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把黄河“决河”(人为掘开)共七次,都发生在唐末以后。
唐末五代“汴晋之争”时,为了对付沙陀族的骑兵,朱温及梁方将领曾三次决河。其中第三次还被称为“护驾水”。二十余年中竟三次人为决河以水代兵,实为前所罕见。五代时期前后总共55年,而其中18年黄河发生决溢。洪水滔滔,尸横遍野,惨不忍睹。
宋代,南宋的杜充一次。
蒙古对金、宋的战争中,黄河曾两次人为决口。
中华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在花园口人为决口一次。
这种以水代兵,后果十分严重,对人类和生存的自然环境破坏很大。考这些决河的年代,都是灾祸连年的时代,人的道德伦理观念已经荡然无存,人的兽性被激发出来,决河这种丧尽天良的事情就会连连发生。
“以水代兵”最典型的人物是南宋的杜充。
金天会六年(南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金兵南下,在滑县李固渡掘开黄河,史称“杜充决河”。
杜充(?~1141) 南宋大臣。北宋末南宋初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市)人。字公美。北宋哲宗(赵煦)绍圣间进士。钦宗赵桓靖康初,知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时金入南侵,因恐流之燕人为敌内应,尽杀之。1128年(南宋高宗建炎二年),宗泽死,他代为东京(今河南省开封市)留守,嫉贤妒能,又极其残暴自私,两河忠义军皆引去。
建炎二年冬,金兵南下,杜充弃城南逃时,扒开黄河大堤,使黄河水自酒入淮,企图以此阻挡身后追兵。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
杜充决河并未对金军南下造成很大影响,而使得今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的百姓至少淹死二十万以上,因流离失所和瘟疫而造成的死亡数倍于此。北宋时最为富饶繁华的两淮地区毁于一旦,近千万人无家可归者沦为难民。
建炎三年,拜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旋为江淮宣抚使驻守建康(今南京市),未几,金兵渡江,他弃城逃往真州(今江苏省仪征市)。旋即降金。1137年(高宗绍兴七年)金命其为燕京(今北京市)三司使。九年为行台右丞相。
花园口决堤灾害示意图

花园口决堤也成为抗战史上与长沙大火、重庆防空洞惨剧并称的三大惨案之一。 花园口决口,当时直接淹死的群众多达89万人,是日军在南京大 屠杀中所杀中国军民的3倍,因饥荒、瘟疫造成的死亡在300万以上,而日军有具可查的溺毙只有4人,花园口决口是人类历史上单次规模最大的死亡事件,也是最大规模的屠杀。
1938年4月,国民政府在徐州一带与日本军队进行了一次会战,虽然取得了台儿庄大捷,但整体来说,国民政府军队处于来自江苏、山东两个方向的日军南北夹击的不利局面。国民政府军队与日军激战数月,早已筋疲力尽,被迫放弃徐州,退回到豫东、皖北休整。。。
就在此际,原来担任阻止中国援军增援徐州会战的日军土肥原师团,在强渡黄河后,沿陇海铁路向西挺进,突破了7倍于己的中国军队的合围,取得了豫东战场的主动权。并乘胜夺取陇海线重镇开封,兵锋直逼郑州。。。郑州,据陇海与平汉两大铁路动脉的交汇枢纽(据有郑州,即可切断中国各战区间铁路交通。且向西可直逼西安,向南可直下武汉,西安武汉从此无险可守)。
日军的凶猛善战为其创造了灭亡中国的绝佳战机。倘若日军占据郑州后,沿平汉铁路南下直扑武汉,在中方尚未完成从东向西的战略转移前,先行攻陷武汉,切断长江水路,使国府将战略物资、战略预备队沿长江转移至西南大后方的计划中途夭折,严重挫伤中国方面保存实力持久抗战的战略意图。。。
而此时在河南境内的国民党主力部队,多为徐州战场撤下的疲兵,尚未得到休整,已无力再战。情势逼人!国民政府决定在郑州花园口决开黄河大堤,使得平汉铁路以东地区洪水泛滥,以此阻止日军西取郑州南下武汉的战略攻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