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蒲阴陉(6)骑行灵丘道

 10月11日

       上午在涞源休整,下午乘车到灵丘。

     “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

        赵武灵王(公元前340---前295年),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代国君。公元前325至前299年在位,他革新图强,实行胡服骑射,为赵国开疆拓土,使赵由弱变强,在中国历代帝王中,是一位颇有建树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推行的“胡服骑射”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修筑长城、迁民北疆、开发边地、设置郡县等重大措施,促进了华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被现代史学界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名伟人之一。 

       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8)传位给幼子何,即赵惠文王,自号“主父”,带兵继续开拓疆土,灭了中山国。惠文王四年(前295)主父与惠文王游沙丘宫(河北平乡县东北滏阳河东岸),公子章争位作战败北。公子成、李兑围主父宫,三月余饿死在沙丘宫。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在这里筑城设县,因其墓冢,故名“灵丘”。  

       赵武灵王一生征战改革,成就卓著。使赵国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但他因为在立嗣问题上所犯的错误,为自己酿就了一杯苦酒。

       赵武灵王五年,他迎娶韩女为夫人。她为赵武灵王生下了长子公子章,立为太子。后来,韩夫人去世。赵武灵王十六年(公元前310年),赵武灵王另娶美女吴孟姚,赵人称之为吴娃。后吴娃生下一子,名何。赵武灵王二十五年(前301年),吴娃卒。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武灵王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求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武灵王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最爱王子何,死前求赵武灵王立何为太子。于是,赵武灵王废掉公子章,而立何为太子。

       赵武灵王二十七年(前299),赵武灵王传位于太子何,是为赵惠文王。他则自称为主父。赵武灵王之所以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儿子与自己分别负责国内的政治和军事,自己可以全心专注于赵国激烈的对外军事斗争。赵武灵王的本意是在赵国构建二元政治,自己和儿子都是国中的君主,只是自己不再使用君王的称号,而是使用有着太上皇意思的主父称号。赵武灵王让赵王何提前即位的另一个考虑是,自己经常亲自带兵打仗,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遭到不测,到时候,赵国必定会大乱。先前几代国君都是在政变中或者在反政变中即位的残酷事例,让赵武灵王非常想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就能把政权平稳的交给自己的接班人,而且还要送上一程。但是赵武灵王的这番设想却严重违背了政权构建的基本规律,最终造成了赵国的内乱。 

       天赋聪敏的何很快就进入了王的角色。经过三年的听政,赵王何已经很懂得治国的道理了。但是,相貌秉性更像自己的公子章在朝见弟弟赵王何时的萎靡颓废让赵武灵王十分痛心。公子章在无辜被废后,毫无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在想起贤惠的韩夫人的时候,赵武灵王就会更加的愧疚。他想找一个填补自己愧疚之情的办法。

       于是,赵武灵王封公子章为安阳君。

       赵武灵王经常与公子章居住在一起,衣食住行均命人准备两份,公子章的仪仗用度与赵王何的几乎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公子章要夺回本应属于自己的王位。 

       赵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赵武灵王打算把代郡分给公子章,让公子章也称王。这个想法的背后是赵武灵王要收回赵王何的实权,重新亲掌朝政。

       赵武灵王把要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想法同惠文王的相肥义说了,肥义不同意。肥义对赵武灵王的拒绝也采用了冠冕堂皇之词,以国无二日、百姓方宁来明说立公子章为代王的不可,同时暗示赵武灵王重新执政这个想法的危险性。赵武灵王悻悻而去。 

       肥义在送走赵武灵王后,就把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赵王何讲了。赵王何明白了事情的严重性,并与肥义商议了对策。 

       赵武灵王本以为自己代公子章讨封必成,不想被肥义拒绝。肥义拒绝则赵王何更会拒绝。于是,赵武灵王将讨封不成一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公子章和田不礼,意在激公子章与赵王何争斗,自己好以调和的身份,重新执掌朝政。公子章与田不礼果然十分怨恨赵王何与肥义,对于父亲的默许,公子章决定采取行动。 

