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蒋介石统治台湾时,禁书禁报,甚至连马克·... » 回复 |
我看的资料比较多,是这样,早期国内翻译的中途岛和珍珠港海战的资料,大部分是文革后期派出去的那批人带回来的当时资料,都是几手的翻译货,其中有很多谬误,或者观点上的局限性,后来,尤其是有了互联网之后,国内能接触到的二战资料激增,这样对比着看,全面一些,自然就能有自己的结论而不再转身外国某作者的结论了(如过于中途岛失败中的偶然性)。
其实,偶然性中那个没有必然性在其后最终体现?美国整个二战鱼雷的可靠性都饱受诟病,而日本的鱼雷无论是性能指标还是引信质量都比美国可靠的多,日本潜艇的数量也一度很客观,但是呢?看看整个战争期间,美国潜艇的击沉吨位在日本总战力的比例之大!这个就是美国的战争潜能,鱼雷不行,经常发生“偶然的无法击沉敌舰”,但是我有能力多造潜艇,多造鱼雷,总体上还是能更多的击沉敌舰。这个就是我说的“国力”。
另外,GDP和国力并不等价,我文中没有说过日本的GDP,而是提及其产能,我文章中还没提日本的战前经济结构和状态呢,更没提日本当时的主要工业产品和初级品产量及控制潜力。
人要有“自知之明”,知道进退;国家也是如此。
当年,西班牙不知道进退,自不量力,战略保守,战术呆板,所以才有了英国牛起来;
而现在英国人知道进退,量力而行,甘当老二,不再和美国去争霸,也算是知道进退的典型;
而日本人当年则是野心膨胀,自以为可以打“短平快”,可以将阶段性盛势化作长期优势,所以,日英短暂结盟和日本在一战后的国策就确立了日本必将和主要强国之间硬碰硬,也就确立了日本的战败;
太平洋战争初期日军攻势连连,菲律宾、珍珠港那个不是“巨大的胜利”,结果呢?超出其国力所限,消化不了,守着又把有限的资源撒了胡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