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国万里行:《海拉尔印象》


    此生曾经三次到海拉尔。
    第一次是50年前当知青时去黑山头修公路,往返都要在海拉尔上下火车。印象中那时的海拉尔还比较“土”,就像一个放大版的县城。记得步行不远就到了东山的草地,曾经坐在草地上看刚起飞的飞机。第二次是十年前和几个知青朋友自驾游旧地重游。那次重游发现海拉尔已经建设的很好,宏伟的成吉思汗广场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这次是和女儿同游。九月下旬的海拉尔,午间气温仍然有18度。高原的阳光晒在身上暖洋洋的,但是在背阴处却已感到凉意。这可能和海拉尔超过600米的海拔有关。“凉秋八月,塞外草衰”,眼下城外草原上的牧草早就黄了,收割成卷的牧草散落在草原上,等待着运回冬季牧点。海拉尔城里的植物却依然保持着绿色,白杨树深绿色的树叶在秋日的微风中闪闪发亮。伊敏河穿城而过,把海拉尔分成河东河西两块地方。庆幸海拉尔没有对伊敏河进行过多的干预,而是让它保留了原有的弯曲河道和尽可能多的自然河岸。长度200米左右的公路桥跨河而过,把两岸的生活连接在一起。站在桥上欣赏伊敏河静静的水流,看着主河道及河流支叉间芳草萋萋的绿洲,几乎忘记自己是身在闹市之中。
        到海拉尔当日的晚餐吃的是当地蒙古烧烤大师——“索伦嘎”的牛羊肉,草原的味道。烤羊排58元一斤,起码要点3斤,因当天战斗力不成而未点。点了烤牛羊肉串,3元一串,其他烤蘑菇、茄子、蒜和金针菇不等,外加一瓶海拉尔产的啤酒(10元)。结账:82元,不贵。店家赠送大碴子粥一桶,连喝四碗。看看桶里粥已经完了,和女儿开玩笑说:问问店家,还能不能再送一桶?那粥熬的确实好,黄黄糯糯的,豆子已经熬的酥软。过去在生产队时,要头天睡觉前就把粥煮开,然后利用余火焖上一宿才能有这种效果。现在吃完肉食后喝点大碴子粥是对整顿餐的一种温和的调整和补充,而在那个艰苦岁月,这粥就是生命所依,吃了它还要干活。突然想起那个有趣的故事:知青带子女故地重游,意欲告诉子女当年的苦难。不想子女却说道——原来你们当年就是到这么好的地方旅游呀。为防重蹈覆辙,赶紧对女儿说:不许说大碴子粥好喝。女儿说:就是好喝呀。
        次日午餐到一家名为诺敏塔拉的餐厅,据说这家店在当地也颇有名气。到了草原,就要吃蒙古的手抓羊肉、喝牧民喜爱的奶茶。 一个人吃掉了一斤四两熟羊肉,折合生肉二斤,佐以奶茶和海拉尔牌啤酒,甚是爽快——廉颇未老,尚能饭。
      在海拉尔参观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在这里了解到草原文明的源远流长。也去参观了成吉思汗广场。公元1206年,蒙古在呼伦贝尔草原崛起。随后,蒙古铁骑横征欧亚大陆,在人类历史上留下自己深深的印记,也对今日中国的疆域有很大的影响。今天,历史的烽烟已经散去,广场旁边的游乐场里不断传来游客的欢声笑语,只有图腾柱和群雕在默默的诉说着成吉思汗往昔的荣光。
        这次到海拉尔,对这个草原城市有一个突出的感受——城市的活力。走在海拉尔街头,看到的是林立的大厦与忙碌的小街区并存的景象。大商厦里的豪华一点不输内地,小街区那些忙碌的商家却让人想起内地二三十年前的以往。一个社会和城市的整齐和美丽固然重要,但人们为过好生活而发展经济的努力却是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在中国行政化日益增强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特别重要。
        祝福海拉尔、也祝福祖国的美好前程。            2019.9.24
一直走发表于2019-10-01 13:06  
分享到 
(483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