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藏地,不再是等待的阿里之七(土林之上有古格~)
宁静扎达扎不让,盛大土林是湖盆
残垣断壁托林寺,飘渺古格漫烟尘。
2012年5月12日
时间估算:
塔钦休整 | |||
门士 | → | 莲花生寺 | 0.5h |
莲花生寺 | 1h | ||
莲花生寺 | → | 门士 | 0.5h |
门士 | → | 巴尔兵站 | 1h |
午饭 | 1h | ||
巴尔兵站 | → | 札达路口 | 0.5h |
札达路口 | → | 札达土林观景台 | 3.5h |
土林拍摄 | 1h | ||
札达土林观景台 | → | 札达县(晚饭) | 1h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计________________11h___________________
扎达县 ——古格王朝(扎不让村住宿)
塔钦-门士:柏油路。
门士-莲花生寺:土路。
门士-巴尔兵站:柏油路。
巴尔兵站-札达:拐出主路后,开始的20km要翻越一座大山,山高,路窄,较好走,车速能到达50-70km/h,最后的20km穿梭在壮观的札达土林里,下坡较险。
昏天黑地一大觉睡到太阳爬上了屋顶。睁眼扭扭脖子看见了墙角的山杖,哦~~那个,转山已结束了莫。答案是肯定的呦。只是昨日的狂喜已被沉静取代,安静的梳洗完毕望向窗外的阳光,踏实的幸福渐渐盈满心中。已完成的转山之路在耳边告诉我~~你依然是你~~但你将不同~~~
为什莫要转山?这是个老生常谈又无明确答案的问题。对于我来说肯定、必须以及绝对不可能是什莫“征服自然,人定胜天”之流的失心疯言。俺一直明白作为一枚普通人类在自然面前应该是持有何种态度的。非要“征服”什莫的话也一定是拿下“自己"。需要降服的是内心之种种不安、散漫、踌躇、犹豫~~一切的未知,每个人的下一秒都是未可知的,人类对于未知的恐惧遍布心灵每个角落。庸常生活如此,站在转山路入口时亦是做如此想。灵性中如有含苞莲朵经过神圣路途的砥砺真的会如期绽放吗?心中似了然了什莫,细问又蒙无回应~~~
今儿个上午要等风情和冰妞儿转回塔尔钦会合。一上午无事,在宾馆宅着愣神儿。反正是懒懒的,难道是累过头了?脑子的运转速度越发缓慢了。雪童鞋跑到邮局买明信片儿去了~~总得干点儿什么吧,想起来一路灰多土大相机真该清理一下了,看到隔壁一屋子爷们儿也都爬起来了,借了老岗的洗耳球和毛刷卸下镜头打扫相机。这会儿两位师傅也过来看了俺们一下,见都活蹦乱跳滴明显就放心啦。雪也回来了,明信片好像是35一套基本是阿里风光挺8错哒,可惜了雪帮俺带的一套撂爪就忘走的时候就被落到宾馆了。
中午冰妞儿、风情走完了他俩的3日转山之旅基本上貌似挺精神滴。全体人马还是在冈底斯餐厅吃完午饭,这就真的撤离了就算得了老年痴呆也忘不了的塔尔钦镇开赴下一站去也~~
迈着离开的脚步走出塔尔钦,回望冈仁波齐内心不仅再生涟漪~~火焰大才子有诗一首甚得俺心。曰:
回到起点,却已不是昨天;
再观神山,陌生已然不在;
转山,是一种结缘...
心底清澈,身体不再疲惫;
那时决定,竟成漂亮往事;
转山,是一种超然...
现在的俺,感谢昨天的俺;
努力跋涉,虽然披风衣雪;
转山,是一种修行...
天算人算,终归有心则成;
回头看看,其实如此而已;
转山,是一种自得...
