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驿站 ······

3729次浏览/77个回复 分享到 
流淌
介石统治台湾时,禁书禁报,甚至连马克·吐温的书都禁。一来马克·吐温是讽刺作家,二来怀疑他和马克思有亲戚关系。蒋介石读了马克·吐温的文章后曾说:这个人,美国早该拿三明治把他嘴堵起来!蒋经国在一边提醒:听说他饭量大,三明治可能不行。蒋介石大吼:三明治不行就十明治![哈哈]
流淌发表于2011-12-18 11:12
分享到
  3729次浏览/77个回复 
    南无
    委员长真是幽默啊!坏笑
    A计划
    那段历史不是很明了~飘过~
    大黄花猫
    在the Cultural Revolution期间,全国只有三种纸质媒体,这就是著名的“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
    旅人

    花园口决堤这笔账还是要记在日本鬼子头上的!老将当时没有选择,假如不把大堤扒开,日军会长驱直入,中国军队主力会损失惨重,那么以后哪有力量再抗战啊?到那时候,老百姓除了当亡国奴,没有其他选择。

     

    花园口决堤,历来争议很大,今后还会继续的,,,

      老民工
      很同意旅老师,本族被外族侵略的事实令人痛心!
      旅人

      都是自己闹得!明朝欺负百姓,出了李自成,然后满族人入关。大清欺负老百姓,八国联军来了,民国乱七八糟,草菅人命,日本人来了,,,难过

      曦曦
      接下来该什么人来了?
      南无
      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利益!
      试问:
      如果新的战争爆发,历史的一幕还要重演吗?会不会把三峡给炸了淹死入侵者呢?
      荒谬!
      争议是政治的借口!是人道的灭绝!是人性的丧失,是对人民的迷惑,是为自己将来的可耻行为的提前辩解。。。。。
      博雅散人
      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把黄河“决河”(人为掘开)共七次,都发生在唐末以后。

       

      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梁方将领曾三次决河。其中第三次还被称为“护驾水”。二十余年中竟三次人为决河以水代兵,实为前所罕见。五代时期前后总共55年,而其中18年黄河发生决溢。洪水滔滔,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宋代,南宋的杜充一次。

       

      蒙古对金、宋的战争中,黄河曾两次人为决口。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花园口人为决口一次。

       

      这种以水代兵,后果十分严重,对人类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很大。考这些决河的年代,都是灾祸连年的时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人的兽性被激发出来,决河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

       

      “以水代兵”最典型的人物是南宋的杜充。

      金天会六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掘开黄河,史称“杜充决河”。

       

          杜充(?~1141) 南宋大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间进士。钦宗赵桓靖康初,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时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为敌内应,尽杀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泽死,他代为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嫉贤妒能,又极其残暴自私,两河忠义军皆引去。

       

        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杜充弃城南逃时,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酒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

       

        杜充决河并未对金军南下造成很大影响,而使得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的百姓至少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者沦为难民。

       

        建炎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几,金兵渡江,他弃城逃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金命其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为行台右丞相。

       

       

      花园口决堤灾害示意图



      花园口决堤也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花园口决口,当时直接淹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 屠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3倍,因饥荒、瘟疫造成的死亡在300万以上,而日军有具可查的溺毙只有4人,花园口决口是人类历史上单次规模最大的死亡事件,也是最大规模的屠杀。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徐州一带与日本军队进行了一次会战,虽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但整体来说,国民政府军队处于来自江苏、山东两个方向的日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局面。国民政府军队与日军激战数月,早已筋疲力尽,被迫放弃徐州,退回到豫东、皖北休整。。。 

      就在此际,原来担任阻止中国援军增援徐州会战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在强渡黄河后,沿陇海铁路向西挺进,突破了7倍于己的中国军队的合围,取得了豫东战场的主动权。并乘胜夺取陇海线重镇开封,兵锋直逼郑州。。。郑州,据陇海与平汉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枢纽(据有郑州,即可切断中国各战区间铁路交通。且向西可直逼西安,向南可直下武汉,西安武汉从此无险可守)。 

