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1)蒲阴陉辨疑
研究蒲阴陉,产生了两个疑问,一是蒲阴陉、紫荆关是不是《吕氏春秋》所说的九塞之一荆阮?二是蒲阴陉是不是指经涞源到紫荆关的陉道?
其一:
《吕氏春秋·有始》:“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何谓九塞?大汾、冥阸、荆阮、方城、肴、井陉、令疵、句注、居庸。”
从网上搜集的有关解释中,大多说荆阮就是现在的紫荆关。但高诱注《吕氏春秋》时明确指出:“ 冥阸、荆阮、方城皆在楚。”
高诱是东汉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少受学于同县卢植。建安十年(公元205年)任司空掾,旋任东郡濮阳(今属河南)令,后迁监河东。所著有《孟子章句》(今佚)、《孝经注》(今佚)、《战国策注》(今残)及《淮南子注》(今与许慎注相杂)、《吕氏春秋注》等。 由高诱的藉贯不难看出,其家乡与易县近在咫尺,如果荆阮指现在的紫荆关一带,他应该是非常清楚的,决不会无缘无故地把自己家乡的一个著名要塞硬说成“在楚“。
那么,现在铺天盖地地把荆阮解释为现在的紫荆关又是从何说起呢?查了很多资料,至今还没有查到它的来源。
网上在注释《淮南子地形训》时有这样的解释:“荆阮,在今湖北武当山东南,汉水西岸。”这倒与高诱的注相吻合。但也不知其依据是什么。
因此,对天下九塞中的“荆阮”即紫荆关一说存疑。
其二: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一.太行》引晋郭缘生《述征记》:太行首始河内,北至幽州,凡百岭,连亘十三州之界,有八陉。第一轵关陉,第二太行陉,第三白陉,第四滏口陉,第五井陉,第六飞狐陉,第七蒲阴陉,第八军都陉。
郭缘生生平事迹不详,《隋书·经籍志》卷2 《史部·地理类》记载:“《述征记》二卷郭缘生撰。”该志《史部·杂传类》又载:“《武昌先贤传》宋天门太守郭缘生撰。”可见,郭缘生是南朝刘宋时期人(晋末南朝宋应该不冲突)。
郭缘生在这里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但蒲阴陉究竟是怎么一个走向却未给出答案。
清代地理学家顾祖禹认为涞源经紫荆关到易县这一路是蒲阴陉。
不过,当代地质学家丁文江认为飞狐陉与蒲阴陉本属一陉。“是文人为了凑成‘八景’式的‘八陉’,硬把它分为两陉。”
那么,究竟有没有蒲阴陉?若有,它的历史文化遗存是什么,它的现状呢?
有学者认为,“把涞源至易县的道作为蒲阴陉,的确是南辕北辙。而把这条道作为飞狐陉的自然延伸似乎更为合理,因此涞源应该是飞狐陉的中点,而不是终点”。从八陉的其他陉道来看,还没有一个陉道与另一个陉道在道中相接。而且在蒲阴西北的太行山,历史上原本就有两条独立的重要通道,一条即为涞源至易县的拒马道;另一条则是由山西灵丘沿唐河而下,经走马驿、倒马关而至蒲阴的唐河道。许多资料中的确把灵丘作为蒲阴陉西北端的起点,灵丘城南二十里的隘门峡被认为是蒲阴陉的入口。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形容蒲阴陉的险要形势:“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裁容骑。右壁峭插干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以晴雷起于足下。”因此,他们认为,真正的蒲阴陉应该是唐河道,其重要的陉关应该是倒马关、走马驿和隘门峡。
但是,另有学者认为,蒲阴陉,是涞源到保定的通道。著名历史学家严耕望所著《唐代交通图考》讲得很清楚,涞源是个交通枢纽,五道并出:涞源到蔚县是北道,经飞狐关;涞源到灵丘是西道,经天门关(也叫石门关,或隘口关);涞源到易县是东道,经子庄关;涞源到保定是东南道,经五阮关(和五回岭);涞源到定州是西南道,经倒马关(和倒马岭)。他认为,在这五条道中,蒲阴陉当然是去蒲阴城的东南道,而绝不是紫荆关到涞源的东道,很多人都把飞狐东道当蒲阴陉,这是被清顾祖禹误导了。
蒲阴三道位置关系图
从严耕望的观点来看,五阮关和紫荆关根本不是同一关口,五阮关是在五回道上,在五回岭南侧的漕河流域,那么,五回道作为蒲阴陉,它是否还能留下一点痕迹?