—————火焰(2012、05冈仁波齐转山完成)
(以上图片火焰拍摄)
转山的最后节点是去门士的莲花生寺参拜,俺这会儿继续沉浸在转山的情绪里也没什麽方向概念,只觉得车子行驶一两个小时后开进了一个不宽的峡谷前行不远上坡儿就是莲花生寺了。不巧的是此处正在进行彻底修缮,院子里一片瓦砾连正殿都没看见,喇嘛指点俺们到旁边一间小屋,原来佛像和法器什莫的都暂时供奉在这里供人继续朝拜呢~~所有童鞋带着转山的喜悦心怀感激一 一拜毕,了愿。至此完成了转山的全部仪式(拜基乌寺-转山-止热寺-转山-拜门士莲花生寺)。继续开路。
柏油路的两旁荒凉依旧高高低低的又翻过了一个个丘陵垭口,路遇黄羊~~
还有那俺们自封的最小的“错”~~~
午后阳光晴好,荒原起伏辽阔多彩明媚~~
感觉今儿下午一路都在沿着冈底斯山脉西行。此刻还没有土林的影子,料想应该是一大片盆地吧~~果然翻过层层叠嶂之后开始下降,貌似驶入了开阔的谷地,这时候也阴天了。正在观望琢磨之间,土林地貌好似天边凝固的波涛,就这莫来到了眼前。
下面百科————
【 扎达土林】【位于阿里扎达县境内。为远古大湖湖盆及大河河床历千万年地质变迁而成。方圆近几百平方公里的土林内满是高低错落的“林木”,形态各异,并有早期人类洞窟遗址。扎达林地貌是阿里的一大奇观。扎达土林地貌在地质学上叫河湖相,成因于百万年的地质变迁。地质学家考证,一百多万年前,扎达到普兰之间是个方圆500多公里的大湖,喜马拉雅造山运动使湖盆升高,水位递减,湖底沉积的地层长期受流水切割,露出水面的山岩经风雨长期侵蚀,终于雕琢成今日的模样。扎达土林从北西到南东,海拔大体在4500米上下,绵延175公里,宽达45公里,是一片貌似北方的黄土高原。在245-600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海拔还相对低矮,在这两大山系之间,是一个面积广达70000平方公里的外流淡水湖盆,来自两大山区的河流,携带了大量砾卵石、细粉沙和粘土堆积于湖中。 随着高原不断上升,湖盆相对下陷,在数百万年间,湖盆中积累了厚达1900米的堆积物,主要是夹有砾卵石层的棕黄、褐色或灰黄色的半胶结细粉沙层,不仅外貌酷似黄土,而且由于有钙质胶结,具有类似黄土的直立不倒与大孔隙等性质,为以后风雨和流水雕琢成各种地貌造型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质基础。扎达湖盆在数百万年间经历了沧桑巨变,早期是亚热带森林草原气候,在海拔大约2500米的海滨,驰骋着以三趾马和小古长颈鹿为主的动物群,湖中生长着似天鹅绒鹦鹉螺和介形虫等淡水生物,后期气候逐渐转凉,过渡到温带森林到草原气候。 从200多万年前起,高原整体作大幅度隆升,在湖盆与其下游的印度河平原之间形成巨大落差,古扎
扎达土林
达湖盆的湖水经由古朗钦藏布急速外泄而最终被疏干,暴露出来的湖底在干旱、寒冷的气候环境中,地表植被稀疏,受到河流和季节性水流的冲蚀,形成纵横交错的千沟万壑,原本平坦的高原湖盆面被深深刻切。在沟谷之间的悬崖上,雨水和细流沿垂直的裂隙或软弱带向下冲刷,较为完整和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板状或柱状土体,突出在崖头或崖壁上,犹如残墙断垣,远远望去,整个土体就像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古堡,因此又称古堡式残丘。有些板状或柱状土体被剥离开崖壁而成孤立的土柱、土塔,如此柱、塔丛生,便成为著名的土林。 扎达土林中有一些形态怪异的土体造型坐落在崖壁和土林上,拟人拟物或拟兽,任凭人们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中国各类土林分布甚广,而扎达的土林高大挺拔,在高原的雪山和蓝天衬托下别具特色。昔日沉积在湖底的岩层,以不同的色调、层理结构和物质组成,以及包容在岩层内部的古动植物化石,为人们解读高原古地理、古环境的变迁提供直接或间接的证据,这里是科学家们研究高原隆起的大自然实验室。扎达土林已经具备了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
