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井陉(下) 土门关

9月16日

 

       昨天下午,我专门跑到井陉客运中心,问今天的班车能不能到土门,工作人员说现在还不能给一个确定的答复,因为明天是不是堵车现在还说不准。她要我明天早些来,一般情况下,早晨堵车的可能性小一些。所以,今天我早早起床,六点多就到了售票处,还好,买到了去土门的车票。

       车行十几公里,前面偏又遭遇堵车,此时司机就想改道,要我就此下车,我问此时到土门还有多远,答曰:远着呐。我看了下搜狗地图,估计还有八公里左右,既然车不能前进了,我只好下车步行了,好在这点路对我来说也算不了什么。此时售票员正与调度联系,调度却不同意他们改道,说前面堵得并不厉害,一会儿就会过去了。谢天谢地,我终于还可以坐这趟车了。

       汽车象蠕虫一样在公路上爬了几十分钟,原来只是头泉附近有不遵守秩序的车辆才造成了堵车,过了头泉,前面就一路畅通了。

      

井陉基本走向图


井陉到土门交通地形图

 

趁堵车不能前行时,趁便拍下的井陉口

 

西土门到了,土门关亦即井陉关就在这里了。

 
遥望井陉口,其险要一目了然。

  井陉关位于今河北省井陉县西面太行山“井陉”之口,因此得名。井陉既是一条路,也是一座关,如今也被用做县名。古人谓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称井陉。《吕氏春秋》、《淮南子》称“井陉”为天下九塞之一,所以它自古著名。作为一条穿越太行山的古代路径,它起于河北获鹿,终于山西太原,与石太高速的路线大致吻合。最初汉朝在此口置关,称石研关,它与南面的壶关、天井关合称“上党三关”(因与上党郡连界)。后来改名土门关。唐以后称土门关或井陉关不一,明清时都称井陉关。《述征记》谓“井陉”为太行八陉中第五陉。

  “井陉”是横贯太行山的一条孔道。这里有滹沱河支流绵河(也称桃河)横穿断裂谷流出,其沿河隘道使是“井陉。由“井陉”东出,可直达古代河北重镇真定州(今河北正定),入华北平原;西出,上山西高原,通晋中政治中心太原,并可转入关中地区。这条通道把太行山东西两方及广大地区连结起来,大大方便了北方的交通。

       “井陉”两边石壁峭狭,车不能方轨,骑不能并行,险厌难行,但古代晋冀间或北方有战争,东西两方行军多取道于此。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修筑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驿道,井陉古驿道就是当时主干线上重要的一段。而秦始皇第五次在东巡中病逝于河北沙丘宫时,臣下护送灵车也是从井陉返回咸阳的。这条驿道在真定州与太行山东麓南北大驿道相接,北通蓟燕及辽东。这更增强了“井陉”的重要地位。

        地质学家丁文江认为,太行山诸多道路中,没有哪条比井陉重要,“它是太行山里唯一可走大车的路”。

  并陉关背负太行,遥对华北平原,扼晋冀交通咽喉,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为军事上所必争。战争,则成了这条陉道最明显的文化特征。

       古陉道上发生的第一次大型战争是赵国灭中山国的战争。

   重大的战争还有战国时期秦、赵之战。

        秦王政时,秦国已相当强大,秦十五年(前232),秦军分数路伐赵,一军从太原出,攻取了赵的“井陉”,进至番吾(今河北灵寿西南),与赵将李牧的部队相遇,双方展开大战。当时赵国还是七雄中较强的一国,秦军力不能支,战败逃归。史称此战后数年秦军不敢再攻赵。隔了三年秦乘赵国内有灾难,又大举出兵攻赵。秦大将王翦率军攻井陉,赵军战败。秦军即由此长驱直进赵都城邯郸城下。赵分兵数路阻击秦军,秦军屡战不能胜。王翦乃用离间计,使赵王夺了大将李牧的兵权,赵军不战自弱,最后秦军攻破邯郸,赵国亡。

   另一次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战争是背水一战的韩信灭赵之战。“置之死地而后生”一语即出自这个战役。

       公元前204年,刘邦命韩信、张耳东下井陉击赵(其时赵已复国)。赵聚兵“井陉”口以阻汉军。汉军暂屯于“井陉”西口军城(即后来的娘子关)。当时,赵军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优于汉军,况且地形也对赵军有利。谋士李左车向统帅陈余建议:“韩信乘胜远征,其锋不可挡。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看来粮草必在其后,如能一方面出奇兵从间道绝其辎重,一方面深沟高垒,坚守不与战,使其求战不得,后退无路,而野又无所掠,那时乘机出击,必可打败韩信、张耳的军队。”不想陈余轻敌,不听劝告,又不严守井陉,坚决主战,韩信迅速挑选二千轻骑,半夜从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隐伏待击。

  次晨,韩信和张耳率主力出井陉口,并在绵河东岸摆下“背水阵”,引诱赵军出击。果然,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汉军。汉军伏兵乘虚抢占了赵军营寨。赵军见此大乱。汉军乘势前后夹击,大败赵军。杀了陈余,还擒了赵王。这一仗是战争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有名战例。它为刘邦从背后牵制项羽的军队,最后消灭项羽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外还有:
  唐天宝末年,安禄山造反,派养子安忠志屯军土门,又使其将李钦凑守“井陉”口,以防唐军西来。后来唐将李光弼、郭子仪先后出“井陉”,屡败叛军。
   北宋末年,宋将种师闵与金将斡离不激战于井陉,被金兵所败,斡离不遂入天威军,陷真定城。接着长驱南下,攻取宋京开封。