按一般常识,八陉之命名,应该是这条陉道上的一个地名。与其他七陉一样,蒲阴陉应该得名于蒲阴这个地名,如果找到蒲阴是不是也就找到了打开蒲阴陉走向的钥匙了呢?
翻找资料发现,蒲阴城在历史上有两个地方,一是东汉元和三年(公元86年)改曲逆县置,治所在今河北顺平县东南子城村,北齐废。二是宋太平兴国初改义丰置,治所在今河北安国,为祁州治所,明废。显然,郭缘生是晋末南朝宋时期的人,他所说的蒲阴不可能是安国这个蒲阴,而只能是现顺平县东南子城村蒲阴城遗址所在的位置。
蒲阳河古称蒲水,《水经注》称,蒲水出蒲阳山,其水东南流,经蒲阴县故城北。《地理志》曰,城在水之阴,汉章帝改名蒲阴。从下图蒲阴的位置可以看出它之所以得名蒲阴。
有意思的是,我在百度地图和谷歌地球上搜寻子城村时,无意间在子城附近发现了一个村子:陉阳驿。
资料显示,陉阳驿,旧在满城县(今河北省满城县)南三十五里方顺桥乡陉阳驿村,明永乐由陉阳邮亭置驿。
很明显,明永乐之前此地即称陉阳,而陉阳的陉,无疑是指蒲阴陉,这个陉阳驿,显然是说它的位置在蒲阴陉之南。通过下面这张地图可以看出,陉阳驿正好位于子城(蒲阴)附近,所以,如果以陉阳驿来定位蒲阴陉的话,蒲阴陉只能是子城所对着的五回道而不可能是拒马道和唐河道。
下面是网上的一张说明图,我不知这张图是不是来自严耕望先生。在这张图上紫荆关和五阮关完全不在一个位置上。
红色为北魏开凿的灵丘道,虚线为老路
橙色为飞狐北道,即飞狐径
棕色为飞狐东道,通过金坡关延伸至易州
绿色为飞狐东南道,即蒲阴径,过五阮关至北平寨(今顺平)
把这张图上所标的蒲阴陉的走向与下面这张图做一比较可以看出,五回道在翻过五回岭后,沿漕河而下,到管头附近,舍漕河而另辟蹊径,这条路就是现在237省道的一段。至岭西村,五回道翻过一个小小的分水岭即可进入蒲阳河上源,然后沿蒲阳河的流向经导务村、杨各庄而走出太行山。这条路基本是今237省道的走向。再向前,也就到了蒲阴县城。如果这条路当年就存在的话,五回道即蒲阴陉也就顺理成章了,陉阳驿也更加名副其实。
局部
在郭缘生之后的一些资料或许可以作为五回道即蒲阴陉的佐证。
《水经注》滱水:“徐水三源奇发,齐泻一涧,东流北转,迳东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迳南岩下。水阴又有一碑。徐水又随山南转,迳东岩下,水际又有一碑。凡此三铭,皆翼对层峦,岩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云:皇帝以太延元年十二月,车驾东巡,迳五回之险邃,览崇岸之竦峙,乃停驾路侧,援弓而射之,飞矢踰于岩山,刊石用赞元功。夹碑并有层台二所,即御射处也。碑阴皆列树碑官名。”
此碑从北宋后便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民国十五年左右,中国金石碑拓市场上出现了太武帝东巡碑的拓本。施蛰存先生说“民国初年河北易县西南八十里貓儿窪出土”,而罗振玉说“数年前易州貓儿窪出”。
本世纪初,有学者专门实地踏勘,确认太武帝东巡碑的位置在今易县南画猫村的漕河西岸(漕河即《水经注》所说的徐水。管头镇以上为保定至察南、雁北的骡马交通要道。),2001年南管头村走出来的书法家林鹏经过锲而不舍的寻找,终于在家乡南管头找到了御射碑的半块残碑,另半块残碑也已知道下落,为安全起见,林先生没有让人去挖。
确定了东巡碑的位置,也就确定了太武帝一行返回平城所走的路线,即溯徐水(漕河)而至五回岭,翻越五回岭,再循拒马河支流(流经今涞源县兰家庄、杨家庄,在浮图峪以北注入拒马河)下山,到浮图峪以后,折而西行到广昌镇(今涞源县城)。这一段路,就是狭义的五回道。在广昌之后,西发灵丘,从灵丘越恒山回平城,这一段史称“灵丘道”。可见,太武帝延兴元年从定州返回平城所走的道路,是先走五回道,再走灵丘道。
《水经注》是这样描述五回岭的:“(徐)水西出广昌县东南大岭下,世谓之广昌岭。岭高四十余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达其上岭,故岭有五回之名。下望层山,盛若蚁蛭,实兼孤山之称,亦峻竦也。”
