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莫旗之二——尼尔基

09·8·17(周一)阴雨  上午:座谈会  下午:西拉金

       座谈会在旗党政大楼二楼举行。会议室很现代,主宾双方分两排相对而坐,其中一方身后还可容后排议员,左右手分别是电子显示屏和记者席。莫旗方面出席的是以旗常委、统战部郭部长为首的包括旗人大、政协、旗委办、政府办、宣传部、统战部,文体、教育、旅游等局的有关领导,显示了对知青报道组一行的重视和礼遇。这是一次认真的工作对话和必要的协调、沟通,会议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莫旗电视台在当天的晚间新闻里向全旗作了5分钟左右的报道。我在会上谈到莫旗生活给我留下的难忘印象,包括当年几次在莫旗旅行中莫旗风光对我心灵的陶冶。注意到莫旗旅游局年轻的杜局长说到09年上半年来莫旗旅游的人数已达到20万,她补充说虽然统计口径还可以探讨但是旅游人口增加是明显的事实。这应当是可信的。我在会上提到利用莫旗的冰雪资源的问题,但也知道这涉及资金运作、设施配套等复杂的因素,有待于看今后的社会发展变化。

      下午回当年插队的屯子博荣西拉金,同行者有刘小明、人民日报记者刘龙、王丽华父女和笨牛等人。刘小明是当年一个知青点的同学,现任人民日报体育部主任已有三十多年没回来了。丽华是我们组同学的表妹、一个新一代北大荒的移民 ,我在去年的回莫旗文章中介绍过她。如今博荣中学撤校,她刚从这里的副校长改任尼尔基三中教导主任,今天是特意陪我们回屯子。她的父亲从新疆小儿子那里回到莫旗,76岁的老人今天不辞辛苦也从尼尔基家中给我们带路。幸亏有他们,否则我们是无法在雨后有些泥泞的村路上顺利找到我们的故居的。

知青旧居何处寻,

水渠侧畔草纷纷。

曾将热血许黑土,

眼前景象已销魂。

四十年来家国事,

八万里路过眼云。

且喜稻熟千重浪,

豆花香里说新村。

这是去年回莫旗后留下的感想。这次来看到,知青点去年还残留的北墙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笔直的豆垄。水渠外清风拂过稻田,稻浪翻滚绿意接天。意外的在旧居旁遇到当年大队贫协主任的女儿,当年我们进村时她已嫁到了汉沽尔河,如今辗转又回到了西拉金。她的父亲和俄罗斯裔的继母已先后去世,问起她两个混血的弟弟,“还是那么漂亮”,她说。

     丽华带我们绕开泥路去看了村东的嫩江大堤。当年开江的时候在村里就能听到堤外嫩江隆隆的跑冰排声,隆冬时节透过厚厚的冰层能够看到冰面下水草的飘动,“夏日消融、人或为鱼鳖”。尤其记得江套里的野葱、野蒜和野韭菜,记得塔头、绿草间生长的黄花菜和密集的一人多高的柳条丛,下雨的时候社员们会用柳条丛加上草搭成窝棚来避雨。今天,大堤内侧已砌上了石头护坡,处在尼尔基水库下游10公里处的嫩江博荣段主流、江叉分明,绿草、湿地还在,下次来想在这里再游游泳。

 

09·8·18(周二)忙碌的一天

  早起,先去了莫旗体育场,那里在表演曲棍球。分管体育的敖局长告诉我:全国曲棍球3000名专业人士里有2000名出自莫旗,曲棍球对这些人来说意味着就业,所以一些农村孩子们愿意刻苦锻炼。同时曲棍球运动也是费钱的运动—一只球要200元、一个碳纤维的球杆500元,运动员每个月要穿坏一双鞋。工资一般2000元,拿名次另外奖励。有趣的是为了证明女曲队员的达斡尔语水平,敖局长特意用达斡尔语招呼过来一个队员。他们的对话我并不懂,但是能欣赏到另一种语言的韵律美。

    随后是回水库宾馆和莫旗报社的记者座谈。座谈会后随其中的蒋希武记者和风烟俱净去登特科北石场村去看立体农业。

    车出西门拐上111国道(北京-加格达奇),沿嫩江一路北行。过知青林、过七家子金界壕(这次认真看了看)、过民族园,不远就到了北石场。路边就是立体农业,一行行的果树与豆科植物间作,长势不错,这应当就是以前说的林粮间作,地的主人根据当地情况做了具体又很好的安排。这里是丘陵地貌,田野起伏绿浪无边。问到今年莫旗天旱,主人说:“打了井,井里水少浇一两个小时就没水了,就得等”,“地不平怎么办?浇到哪儿算哪儿。”很喜欢这次回莫旗的安排,能够较多的接触到莫旗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不是能展开一次莫旗的乡土调查呢。

     回到旗里已是一点,统战部负责接待的同志安排好了饭菜在等我们,很是感谢。下午是马不停蹄的访问尼尔基民族实验小学和尼尔基一中。实验小学的民族特色给我留下印象,对着大门在教学区与运动区之间的几十米长十几米宽的斜坡上5幅很大的画面展示着达斡尔先民搏击自然顽强生存发展的生活情境,有着感人的力量和重要意义。尼尔基一中的1400名新生正在军训,和校长在操场边做了很随意的交谈。41年前呆过的那个大礼堂已经拆除,北面不远处就是一中漂亮的大门。在大门外利用西落的阳光合影时,一个调皮的小男孩因为过于注意我们而摔倒在路边。

    傍晚,随摄影组去了四方山,原来就是查哈阳。我已专文写了《又见查哈阳》(相关文图链接http://www.czqjkw.cn/bbs/dispbbs.asp?boardid=91&replyid=47652&id=6735&skin=0&page=1&star=1),这里不赘。四方山下那块嘉庆十年提到打牲处的石碑值得注意,那是1805年,打牲处和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的近代史有关。

一直走发表于2010-06-02 14:13  
分享到 
赞过
(5091次阅读/2个评论/2人赞过)
    蒙泰恩

    呵呵,得听听您用达斡尔语唱歌~~色

      那首歌叫《大海航行靠舵手》,是在草原出民工时一个叫斯琴的达斡尔小伙子一字一句教给我的。很想知道老师现在何方,过的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