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声

民歌、民乐、戏曲,血液中流淌的旋律 公开圈子
圈主:老顽童
成员:134人地域:全国
类别:生活
标签:户外休闲,线上活动
返回讨论区客家民歌《送郎调》----《十送红军》之源 4个回复
老顽童

客家民歌《送郎调》----《十送红军》之源

 

    《十送红军》,可谓是经典的“红歌”,通常被认为是江西民歌,然而,它却是建国后,在真正的江西赣南客家民歌(《送郎调》与《摇篮花开》 )基础上,重新改词的一首半民半官的歌。之所以被直接标为民歌,多半是当初的政治需要。也就是说,在1934年红军从中央苏区开始长征的时候,这首后来广为传唱的歌曲并没有诞生。(当时真正流传过的是另外一首同样改编的《送郎当红军》)

 

   想来很是尴尬,很是悲哀,中国的音乐,充斥的是美声、民族及各种泊来音乐,而民歌、特别是原生态民歌,只是在某些个契机到来,某些个特别场合,才偶露峥嵘。

   这里,不能不说是官方教学、宣传的责任!

   1、学院及教学里,学的是所谓“科学的”“现代的”唱法;

   2、改编了很多传统的民歌,但丢失了原来的韵味和魂魄,以至原来真正的民歌被人淡忘。

   3、真正经典的传统民歌、传统唱法被忽略,不被“教学”。

 

   听一听、看一看,我们熟悉的所谓民歌,有多少是真正的民歌啊?要么是学院派创作的学院派普通话歌,要么是抽取、变换、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取巧版。对照真正的民歌,特别是歌词,那是天壤之别,民歌中那种质朴、纯粹、上口、易记统统不重要了,优先的是政治化、口号化!《送郎调》和《十送红军》,正是这种现象的突出反映。呜呼、哀哉!

    附:《十送红军》探源(摘自网络:

http://www.wangjiwang.com/memorial/shc12969.html

http://bbs.hakkasky.cc/viewtopic.php?t=162746

http://lks6964.blogchina.com/1137181.html(红歌的创造)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faacd01000ax2.html(十送红军探微)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c2b130100rfu1.html(作者说)

http://news.163.com/11/0526/03/74UUFKD200014AED.htm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d922660100056u.html(陕西镇巴版权之争

http://www.sxsdq.cn/dqzlk/dfz_sxz/hzdqz_4/201012/t20101220_288889.htm(红色歌谣)

http://tieba.baidu.com/p/373989868(红歌溯源))

      1960年10月,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访问朝鲜期间,观看了大型革命历史歌舞《三千里江山》,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国后,他便要求空政文工团也要演唱革命历史歌曲。为此,空政文工团专门抽调朱正本、张士燮、姚学诚等词曲作家组成创作组,开始创作大型歌舞《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赣南采茶调,也称为《长歌》的民歌。《长歌》具有多种唱法,在赣南地区流行广泛,具有变化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词的不同而发生曲的变化。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主要旋律就是《长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
    朱正本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谱成每段不同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以求情真意切。由于当时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必须注明是民歌,因此署上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这样,《十送红军》就创作完成了。

--------------------------
 《十送红军》歌词:(1961年发表时,署名是:江西革命民歌,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
合: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索索里格梧桐叶落尽,红军里格团结挂在心间,问一声亲人红军呀,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男: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那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女: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嘱咐咱亲人红军啊,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女: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回乡。
男: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不响鼓不敲,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莲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个早归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高台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台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
    兴国山歌、于都采茶戏传统曲牌《送郎调》(又名《长歌》,另,参见赣南采茶戏“四大金刚”之《上广东》):
女:一送里个表哥, 介支个柜子边,双手里个拿到,介支个两吊钱。

     一吊里个拿到, 表哥零星用,还有里个一吊,表哥做盘缠。

     表哥哥听妹哇, 出门里个郎子, 你要爱惜钱。
男:表妹里个送我, 介支个九曲滩, 滩水里个流去,介支个又流还。

     滩水里个都有, 介支个回头意,人情里个还能,介支个比水淡?

