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莫旗之六——后记

后记一:吃在莫旗

   写完这个题目,就觉得是不是该在莫旗知青网上开这么一个如题专栏,专门介绍一下莫旗的吃喝。急功近利的目标是为已经拉开序幕的莫旗旅游“备菜”,深远一些的意义是为地方志积累资料。知道散见于知青文字中的相关内容已有不少,也知道《达斡尔词典》中对达族饮食亦有专文叙述。是想莫旗知青能否再为此做些什么事情呢?

   此次莫旗归来,精神上的满足和丰富的感受自不待言,食物美味的享受也是绕舌三日回味无穷。且不说酸菜白肉浓汤的鲜美,也不说想了多年的东北杀猪菜的片片血肠;且不说牛奶煮南瓜的入口甜软,也不说牛奶煮面片的筋道微咸;且不说炒烤狍子肉(人工饲养)的珍贵难得,也不说沙半鸡炖蘑菇的地道山珍。单说在莫旗最后两天在水库宾馆喝到的醇厚香甜的豆浆,就让我为前几天选择了奶茶而后悔—其实那奶茶也十分好喝,只是亏待了大豆之乡的绝好豆浆。其他诸如柳蒿芽、粉面饺子、东北乱炖、钢弹不一而足,真要专门开帖另说。看到餐桌上的猪肋排十分好吃,不禁动了回北京也给女儿好好炖一锅的念头。主人说:你做不出来,你们那儿肉就不行。想想怕也是。

     莫旗地跨大兴安岭向嫩江平原的过渡地带,资源丰富;业涉林牧农渔,有多样的食品来源。莫旗又是达斡尔、鄂温克、汉、满等多民族共同居住的地区,饮食文化中既有北大荒的一般特色又有各民族的不同特点。这次去莫旗的火车上,秀儿就拿出了有东北特色的冰冻海棠—拿一颗放在嘴里一嚼,就想起了冰天雪地的莫旗。

     还有吃的地点。这次回莫旗吃东北菜,印象深的有尼尔基南门的“一亩园”和北门的“咸亨酒家”—有当地乡亲们的推荐,想来它们应当是经历过一番市场风雨的逐浪淘沙。当然,市场是活的,经过一段发展过程,又会有一些新的店家稳定的存在下来,让我们注意那些佼佼者并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吧。

 

后记二:关于知青

      因为回莫旗,又一次被知青这个词所打动,因此在这里写下对知青这件事的思考。

      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记忆,对于1970年前后1700万到农村中去劳动的城镇学生而言,知青就是他们的一个共同记忆。四十多年后回头去看,这其实是一场无法复制的社会实验。无论是它的激情、它的代价还是它的创伤,都已化为一种经验,积淀于这一代人、最终也积淀于民族的精神之中。

     我们应当重视自己的经验,这经验中包含我们宝贵的青春和汗水,也包含着一个民族的艰难探索。我们珍惜这一代知青的共同情感,这情感将一直陪伴我们、温暖我们到终年。但也不宜只是沉浸于知青群体的苦难,因为我们也要尊重和看到整个民族的情感和磨难,何况观察社会现象还要注意其历史主义的层面。

    历史的发展总是充满各种冲突和偶然。从道德、情感即伦理主义层面去批评,人们会关心“应当”怎样;而从历史主义层面来观察就会去注意“实际”怎样。人类历史在这两者的冲突中一路走来,既残酷又光辉。从历史主义层面来看,知青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大规模的人口移动和交流,伴随着文明与文化的冲突交流、不同社会阶层的利益博弈和情感的交流与磨难。如今近半个世纪前的那场风烟已经消散,诸神归位人们已经在新的生活轨道上走向明天。但是知青运动还是留下了自己的痕迹,这痕迹在知青心中、在社会生活中、在历史中。它留下了原来没有关系的两个地区的一种联系,成为彼此谋求生存、发展时的一种意外的资源,而这一切当初却是出于一种偶然。

