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白陉(上) 失之交臂紫霞关

9月11日

       早起从西万乘车到焦作,再换车到辉县市的薄壁镇。原计划要走鸭口经紫霞关、关爷坪再到武家湾。但老天不作美,大雾一直不散,即使到了紫霞关也看不到什么。无奈改变计划,直接到武家湾,然后再想办法去白陉上著名的磢底72拐和悬天古道。

 

太行陉白陉区域等高线图


辉县----陵川10米等高线图

       车至薄壁,当我询问司机是否有到武家湾的车时,司机悔道,你为什么不早说,去武家湾的车刚刚我和错车,已经过去了。无奈,我只好下车另想办法。此时,一群黑出租车司机围了上来,听说我要去武家湾,纷纷表示今天已经没有经过的车了,只能打车前去,一问价钱,要100元。我笑道,如果今天走不了,我就住在薄壁明天再走。见我无意打车,一司机递上一张名片,请求有北京驴友过来时可与之联系。


       正攀谈间,一时髦女郎骑摩托车飞驰而来,大呼:谁去武家湾?我赶忙应道:我去!女郎说:快上车,去武家湾的车在前边等你呐。我赶忙跨上她的摩托车,她带着我很快赶到了班车跟前。我疑惑地问她:你怎么知道我要去武家湾?她告诉我,是我刚才乘坐的那辆车上的司机给他们打了电话。我这才恍然大悟。

       上车后,司机递给我一张名片,一看,才知道他们这趟车每天跑两趟辉县,下午还会有一班车要经过薄壁。可见黑车司机的话多么不可信。

       但名片上注明这趟车是从平甸发往辉县的,我估摸着,如果车的终点是河南境内的平甸,那我下车后到山西的磢底还有挺长的一段路,弄不好,今天又得长途跋涉了。


       汽车开出薄壁,经宝上路翻越北尖垴。这条路是典型的盘山道,大雾之中,视距不过10米,这么窄的山道上司机竟然还不断超车,看得我心惊肉跳。


       北尖垴其实离紫霞关不远了。这次到白陉,不能到紫霞关遗址看看,真得令我扼腕不已。


紫霞关一带5米等高线图。这是我为此行准备的地图,可惜这次用不上了。




       几年前,在我为八陉之游做功课时,发现在紫霞关南方出现了一个怪异的自然现象。当为这一地区做成等高线图时,一组山头在经纬线上非常规则地排列着,为此事,我曾在网上向方家求助,但至今无人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紫霞关附近怪异的山头排列

        这一自然现象是如何形成的?至今还是一个谜。


  白陉位处河南辉县与山西陵川之间,因傍古老的白鹿山通过而曰白陉。

       关于白鹿山,一说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白鹿山仅指云台山百家岩东峰到峪河大峡谷西峰这一段。而广义的白鹿山是指从修武云台山百家岩一直往东北方涵盖辉县市薄壁山,南关山到鸭口的北关山张良垴直至马头口一带。现在之所以会出现白鹿山位置的模糊,是因为原来属于山阳或者修武的薄壁调整到辉县市,所以导致白鹿山众说纷纭。

       另一说称白鹿山在辉县市薄壁镇北部。从薄壁镇往东北到鸭口村、马头口村,北上步行约两个小时可到白鹿山。白鹿山的范围大致东至东龛,西至关爷坪,南至白云寺北边,北至河南关山国家地质公园、石门风景区。

       白鹿山阳面山脚下,由东北向西南分布有马头口村、鸭口村、郝庄、梁家园、白云寺村等村庄。

       白鹿山上,沿山间栈道往西南可达关爷庙。关爷庙向西可达对头寺、女儿缝、苇园、十寨门,再往西是关爷坪。有史以来,这里就是文人雅士游历、修道参佛者隐居、牧者涉足、樵夫放歌之地。竹林七贤曾结伴游历、居住于此;西域高僧佛图澄曾在此地协助石勒征战,白鹿山上白鹿寺、玄极寺等寺院即为佛图澄所建寺院。400年左右,南燕尚书令将军慕容镇等人曾战驻这里;后燕皇帝慕容垂、慕容熙和尚书令慕容农以及翟魏皇帝翟钊,北齐张子信,隋朝卢太翼,唐代司马承祯、钱起、卢照邻,金代元好问,元代丘处机、王恽、许衡,明代王敕、纪云鹤、薛所蕴等人都曾在白鹿山留下足迹。