      日军的凶猛善战为其创造了灭亡中国的绝佳战机。倘若日军占据郑州后,沿平汉铁路南下直扑武汉,在中方尚未完成从东向西的战略转移前,先行攻陷武汉,切断长江水路,使国府将战略物资、战略预备队沿长江转移至西南大后方的计划中途夭折,严重挫伤中国方面保存实力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而此时在河南境内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多为徐州战场撤下的疲兵,尚未得到休整,已无力再战。情势逼人!国民政府决定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使得平汉铁路以东地区洪水泛滥,以此阻止日军西取郑州南下武汉的战略攻势。。。

      旅人
      ,,,争议是政治的借口!是人道的灭绝!是人性的丧失,是对人民的迷惑,是为自己将来的可耻行为的提前辩解。。。。
      ——————————————————————————————
      我说争议很大没错吧吧?你看你,,提刀叫阵来了调皮
      惊恐,,,别激动啊!微笑你看看花园口决堤的历史,再来讨论更好微笑 要不我先提示你一下,查查徐州会战微笑
       
      博雅散人

      旅人讲的对,是有争议。

       

      花园口决堤也是当时情势所迫,估计当时对后果没有想到如此严重,有些文学作品把此事中蒋介石描写成阴谋家的样子,则不符合事实。就军事观点而言,当年我国的工业水准与日本相差很远,部队装备水平也低于日本,汪精卫之流讲抗日必败,要亡国。蒋年轻时留学日本,深知此理。

       

      蒋的思路是以“空间换时间”,当时,民国军事家蒋百里先生主张此说,白崇禧也持此观点。

      山民(欧蓝德)
      谁来都欢迎,我带路抓村长去,晚了这帮孙子就跑了!呲牙
      山民(欧蓝德)

      侵华初期日军主力师团的战斗力极为强悍,一个联队(团级),可轻松的正面突破和击溃中央军的两个师。

       

      如果按此推论,现在演的打鬼子比切萝卜还容易的抗日题材影片,都应该反过来演才对!

      博雅散人

      现在影视剧都是戏说,按照《亮剑》的李云龙独立团的战斗力,抗战哪里需要八年,估计最多八个月就把日本人打跑,赶到海里。

       

      现实可能吗?

       

      战争初期的日本军人战斗力很强悍,武器装备相比中国军队要精良,部队机械化高于中央军,集结速度也快,往往在一个区域内形成局部优势,击败中央军。

       

      记得当年越南领导人胡志明来中国访问,向林彪求教抗法良策,林彪苦思半天说“熬”,这一个字的答复,胡很不满意。事后,陪同的陈赓对老毛报告了此事,老毛说:林彪讲的对,抗战就是把日本“熬”的撑不住了。。。

      山民(欧蓝德)

      所以老蒋用空间换时间的观点是正确的,其实可以再加一点:用人命换时间。这也是当时唯一可行的方法。

       

      我觉得从抗日战争,就可以分析出中国当时和欧美国家的差距。日军可以轻易击败中国军队,可在诺门坎,其精锐师团被苏军打的一败涂地。可苏军在强大的德国军队面前,开始也是一路丢盔卸甲!

      辰雨
      日本的陆军一向不灵,当然当时东亚别的国家更不灵。日本的优势是海空军。太平洋海战,说实话日本缺了点运气,对新武器的运用还不彻底,如航母,雷达。美国战列舰珍珠港被搞的很惨,反而能轻装上阵了。
      博雅散人

      历史证明老蒋的观点没有错误,中共的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也有类似的表述。

       

      日本的关东军事精锐部队,但在诺门坎遇到苏军这种战力更强大的部队也就失败无疑了。

       

      中国所说的诺门坎战役,在前苏联时期称为哈拉哈河战役。根据翻译出版的的《朱可夫元帅回忆录》第七章的的记载,为准备这次战役,苏军准备的主要物资:炮兵弹药---18,000吨    航空兵弹药---6,500吨   各种燃滑油料---15,000

       

       

      山民(欧蓝德)
      觉得您的观点很有道理,日本海军、空军(当时没有空军编制,只有海军、陆军航空兵)战力不弱,但觉得他们过于自信,过分依赖武士道精神,对科学技术接受很慢!
      山民(欧蓝德)

      当时的欧洲,无论科技生产力还是战略战术,都比亚洲高不是一个级别!