    这两天散步、笨牛等又出发去莫旗了,对于摄影爱好者来说,莫旗的山水给了他们创作的激情与灵感。过几天jiyuan、朱天策也要去那里。jiyuan将代表莫旗知青向莫旗移交价值几十万元的赠书,图书来自两个出版社也感谢出版社方面。来自国家图书馆的朱天策多年来为莫旗编纂的达斡尔资料集提供帮助,此番是接受莫旗方面的表彰也为他高兴。我喜欢这知青历史的新的一篇。

   这里以我们莫旗知青为例再作一点展开。这两年连续回莫旗,多次听到莫旗人说到当年那些从知青中选拔出来的教师对他们终身难忘的影响,也听到因为来了外地知青,对莫旗的地方语言都产生了隔江讷河那边所没有的影响;当然,离开莫旗的知青也带走了这里的一切对他们的自然的影响,从语言、生活习惯到思想—我此生几次在最难的时候就提醒过自己:经历过莫旗风雪严寒的人不怕生活中的任何苦难。这是从历史主义层面考察,不管人们喜欢还是不喜欢。细致的研究这些是具有历史学和社会学意义的,也不枉人们曾经付出的代价与艰辛。

  

   把这些感想写下来发在这里,最看重的是和朋友们的交流,“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王羲之《兰亭集序》),这不是很好吗。

谢谢大家看了这个帖子。

一直走发表于2010-06-02 14:59  
分享到 
赞过
(3401次阅读/19个评论/3人赞过)
    邹立

    您那一代比我们抗磨。

    我在深圳感觉苦不堪言的时候,就去找些知青的故事去读——还有人比我们经历过更痛苦的人生……

      都不容易微笑
    哑巴

    印象最深的 知青小说是《今夜有暴风雪》电视剧(蹉跎岁月)

         

     

      谢谢观看。
    蒙泰恩
    人生的每一次经历,无论当时多么艰辛,都是一种绝对有用的阅历,
      是的,哪怕是灾难。
    梨梨

    80年代时看了不少“伤痕文学”,那些对文革对知青的描写从而反应出来的思考让我们这一代间接认识了五、六十年代。看完先生的文,尤其是后记中从历史层面对那一段“痕迹”的哲学认识,让我又补充了我心目中的五、六十年代。读史就是挺有意思的,去掉众多的渺小个人,只把握一条主脉,谈输赢论得失。先生现在是不是正看哲学类的书呢。

      是的,手边常有哲学书也喜欢作一些哲学思考,可能就是人们说的“老年容易出哲学家”的现象吧,呵呵。哲学虽然看起来有时显得大而无当,但是好的哲学思想还是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视角。
    老北1968

    我17岁到莫旗,风风雨雨21年。有得有失,得到了北京没有的,失掉了美好青春年华。一直走老师的文字功底令人佩服!愿看到您更多文章!

      谢谢老北,愿为你多写,我们是同学啊!
    琨玉河

    连我这代人都受了知青的影响呢。老爸老妈的知青经历影响他们的人生,也传递给我们很多东西。我能感受到的都是知青的好强和吃苦耐劳,当然也有面对命运的抗争和无奈,但是很喜欢知青相关的文学作品,因为觉得就像看到爸爸妈妈年轻的时候,感觉很亲切。

    东北菜哈哈色,原来先生也喜欢东北菜啊,下次FB吃东北菜了哈哈。

    黑子小黑
    如果……虽然没有如果!
      呵呵,到了我们这个年纪许多事情都尘埃落定的时候,有时作一些“如果当年不这样又会怎样?”的遐想会是很有趣的事情。前提是要有定力哦,尤其是想到肠子都要悔青了的时候……

      憨笑别说您了……哈哈!

      不过我这人有一点好处,只要我做了决定,我就承担任何后果。从不后悔!

      是的,人成长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会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恩,很感谢曾经的一些经历。一些爱的代价!

    拉萨

    跟着老师神游了一次莫旗,回头再好好研究一下。呲牙

      再次感谢拉萨的鼓励,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