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四日行】(2)访古济源城,失望小浪底
济源城内存有多处具有高度价值的古代建筑,除了昨日参观的济渎庙是一处古建密集区外,在城外的延庆寺舍利塔也是非常值得一看的,还有离济渎庙不远的奉仙观更是绝妙非凡。
所以,在济源的这段时间,我必须要去探访这两处古迹。
济源访古——延庆寺舍利塔
夜晚有着淅沥的小雨,不知何时停止。我一人在外,旅馆的电视只有几个台,看得无聊,瓜子嗑完,就洗洗睡了。
再次醒来,外边的阴霾还没有被阳光刺穿。为了早点赶到洛阳去,所以我今天必须尽早出发。我的第一站是已经算作济源市郊的延庆寺舍利塔,实际距离我住的地方不过2公里。我沿路前行,背着大包,偶尔相向而行的路人都投来目光,他们一定在想“这个人是干什么的?这是要去哪啊?”可是我心中知晓,这个早晨是属于我的,因为我要去看望一位“智慧的老者”,他笑对世间千年,看遍四周的事态苍生,而我今日有缘相见,这是几世的福分。

倒映在老海眼的延庆寺舍利塔
2公里的路,对我不是什么难题,很快我就走到了“龙潭幼儿园”,抬头就看到了延庆寺舍利塔。但却怎么也走不到塔前,因为有道围墙将我们阻隔。
但这次探访却有意外收获,那便是一旁的济水另一源头——老海眼。正值春夏之交的旱季,老海眼已不再喷涌,我的面前是一潭不再流动的死水,我不知它会流向何方。
路边有政府的愿景规划,从图片能看到,未来这里会是一个巨大的休闲区。而这些愿景此刻还未见端倪,倒是一旁的预制板厂正火热开工。我无法断定工厂与泉水喷涌的关系,但我想,总不会一点关系也没有吧?我也无法断定未来的休闲广场的好坏,但我想,那时的老海眼或许真的就是一潭死水。

另一收获,济水源头老海眼

围墙之内的延庆寺舍利塔

平静的,却失去生命的池水

而一旁的预制板厂正在火热开工
在老海眼边转了转,就顺着围墙,去寻找能接近延庆寺舍利塔的机会。
曾经的延庆寺早已无存,只空留这座古塔。塔被评定为宋代建筑,并被收录于《中国佛塔大典》之中,算是我国一座相当珍贵的遗存了。舍利塔高28.16米,六角七层密檐式,塔身内外雕有小佛龛一千余个。塔基低矮,内部中空呈筒状,外部轮廓略成抛物线形,承袭了我国早期佛塔的营造风格。

进入龙潭幼儿园,看古塔,看古宅
这道围墙围住的院子,是个校园,资料显示这里是“龙潭小学”,可我所见已是“龙潭幼儿园”。正在外边张望着,我看到院中有人,便急忙上前打探,一番商量,对方同意我进到院中拍照。
院中能更近的观望舍利塔,虽然还有一圈铁栅阻隔,但已经很不错了。除了舍利塔,旁边还有一处百余年的老房子可以看看,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梁架都在,也算十分难得。
仔细的看完这位“老人”,我轻轻的关上幼儿园的院门,虽然没有人,但我依然说声谢谢。我一直深深的感谢着那些在旅途中帮助过我的每一个人。原路返回,直接前往奉仙观。
济源访古——清真寺街区
在前往奉仙观的途中,我从一个路口望去,远处的大殿屋顶覆盖着琉璃,那肯定是啊,哈哈。于是找人打听了下,被告知那是清真寺。本来我想看完奉仙观,再转去清真寺的。但既然能顺路而行,还等什么呢。

济源伊斯兰聚集区
我向清真寺走去,发现自己已走入一片清真街区,看来这是济源的伊斯兰聚集区了。很明显,徜徉这样充满异域风情的街区,远比进入清真寺内更加有趣。左看右看,看的是路边的摊店或是行人,反倒是清真寺最后我只是进到第一进院落就出来了。
出了街区,就有路牌直接指向奉仙观,步行,很快就到。
济源访古——奉仙观
我到奉仙观的时候,它才刚刚开门,里边的大殿都还上着锁。院中无人,正合吾意。
奉仙观始建于唐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因殿中有一荆木梁,故又称荆梁观。现在的奉仙观,存有金至清多个时期的多座古建筑,都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济源·奉仙观