       从白鹿山到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相距30多公里,许多人认为百家岩景点北面的天门山或百家岩东边的山是白鹿山,这是延续了清同治七年《修武县志》上的错误内容。

       白鹿山上有一块北齐时期的石质残碑,其上有“白鹿山玄极寺□□桃汤三为郡中正……大齐河清四年四月八日二□邑人敬造愿以此功德□益法界众生离苦得……”等内容,此山就是白鹿山,这块残碑就是铁证。白鹿山上另有“修补大法宝藏功德题名记”碑、明代王敕诗歌《玄极寺二首》(石刻)、“太行山白鹿寺重修碑记”等碑石许多块。

 

       白陉即《吕氏春秋》中所说之春秋战国时的孟门隘道。《左传(前550年)》“齐侯伐晋,入孟门,登太行”,即此。《中国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辞海》《辞源》等均持太行第三陉白陉即孟门之观点。

    早在殷商时期,盘庚迁殷,他选择了“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背山”的殷作为新都所在。可见在遥远的3300多年前便有了白陉,有了白陉上的孟门关。 

  历经时代洪流冲刷,白陉古道已失去当年缠绕太行的完美形象。峡谷里沾着血雨腥风的铺路石已被历史的大河冲得不知去向。现在,除孟门关两侧还存在着支离破碎的残道外,保存最完好的是磢底村至横水河口这一段,长约5公里。而这一段,一直到1968年十里河大峡谷中修通简易公路前一直是地方村民来往的唯一通道,使用期长达3000多年。因此,白陉古道是太行八陉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距离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道。

 

     白陉之关曰孟门关,亦称紫霞关,屹然立于晋豫边界,至今山名仍曰“关山”。《辉县县志》记:“孟门,亦即白陉,古太行八陉之第三陉。山西、河南咽喉,从鸭口(原为丫口)可达。明成化元年设巡检司,弓兵把守。清康熙四年裁撤”。如今,紫霞关面向河南的一侧现已开发为关山旅游景区,而山西的一侧则开发为陵川黄围山景区,白陉古道正是黄围山的一条著名风景线。 

       白陉古道在河南段的控制性地段就是紫霞关,其线路的艰难和险凶远超出山西塽底72拐,到清朝中期后,潞泽商帮不惜重金从马疙当甘河村改道走甘河---大狮窑----宝泉---小西天---龙浴寺--薄壁而放弃这段相对距离更近的古道。

       道光《辉县志》写道:“紫霞关,在县城西五十余里,关踞山巅羊肠鸟道,备极岩险,俗名鸭(岈)子口。西通山西(陵川),为两省咽喉(春秋时期古道)。明洪武三年(1370)设巡检司,额设弓兵四十名。万历年间裁留二十五名,清康熙四年(1665)缺裁。”“薄壁口,在县城西南六十余里,逾高山二十里至干(甘)河(平甸北)与紫霞关合为一路。”“峪河口,在县城西南八十余里,入山后与薄壁口合为一路。”可见,因紫霞关仅为“山巅羊肠鸟道”,至少在《道光志》1853年出版之前,白陉古道已经从紫霞关一线改道。

  改道后的南门关位于宝泉村(原村庄)南二华里处的峭壁崖豁上,海拔700多米。南门正中镶一长方形面石,上镌“碧水丹山”,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季春吉旦,巡抚河南都御史秦中李宗枢建。后因该关坡陡峻险、门小路窄,不便过往客商驼队通行,又改在此门西约30米的崖根平坦处筑建木质双门,并建有门楼。客商驼队双向西行;有战事需站岗放哨,封堵古道则一律上下东行,较之紫霞关有很大方便。

