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伞兵团

接受由于各种原因空降的驴友,为时间不能自己掌握的驴友提供便利。
活动范围暂定北京市及周边,活动强度在1.0以下,无需认证,不包车,纯AA制出行(包括风险)。市内活动暂不限人数,郊区登山穿越活动根据需要可限制人数。
出发时间较晚,出发前一小时内通知领队报名,并必须按时到达,约定出发时间不到不等,自动放弃,市内活动可自行追赶。 公开圈子
圈主:所罗门
成员:5人地域:北京
类别:户外
标签:登山,徒步,穿越,聚会,线上活动,户外休闲,环保公益,户外体育
返回讨论区转帖 北京胡同游全攻略 0个回复
所罗门

转帖 北京胡同游全攻略

    北京胡同游带着您领略老北京的胡同文化。说起北京胡同游那就免不了要提到北京的四合院,老北京人说:天棚、鱼缸、石榴树。这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正是这一间间错落有致的四合院勾勒出了北京胡同游的线路。

  北京胡同游还要提及的是老北京胡同里的起居环境,人们彼此之间相处融洽,老舍笔下的四世同堂,不深解其文章之意,单说这名字可见人们在这胡同里世世代代过着的京味生活。

  北京胡同游,这里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多少文人墨客曾经在这里挥撒过他们的青春,给我们留下了富足的文化与知识。一条条胡同看上去是灰头土脸的样子,但它们却是一个活着的世界上最伟大的800年古都的细胞,是一个从历史深处一直活到现在的都城的印迹。每一条胡同都有一个它自己的文化,每一条街都有它自己的韵味,这就是北京胡同游的意义所在。

 

  一条胡同,一个活着的元大都。

  元大都图、明北京图、清北京图,三个朝代里皇家宫阙发生很大变化,但北京的中轴线没有变,街道依然是元大都定下的九经九纬纵横18条道路,北京的胡同也没有变。

  在长安街以北它们整齐地排列着,东西两道城门之间,平等布置着22条东西向平行的胡同,胡同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都是79米,大街的头一条胡同宽一点,达100米。这条规律就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在长安街以北的旧城内反复出现。

  元大都城市设计所用长度,皆以步为单位(一步约1.5米)。按《析律志》中记载,元都大街宽24步(约37米)、小街宽12步(约18.5米)、胡同宽6步(约9米);当年全城街道、胡同总数约400条。

  文献上有记录的街道数目,明代(1368-1644)初年为458条;清代(1644-1911)增至978条,1949年后北京的胡同数已由民国时的6000多条减少到约2000多条。

 

南锣鼓巷老胡同区 元代格局老胡同

  南锣鼓巷老胡同区建筑历史可以溯至700多年前的元代,这里是北京市政府大力开发的胡同游观光景点,区内除重新粉饰一新、修筑巷道外,还成立了人力车胡同的旅游项目,让游客乘坐人力三轮车游南锣鼓巷内的四合院保护区,由驾车师傅延途介绍老胡同、典型四合院、名人故居和总督府等名胜古迹的历史。

  脚力不错的,大可按步当车,漫步穿梭于胡同弄巷中,亲身了解四合院的民俗文化。北京人好客见谈,常会一见如故。在过程中,大可卷着舌尖儿与当地的居民聊天闲扯,听听他们讲述的老故事,看看老人养的鸟儿,或旁观居民在树下厮杀正酣的棋局,体验体验老舍笔下的北平生活。

  累了还可到区内的小酒吧或咖啡馆歇歇脚,来一瓶冰镇燕京啤酒解渴~~~

 

国子监 北京最老的讲学地方

  我国有着悠久的教育史和国家办学的传统,国子监就是最有力的证明。

  北京市内仍保留着古牌楼的街巷有两处,一处是朝外大街神路街北口的瓷牌楼,那是街头现存的一座琉璃牌楼;另一处是东城国子监街里的四座牌楼。这四座牌楼的样式一样,都是三顶一门,雕梁画栋,花团锦簇,十分壮观。

  国子监街位于东城,东口在雍和宫大街,西口在安定门大街。是一条宽阔整洁的街道,街道两边,古槐枝叶茂盛,犹如天棚遮盖在国子监街上空。

  苍翠的古槐枝叶中掩映着色彩华丽的四座古牌楼,牌楼按顺序排列在胡同里,其中有两座分别耸立在胡同的东口和西口上,好像为胡同安装了一扇华美壮丽的巷门。

  每座牌楼额上写着“成贤街”三个字,标志着胡同的名称。成贤街是当年国子监街的老名称,缘由街巷内有一座国子监。其实国子监街里不仅有国子监,还有一座孔庙。

  孔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庙,建成于元代的大德十年(公元1306 ) ,后来被毁坏掉。明代时期,又于永乐九年(公元1411 年)在原址上重建孔庙,到清代时又重修、重建。每一次的重修、重建,都比前次的规模更大、更壮丽。最后建成的这座北京孔庙,其规模仅次于孔子老家山东曲阜的孔庙。