       

      记得应邀做为军事观察员参与诺门坎事件的德国军官,评价日军战术思想和武器都极为落后,只达到欧洲一战中期的水平!

      辰雨
      哈,武士道精神咋说呢,有这种精神的敌人确实不好对付!
      但有句老话:性格决定命运。太执了就不大会变通了。
      山民(欧蓝德)

      用好了,是无尽的战力。用不好就是愚昧了!

       

      日本在二战前后的状况很说明问题!

      zibao

      不是那么回事

       

      日本资源有限,科技水平总体不强,工业产能又低

       

      二战前,日本出于战略需要,把有限的资源主要用在海军和部分空军装备上了,对陆军投入还是明治时期的思想——人换武器

       

      所以日本陆军长期处于“后一战”时代的武器和“前一战”时期的战术编制,在大机械化和强火力化的2战主要战场上,就显得很弱了

       

      而由于日本科技投入的长期欠债,导致2战后日本军事工业产量激增时,产品性能没有提高,而随着美国轰炸等因素,日本军工生产连基本产量都无法保证了,只能用大量替代品和替代设计,

       

      综合国力,日本太差,野心又超过其潜力,自然死翘翘了

      zibao


      日本海空军其实并不占优势,美国是“化外”思维,限制自身军事发展,而且是两洋兼顾,尤其是海军,

      所以,日本曾经在现役装备和技术人员上在亚太地区显得“有优势”,这个前提是——现役和局部,而考虑到动员能力,美国无论是装备产能、人员匹配都在日本之上,

       

      所以,日本才规划了“偷袭珍珠港”这样的冒险举措,就是希望一下子打懵老美,让其战争机器迟滞5年左右,期间日本利用自身的现役装备和人员(如舰载机飞行员)的局部优势,在亚太站稳脚,然后再和西方谈判。

       

      换句话说,即便美国企业号等几条航母在珍珠港被日本重创,日本的死期也仅仅是延后几年,不会是因“运气差”的。如果说差,美国在太平洋战场一度才算是运气差呢。

      山民(欧蓝德)
      赞同上述观点!强
      辰雨
      曾经有优势也是优势啊,呵呵。只是没把优势进行到底。
      战争有运气在里面的,比方中途岛海战,如果美军的侦察机没提前发现日军航母呢?如果日军不是炸弹换鱼类鱼类换炸弹那么倒腾呢?
      美军的航母如果也不幸挂了,太平洋可就真没抵抗力量了,前提条件变了,后续的军事行动和战略政策还会一成不变么?很难讲啊。失去了防卫力量,工厂还会继续按部就班的搞生产嘛,很难讲啊。。
      zibao

      那些都是老故事了,都是翻译过来的,存在一些偏颇,因为在同样的情况下,美国也吃过大亏,比如装备雷达的驱逐舰还被没装雷达的日舰抢先发现抢先射击,美国战术指挥官的误判也曾经让日本人取得巨大的胜利,

      长大了看了太平洋战史,才知道日本山本五十六是在“赌博”这句话不虚

      美国人误判,运气差,结果是受损,然后很快还能康复
      日本人误判,运气差,结果是受损,最后没有啥回复能力

      这个才是这场战争的本质,也是为啥蒋介石在英国对日宣战后很兴奋,在珍珠港后非常振奋的原因——国力差距

      国力弱的一方——日本,采取的是斧头战术,先把强敌砍伤;
      但是,弱毕竟是弱,就算敌人受伤了,也照样还是强敌,而且还会激发对手潜能使其更强大

      可以说,从20世纪初,日本和英国结盟对付俄罗斯并且抵消美国的亚太扩张时期,就埋下日本败于美俄的种子


       

       