  据此认定的白陉古道可分四个路段:第一路段,从薄壁至北尖垴为登山爬坡,盘山绕道,人称“十八里坡。”第二路段,从北尖垴至潭头村,在峪河峡谷红石绝壁上穿越,人称“空中走廊”(约32华里)。第三路段,自潭头至陵川县磢底村,时而沿河,时而绕崖,缓慢爬坡向上,人称马圪垱河(也叫平甸河)。第四路段,从陵川县磢底村至横水河村,要攀七十二拐,绕十里河村半山腰栈道,进入河谷达横水河村。

  1966年相继修建薄壁至平甸,甘河至陵川公路,替代了原来的白陉古道。尤其2003年4月,国家投资在宝泉修建蓄能电站,又大大改善了宝泉地区的交通状况。加之紫霞关隧道的开通,宝泉地区大道通衢的繁忙景象早

已淹没了昔日白陉古道的驼队铃铛。

   修于二十一世纪的十里河大峡谷间的宽阔公路、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悬崖绝壁上的十里河电站盘山水渠、创于3000多年前挂在峭壁的千年古道,三道并行,铺挂在同一座大山的版图上,展示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真像一本看不完的书……

 

   白陉古道跨越关山一路走来,非河即滩,非峡即崖。或钻营于峡涧,或游走于岩坎。连征战南北、出生入死的管仲也惊叹“悬车束马踰太行……”《国语·齐语》(卷6)。 

  当然,白陉古道绝不仅仅是一条军事要道。在烽火暂熄之时,它又是一条物流之路。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占重要地位的晋商,通货东西,交流南北,马迹人足,泪滴汗渍,连同晋商文化都浓浓地积淀进了这条古道,使这条古道更加厚重,更加深沉。 

  白陉古道还是太行山边缘区百姓的生存之道、生命之道。山西、河南的黎民百姓利用这条山中古道进行着无休止的“穷”和“富”的调整,期望着眼下的生存和永远的繁衍。直到多少年后的今天,河南境内仍有数不清的山西媳妇、陵川外甥。河南的白面馍,山西的拉面条,河南的玉子面糊糊,山西的老陈醋,交流着、互补着,养育着白陉古道两头的人民。 

  历史的片断告诉了我们白陉古道“生”之悠久,而且也告诉了我们白陉古道“存”之重要。我们已无法潜入过去的时空去寻找折残的箭镞、卷刃的钢刀、擂裂的战鼓和弃扔的号角,无法去录制逃荒人的悲号和营利商贾的嬉笑,我们所能见到的只有这条潜伏在太行山深处的饱经沧桑的古道。

 

       紫霞关又名盘谷关,也称孟门,在辉县上八里鸭口村西北方向晋豫交界处。紫霞关处于太行之浮山的东面,每日得日最早,晨光微熹,旭日东升,点点金光在林梢闪耀,将山岚染成紫色,人称紫霞关。现在,关隘只剩下遗址了,当地人叫没牙豁。关南为河南,关北为山西。植被明显不一样,一过紫霞关往北,植被丰富,阴凉。古官道斑驳沧桑,很有韵味。白陉古道的出口(清朝中期以前)在鸭口鲤河源头。 

       在紫霞关隧道的山西一侧,攀上公路边的乱石冲沟,越过废弃的炼铁厂,顺着荒草丛生中若隐若现的小径稍稍向上,一条一米多宽的石板路便出现在了眼前。沿着“之”字形的石板路不断攀升,约40分钟便可到山顶垭口处。

      

       提心吊胆地乘车翻过北尖垴,到了平甸,但车并未停下来。按常规,两省交界的地方,客运班车只开到自己的省界之内,平甸往前就是山西界了,所以我有思想准备,没想到这趟班车越过了河南省界,径直开到了山西境内的武家湾。