       赵武灵王知道赵王何已对自己有所防范。这激起了赵武灵王更大的斗志。此时,赵武灵王已经不把赵王何看作自己的儿子了,而是作为自己最大的对手。 

       赵武灵王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赵王何没有办法,只得在肥义和信期的陪同下随行。到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武灵王与公子章居一宫。 

       公子章的相田不礼劝公子章形成杀赵王何的事实,再控制赵武灵王,既而以奉赵武灵王之命的名义称王。于是公子章借用赵武灵王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肥义感觉不对,要赵王何与信期加强防卫,自己不归即为事变。命令准备使者,如果一旦发生变乱,立即通知公子成与李兑勤王。 

       肥义入主父宫后被杀。公子章与田不礼决定再遣使者调赵王何,如其不来,则立即进攻。赵王何见肥义未归,而使者又至,知道发生事变。信期逼问使者,果然肥义被杀。信期怒斩使者,率军包围主父宫,与公子章和田不礼及其党徒展开激战。李兑与公子成很快也率军赶到沙丘,参与平叛。赵王何的军队很快就控制了局面,公子章与田不礼战败,田不礼逃亡宋国,公子章败退到主父宫,主父纳其入。信期、李兑、公子成围主父宫。李兑想向赵王何请示如何处置,被公子成制止。公子成说,以当前之势,如果请示赵王何,赵王何很难下达赶尽杀绝的命令,亲口诛其父兄。如此一来,围主父宫,赶杀公子章就会成为信期、李兑、公子成的罪过。而如果不请示赵王何,自己处置,赵王何也一定会接受这个结果。李兑与信期觉得很有道理,于是派兵攻入主父宫,诛杀公子章及其党羽,主父不能制止。公子成尽出主父宫人,不许主父出宫。主父欲拼一死,但公子成等人只围不战,无人敢担刺杀主父的罪名。主父被围在内宫里,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过几天就被吃光了。公子成对主父断粮断水前后达三个月之久,主父被活活饿死。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才痛哭一场,命令厚葬,全国举哀。

 

       武灵王死后,公子成、李兑专政,他们对武灵王既怕又恨,也无法逃避朝野的强大压力。为尽快消除这次事变对赵国政治生活的冲击,最大限度地降低赵武灵王对以后行政的影响,于是,他们把赵武灵王埋葬在他生前经常活动的地方------灵丘的“赵国城”。距离远一点,把事变的影响尽量淡化一点,正符合他们的政治要求,也摆脱了日后祭礼的政治尴尬。

 

武灵门


武灵墓宝顶



宝顶上的甬道

宝顶俯瞰

宝顶顶端种上了一棵松树,意味着什么呢?

宝顶西侧另有一丘,问周围的老乡,无人说出里面葬的是谁。

墓园内长廊

留影

       当晚住宿在灵丘。

 

10月12日

       早起,街上吃点早餐,日出之前即开始灵丘道的骑行。

       唐河从灵丘盆地向东南方向流入山区,最终进入河北地界,河道经过的峡谷里,有一条公元五世纪北魏时开凿的古道,是山西高原北部通往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卷》中曾有如下记载:“由隘门山峡入,取道岩石间,路窄容跨,右壁峭插干霄,左则绝涧数百丈,下有怒湍(即唐河激流),以晴雷起于足下”。正因为灵丘道地势险要、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道路建设和维修,曾多次调民进行修治。据《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拓跋珪曾发兵万人修直道,从今河北望都经倒马关,开凿恒山,直到大同,共250余公里。太和六年(482),北魏又从各地调集5万人“治灵丘道,自代郡(郡址在今大同市),灵丘南越太行山至中山(今河北定州市)”,基本上是在以前修的直道基础上重点整修灵丘至河北的一段路,以进一步打通河北平原与山西北部各郡的通道。因径灵丘,又称灵丘道。历史上,也有人将其称之为蒲阴陉。

       1992年,国防公路天走路(今马走线)通车,一时间、天堑变通途,我今天所走的就是这条公路。

 

晨光映照下的群山

武灵王主题公园内的木塔

唐河



远处的山口即进入唐河峡谷的隘门峡,过去这里曾建有隘口关,亦称天门关,石门关。



近处观看,其险峻之势更清楚。

石门关所在的位置,这里是穿越太行山的咽喉。但目前正在施工,问施工的工人,说是要修一个水库,不知截断唐河水之后,下游会怎么样?

