他,现在终于有了口实。于是,他立即发兵攻打山西大同,而明朝的守军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在战场上节节败退,紧急军情很快传到了北京。

       由于王振的家乡在大同附近,想趁这个机会,到家乡人面前抖威风,顺便建立功勋,巩固地位,便竭力劝明英宗御驾亲征。明英宗朱祁镇在王振的蛊惑挟持下,御驾亲征,率20余万大军贸然进入大同,大同镇守太监郭敬向王振交待敌情,王振恐惧,决定班师。大同都佥事郭登进言:"取道紫荆关回京可保无事。"王振想借机使英宗幸其家,以便炫耀乡里,舍紫荆关向蔚县出发。途中王振又恐大军毁他的庄稼,行40里又折东改道宣化,从而延误了时间。十日到宣化后,瓦剌追兵赶到,恭顺侯吴克忠及其弟战死,所部溃散。成国公朱勇率5万骑增援,在鹞儿岭遇敌伏兵,全军尽没。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瓦剌兵将堡团团围住,水道也被也先军占据,明军人马饥渴,都指挥终夜拒敌,敌人愈增。十五日也先佯遣使求和,王振见瓦剌兵退,下令将兵营移至近水之处,军队刚移动,也先集中劲骑四面冲来,明兵争逃,行阵溃乱,英宗被俘,王振等皆死于乱军之中。 这场闹剧所付出的成本就是十几万明军士兵和六十六位高级文武大臣的生命。

       皇帝被俘的消息传来,京城大乱。 

       而瓦剌俘虏明英宗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 

       十月,瓦剌大军通过军都陉攻陷居庸关,北京告急。这时,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甚至提议迁都。 

       当然,军队最终在大将于谦的带领下守住了京城并打败也先,这才解了京师之围。

 

       土木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此战丧失了京师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这三大营,明朝军事从此一蹶不振。土木之变以后,长城防线渐渐形同虚设,先是也先率瓦剌军围困北京,后来嘉靖二十九年俺答率鞑靼军又兵临城下,他们出入自如,往来如同串亲戚,走的时候还大包小包地往家扛。甚至可以说,再往后的皇太极率清军围着京城抢掠,和最终李自成攻克北京,都可以证明一点,就是大明的武备压根儿就没缓过劲儿来。大明朝从此没有了精气神,开始慢慢走上了下坡路了。 

 

       进村后,询问当地老乡,告知当年的土木堡早已废毁。现存的只有一个显忠祠了。  

       显忠祠是“土木堡之变”后明朝为祭祀死难将士而建造的,历经几度毁坏和重修,至今还保存着3间大殿和一些碑刻。目前,显忠祠被围在土木村委会的院内,因拿钥匙的人不在,我不能进入参观,只好在外围拍摄几张照片。 

临街拍摄

从村委会院内进入显忠祠,但显忠祠大门紧锁。

大门外立有几块碑碣。







红瓦顶是村委会,灰瓦顶是显忠祠。


       土木堡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迹。但来到了这个地方,也算了了几十年的一个心愿。

       遥想当年,阉竖祸国,致令大明朝一蹶不振。这样的历史教训并非没有任何意义。明朝自朱元璋开始加强了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专断独裁,宦官、特务成为他们独裁的工具,这才为王振这样的人得以左右朝政创造了条件。今天,人身依附关系依然大行其道,那么多秘书上位,进而腐败乱政,这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从土木堡返回沙城,乘北京880公交车返回北京。军都陉所剩关沟一段,择时专门再去跑一趟。

  

 视频《太行八陉》之《军都陉》 :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518.html#vid=21699518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6-08-15 18:39  
分享到 
(2413次阅读/1个评论/0人赞过)
    范瑞love
    土木堡还有一块土城墙(或钟鼓楼墙),老爷子没有转到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