        武家湾村原名上平甸。邻近与河南省薄壁镇相接的省界,曾经是晋豫商贾徒步必经之道,也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咽喉要塞。是陵川的东南门户,也是山西的东南大门。这里地平广阔,村落依坡而建,村外即是大路。古时这里曾设有骡马大店,专供大批的马帮、驮队歇脚休息。一直延至民国。抗战时期,这里驻扎过国民党的大部队。八路军太行第八军分区也曾在这里安营驻扎。

  武家湾晋商古道“枕河倚湖、襟山带水”。这里所说的“河”即武家湾河,由门河、磨河汇聚而成,发源于陵川县正东边缘古郊乡的窄棱坡、八犊岭一带,出境后流入河南省辉县市平甸乡汇入卫河;“湖”为武家湾湖,位于武家湾村旁。武家湾河环绕村西的南山如“水龙行走”逶迤而过,形成一个月牙状的水湾、半岛。湖面平如明镜,水色碧如翡翠,山色倒映水中,美不胜收。山上植被茂密,古树名木参天,河水灵动、潭瀑相连。这里既显太行山脉的雄伟壮丽,又藏江南水乡的秀丽婉约。村内玉皇庙、诸神观、龙王庙、晋商古道以及保存完好的石碑都讲述着武家湾村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车到武家湾,乘客全部下车了,我试着问了下司机:这车还往前开吗?答:开。那我就再坐一段,什么时候不开了我再下车。司机师傅没说什么,拉着我一个人继续前行,到陵川县马圪垱乡,这个车才最终停了下来。

       哈,没想到原以为要步撵几十里路,现在竟然深入山西境内这么远。剩下十来公里,对我来说已经算不了什么了。即使全程徒步,也就两个小时的路了。

       其实,从武家湾有开往陵川的客运班车,上午六点四十一趟,九点四十一趟,下午一点半一趟。如果想乘车,此时在马圪垱等车正当其时。但我希望游览一路风景,甩开大步,沿761县道向着磢底徒步前进。

路边挡墙上刷着这样一条标语。真得是世道变了,这在过去肯定是反标,但现在它赫赫然刷在公路边,人们也见怪不怪了。


沿途风景




 








       不到两小时,我已经走到了磢底,路边标牌指示着去红豆杉大峡谷的路。这条路,是北京户外朋友经常走的南太行户外穿越的路,经红豆杉大峡谷到马武寨,再到西莲寺、锡崖沟、王莽岭、八里沟等。但这次我的目的不在于此,只好留待日后再来了。

 

南太行20米等高线图

       磢底村到了。过去看大家的游记攻略,印象中这是一个非常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到实地一看,实则不然,路两边都是崭新的农家院,楼房栉比,可以看得出,由户外启动的白陉旅游业,已经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面貌。

       找一家离72拐最近的农家院落脚。

       李海军经营的农家院就在县道岔向72拐的路口,上山、乘车都比较方便。主人热情,环境卫生很好。

       另外,磢底住宿价格大致差不多,标间每人六十元,普间每人四十元,含三餐。


       几乎与我同时入住的还有廊坊几位客人,他们当天下午就去了72拐和悬天古道,明天他们要赶早穿越马武寨、锡崖沟。而我则进屋休息,待明天再去游览。


沿着潞泽商帮的足迹: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84fad0100um4l.html

白陉古道探踪 :http://www.hxnews.gov.cn/html/2014/jrhuixian_1028/3638.html 

《水经注》所载的白鹿山在哪里:http://jz.rootinhenan.com/rootinhenan/html/2014/3/18346.htm

辉县鸭口-女缝梯-对头寺-紫霞关-东沟出行汇报:http://bbs.8264.com/thread-2302175-7-1.html

视频《太行八陉》之《白陉》: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479.html#vid=21699479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6-08-15 18:26  
分享到 
(1533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