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莫旗之七:又见查哈阳

    

        诺敏河在绿色的原野上静静的流淌,河水在夕阳下闪着柔和、迷人的光芒。我们站在河东边的小山岗上俯视着诺敏河和她众多的支岔,微风轻轻吹来、身边花草摇曳,让在这里等待拍落日的我们心中充满宁静。

      四方山这个地名在莫旗插队时好像没有听说过,近年才频频听人提起,说的就是我们脚下这座小山。山并不高只有几十米,但是由于它临江而立且坡面陡峭,在平原上倒也显出一种突兀,更由于提供了一个欣赏落日的不错视角而被人称道。今天我是随莫旗知青回乡报道组一行来到这里,因为没有摄影任务就一人从陡坡下到了河边。这里不是诺敏河的主河道,众多的支岔在平原上形成一条宽阔的河网湿地。山脚下有一条几百米长笔直的过水路面,穿过河岔伸向对面的小山岗。眼下水小,路面上没有水,河水从大石垒就的路基下流向下游。走到河边伸手试了试水温,有点凉。河边有晚归的牛羊、青青的牧草,有啾啾的鸟鸣和高飞的雁阵,弥漫着一片原野的气息。沿过水公路在河岔间徜徉良久,感受着夕阳牧归、地老天荒般的宁静。现代化也到了这里:水边有骑摩托携现代渔具而来的垂钓者和情侣,草地上也多了些零星的食品包装垃圾。

      



       红日西沉,起身上山。在山脚下遇到一个老乡,攀谈中知道河对岸就是查哈阳。查哈阳?我四十年前修过水利的地方就在眼前,我竟然在这儿转了半天。很想再转回去看看,只是天色已晚又是集体行动只得作罢。回程中不由得想起那次出工:那次是生产队派我们两个知青去查哈阳修水利,我们俩赶着一辆牛车出了村。冬日的阳光照着我们,悠闲的边走边聊倒也惬意。天黑时分到了目的地,不料给牛喂水时它趁我们不注意撒腿就跑掉了。有经验的社员说牛可能是惦记着家里的牛犊让我们不必担心,我们则是一夜惴惴不安。第二天我们俩铩羽而归回村找牛,刚进村就看到社员们的笑脸,牛果然“不到夜里十二点就回来了”。那次出工对河那边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时的整齐队列留下了印象,也记住了查哈阳这个名字。这次远道而来竟然与它失之交臂,要是下四方山时就遇到那位老乡该多好。

     





     机会在我们离开莫旗时出现。那天旗里出车送我们先去齐齐哈尔再从那里回京,司机选道走四方山。车过那条过水路面时司机告诉我们,路面沿路的中心线分开,我们走的这一侧是后修的,而对面车道的一侧则是当年日本人修的。仔细看,两边的路虽然同是水泥铺就但确有明显的不同。离开水泥路后汽车上小坡沿一条泥路行数百米,查哈阳水利枢纽就出现在我们眼前。枢纽修建于诺敏河主河道上,一道约百米长的拦河坝横亘河床。由于日前一场大雨导致水位急增,目前九个闸门全部提起向下游泄水,河水奔腾撞击、浊浪翻滚颇有气势,估计秒流量要上千。当地人说以前下大雨时河水也是清的,这可能是当地人对于环境变化的一种实际感受。此行中也知道,莫旗正在采取积极措施退耕还林还牧保护水土。主坝西侧是一道约50米长的副坝,副坝上的5个闸门联通一条大型灌渠,这就是查哈阳灌渠的渠首工程。查哈阳水利枢纽修建于1939年并因此形成了东北的四大灌区之一的查哈阳灌区。从七十年来的历史看,这个水利枢纽的设计是成功的。它的一个合理性在于:只调节主河道水位保证灌区用水,再大的洪水由副河道排出。1998年大水期间那条我前几日徜徉过的过水路面上水位达到2米左右,很好的起到了自然泄洪的作用。然而历史也是复杂的。1939年是日据东北时期,祖国河山受辱、财富资源被掠。查哈阳也提醒我们:要让屈辱的历史永远不再重来。

     车过诺敏河后驶入查哈阳灌区,这里已属黑龙江地界,车窗外风光旖旎,碧浪无边。这里是查哈阳大米的故乡,在北京多年吃不到莫旗大米时也曾经用查哈阳大米顶一顶“饥荒”。查哈阳,祝你在祖国的新时代再放光芒;诺敏河,愿你继续造福两岸儿女,象世世代代以来一样。

前3张图片来自多一个角度,最后一张来自网络,其余由绿萝提供)2009·8

一直走发表于2009-08-29 17:44  
分享到 
赞过
(1795次阅读/8个评论/5人赞过)
    一直走
    谢谢起点称赞。
    一直走
    为这篇文字配上了当时的照片。
    一直走
    510.
    神偷萌萌®™
    看了先生的这篇游记勾起了我淡淡的思乡之情,每次吃到查哈阳的大米,我都会不由自主的想起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上带给我的深深眷恋之情......
    掐指算来,又有10个多月没有回家看看了,即便是每次回乡也是来去匆匆如同过客,整整三年没有在家过一个春节了,也许是该在家里长住一段时间了,重温一下童年时遗失的美好......
    再次感谢先生曾经为我的家乡所做出的贡献,真希望可以伴随着先生的游记重回到那个峥嵘的年代追忆那段血色的青春......
    琨玉河
    故地重游,那种心情真是让人感慨。
    一直走
    09年8月中下旬,又回到41年前曾经插队的内蒙古莫力达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