水库坝址上游淤积的状况。



公路钻进峡谷













看到路对面正在搞建设,从距离判断,这里离“御射台”应该不远了,不知是不是为它建设接待设施。
       一千五百多年前,北魏文成帝从平城(即今大同市城区)踏上这条“灵丘古道”,沿着唐河谷地走出太行山,一路横扫华北平原,问鼎中原,并最后迁都络阳,完成了北魏王朝对整个华夏一百五十余年的统治。如今在马走线K200附近就有皇帝南巡御射台遗址。《魏书》中记载“灵丘南有山、高四百余丈,乃诏群官仰射山峰,无能逾者。帝弯弧发矣,出山三十余丈,过山南二百二十步,遂刊石勒铭”,御射台正南隔河有山名曰“笔架山”,其距离足有500米左右,看来在当时,文成帝也堪称是大力士了。时间已经过去1500多年,直至今天我们仍然能看到当年那御射台的基本轮廊。90年代初修建天走国防公路时,又在台西发现了湮没了千年的北魏和平二年刊立的《皇帝南巡之颂》残碑,1996年,历史地理学界靳生禾与谢宏喜二位先生在确认此台即为拓跋御射之台后,同时又在台西米处发现并发掘出了湮没近千年魏拓跋和平二年刊立的《皇帝南巡之颂》碑残存部分共计10块。拼接后,他们认为斯碑已“略可复原”。按照郦道元《水经注》与《魏书》中的有关内容记载,在觉山御射台唐河南岸笔架山附近应该还有一块另外存在的御射碑,然而至今还未能发现。靳、谢二位先生则认为这可能是郦道元给搞错。二位确信《皇帝南巡之颂》碑也就是郦道元笔下的御射碑,除此之外,不会再有他碑。究竟怎样,看来这个历史之谜还有待今后的发现作证明了。



不知这是不是笔架山



来到了觉山寺

觉山寺正在维修

       觉山与觉山寺,就位于进隘门峡后不到10公里的地方。古时的觉山一带是一个令王侯瞩目而且名胜荟萃的所在。

       觉山所处位置正在灵丘道最为盘曲奇之地。该寺是魏考文帝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专为报答母恩而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这年孝文帝刚刚16岁。他的母亲18岁入宫,皇兴元年(公元467年)生拓跋元宏,皇兴三年她就去去世了。此时的拓跋元宏还不到3周岁。两年后他的父皇献文帝又驾崩平城。5岁的拓跋元宏在既无母爱又失父爱的情况下登上皇位,这可能给他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刺激。而这种刺激应该也就是促成他后来为母造寺的原始促动力。

       北魏始创建时的觉山寺其详细情状现在已无法给予周考证。但有关地方文献中讲它曾经是“层楼阿阁,连亘山麓”,这看来是可信的。有的记载还说初建觉山寺时,孝文帝不但从外地招集五百僧众进寺,而且还令六宫侍女长年住寺吃斋,有精其佛禅经典者即被度为寺尼。仅以此分析,初建时的觉山寺其规模一定不会太小。隋唐以后,觉山寺曾经历代多次重修。其中仅辽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辽主就一次拨钱十万缗对觉山寺给予敕修。另有一次,赐给觉山寺山田140余顷,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有关碑记对此也曾有记载。现在仍然完好保存在觉山寺内的砖砌密檐式寺塔,高达53米,形制为八角十三级,即为辽建原物。明清之际,觉山寺各种景观在当地民间还有所谓“塔井三奇”典故之传说,即讲觉山寺中的高30丈,井也深30丈,以及山间精舍中所塑有穿戴王者冕服者,疑即为魏孝文帝云云。

