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文化上表达的可借鉴的观点包括:
一,中国八千余年的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具有延续性并与环境的变迁有关。“中国是世界上惟一的民族主体及其文化绵延八千年未曾中断的人类文明中心。中国早期文明内核或主干是以伊洛河流域为重心的华夏文化,或者说华夏文化是中国早期文明的代表。华夏文明的演化过程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下层、二里岗上层早商文化--殷墟晚商文化--周文化---秦汉文化”(1)。而且每一次文化的更迭都与环境的变迁有关,而环境的变迁都与人类的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所谓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三川竭周亡(214)。
二,中国文化是多元一体文化并在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选择中共存,形象地表达为重瓣花朵似的文化,书中引用严文明的话说:“整个中国的古代文化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是花心,周围的各文化中心好比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一些文化中心则是外围的瓣。这种重瓣花朵式结构乃是一种超稳定的结构,又是保持多样性因而充满自身活力的结构,中国文明的历史之所以几千年连绵不断,是与这种多元一体的重瓣花朵式的文化结构与民族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分不开的。而每个文化花瓣的兴衰都依赖各个地方的区位特点、地貌、气候、植被与水文、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等生存环境而产生。文化着重体现人地关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影响文化的环境要素包括气候变迁、洪涝灾害、海水入侵,而自然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并互为一体。文明与文化的兴衰是人类与环境相互选择的结果。
本书总论中梳理了一些重要的人地关系的理论概念,有助于理解和发展生态批评中Place理论,更有助于探寻中国文化的生态批评空间。特别值得借鉴的概念包括:
1. 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地理环境在民族、政治、宗教等社会现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起到决定性的影响。起到决定性影响作用的地理环境因素包括气候,洪水、干旱;河流;山川等地貌。本书提到的代表论著如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白克尔的《英国文明史》,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洪堡的《宇宙》,李特尔的《地理学》,拉采尔的《人类地理学》,辛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地理环境决定论带有生态中心主义的倾向,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普通因素来考量。这种理论与中国古代的人制于天有可以契合空间,这种理论对理解与阐释民族文学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2. 地理环境协调论(石英伦/生态论):认为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在于人类对于地理环境的认识与适应,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在于人类主动、不断适应环境对于人类的限制。协调论开始把人类作为有别于自然其它创造物的因素来考量,认为人类有改变和创建人地关系的能力,同时也必须尊重自然规律,与中国古代“天时地利人和”的天人合一的儒家学说有类似之处。这种理论有助于理解与阐释世界文学的文化大同与一体化特征。
3. 文化景观论:1925年美国地理学者索尔提出的人地观,指的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是一种地域划分单元,是特定的地理特征与地区文化的复合体。从地理学上说,地球的区域的不同在于自然事物与人文事物在各地区的差异,文化景观是一个地区内各种自然事物与人文事物之间的互动联系。如地球表面地理环境的不同自然环境自然会产生不同的人文活动,而这些人文活动必然对自然产生不同的改造与建构,如建筑、田园风光、服饰、祭祀礼仪及道路、交通等。代表作包括《文化地理的新近发展》(1972)。文化景观论本身暗含多样性共存的生态学思想,对于阐释中国文学的重瓣花朵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4. 景观生态学的边缘效应(Edge efftect):“指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生物群落的界面地带,结构往往比较复杂,不同生境的物种于此共生,多样性强,共生关系密切,彼此之间适应度高、种群密度大,生产力也相应比较高。具有边缘效应的地带被称为生态过渡带(Ecotone) 。生态过渡带由于处于两个相邻植物群落之间的交接带,两个相邻的生态系统、景观或区域之间,具有景观异质性强,生物多样性强,生态界面活跃,景观要素变化迅速,生态过程强烈,对全球变化的反应敏感等特征。其中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敏感易变的气候条件即具有易变性和灾变性,也可以促进了物种的变异与适应。这里往往是人类生存的理想生境,适合多元经济与多元文化的发展。边缘效应的概念令人联想起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鄂温克民族文化正是在边缘效应和生态过渡带中发展起来,其人文特点与生态过渡带的特点共生共在。
5. 景观生态学的共振效应:指的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干扰作用耦合,导致景观生态系统的超越临界阈值而严重的效应。共振效应在结构、功能及稳定性不同的生态系统中所产生的后果也大不相同。共振效应在分析环境文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因为任何一种环境改变或破坏或修复或变迁都不是自然因子和人类因子单独作用产生的,都具有共振效应。
这本书虽然是考古学的专业书籍,但是读起来并不太晦涩,因为写作条理非常清晰,可读性很强,对心中久存的文明的起源与人地关系的疑问找到粗略了的答案。不过四川盆地一章有点太粗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