俺看着这一路上凡事观景台建的地儿不错嘛~此处也如是,观望土林那是居高临下、纵览全局,怎莫说呢远方雪山依旧连绵在阴沉的天幕之下,一片远古的浩大湖盆被遡风漫卷翻滚着万千金色波涛从极目处的雪峰脚下迎面奔涌而来。此情此景明确的告诉没有什莫地质学常识的俺,这里在亿万年前确是堪比汪洋的巨大湖区呢。只可惜此刻天阴得快要拧出水儿来,否则夕阳光线的话那就真应该是明暗、深浅不同层次的金色“海浪”景观呐~~
众人四下里散开,拍景的、捏人的,咔嚓声儿不带停哒。可是这会儿风巨大而且是迎面顶风刮过来,真是被刮得极其难受,不得不撤离啦。
一条不宽但簇新的柏油马路顺着观景台所在的台地边沿蜿蜒着向下面的盆地盘旋了去~~~这就进入到土林的内部之中了。但依鄙人之愚见其实真下到沟里看土林就比之前在高台上纵览全局之所见的那种恢弘磅礴差点儿意思了。无怪乎是亿万年风沙剥蚀雕琢湖盆的沉积土层形成的各种奇形怪状~~~
穿行于各个造型之间,只是满眼寸草不生的黄土色让人感觉干巴巴的。有的像个火炬台,还有一对儿小碉堡。
最你大爷可恶的是无处不在的电线,生生把画面锯成几段儿,还还蜘蛛网似滴哪儿哪儿都是举着相机怎没摆位置都躲不开。
蒙古包?这是?8过有些造型,细细端详下还真有点儿意思~~~
虽然光线十分的不给力,看见有意思的造型那也得下车拍一通,依旧无处不在的电线呐~~惹得群众们超级无奈~~~
盘旋下到盆地底部了。全都饿的不成喽,去札达县城吃晚餐去~~~七拐八绕的原来县城就藏在土林深处呢。这扎达县照旧一条主干道顶到头就是土林的一面“褶皱状土山”构成的“影壁”了。微风阵阵刮黄土,感觉上有点儿黄土高原的调调儿。海拔估计也得4000往上,难得路边儿还长着有几颗钻天杨。几天下来都吃的川菜,今个儿雪童鞋提议吃面,正好儿俺们停车的马路对面就是一排小饭馆儿,还真有正宗回民开的西北风味儿面馆儿。要了各种炒面、面片子味儿还真地道,就是要先擀面、先做。等的时间比较长。值得一提的是小店儿都可以点先炸的薯片儿,撒上辣椒面儿、白糖什莫的,俺们四大盘儿连吃的满嘴流油。
晚饭后俺们又走了,原来今晚不在扎达县城里住,师傅说要去一个叫扎不让的村子。然后趁着最后一点儿的暮色光亮赶到了古格的脚下~~
这就是神秘的古格王朝了,它正如之前在各种书籍中所看到一样,安然伫立在浩荡的土林阵中。只是它那张风化剥落的金色面孔此刻渐隐于暮色四合的蓝紫色光芒之中,就有了如铁的坚实色彩~~~~
【百科】
古格王国遗址在阿里札达肥札不让区象泉河畔的一座土山上,占地约18万平方米,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遗址建筑共有房屋洞窟300余处、佛塔(高10余米)3座、寺庙4座、殿堂2间及地下暗道2条,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硼楼。在其红庙、白庙及轮回庙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中不乏精品。
古格王国遗址
古格王国是在公元十世纪前后,由吐蕃王朝末代赞普朗达玛的重孙吉德尼玛衮在王朝崩溃后,率领亲随逃往阿里建立起来的。十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曾经有过七百年灿烂的文明史的古格王朝,它的消逝至今仍是个谜。据说1630年,与古格同宗的西部邻族拉达克人发动了入侵战争,古格王国就此灭亡。
古格王国遗址
