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莫旗之四——人物(下)

09·8·21(周五)阴间雨  画家—晚会

   早上起来,天很阴,水库那边一片茫茫皆不见。南望博荣方向,天边是黑白对比很分明的云。

   和秀儿等人去给鄂温克画家塗桑清送书。在那里,我被他的一幅画所震动。 这是一幅油画,画面色调深沉凝重。画中人物是一个身背鹿哨的鄂温克猎民的背影、猎民身上已没有了猎枪。猎民旁边是一头驯鹿和一条眼神忧郁的狗,背景是鄂温克猎民正在面对的远处的森林。这幅画让我看到一个古老、英武的民族苍凉、光荣的背影,也看到人内心的悲怆、哀伤和无奈。涂桑清是鄂温克民族的好儿女,他把自己民族对这个急剧变革时代的内心感受用油画的形式敏锐准确的表现出来。我在《一个人、一幅画和一个民族》一文中表达了对此的思考。(http://www.czqjkw.cn/bbs/dispbbs.asp?boardid=81&replyid=47914&id=6749&skin=0&page=2&star=1

     告别画家,三人步行边观赏尼尔基街景边走回宾馆。和秀儿一起逛尼尔基的好处是她是本地通—这里是她从小生长的地方。一路上知道了尼尔基过去没有城墙但是有城壕,嫩江发大水时江水会涨到南城壕;知道了过去的一食堂是现在的旅社;知道了过去尼尔基四个门的位置现在何方;还知道了秀儿的故居—房子已经化为新大道的一部分。途中突然遇雨,甚急,秀儿急忙拉我们避入一处民居。一问,原来和她聊得正欢的那个女人就是她写的书中说的儿时院子里的达斡尔族小姑娘。

     晚上是旗乌兰牧骑成立50周年文艺晚会。这让因为下雨郁闷了两天的摄影组诸兄弟顿时活跃了起来—可算有了用武之地。演出在旗里宏大的剧场兼灯光球场里举行。今天是文艺演出,篮球场部分摆上了一排排舒适的联排沙发折叠椅而形成了几百个前排座席区。由于舞台前面有一个横着摆放的篮球场,因此莫旗的这个舞台特别宽阔—比北京保利剧院的舞台还宽两米。演出自然精彩纷呈,我这里只记下当晚的两个花絮。

花絮一。演出前,又碰到旗人大敖景峰主任,身边还带着两个活泼可爱看来不到十岁的小姑娘。问起来,知道是主任的两个小孙女。“你看,这个是纯达斡尔族,这个的妈妈是汉族。”敖主任把一个瓜子脸一个圆脸的两个小姑娘分别指给我看。真是有趣。主任看我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就进一步告诉我,莫旗很多家庭是由多民族组成的,他自己的家庭就有六个民族并一一为我数来。后来敖登挂老人也证实说,“这种情况在这里很普遍,我们家也有四个民族。”

花絮二。演出中很荣幸的和秀儿的妈妈坐在一起。这是一位79岁的老人,消瘦、有精神,身板很直。老人和善、安详,令人起敬。演出间隙她还对我说:你们(当年)受苦了。演出结束后,秀儿才过来介绍。呵呵,知道秀儿是不张扬,已经认识了。

    今天也是我们41年前下乡离开北京的日子。

 

09·8·22(周六)间断小雨  访敖登挂、去汉沽尔河

   早上起来,外面淫雨霏霏,水库上偶有白浪。

   上午走访敖登挂。坐在敖登挂简朴的办公室里,听这位77岁的老人平静的叙述她的一生,我的心中充满对她的崇敬,也有几分酸楚。办公室坐落在尼尔基镇水库移民局的二楼,莫旗的达斡尔学会和鄂温克学会目前都在这里办公。这是两个民间组织,但是所从事的工作很不一般,仅达斡尔学会参与编纂的《达斡尔资料集》已出版厚厚的9卷精装本,让人肃然起敬。学会的走廊里悬挂着一些达斡尔民族和莫旗风光的大幅照片,引人注目。凭窗远望,是尼尔基镇鳞次栉比的房屋。老人告诉我们,她是上个世纪50年代初的预备党员,因为种种原因在经过长达5年的预备期后还是被取消了这预备党员的资格,直到80年代问题才得以解决,党龄从50年代算起,党费不补交。文革之前、之中,阶级斗争升温,老人整理的达斡尔民族文化资料被指责为“搞民族分裂”,被迫销毁、上交,那时候“害怕”,老人这样告诉我们。后来内人党问题得到平反老人高兴异常,“没想到太阳还能出来”,老人说。文革中老人被调到五金公司,直到1973年才调回文化馆。

     文革后,她搜集整理的70首达斡尔民歌资料重新回到手中是让她非常高兴的一件事。从她这里,我们还知道了早在20多年前就有人搞了《达汉小词典》,解决达斡尔语的注音问题。在达斡尔民族三大语音区里,选定了以尼尔基语音为标准语音。同时还知道了达斡尔民族的一部在200多年前进入新疆后,民族舞蹈在保留了达斡尔民族文化的基础上也吸收、融合了维吾尔民族抖肩的动作。

     敖登挂老人是达斡尔民族的好女儿。她自己历经坎坷,生前曾为旗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先生也已故去20多年。她现在仍然孜孜不倦的为宣传达斡尔文化、为民族团结在努力工作,我衷心祝福她长寿健康。

     下午去汉沽尔河。车行9公里过博荣时,再一次仔细打量这个当年插过队的村庄。过博荣江后,踏上了40年不曾来过的汉沽尔河的土地。上一次还是1969年,对这里的记忆已经依稀,鲜明的倒是从这里过江回到博荣西拉金时看到在田间劳动的七队知青的笑脸(我们是八队)。这一次有笨牛、绿萝同行,尤其有秀儿这个当年汉沽尔河团委书记,这里又是她和家文生活过多年的地方,就使得此次的汉沽尔河之行热闹愉快。

     晚上,秀儿姐妹在尼尔基南门的一亩园宴请全体知青回访团成员,尽东道主之谊。谢谢。也有人戏称这帮人是“还乡团”,听起来是穿绸缎衣歪戴礼帽斜挎盒子枪那种,呵呵。

     东北菜,地道。

一直走发表于2010-06-02 14:35  
分享到 
赞过
(2635次阅读/2个评论/1人赞过)
    蒙泰恩
    哈哈,还乡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