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八月二十六日(癸丑)至九月二十六日(癸未),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默啜由塞外进入河北,攻克定州和赵州,大肆掳略之后,全师而退。默啜进兵及退兵的路线,据《旧唐书·突厥传》:“出自恒岳道,寇蔚州,陷飞狐县。俄进寇定州……寻又逼围赵州……尽抄掠赵定等州男女八九万人,从五回道而去。”此前,默啜曾经向妫、檀等州进行过试探性的攻击,大概觉得唐军守卫尚严,就放弃了东进的计划,改而由唐军戍守松散的桑干河以南的恒山下手,直接攻克蔚州(今山西灵丘),经灵丘道,出太行山,攻克飞狐县(今涞源县),再由五回道东出,沿徐水河谷进入今保定地区,先后攻克定州和赵州。当狄仁杰率唐朝十万大军前来决战时,默啜携带着战利品,扬长而去,由五回道返回飞狐县,再经灵丘道退回塞北。很显然,他来去都是走五回道、灵丘。这正是太武帝东巡往返的路线。
《旧唐书·宋庆礼传》:“则天时,侍御史桓彦范受诏于河北断塞居庸、岳岭(唐河道)、五回等路,以备突厥。”
这些资料都说明,在那个时代,经过五回岭是塞外通向中原的一条主要通道。 而五回道所对应的太行山的出口恰恰是蒲阴。那么,五回道即蒲阴陉应该是没有疑问的了。
根据有些学者的实地踏勘,从漕河上溯,在于成岭已凿出一隧道以利通行,隧道长约100米,直接过这个隧道,下去就是涞源了。但于成岭距五回岭主峰大约还有二三公里,五回岭山路一带,已经被开矿给摧残得面目全非了,眼前这条供矿车来往的山路,是不是当年的的五回道,作者不敢肯定。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郭缘生所说的蒲阴陉应该是五回道和灵丘道,而不是后世所指的拒马道和唐河道。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郭缘生之后,随着北方战事的日益频繁和官民的重视与开发,拒马道和唐河道越来越显现出它们作为连接太行山南北通道的重要性,因这一带为古蒲阴陉,所以三条古道逐渐演化为广义的蒲阴陉?
(以上只是本人的纸上谈兵,不当之处尚希方家指教。有些判断是否准确,尚待本人去当地考察以进一步验证。)
扑朔迷离蒲阴陉:http://www.hbqnb.com/news/Html/laocunjingyan/2011/97/21435850275747.html
东巡碑引起的西巡记:http://xiangyata.net/data/articles/g01/201.html
-
2019-04-30 21:30一直走回复
- · 太行八陉游之 开篇
- · 太行八陉游之轵关陉(上) 济渎庙
- · 太行八陉游之轵关陉(中) 王屋山
- · 太行八陉游之轵关陉(下) 封门口 轵城镇 聂政墓
- · 太行八陉游之太行陉(上) 碗子城和天井关
- · 太行八陉游之太行陉(下) 穿云破雾下太行
- · 太行八陉游之白陉(上) 失之交臂紫霞关
- · 太行八陉游之白陉(中) 探秘72拐和悬天古道
- · 太行八陉游之白陉(下) 黑毛沟大峡谷
- · 太行八陉游之滏口陉(上) 凭吊长平之战古战场
- · 太行八陉游之滏口陉(中) 涉县
- · 太行八陉游之滏口陉(下) 滏口 附广府
- · 太行八陉游之井陉(上) 娘子关
- · 太行八陉游之井陉(下) 土门关
- · 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2)易县访古
- · 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3)清西陵
- · 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4)骑行拒马道
- · 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5)探路五回道
- · 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6)骑行灵丘道
- · 太行八陉游之飞狐陉(上)穿越四十里黑风洞
- · 太行八陉游之飞狐陉(下)古城蔚州
- · 太行八陉游之军都陉(上)鸡鸣驿与土木堡
- · 太行八陉游之军都陉(下)徒步关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