今天的古格故地,只有十几户人家守着一座空荡荡的城市废墟。而他们并不是古格后裔。当日十万之众的古格人如何消失得无影无踪?什么样的天灾或者瘟疫使得繁荣富强的古格文明突然间消逝得无影无踪?少量的历史典刊,残缺并且相互矛盾的记载,不仅没能揭开古格王国神秘的面纱,反而更增加了它的神秘感。古老的古格,像是一座巨大的迷宫,将西藏西部众多的秘密深锁其中。
(起源及兴盛)
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位于青藏高原的最西端,札达象泉河(藏语为朗钦藏布)流域为其统治中心,北抵日土,最北界可达今克什米尔境内的斯诺乌山,南界印度,西邻拉达克(今印占克什米尔),最东面其势力范围一度达到冈底斯山麓。其都 城札不让位于现札达县城西18公里的象泉河南岸。经测量,札不让北面的香孜、香巴、东嘎、皮央遗址,西面的多香,南面的达巴、玛那、曲龙遗址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除了这些由于今日仍然作为村庄或行政所在地而有幸被标明在地图上的据点外,古格王国境内还有大量的无遗迹亦散布在荒原大漠之中,断壁残垣、坍毁的洞穴、倾圮的佛塔难以数计。
古格王国
与古格王朝密切相关的是托林寺,托林寺是由古格王意西沃于11世纪建的。古格立国之初,鉴于朗达玛灭佛而导致吐蕃亡国的惨痛教训,大兴佛教,意西沃选派21名青年到克什米尔去学习佛教密宗的教法。由于不适应克什米尔炎热的气候,加上瘟疫流行,21人死了19人,仅剩仁钦桑布和玛.雷必喜两人活着回来。仁钦桑布十分勤奋好学,后来成了西藏著名的大译师。托林寺就是意西沃为仁钦桑布等人译经的方便和发展佛教而修建的寺院。为了进一步弘扬佛法,意西沃和他的继承者们历尽千辛万苦到印度去迎请高僧阿底峡到古格来讲法传教,为此意西沃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在位期间,主持修建了古格王国第一批重要的佛教寺院,其中规模最大也最为著名的便是托林寺。
古格王国
历史上的西藏西部,便有“黄金之乡”的无数神秘传说,据说这里差不多每条山沟都有矿藏,都有开矿人,都有银铜匠。古格的富强,或许与它盛产黄金白银不无关系。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都发现过一种用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以文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一排用银汁书写,在阳光下金银闪烁,无比富丽堂皇。
(消逝)
战乱
古格王国畜牧业发达,周边小国小邦也常起兵来犯掠夺牛羊和财物,但经常都被古格王国军队所击败。如1625年,古格南面的三个邦和加瓦尔王国即斯里那加王联合起来反对古格,发动战争,斯里那加王派兵力分三路侵犯古格,古格守军以少胜多杀伤敌兵三百多人.古格国王墀扎西查巴德亲自率军迎战,把来犯之敌围困在山谷之中,进退两难,最后来犯之敌只好求和退兵。古格王国和西面拉达克之间也经常发生战争,拉达克的军队屡战屡败,拉达克国王森格郎吉也总想找机会报被战败的仇。
环境恶化
让考古学家们震惊的是,从记载上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但在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逐渐沦为一座庞大的废墟。史书的记载难免有误差,战争固然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综观札达县的地理环境,现在的象泉河决不是当年的象泉河,沙漠化程度十分严重,当年能养活10万之众的这块绿洲,今天已所剩无几了,只剩下了一点点土林和戈壁,这种环境的变化,或许正是古格消失的真正原因。