      辰雨
      请问您看的太平洋战史是哪部?不是翻译的?资料论据也不是翻译的?
      我不否认国力经济实力的强弱对战争的影响,但不是绝对因素。不然你没法解释两次鸦片战争,GDP高的大清为什么会失败。16史记英西海战,西班牙那么富强如何败的,直到现在直布罗陀海峡还让英国人占着。
      太平洋战争从珊瑚海海战开始日本就没取得过巨大的胜利。最多也就是车马炮对换掉。比较有争议的莱特湾海战,哈尔西帅队北上追击,把金凯德甩在苏里高海峡,好在金凯德的几艘改装航母挡住了。
      我想问问日军的巨大胜利在哪里?哪场战役,我去学习一下。呵呵

      战争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不全是由国力决定的。如果那样抗美援朝直接比战舰吨位,飞机坦克数量,就可以了不用打了。
      旅人

      如果那样抗美援朝直接比战舰吨位,飞机坦克数量,就可以了不用打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抗美援朝时期,中国的背后有苏联,否则,很有可能不会有抗美援朝了,,,微笑

      辰雨
      苏联50年代初的GDP不及美国的三分之一啊。

      战争的胜负不是按GDP大小,经济总量强弱来分的调皮

      战争是人类矛盾最激化的表现。经济,军事,政治,科技,历史,文化,人口,可以作为战争胜负的参考,但还不是全部。就像股市里的技术图形,各种人绞尽脑汁去钻研总结出的书汗牛充犊,但依旧无法准确预测未来走势。我们看的都是过去,未来的发展不是全由过去构成的到底对不对,这么说也未必准确,世界太复杂了,牛顿力学,量子理论,测不准理论....哈哈哈,不瞎侃了,祝诸位开心。
      zibao

      呲牙

      我看的资料比较多,是这样,早期国内翻译的中途岛和珍珠港海战的资料,大部分是文革后期派出去的那批人带回来的当时资料,都是几手的翻译货,其中有很多谬误,或者观点上的局限性,后来,尤其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国内能接触到的二战资料激增,这样对比着看,全面一些,自然就能有自己的结论而不再转身外国某作者的结论了(如过于中途岛失败中的偶然性)。

       

      其实,偶然性中那个没有必然性在其后最终体现?美国整个二战鱼雷的可靠性都饱受诟病,而日本的鱼雷无论是性能指标还是引信质量都比美国可靠的多,日本潜艇的数量也一度很客观,但是呢?看看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潜艇的击沉吨位在日本总战力的比例之大!这个就是美国的战争潜能,鱼雷不行,经常发生“偶然的无法击沉敌舰”,但是我有能力多造潜艇,多造鱼雷,总体上还是能更多的击沉敌舰。这个就是我说的“国力”。

       

      另外,GDP和国力并不等价,我文中没有说过日本的GDP,而是提及其产能,我文章中还没提日本的战前经济结构和状态呢,更没提日本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初级品产量及控制潜力。

      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进退;国家也是如此。

      当年,西班牙不知道进退,自不量力,战略保守,战术呆板,所以才有了英国牛起来;
      而现在英国人知道进退,量力而行,甘当老二,不再和美国去争霸,也算是知道进退的典型;
      而日本人当年则是野心膨胀,自以为可以打“短平快”,可以将阶段性盛势化作长期优势,所以,日英短暂结盟和日本在一战后的国策就确立了日本必将和主要强国之间硬碰硬,也就确立了日本的战败;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攻势连连,菲律宾、珍珠港那个不是“巨大的胜利”,结果呢?超出其国力所限,消化不了,守着又把有限的资源撒了胡椒面。

      旅人

      苏联50年代武功高强,gdp练就的武功足以跟美国抗衡,,,当然还有其他因素,比如战场远离美国本土,日本、南韩,,还处在二战后的恢复期,,,

      最重要的是,美国的重点在欧洲,苏联就是想是美国分散力量,美国也看出来了,最重要的是,三八线各方都能接受,也不愿意再消耗下去了,特别是金日成,他深知,再打下去,国民没有了,他当谁的领袖啊??呲牙