三清殿及著名的石碑,上刻有贺兰栖真骑驴去东京的画像
三清大殿,是奉仙观内最为宝贵的建筑。用古建专家刘敦桢的话说:“手法豪放,运思奇特”。大殿重建于金大定廿四年(公元1184年),由传奇道人贺兰栖真(公元897或898年—1010年)采修,面阔五间,进深七架椽,大石柱上置硕大斗拱,单檐悬山造,梁架纯度非常高,极具价值。
三清殿最为奇特的就是使用了“荆木梁、柿木梁,枣木柱、桑木柱”,这四种材质因谐音“今、死、早、丧”一直深受民间忌讳,可三清殿的建造者——贺兰栖真却全不顾忌,只要是栋梁之才,就可以用。这种开放思想,在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而四根梁柱也是完全不加修饰,去皮即用,充分体现了蒙古族的豪迈气概。


根据现存的资料记载,“荆木梁,长9.1米,直径0.83米,出于思礼乡荆王村,距北8里;枣木柱,高7.1米,直径0.76厘米,出于承留镇枣林村,距西18里;桑木柱,高7.1米,直径0.7米,出于轵城桑榆河村,距南20里;柿木梁,长9.1米,直径0.76米,采于克井乡柿槟村,距北8里。”
出奉仙观,马路对面就是公交站台,公交只要几站就能到“老公交车站”,可我等了一会还是没车。心想既然济源出租车这么正规,那我就再坐一次吧。直达车站,找到开往小浪底的巴士,15分钟后准时出发。
失望小浪底
去往小浪底的巴士,只要6.5元。一路都是平坦公路,所以开得也快。
车出济源城,向南到达坡头镇后西行。看地图,过了坡头镇,公路几乎是沿着黄河而行,因此我算是充满期待的。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因为黄河沿岸都是高高的围墙,或是堆积的土丘,黄河水只是偶尔的现身。想想倒也不能埋怨,毕竟黄河之水非小事,这要万一涨水了,两岸人民怎么办啊。
我对这种水利工程,历来是没什么好感的。小浪底的功过,我无权评说,也不想说什么。好坏自有后世来断,我只需抱着欣赏风景的心态就可以了。但可惜的是,这里又没什么美景可言。原本壮美的黄河,也算是地球一大风美了,可一道拦河大坝,让这一切都消失不见了。

初见小浪底

库区淹没土地而形成的小岛

听司机师傅说,小浪底只在每年6月10日左右放水一次,其它时间都是这样的——蓄水发电。老百姓的一句话,就道出了小浪底的“功用”。
说实话,来小浪底完全是为了看大坝,我想大多游人都是出于此的。可一道大门将游客完全阻隔,只能在远处观望。但我又看到不知是何方神圣,不仅能将汽车开进景区,甚至大坝的铁门也被打开,几人在门口拍照留念后就开车上了大坝,气派!

一些小小的景色,虽美,但却没什么特别
而这一幕又与周边的“严格”形成鲜明对比。站得笔直的武警战士扛着枪,给人很强的压迫感。来回巡逻的特警也时刻提醒着游客这里不能拍,那里不能靠近等等。像我们这样毫无“武力”的老百姓,只好在心中意淫,这是我国很重要的地方,严格些是对的。
说实话,如果不是这个“举足轻重”的大坝,没人会花60大洋到这来。所以在不开闸放水的时候,何不就把大坝打开让游人感受一下呢?


既然大坝不让上,那我就去看看大坝防水的出水口吧。结果原本不远的路,却被设计成“九曲回肠”,还没有没有合理的指示,找了很久才找到出水口。看完出水口,我需要从景区南门出,在那乘坐巴士去洛阳。结果我再次走在这“九曲回肠”之路,费了好大的劲才出了景区。
如果一个景区,让你到了不想再看的程度,那一定是失败的。但一个景区如果做到了,让你想走都走不出去的程度,你说它是失败还是成功呢?


落了一地的桃花,如果早来些就好了

原本在库区的民宅,如今成了参观的地方,但很明显这是被修缮过的
在景区大门等车,结果神圣的武警战士再次发难,愣是不让在这等车,说是这里不允许停车。并告诉我“要等车去西门等,这里不让停车”,要知道从这里去西门,是一路爬坡的近3公里的路,我于是反问“这是站台凭什么不让停?我刚从西门走过来,你还让我走过去啊?”
他不说话,我也无需计较,毕竟这些都是那些脑残的领导指示的。既然站台不让停,我就到一边站着吧,站出100多米,等待20分钟,巴士来了,停在我之前站的地方。我跑过去,坐上车,一声叹息啊。
好在坐上了车,终于可以去洛阳了。去了大城市,应该会好些吧,不想整体环境依旧如此,从司机、小贩、路人,甚至客栈老板,处处陷阱啊。感觉在河南游览,一定是充满了斗智斗勇,这种情况屡屡发生,就不多表了。顺表:我觉得济源人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