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道是寻常事:长征记

当年的介绍信,来自网络。
1966年深秋,一天早上刚进校门就听到学校大喇叭广播:学校第一支步行长征去延安的队伍今天出发了。和同学秦建武一商量,追。
估计他们当天走到良乡, 黄昏时坐车追到了良乡,但没能找到,就在良乡一个技校住了下来。第二天开始步行继续追。下午在松林店前和秦建武分开,约好:我先追,在前面等你。当晚走到高碑店(50多公里),同伴没有追上来,我一人住一个中学的学生宿舍。第三天,在去涞水的路口等了一天,同伴仍然没有来,后来才知道他此时已从10公里外的松林店返回北京,于是第四天一人向西继续追赶。
这其实才是步行的第二日,由于头天在路边等人休息,所以今天上路劲头十足。路上有一个署名独行者的人留下的标记在前面不时鼓舞我,中午过涞水,晚上宿易县 ,当日行40多公里。
第五日,从易县到紫荆关,约50公里,艰苦而新奇。过易县30里,路边突现一片金碧辉煌的建筑,问路人,答曰清西陵。停下来休息观看之际,从西边山西方向开来一部美式小吉普停了下来。一开始并没有太注意它,直到看车里没完没了的下人才认真数起来——一共11人,我的天,真能塞。
下午仍然是一个人疾行,由于在易县的平原地区所以一天都能看到狼牙山。下午4点左右肚子已经饿了,身边没有干粮前后也无人踪。天无绝人之路,一辆军用卡车驶过时一个大罗卜被从车上颠了下来。看到车已绝尘而去,就在路边的流水中把萝卜洗干净,边走边吃。天黑时到达紫荆关前,经当地人指点绕开公路只身沿小路上太行。累计上升700米(海拔),汗流浃背、气喘吁吁、饥饿腿软。这是一段战国就有的蒲阴陉古道,一人在漆黑的夜里行走终身难忘 。夜10时左右,入住紫荆关中学,馒头和素茄子菜吃的很香。
第六日,紫荆关- 王安镇,约30公里。离开平原沿拒马河峡谷西行,一路看到长城、修京原铁路的铁道兵,也感到高原的寒冷。宿王安镇,一个简朴的乡镇。
第七日,王安镇-涞源,约40公里。身体没有不适,继续一人行走。仍然有独行者的标语,也仍然没有学校那支队伍的信息。
第八日,涞源-灵丘,行走约30公里。在河北与山西交界的马头关一带进入山西,下山途中撘一辆卡车到灵丘。入住灵丘中学,在这里发现火炕下面烧的煤非常好,灰烬只是一小堆白末。
第九日,在灵丘仍然没有找到学校的队伍。听从一位高校大哥的建议,随他一起乘车送一位生病的女生去太原,我到那里的红卫兵接待站再找学校的队伍,具体行程:先乘卡车的200公里外的大同再换火车。这200公里的敞篷卡车吹得人灰头土脸,车翻越海拔2000米的北岳恒山更是透心凉,还好公路并没有到山顶。记住了恒山公路上一块一闪而过的路牌:落子洼,知道是纪念传说中的穆桂英在这里打仗和生孩子的故事。
当晚到大同。高校大哥哥为我办理了去太原的乘车证 ,拿上证去逛大同。在公交车浏览大同夜景时身上的钱被窃,虽然只有20几元却是我的全部家当。仍然是大哥哥帮我解决了问题:又办了一张回北京的乘车证。我的介绍信在同伴身上,没有高校大哥的帮助会增加很多麻烦,此生再没有见过这位大哥,大哥,你现在还好吗?
第十日,铩羽而归。母亲什么也没责备,只说了一句:回来就好。如今已经不在的母亲,让您操心了。
尾声:最后也没有见到那位独行者;最后也不知道学校那帮人具体是怎么走的。以后就是下乡和后来的一切,没有机会再回顾此事,留下的就只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因为当时没有留下日记,因此只写下脑中最鲜明的一些印象。另外,具体里程是根据地图和百度,如有出入以后再改正。
那年我不到18岁。此行徒步约250公里,汽车约250公里,火车近400公里。2014·12·5
一直走发表于2014-12-08 11:25
(752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
-
2014-12-10 22:49一直走谢谢约瑟关注鼓励回复
-
-
2014-12-10 15:19一直走此行徒步约250公里,汽车约250公里,火车近400公里。回复
相关系列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