      辰雨
      你的观点我多数同意,问题是这种网上打字的交流方式容易陷入各说各的境地。呵呵
      我只是想强调一点,战争胜负可预测与否,牵涉的方面太广。优势与劣势的转化,趋势的走向,最终都是胜利者的总结。如同股市的k图,我们都是在总结发生的过去,来预测未来。可能对,也可能不对。
    红豆M
    酱紫 啊
    旅人
    原来实名制是这么来的啊!!!微笑很有现实意义啊!呲牙
      曦曦
      惊讶微博实名制吧?不知道其他的社区论坛怎么样,
      旅人
      实名制很好!!!更能充分体现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这也是走向公开、公平、公正的自由之路.微笑
      曦曦

      惊讶是吗?也许。

       

      不过你这个话我得需要时间思考一下。

      旅人
      言论自由需要偷偷摸摸的吗?光明正大不好吗?
      曦曦

      这个我同意。

       

      不敢光明正大发表言论的人,就证明连自己都不认为自己所说的话是正确的。就好比纯粹想要攻击别人的人,都会先注册个小马甲,用马甲来攻击,不让别人知道自己真实ID。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是正确的,就不需要惧怕被质疑。

      月儿迢迢
      冷汗我就喜欢用小马甲,不过我攻击别人都是先预约,讨论通过了再出击,给彼此一个心理准备的时间。当然出其不意的时候也有,不过那就是为了试试对毛爷爷的游击战术掌握到几成火候呲牙
      流淌
      正解~~
    cat
    如果你的年纪还小的话我们都会帮你辨别历史,如果很成熟了,我们就不必了
      流淌
      难得糊涂,呵呵~~
    马踏飞燕
    中宣部的吧
    辛过客
    说1938年黄河花园口决堤那位看看历史,知道再发言。别叫人笑你!
      月儿迢迢

      学识太浅了,虚心求教一下,可否明示?虚心学习就不怕耻笑

      月儿迢迢

      现代史确实扑朔迷离,真假难辨,虚心求教,愿闻其详

      阿里山

      在中国看中国的历史,只有一个字:汗

      咱们都是谁上台,谁写历史。

      所以最好别在这里谈这些说不清的事了吧?流汗

      月儿迢迢
      冷汗我真的只是想虚心求教一下。真正的勇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敢于面对淋漓的鲜血,我也就诚恳面对一下自己的错误嘛!人家难得这么谦虚,你还来捣乱?你这是逃避问题的态度,不妙,不妙呲牙
      zibao

      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有2次和河南相关的大决口让人唏嘘

       

      1个你说的抗日大决堤,结果是日本人损失没啥,战略迟滞作用也不大,倒是中国人自己受到了极大损失,无数人流离失所,决策失误,是抗战历次败笔中的一个,不过因为毕竟有抗战的帽子,所以后人多不再说;

      不过还有个好玩的事情,决口后,黄河故道一度荒滩化,成为敌后作战的八路军纵横黄河两岸的天然通路,结果就有了八路南下和重组新四军(皖南后)等,

      这个开始还没显现出来,到了抗战胜利,就搞了,国民党为了截断根据地,开始筹划黄河归道,而八路(改解放军前),一度跑去决堤,不让黄河归道,呵呵,,后来,放水淹没战场的战例在大战之地——山东华东等地就多了,次要战场河南的黄河归道就算不上了,

       

      2个就是文革期间的板桥水库群溃堤事故

      这个将毛泽东时代治理淮河的功绩——水库群毁掉不说,还暴露出在天灾面前,人祸的巨大灾难性。当时人没有几个安心生产建设的,造成水库闸门生锈,报警系统荒废,在溃坝泄洪时竟然泄洪区还有地方没有被通知到。保守估计20万人死难,损失上百亿(当时的价钱)。哎。。。。。

       

       

      月儿迢迢
      冷汗第二个故事第一次听说,刚才百度了一下,鲜为人知。河南真是一块儿多灾多难的土地,从信阳到驻马店到花园口,我忽然发现,能从那块儿贫瘠而多难的土地上成长起来,我的生命力真够茁壮
      zibao

      河南挺好

      以前我对河南也有成见

       

      这2年爬山,和蚂蚁一起去过河南也接触了很多河南籍的驴友

      都是中国人,都是亲人哪呲牙

       