你为何这般沧桑?若不是红白两色的寺庙,几乎就于身后的土林融为一体。
在古格王朝的主体建筑前有很大一片平坦的碎石地,我们的车直接开到刻有古格字样的石碑附近停下。今天的阳光不好时隐时现的,期待中绚丽的古格晚霞当然也就没戏了。此刻笼罩在浓浓暮色之下的古格愈发显示出他那种不可参透的神秘气息。
慢慢走向无一物的远处环顾四野,浩大苍茫,天际线边缘的雪山、土林、河流与灌木丛由远及近的一切都在向我诉说着一种拨动心弦密语。 暗幕茫茫,清冷的风涌入鼻腔,呼吸中满是旷野的气息~~那是种来自远方思念的味道。
在这广大空阔的废墟荒漠的暗幕下总是有些萧瑟的心态,好在落日余晖还是在不经意间出现适时温暖了俺们一把。
光线四散,最终还是渐渐昏暗了下去~~
在古格夜幕将垂的空旷天游荡了许久的俺们恋恋不舍的带着最后一抹枚红色的夕阳来到了距离古格王朝遗址感觉上不到10分钟车程的扎不让村留宿。真的觉得很近,好像就是从古格下个坡就到了。这个是个静静守望着盛大古格的小小村落,横平竖直的夯土小路两边就是一个个黄褐色的小院子和里面的土坯房,还有难得的不低的树木,整体风格酷似甘陕地区。看上去这个村儿的历史不会太久。
走进俺们住宿的农家院儿,没想到里面院子是砖铺的地面,格桑花在窗边的花池里安静的开放着,一间长方形的大平房被分成了大厅和四五件卧房,50元/床。院子里还有一间独立的浴室,不敢洗澡的俺们嬉笑着争夺着“优先泡脚权”。这会儿俺坐在浴室的一把折叠软椅上,两只脚巴丫子浸泡在铁皮大盆的热水中,头顶儿上的浴霸发散着橙色的暖光。半眯着眼歪头看着夜幕下的小院子里这样一种干燥温暖、缓慢柔软的氛围。真是身心舒泰哦~~~
梳洗完毕回到寝室突见地板上有一貌似天牛和蜈蚣混血的黑色硬壳大爬虫!惊惧间奔到外间搬救兵,却搬来了冰妞儿。这个大妞儿毫无畏惧的缓缓抬起她的纤纤玉足,只听得咔嚓一声脆响~~~天下就此太平了。可惜好景不长,过了一会儿又在床头的墙壁上发现了更大的一条
,这会儿大家都去睡了俺只得将睡在外面客厅的达瓦师傅请来相助,有信仰的藏族同胞就是慈悲,师傅用一张硬纸壳把虫子拿到外面去了,看到地上的“遗骸”还念了一句经文,也清理出去了。惭愧呀~~~
高原一夜梦甜,谢谢雪童鞋的薰衣草精油,滴在枕头上气味儿很安逸的说。6:00天还黑黑俺和雪可都醒咧,悲催的俺早在转山前那会儿就发现头灯坏了, 听见雪在黑暗中咔嗒咔嗒按着手电开关,也坏了。二人不禁狂笑起来。
起床,喝点儿暖胃的米粥。几个妞儿在奇妙的撺得下纷纷在防风裤外面套上了大花裙子,那范儿叫一严重混搭、花团锦簇、美不胜收哇。引得爷们儿们纷纷自叹不如、甘拜下风。话说姐儿几个这一趟不得瑟够本儿了那就誓不回转呐!!哼哼哈兮~~
2012年5月13日
古格王朝(扎不让村)——扎达县(午餐)
扎达县(参观托林寺)
宿扎达县
行车4km。
时间估算:一天
钻出了暖喝的被窝子~~~
告别舒适的扎不让村在清晨返回古格脚下抓住了第一抹晨曦的金色。
下车后还惊喜的遇见“转山小胖”他们的车也在这里。可惜的是本也要走大北线的他们居然觉得接下来的一措再措会很没劲!?决定今天原路返回了。唉~~可惜了,人各有志吧。
正说话间达瓦师傅在嚷嚷着:拍古格、你们拍古格~~~抬头一望精光闪耀发原来此刻这就是记忆里的古格———金色王朝。
梦寐以求的金色王庭在蓝的天幕下直晃人的眼呐,众人一顿咔嚓,正如爷们儿们基本都是堪比摄影“大师”的专业水准和执着举着机器远近高低、探头弯腰咔嚓个没完没了一样,妞儿们也都为得瑟达人撩裙抡衫、上蹿下跳、起舞翩翩~~还得时刻提醒着裙子别撩的太高露出球鞋。种种怪异之行径惊得又过来的几辆车上的衣着正常、娴静优雅的妞儿们侧目纷纷
。
耍吧,妹纸们,只是注意可不要露出球鞋的呦,要不然破坏那样一种混搭的美感~哇哈哈哈。