       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了对华北铁路、公路的大规模破袭战,即“百团大战”。战役的重点就在正太路沿线的娘子关、井陉煤矿等地。

 

       井陉也被专家称为天然的‘长城博物馆’,这里不仅有明长城,还有北齐长城和马成长城,更有光绪年间为抗击八国联军而修筑的“庚子长墙”。刘光才在井陉古道打响了抗击八国联军的第一枪,因为1900年为庚子年,因而人们把此战役称为庚子之战。

 

       土门关即古代的井陉口东口,这里也是著名的汉代古战场――背水之战的主战场。

       土门关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史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 广义的井陉关指的是西起娘子关、东至土门关的整备峡谷通道,而狭义的井陉关,指的就是土门关。


步行约一公里,来到了西土门村,经向村民打听,很快找到了座落在村西头的土门关西门

门额:山陕通衢


沿街东行,在西土门村的东口,是土门关的东门

门匾大书“土门关"三字

门额:山辉川媚

关前立有谭嗣同遗诗碑

截住一位路人,请其帮忙为自己留下一个纪念。

离开西土门村东行,隔一条小河即东土门村,两村相隔不足百米。利用没有村落的空隙,拍下村北的抱犊寨。

穿行在东西土门村,其实已经走在了古驿路上。

东土门村西口也有这样一个类似城楼的建筑,但它不是城楼,它叫镇威述先阁。

门洞之上的石匾额上大书:三省通衢

镇威述先阁记碑

       询问当地老人,土门关仅有东西两门,没有南北门,看来,当年建关唯一的目的就在于控制井陉大道。
       参观结束,向当地老乡打听去石家庄的车,被告知村口就有320路直达石家庄火车站,闻听真是喜出望外。

车站等候不太久,320就到了。乘车直达火车站。

从公交车站远望抱犊寨

东西土门村俯瞰图

 

 

       本来,井陉上还有秦皇古道是井陉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去年这个季节我去看望石家庄战友时,战友们曾陪同我一起去参观过,所以这次没再去。 现将相关资料附录于后,以供朋友们参考: 

 

浓缩历史—秦皇古驿道

       秦皇古驿道景区位于井陉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考察这里后说,“这里的古道比罗马古道至少早100年”,深及尺余的历历车辙显示出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保存完好的清驿铺为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史提供了重要物证。著名的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到秦皇古驿道可观古驿道叹古今巨变,临古战场感兵法玄机。

 

  立鄙守路

       此石崖建于清嘉庆16年(公元181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驿铺,被称为我国邮驿史上的活化石。在当时是供官员休息、补充给养、转送官文函件的场所。

古道辙痕

       这里被称作燕晋通衢之孔道,是《史记》所载“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具体所在。初始时,路面较宽,过往车辆长时间辗轧同一地方,便出现了车辙,车辙较深,车辆不便通行,便将道路凿开,这样经多次往复,形成很深的门洞。目睹这深深的车辙,可以想象当年这里作为连接东西的主要通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

 

庚子长墙

       庚子长墙是1900年清政府为抵御西进的八国联军而修筑的防御工事。总长百华里,是中国军民共同抗击入侵者的见证。

 

秦皇弛道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巩固和发展其统一事业,在原六国车马道的基础上开辟了驰道,并实行车同轨,有力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陈馀祠

      公元前204年,韩信攻打赵国,在井陉绵河背水列阵,与赵国军队对峙,赵王派大将陈馀迎战。在战斗中陈馀虽叱咤战场,势死抵抗,终因大阵迸散曳兵逃走而殉难。当地人为纪念其忠勇抗韩的伟大精神。建陈馀祠,让陈馀将军的英勇豪迈精神万古流芳。

 

白马庙

       秦皇古驿道景区位于井陉县东部,距县城2.5公里,总面积5平方公里,被称为冀晋通衢之孔道。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协调官员亨利?克利尔考察这里后说,“这里的古道比罗马古道至少早100年”,深及尺余的历历车辙显示出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的繁华景象,保存完好的清驿铺为研究中国古代邮驿史提供了重要物证。著名的韩信以少胜多的背水之战、抗击八国联军的庚子之战均发生在这里。到秦皇古驿道可观古驿道叹古今巨变,临古战场感兵法玄机。

 

 以下是我去年拍摄的照片:

 

白皮关


古驿站

驿道车辙

东天门关下因不断凿平车辙而使门洞下沉了好几尺

陈余祠

秦皇歇灵台

东天门关

立鄙守路碑

庚子长墙


           太行八陉的北三陉我都分别走过,所以这次八陉之游暂告一段落,过国庆之后,再走北三陉。相关游记待续。
   

太行古道,千年留痕路沧桑:http://roll.sohu.com/20111216/n329235355.shtml 

探寻井陉秦皇古道:http://www.jiaodong.net/wenhua/system/2009/02/03/010449585.shtml

视频《太行八陉》之《井陉》: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501.html#vid=21699501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6-08-15 18:32  
分享到 
(1631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