      人口第一大省,文化中断过多次,活着不容易呀

      月儿迢迢

      活着不易,我得懂得感恩。今天晚上睡觉前就祈祷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们勤劳的人民安居乐业呲牙弱弱问一句:何为河南的文化中断?

      zibao

      夏商周

       

      断了

       

      唐宋

       

      断了

       

      元代,惨点

       

      明清还成,就是围着河较劲,

       

      一到民国,开打

       

      解放后,农业人口盐碱地,黄淮海平原大改造,计划生育

       

      你说河南有过大消停的日子么?有过文化代代传承踏踏实实个200年的历史么?——少呀。。看看江浙和两广,看看四川和湖南,

       

      这么折腾还生了那么多人口,过去这几十年没出大乱子就是河南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最大贡献了。

       

      现在他又是中部经济发展的重头戏。。。呵呵。。

       

       

      月儿迢迢

      你是从这个层面来理解文化中断的呀,我明白了!河南是中原大地嘛,江浙、两广当年还不是蛮夷之地,“雪拥蓝关马不前”?让我们隐忍勤劳的河南人民这么自我安慰一下吧!但愿河南能真正成为中部崛起的重头戏呲牙

      zibao

      恩,河南就是近几百年没有消停过,所以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有点坎坷

       

      前2年,河南和ccxv合作的那个大河之南系列节目不错

      虽然我一共看了才5分钟吧,

      但是对河南有了全新的认识

      另外还要感谢户外,能让我去了趟河南,见到了淳朴的底层老百姓

       

      1亿多人,每人折腾几次消费就能让gdp增长几十个点,河南的经济数据好造的很,等着吧,,就是希望别瞎折腾就阿弥陀佛了

       

       

      月儿迢迢

      冷汗大河之南没看过,回头儿找来看看。经你这么一说,我油然而生身为河南人的自豪感:祖国GDP年年能保八,有河南人的汗马功劳啊!在全球经济如此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明年经济还要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河南人民任重道远啊

      阿里山
      强非常客观!!
      月儿迢迢

      刚看了周梅森的《黑坟》,这块儿多灾多难的土地,这些卑微而坚强的人民,还有那恰恰发生的命运,都那样残忍、神奇、悲怆……

    黑子
    别糟蹋人家领袖,好吧。
      月儿迢迢

      领袖曾经践踏万民,1938黄河花园口决堤,视万人生命如草芥,难道还不容得一小民几句戏谑?难道只有领袖的生命如此尊贵?

      老民工
      还有另一味视千万人如草芥的呢?  疑问
      月儿迢迢
      在这里只是一个举例而已,还有千百味,千百味,有些话不好说,你懂得呲牙我就是想说为什么大人物可以视平民的生命如草芥,而作为一小民,连过过嘴瘾的机会都没有?
      黑子
      这个问题不能这么简单的看,花园口炸开,阻止日军西进,可能避免了几个“南京屠杀”,乃至亡国。历史评价要客观的,弊利不好说。
      南无
      天道!人道!
      日本人就算搞100个南京屠杀,那是小日本丧尽天良,灭绝人性;老将炸花园口为的是蒋家王朝,为的是他的统治,不是为老百姓,更不是为了民族,利弊还用说吗?害死那么多人,还要给他歌功颂德吗?
      政治就是政治,代表的是官!
      民主就是民主,代表的是民!不管是否真正拥有过。

      老民工
      同意黑子哥,慎断!  强
    愉辰
    实名制
      流淌
      正解~
    仔爷

    老蒋这样,早晚完蛋!

    我说的是老蒋啊,是老蒋啊

      月儿迢迢

      明白,是老蒋,介于石,不终日。刚硬果断,行动神速,花园口决堤是也……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阿里山
    近代的政治笑话,实在不怎么好笑。流汗
    月儿迢迢
    某一年发生大饥荒,当官的却口口声声粮食堆上天。百姓没有吃的,只有挖草根,食观音土,许多百姓因此活活饿死。消息被一些耿直的大臣冒着生命危险报到了皇宫中,晋惠帝坐在高高的皇座上听完了大臣的奏报后,大为不解。“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