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四日行】(3)人潮汹涌白马寺,惬意小吃八角楼
开往洛阳的巴士,十几分钟后便不再沿着黄河行了。两日奔波,我也觉得有些累,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话说我坐车一般很少睡觉的,又不知错过了多少好景。再次睁眼,已经快进入洛阳市区,刚好路过机场路的国际牡丹园,31届洛阳国际牡丹节正精彩上演,从街上汹涌的人群就能感受到火热了。此次行来洛阳,其实也是冲着这牡丹而来,可谁想各大牡丹园不仅人多而且票贵,最终我还是没有去看。但我在其它公园也都看到了大片的牡丹,也不算遗憾。

洛阳-白马寺
巴士到站,步行达到火车站,打听了公交站台所在地。近乎半小时的等待,56路公交车终于来了。感觉司机已经等待这场好戏很久了,看着游人们的争抢,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不到一小时,到达白马寺。原以为赶在五一之前能错开高峰,不成像依旧人山人海。淡定凝神之后,我也混入了人群之中。
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白马寺,单就建筑层面已经没什么特别的了,现存的一些重要文物也都是当年周总理调拨过来的。但毕竟是佛教传入我国后官方兴建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有着非常高的地位,被尊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

人潮汹涌的白马寺,如若真的都是虔心向佛该有多好

算是镇寺之宝的佛像

藏经阁,也辟为博物馆

原本期待的清凉台,也因这嘈杂无心留恋

据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使臣途径大月氏(今阿富汗一带)偶遇正在传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永平十年(公元67年),汉使及印度二位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抵达洛阳,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等。汉明帝躬亲迎奉,并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而名白马寺。
白马寺处于邙山、洛水之间,虽风水极佳,但仍难逃兴废命运。唐朝武则天时,寺院达到最大规模,武皇还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后来安史之乱,寺院遭到损坏。明朝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白马寺今存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等殿堂,ZF还在一旁修建了巨大的泰国风格寺院和印度风格寺院,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迦叶摩腾之墓

在寺院山门之内第一进院落,东西两侧存有天竺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之墓,我因资料问题,只去探访了迦摄摩腾之墓。这算是此行的一大遗憾。
墓丘以青石包砌,四周便植苍柏,而此处院落也与外部形成鲜明对比,少有游人近来。其实这反映了中国旅游者的一个现状,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盲目。游人不知看什么,而相关的机构也没有尽其责的告知。
白马寺建成后便作为译经场所,迦摄摩腾与竺法兰在这里完成了第一部汉文佛经《四十二章经》的译制。之后,天竺僧人昙柯迦罗又在此译出首部汉文佛律《僧祗戒心》。
正是随着这一步步汉译佛经的面世,佛教才在中国日益传播开来。也因此,虽然佛教派别林立,但白马寺一直被尊为“释源”。

去往齐云塔,经过号称的“中国第一比丘到场”

齐云塔

白马寺-齐云塔
在白马寺东侧,存有一座佛塔,塔高35米,13层,为四方形密檐式砖塔。这就是著名的齐云塔。
虽然齐云塔自己在标榜说是“中国第一塔”,但实际现存的是金大定十五年(公元1175)重建的,这样的年纪算不得古老,但却是洛阳城最早的建筑了。
前往齐云塔的途中,有大片的牡丹花。这是第一次看到如此大片的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骚客被牡丹所惑,用无数诗词歌赋来赞美这个花界皇后。它好像集合了花朵该有的所有美丽,只是一年一次的绽放,让人们接踵来赏。
也是这意外的美丽相见,让我本因时间紧张可能会无法前往牡丹园的遗憾,一扫而去。即便不能去到更大片的牡丹园区,单就是这样的相见,便已无憾了。

洛阳牡丹,国色天香

好像再没什么词能形容这华美的牡丹了

前往齐云塔途中,还会见到一代名相狄仁杰之墓
逛完寺院,返回市区又成了问题,依旧的人山人海,我奋力拼抢终于上了车。
原本我有些盲目,因为今夜的住宿还没有找到。但来的时候,我从车窗看到一片古城区,百度一下知道那是洛阳保存最完好的古城区域——丽景门。于是我便自此下车,边逛老街边找住宿。

我就住在八角楼附近
安顿之后,下楼就是老街,正好在此一逛。这样的老街一直是我喜欢的,虽然它不可避免的成为商业的天下,但隐藏在繁华背后的,依旧是那些原本的面目。
顺着老街,一侧可以之一到达丽景门,而另一侧可以走到鼓楼。街道两侧还保留下算是古老的房子,生活在古老与现代之中得到了权衡。经营些项目赚钱,又保留了最根本的日子。
夜晚,街边布满小吃摊位,挂在空中的灯笼也红起来。往来的男女品尝着各色小吃,也感受着孤独洛阳这个并不出奇的夜晚。
这样的繁华,和千年之前的东汉、盛唐,定是无法相比。但这些都不是我们该考虑的,只要它能满足这个时代,繁华与否并不重要。

高大的丽景门,却再无法诉说繁华的故事

热闹的老街,只有这些招牌才能吸引游人


夜晚,街道热闹起来,小吃吃起来

主街上的“真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