       在山西省的名山系列中,觉山海拔确实并不算高,但其具备三个明显的特色:一是具有鲜明北国韵律的右河侵蚀下切类地貌风光,二是拥有相对集中的一批北魏文化的历史遗存文物,第三则是,以“太行八陉”中的第六陉蒲阴陉为标志(按,此说当值得商榷),觉山正处于这条著名古道的要冲位置,它足可使身临其境者充分领略到古人行路之难的情形。 

 

以下是我骑行过程中不时停下来拍摄的图片





























晋冀交界处遇到堵车,几公里的距离,我只能从这些大车夹缝中推着车子前行。



这个地方叫水堡,奔涞源方向即所谓飞狐西道。而我为了去倒马关,只能沿332省道继续骑行。

奇特的山峰

过走马驿后,我就特别注意山势的变化,辨别着倒马关所处位置的山势。







应该快到倒马关了

路边的这段城墙,让我确认我已经到了今天的目的地倒马关。

       倒马关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是灵丘道上的重要关隘。与紫荆关、居庸关合称为“内三关”。

       倒马关最初战国时置,称鸿之塞,汉代称常山关,北魏叫铁关,亦名鸿山关,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后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整座关城依地势而建,唐河水由西、北、东三面环绕关城而流,平面呈东西长方形,分为上下两城。原关城全长约2.5公里,城池占地约7万平方米,城墙底宽6米,顶宽4米,高约10米。关城为条石和自然石加青砖筑成,东西二门上有城楼,外以沟壕环绕,南面依山,北临唐河,城垣上列敌楼台7座。关城有东、西、北三个城门,东门称“居仁”,西门称“由羲”,北门称“宣威”。东西门外各设瓮城,东瓮城设有南北二门。西瓮城仅设南门一座,出南门往西约百米处唐河岸边设水关战台楼一座,楼下设有关门,是由下城通往上城的惟一通道。北门外原设战台楼一座,民国二十八年被洪水冲毁。城内正街宽12米,十字街正中原来建有两层的阅兵楼,楼上设有十字通道,楼北为官署所在地,有大堂、二堂、三堂。

       倒马关北临内长城,背靠唐河。东南为险要的十八盘岭。自古为战略要冲。据《后汉书》记载,建武十五(公元39年)年,因匈奴常犯东汉北部边境,东汉政府迁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居民于常山关(倒马关)、居庸关以东地方居住,防止匈奴的侵扰,由此可见倒马关的屏障作用。

              明朝马中锡《倒马关诗并序》中说:“关有两山对峙,其路极险,相传杨六郎到此马踣,故名。”后人为纪念杨延昭(六郎)镇守三关的功绩,于明正德十五年(公元1520年),在倒马关城西3公里的马圈山上修建了“六郎碑”。碑文为:“宋将杨六郎拒守之处。”千百年来,许多文人学士到倒马关凭吊六郎碑,称颂吟怀杨六郎威镇边关的不朽业绩。

 

按照乡人指点,首先找到唐河岸边的水关。这个门券保存基本完好。


门闩所有的孔洞



券顶







这是西门残留的城墙



两侧城墙间的位置即原来的西门

倒马关街道

东城墙遗址



东门瓮城门洞





留影



       凭吊罢这个内三关之一的倒马关,心情比较复杂。内三关、外三关我都去过了,除了居庸关、紫荆关、雁门关外,其他三关都毁了,本来这些都是富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可在过去的年代里,我们自己却把它们都断送了。

       悲哀!!!!

 

   今天骑行70多公里,好在都是下坡路,不累。

       从倒马关上车重返涞源。趁还有时间,再到拒马河源头转转。












       继续住宿仁缘旅社,准备明天骑行飞狐陉。 

 

 

·燕魏对决之——辟道灵丘:http://tieba.baidu.com/p/746408558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6-08-15 18:36  
分享到 
(1124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