折腾的差不多了开始向着古格“大厦”相反方向的沟壑里去寻找早就仰慕许久的“万人干尸洞”。早听说古格城下一个洞窟里有上万具身着盔甲的无头干尸。其中到底为何造成如此惨烈的结果,据闻考古界还未得出一个权威结论。据俺估计就是拉达克占领古格后屠杀的古格士兵存放尸骸的洞吧。
一干人等下行了大概得有二十钟也不见还有别的人行走,阳光也静悄悄的,要不是大上午的还真有点儿慎得慌。终于来到一个悬在土墙壁上的不起眼的洞口,也有半塌的土台阶可以接近,洞口不大位置也较高,费点儿劲倒是能翻进去。先探头望进去,只见里面很暗,地上有一些散碎的骨头什莫的。再往里是又一重洞口,能闻到丝丝缕缕不太新鲜的气味儿~~众人按捺住好奇和之前想就地取材开展烧烤活动的欲望(罪过啊
),不敢造次,纷纷调转步伐离开了。
(千尸洞口)
探险古尸完毕,童鞋们在明艳的阳光下,呼呼啦啦、欢欣雀跃滴向着那座山一般的古格王朝的主体建筑奔去。呵呵,不好意思,其实是走了老半天才刚刚来到他的脚下,真是看着近走着远呐!这时候开始正式的爬古格“大厦”了,刚才那点儿甩着裙子乱跑的兴奋劲儿也基本耗完了,就凭着转完山才刚缓过来那么一丁点儿的强弩之末的体力,还得拖着绊脚的裙子攀爬在狭窄陡峭的半坍塌的千年土坯建筑里,盘旋向上居然没完没了的越往上看越觉得高不可攀,最后好不容易望到了古格那顶端的宫殿居然还有两只鹰盘旋其上,更让人累的目眩。
慢慢爬高回望眼,层峦叠嶂连重重~~~
大上午的烈日当头,低着脑袋爬啊爬啊,看着俺们费劲,好心的师傅又过来帮忙了。这里基本每一层都有一间佛殿,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可借着参观顺便歇歇脚儿。可是大部分的佛殿内部都有很大程度的破坏,那为数不多的塑像和壁画度母们腰肢柔软、舞姿曼妙、面上浮现神秘的微笑,透射出精美无轮的沧桑。俺们请了一个穿着铅笔裤打扮“时髦”藏族女导游,费用按人头收取10元/人。这位姑娘可是不太认真,一路走得飞快,根本就没有进行系统的讲解,只是对每件殿宇讲解寥寥数语便不再多说话了,有人提问也是恨不得用一个字儿就打发了,进完最后一处佛堂后赶紧跟我们结账就消失了,真差劲!
一些古老的雕花大门充满了穿越感,貌似推开它就可以抵达千年之前活着的古格~~~
终于的终于抵达了古格王朝之巅,此时已经中午十二点了,阳光白花花的怒放着,在古格之巅多么奇异神秘的拍摄地点啊~~此刻真是完全没有任何光影效果可言呐!连奇妙这枚举着单反滥竽充数的家伙都看出来了。8过这倒是完全没有影响俺们滴兴致,童鞋们马上呈鸟兽散,奔跑在坑坑洼洼、起伏不平的终极皇宫顶端。
在林立着的残垣断壁旁时不时就出现断裂或者崩塌之后造成的“深渊”。真是高啊,装着胆子往下一看,绝对不会亚于“北上广”的任何一座电视塔俯视地面的效果。
从崩塌的垭口往下望去,虽然清楚的看到地面和远方的景物,却有一种空荡飘渺的穿越之感。不知怎地想起了当年一度改信了天主教的拉达克攻占古格破城之后,把位于古格顶端王宫里的古格王的妃嫔们一个个从这高入云端的宫顶扔出,彩衣飘飞,如同决绝的飞鸟。拉达克人连称“好看”,“再扔一个”。
没有了解这段历史以前,真不敢相信若干年前葡萄牙人居然能够摸索到古格,甚至于利用当时的政治宗教纷争,展开传播了天主教。本应引人向善的宗教在掺杂了政治目的和不同文化的碰撞后,不应该但又是无可避免的成了纷争的导火线。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悲哀。
中午强烈的光线融化了千年古堡的寂寞。现在也不是拍古格的最佳时间段,顶上除了俺们也没有其他游客,这帮人愈发嬉笑打闹没个正型,之前人家还想望落日、倚残墙来一把古格怀古呐,这哪儿跟哪儿啊!
端着单反跟鬼子进村儿似的在墙缝间探头探脑,忽一瞬天降展翅的花朵扑面而来,那是一只鸽子凌空向着我迎面飞来,两只翅膀在降落的一瞬间举起相连成了完美的羽翼之环。
雪发现俺愣住了,问:你干嘛呐?
