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体视角下的阴谋》
很高兴能够有机会分享到您最近(?从《中国有多特殊》一书的出版时间,再结合您不久前住院治疗,猜测一下,您是在住院期间阅读了该书并写下了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
当看到您的标题中提到了“阴谋论”之时,直觉告诉我,这是一个不容易回复但又值得认真去回复的读书笔记。
为此,一方面在阅读您的此篇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顺便通过网络浏览了以下两条链接: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19014/
http://news.ifeng.com/opinion/economics/201003/0316_6437_1577092.shtml
算是在给您回复之前先给自己充充电,恶补一下,来个“临时抱佛脚”。
另一方面,如何给您回复,这也让我有些犯难。
引用您的原话,然后就此展开。这是我最先想到的回复方式。
但若采纳此方式回复,以下将是我所不愿意看到的:
一是对您的读书笔记进行引用时,可能产生的断章取义之不足;
二是您的读书笔记涉及的话题很广,由此(引用您的原话)展开涉及的层面很多,回复的工作量很大(时间是否允许等,这是我这方面所需要考虑的);三是文字组织不到位或表述不当的回复不仅可能让您不知所云(这是从您处所感受到的),也可能让自己在话题的迷宫中找不到出口(迷失了方向,遗忘了为什么要回复的原初状态,陷入了为回复而回复的泥潭)。
因此,我放弃了这样(即从引用您的原话,然后就此展开)的回复方式,转而选择了以下(即,您接下来要看到的文字内容)方式进行回复: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即,人是政治的动物。
人类历史的长河,流淌到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已经很漫长了,人类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许多与“共同体”有关的素材,这使得亚里士多德及其同时代人可以就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含话题)(比如共同体)进行探讨。流传至今的资料表明,在亚里士多德所处的年代,当时的人们对于“共同体”的认知(含成因、机制等)并不一致。
人类历史的长河,流淌到现在(公元2013年)则更加漫长了,人类的实践,也积累起了更多与“共同体”有关的素材,这也使得现在的人们可以就共同关注的公共事务(含话题)(比如共同体)进行“双百”式的展示和探讨。
来自学术界的资料,来自政治实践的素材,或者来自经济公司的观点,也向当下的我们传递出了这样一条信息:人们对“共同体”的认知(含成因、机制等)仍然无法一致。
阅读您的读书笔记(含读书笔记中提到的图书),让我想到《罗生门》这部电影。
附上百度百科“黑泽明”词条中的一些摘录:
http://baike.baidu.com/view/33327.htm
(摘录1)电影《罗生门》在日本的首映失败,但却意外的在西方尤其是在法国大获成功。
(摘录2)而在日本他被指责过分地迎合国际观众,以及过多地将日本社会暴露给西方。
(摘录3)1950年黑泽明导演的作品《罗生门》举世闻名,影片独特的思维和表现技巧所构成的影像,让西欧的影坛叹为观止。四个凶杀案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说出了四个不同的结局,究竟谁说得对?事情的本来面目又是怎样的呢?影片描写了人心灵深处奇异复杂的阴影,尖锐地剖析了人性最深奥的部位并公之于众。错综复杂的蒙太奇手法展示出人彷徨于心灵的丛林之中的困惑。《罗生门》描绘了人那种与生俱来的虚伪本质的罪孽图画,揭示了人难以更改的本性:人即便到了死的时候,也是不会放弃虚伪和伪装的。另,百度百科“罗生门”词条的链接:http://baike.baidu.com/view/28002.htm?fromId=163122
阅读您的读书笔记,还让我想到了2012年我所起草的《路,别有洞天!》电子邮件(这里就不附上邮件全文了,如有需要,欢迎私信索取。)
通常,当下的我们需要同时梳理(或关注或求解)以下这些关系:
1、人与人(不同的人之间);
2、人与共同体;
3、共同体与共同体(不同的共同体之间)。
直到今天,当下的我们仍然无法仅仅只梳理(或关注或求解)人与人(即不同的人之间)这个层面的关系就可以确保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换句话说,具体的人(比如当下的你、我、他、她)仍然需要借助(透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比如国家、公司等共同体)才能求得自身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回到您的读书笔记(含您在读书笔记中提到的《中国有多特殊》这本书),“阴谋论”会成为“共同体”实践中挥之不去的阴影,“阴谋论”会成为《中国有多特殊》一书愿意涉及的话题之一,“阴谋论”会成为您此次分享的读书笔记中的重要话题,与此(即,当下的具体的人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求得自足,还需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共同体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有关。
不久前,阅读了这样一篇文章(《理论与实践的鸿沟——当前美国政治学的困境与启示》)(没有找到或者没有网上链接?)(与该文章相关的一个网上链接是这样的:“政治学有用吗?”——美国政治学当前面临的学科危机http://theory.people.com.cn/GB/13187721.html)
个人觉得,困境中通常孕育着转机,存在着机遇。这样的机遇方向,就我个人的理解,在于对前述关系的梳理(或关注或求解)。比如,具体到人与人(不同的人之间),沿着亚里士多德式的追问发问,可以是这样一个更为具体的问题:你的更美好生活与我的更美好生活是否能够在一个统一的系统(比如社会系统)里兼容?如何兼容?
对于前述沿着亚里士多德的追问发问的问题,我现在能够告诉您的则是如下信息:
《水晶交互(含水晶物池)》项目(筹备)正是对上述问题的实践(展开求解的画卷)。
以上,读完您此篇读书笔记之后的回复,仅供交流,如有不妥,请予包涵。谢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