     哎呀表妹妹, 今冬里唔归, 我就里个明春还。
女:十送表哥,介支个路途尾, 看见里个半天,介支个雨飞飞,

     表哥那个撑起, 介支个高头伞, 表妹里个脱下,介支个围裙围。

     哎呀 表妹妹 (表哥哥), 你去里个出门, 你就打道归。 

另一版(上面的视频版):

      一送里格表哥,介支个柜子边,双手里格拿到,介支个两吊钱
     一吊拿到表哥,介支个零星用,一吊拿到里格,作呀作盘钱
     一人在外冇呀冇照应,出门里格郎子,要呀么爱惜钱
     二送里格表哥,介支个天井边,一朵里格乌云,介支个遮半天
     保佑里格龙天,落呀落大雨,留下里格啀郎,歇呀歇夜天
     年头一走年尾归,歇了里格一夜,介支个当一年
     八送里格表哥,介支个桂花窝,拗枝里格桂花,介支个来垫坐
     左手里格攀到桂树枝,右手里格挽紧,亲呀亲表哥
     花恋里格枝头妹恋哥,两人里格实在,介支个情意多

(注:介支个,乃客家话里的语助词,类似“这个”的意思,发音为“该支、该资”,就象那个湖南伟人说的“世界是你们的”里面那个“界”的发音,绝不能唱成普通话的“借支”。)

---------------------------------------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AyMzgyMTM2.html

http://video.baby.sina.com.cn/v/b/3590087-1285693102.html

 

陕南镇巴版:《十送红军》 (朱有炽、符文学,1958年《民间文学》发表
一送红军下南山, 秋风细雨扑面寒, 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 红漆桌子路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 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 心藏黄莲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 山山包谷金灿灿, 包谷本是红军种, 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 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 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 两只兔儿哭哀哀, 禽兽能知人心意, 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 七里湾中一片田, 凉风阵阵稻谷香, 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 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莫走远, 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 江水滔滔船儿忙, 眼望江水肝肠断, 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 武陵山巅搭高台, 盼望红军打胜仗, 盼望亲人早回来。

------------------------------------------- 
     在此,另附一首再度改编的2005年流行的网络歌曲,慕容萱唱的《迪奥挨了两刺刀》
迪奥想参加美军,美军不要迪奥,因为迪奥的屁股翘,容易暴露目标。
迪奥就找到了奥迪,奥迪是一个上校,上校很同情迪奥,迪奥就参加了军啊。
上校派迪奥去送情报,迪奥就来到了山腰,正是因为屁股翘,敌人发现了迪奥。
迪奥撒丫子就跑,敌人上来就是两刺刀,为了什么都不知道,迪奥就牺牲了。
------------

(在对比、分析了N多网络资料、视频之后,个人以为,现在流行的《十送红军》版本,是词曲作者们在江西采风后改编的,曲调直接取自赣南采茶调《长歌·送郎调》、《摇篮花开》,歌词深受镇巴版《十送红军》影响(很多转来编去的网文多称是词作者在江西搜集整理,实际对比一下镇巴版的歌词,严重怀疑这类说法),是镇巴词+赣南曲,基本不属于原创,是政治化的改编演绎。此曲若被描述、应用在长征开始,则是虚构了历史、“红化”了历史,镇巴版《十送》与现在流行版词曲差异较大,更适合应用在陕南红四方面军撤离。)

老顽童发表于2012-12-04 21:28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肖梅(F)
    回复 肖梅(F) 2012-12-07 00:57

    学习了,强喜欢,收藏了!感谢老顽童!

    豆汁儿
    回复 豆汁儿 2012-12-05 15:39
    玫瑰
    一直走
    回复 一直走 2012-12-04 22:26
    有意思,谢谢老顽童咖啡
      老顽童
      回复 老顽童一直走的回复 2012-12-04 22:53

      惭愧!

      我这是准备江西、福建行,学习客家民歌时的偶得。通过了解客家历史、客家民歌,居然无意中读到很多长征时的“故事”:

      1、解放后的十个将军县,三个在江西(兴国、吉安、永新),这竟是客家由中原“长征”过来的第一站,也成了客家人打回老家去、重新长征、入主中原的起点。

      2、红军长征,最初实际是“逃跑”,其战略行动为高度机密,并不为普通军民知晓。所以当时不会产生大规模送别、唱出《十送红军》那样的歌。以致于《东方红》里也没有合适的歌曲来表现这段(其实也是没有刻意“无中生有”),而用了一段《《红军战士想念毛泽东》过渡。

      3、红军长征突破的前三道封锁线,伤亡轻微,是因为与广东军阀“秘密协定”,粤军放水。而第四道之后,红军由8万锐减到3万,其中损失中至少2万是挑夫、逃兵,而长征前的地方新征兵,多成了“非战斗减员”。。。

      4、红军的突破四道封锁线,是沿粤赣桂交界的南岭一线,毛泽东诗词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是对南岭的泛泛概括,这之后成为标准,这是继毛泽东点化“武夷山”(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借小指大“概括法”、最终使其成为地理标准后的另一“地理贡献”。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土豆
尘沙
半导体
响马
佳草
山青水秀
旅人
pine(松树)
有点苦味儿
花瓣彩霞
李幽筠
春天的菠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