答:想喝鸽子汤~~~~
这时远远望见火焰童鞋站在一片高岗之上矗立不动,难道那里风景独好?等到过去才发现他所站立之处实为一条两面绝壁之小径通往的一处三面悬崖的“绝顶”。原来此君是因腿软站原地不敢动了。
师傅见状立刻上去支援,还居然要拉上俺和雪,奇妙刚才还被师傅忽悠着往下看了一眼,立马吓得怪叫此刻纵然是是打死也不肯上去的,雪大胆儿跟着上去耍了一把,救回了火焰。
师傅问俺们遥望下面的两块绿洲看看是什莫?确实像极了那种史前风格儿的图腾——两头牦牛在决斗。好像师傅还说是有某种予以的,就此也能感觉到虽历经千年古格的灵气依旧不衰。
玩儿了好半天,我等开始下撤,谁知下降之路也是绵绵无绝期,走到一个石桌旁坐下歇会儿吧。这时候有几个妹纸呼哧带喘滴爬上来了,见到俺们也停下休息聊了起来。听说俺几位刚转完冈仁波齐回来,立刻双眼放光问:转山累不累?
风情指导咧嘴一乐:累!比爬这个累十倍!!
冰妞儿俺们也眉飞色、舞随声附和:十倍?!累一百倍!!
把几位妹纸唬得倒抽冷气。连连摆手表示不转山了。
普布师傅可真有点儿生气了:你们不要这样吓他们!让她们去转山嘛!是好事嘛!
奇妙赶快说:您老别生气呀。他们开玩笑的。
师傅叹口气说:你们这莫吓她们,她们就不敢去转山了~~
俺明白有信仰的师傅们考虑的是让每一个有缘转山的能得到神山的护佑。
在师傅的帮助下俺下的比其他童鞋快一点儿,还在入口处正在修缮的的大殿里聆听了一阵子藏族姑娘们在屋顶打阿嘎(夯土修屋时的一种劳动号子)的清朗歌声。就此离别了辉煌灿烂的古格回到扎达县城吃午餐去。
昨天晚上吃的西北炒面真是地道又好吃,雪又发现了一家兰州拉面馆儿,童鞋们进去点了拉面和油炸土豆片儿,一边儿痛快的狂笑着侃着天儿,荤素段子一起上,乐喷了、笑爆了。直接把师傅和旁边儿吃饭的一位大兵哥给吓出去了。只是忘了老话儿说的。乐极了要生悲啊,等那几碗面真是等的花儿也谢了、乐得最大法儿的火焰童鞋也翻脸暴怒了,结果还上来几碗味道特别一般的面!雪妞儿说可不正宗了!斥责了老板真是在童鞋们面前掉了大西北人民的价儿!!如此败兴的一餐,着实可恶哈~~
安顿在了电力宾馆,下午自由活动,奇妙、雪、火焰仨童鞋跑去就在县城里的托林寺游览。让人无限唏嘘不已的是与古格王朝一样古老的托林寺托林寺至今只遗存下了大概三座大殿了,也不是旺季根本没有几个游客,所有的门都锁着,俺们找来了一个穿便衣的中年喇嘛,知道俺们要参观感觉他特别高兴,就是普通话特别差基本就是连说带比划的才能明白个大概。看了大殿几乎是空无一物,只留下了部分残破但精美依旧的壁画显示着曾经的盛大。又极度热情的带着俺们经过小门儿穿过一座乱糟糟的院子来到一处大概是以前的通道,兴冲冲的打开沿途所有上锁小门儿拉着俺们的袖子逐一进去仔细参观。其实这些小殿更是惨淡完全是四壁徒徒、连壁画都没有留下,能看到的残存神像的最大结构就是一对立佛足,每一小块儿能分辨出形状的支离破碎的泥塑面孔甚至肢体都被简陋却恭敬的放置于他们原来的神龛位置上(神龛也都不存在了),还一丝不苟供上了钱币、香案、糌粑、哈达等祭祀用品。那位寸步不离俺们的热情的喇嘛还在用他有限的汉语哇啦哇啦地向俺们表述着这里的一切。也许是怕我们感觉没意思,还拿出每一间殿里的一些文物的图片展板来让俺们拍照。原来与古格王朝上神殿一样大部分破坏都来自于文革!自从知道原因以来俺一直难以相信,那场“革命”的烈火竟然能够炽烈的燃烧到阿里这“世界的边缘”。其对于宗教文物的破坏程度毫不逊于内地?!一直觉得在那个特殊年代敢于冲入庙宇打烂神像的人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神论者”。是什莫力量能够在这充满了“神性”的地区产生颠覆性的狂潮?!也许在神秘莫测的人性面前,这密境也够不上神秘了吧~~
俺三个渐渐感觉体力不支,但被这热情的僧人所打动,把每一间屋子都看了一遍,完后虽然觉得抬腿走路都费劲却突发奇想,想要转一遍大殿。这时又碰到了那位喇嘛,看出来俺仨要转庙,更是兴奋得跑着指路。虽然交流有一定困难,奇妙觉得他的愿望一定会是在有生之年能看到托林寺重建得回府如初~~俺们转完了庙也是为他祈愿吧~~
出了托林寺俺和雪就瘫坐在路边的隔离墩上,此刻真的切实感受到在三天时间里马不停蹄的完成了转山还没完全缓过来又爬了古格“大厦”之后那种力竭的疲软,真是连汗毛都没劲儿竖了。
好不容易挪回了宾馆,也不见大家估计都卧倒了。本来发现了一个烧烤店又怕吃坏肚子就全都放弃了晚餐。回到房间百无聊赖毕生头一遭体会到了累得不想吃、不想睡、不想动、不想想(此处指思考),这才叫累劈了!!此刻千真万确巨想家恨不得立马儿瞬间移动回去,别再遭这份儿洋罪啦!出门儿在后院儿的寒风里愣神儿也不想哭,但非得干点儿什莫不可,于是乎扯开嗓子嚎着~我要回家
~~我要回家
~~回屋儿扎在床上好歹迷糊着了~~~~
【百科】
托林寺,意为“飞翔寺”。 在藏族历史上,托林寺的地位举足轻重。著名的益西沃、阿底峡、仁钦桑布等人物的故事都以托林寺为背景展开,它凝结了印度、尼泊尔和拉达克的工匠的心血,也是三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完好时的托林寺由迦萨殿、白殿、十八罗汉殿、米勒佛殿、护法神殿阿底峡殿、仁钦桑布译师殿以及众多僧舍、佛塔林构成,规模宏大,而今已很难从遗存的断墙残塔窥见当初的规模格局了。
古格开国之时,已确定尊崇佛教。当时的藏地佛教虽开始复兴但却仍然混乱。第二代古格王意希沃拨乱反正,兴建托林寺。其后请来的印度高僧阿底峡弘法,以此寺为驻锡地。阿底峡带动了西藏佛教的复兴,托林寺也因而逐渐成为当时的藏传佛教中心。据说,周围的废墟里,至今还有许多遗物。托林寺的建筑风格和壁画明显直接受尼泊尔和印度的影响,是各地的建筑和佛像风格的集大成者。印度高僧阿底峡曾在这里讲经著述,弘传佛法。此后,许多高僧相继在此留下足迹。
有900多年历史的托林寺历经了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最为严重。近年来不断重修,主殿已恢复原样,可以看出其设计布局基本是依照桑耶寺的样子。主体建筑象征须弥山,四面的高塔象征四大护法金刚,殿内供奉了许多镏金佛像。幸运的是,虽然建筑有损坏,但是由于在文革期间被当作粮仓,大殿保存的很完好,里面的壁画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不已。建议你最好带上手电欣赏,因为殿内灯光比较暗淡。
托林寺是阿里地区的著名寺庙,11世纪初由古格王国第一代王德祖衮的长子益西沃始建,作为古格高僧、西藏佛教后弘期著名译师仁钦桑布(958~1055)译经授徒的场所。1036年,古格王沃德及其兄绛曲沃从印度迎请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首座阿底峡(982~1054)进藏,住锡托林寺讲经著述,弘传佛法,寺庙也随之扩建,初具规模。1076年(藏历之火龙年),在古格王赞德支持下,在托林寺召开了法轮大会,当时卫、藏、康等地区均有高僧前往参加,史称“火龙年大法会”,汉文史书称“丙辰法会”,成为西藏佛教盛事。由于阿底峡大师的住锡和火龙年大法会的召开,使托林寺蜚声全藏,成为中世纪西藏名寺。



-
-
2013-01-12 13:38拥抱高山大海回复2013-01-14 02:17奇妙的回复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