  元、明、清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 年),各朝皇帝及政府首脑每年要到孔庙祭祀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孔老夫子。由于祭孔的时间是在农历仲春二月和仲秋八月上旬丁日,这样,祭孔活动又叫丁祭,也叫祭丁。

 

东四二条至九条胡同区 经典的清四合院区

  北京东城区,特别是东四二条胡同至九条胡同,是典型的清四合院集中地区。京城自古有“东富西贵”之说,东即指今东城区,原属于清代满洲正白旗子弟管辖和居住之地,范围大概可以从皇城东墙中段起算,东走至朝阳门,北到东直门所围绕成的一个方格。

  八旗(正黄、正白、正蓝、正红、镶黄、镶白、镶蓝、镶红、)原为清代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制度,白旗先由女真人努尔哈赤于1601年初定,以位于蒙古锡林郭勒盟南部族人为主,因旗色均纯白而得名。因此东城区内历来富贵人家居住的大型四合院特多。

 

西四北头条至西四北八条胡同区 明清格局·清代四合院

  ★西四北头条

  西四北头条东西向,全长600米,与六合三条、姚家胡同、大兴隆胡同相交。

  明清时称驴肉胡同。明朝时属于鸣玉坊,和?的祖上是正红旗,入关后住驴肉胡同,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和?由御前侍卫兼都统擢升为户部侍郎,军机大臣时,乾隆帝在什刹海畔三座桥附近赐给他一块广阔的地皮。《京师坊巷志稿》记载三等威靖伯车尔布住在该胡同。正红旗学舍曾设于驴肉胡同,后迁至西直门内高井胡同附近。

  1911年后一谐音该称礼路胡同。1965年并入南井儿胡同,后因是西四北大街西侧由南向北的第一条胡同故改今名。

  ★西四北二条

  西四北二条全长595米,与新成胡同相交。

  明朝属于鸣玉坊,正德十二年(1517年),明朝打退鞑靼数万骑兵的进攻,武宗自封为威武大将军、太师镇国公,并在此设立大帅府。后人讹为西元帅府,故称此街为西帅府胡同。清代称帅府胡同。雍正、乾隆初期的重臣鄂尔泰(1677--1745)在此居住。1965年改做今称。

  今街内58号民国时为萃文、萃真教会学校校址,1921年陈垣创办的贫民学校迁此,1949年后改为北京市第四十一中学。

 

西四北三条 西四北三条全长527米与小绒线胡同相交。明朝属于鸣玉坊,称箔子胡同(箔有两种解释,其一:用苇子或秫秸编成的篮子,其二:涂上金属粉末或裱上金属薄片,用做纸钱)。清代称雹子胡同、报子胡同。1965年后改做西四北三条。

  胡同内3号原为明建隆长寺,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建,原为汉经厂外厂。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重修。寺坐北朝南。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一间,石门额上书“圣祚隆长寺”。天王殿三间,钟鼓楼;大千佛殿三间;后殿五间及配殿和僧房。天王殿内供奉四大天王和韦陀;大千佛殿供奉三大士、十八罗汉、五方佛和二十四诸天;后殿供奉观音、达摩和千手千眼观音。原有铜五方佛移至法源寺,今尚存山门、残殿和诗碑,为西城区保护文物。现为民居。

  11号为建筑面积为1800平方米的小花园式四合院。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成一个四进院落,其格局与三进四合院类似,最后是罩房。东边是小花园,内有假山、上山游廊,并有太湖石和精致的花厅。现为西四北幼儿园使用。

  19号为小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约270平方米。一宅两院,外院是一排倒座南房和大门。二门为垂花门,影壁正对大门,里院有三间正房,左右各有一耳房,东、西厢房各三间,保存较好。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为西四北三条幼儿园使用。

  ★西四北四条

  西四北四条全长503米。明代称熟皮胡同,因当时有熟皮作坊在此而得名。因熟制皮料臭气四溢,后又称臭皮胡同。1911年后以谐音改称受壁胡同。

  光绪九年(1883年),“正红旗官学”由阜成门内巡捕厅迁到报子胡同14号。同年九月,学校由“前清义塾”改为“正红旗官学”,是当时的八旗学校之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改为“八旗高等小学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受璧胡同25号建立分校。1915年改为“京师公立第四小学堂”, 1932年改为“北平市立第四小学堂”,1934年按地址改为“北平市立报子胡同实验小学校”。1941年北京师范学校迁到端王夹道,又因报子胡同是本市四个实验小学之一,地区重要,学生众多,且办学亦著成就,逐又改名为“北平师范附属小学”。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9月9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批示受璧胡同吴禄桢、蔡锷祠堂由民政局按寺庙处理办法进行代管,交由北师附小应用,并准许北师附小以增班方式接管祠内由齐白石与纪堪颐(纪晓岚的四世孙)创办的私立 “石年小学”,这一年,学校命名为“北京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56年北师迁到宣武区,学校又改名为“北京第二师范附属第一小学”,1960年因二师改为西城师范学校,学校又改名为“西城师范学校附属第一小学”。1968年曾一度将学校改名为“起宏图小学”。1972年因西师撤消,按地址学校改名为 “西四北四条小学”至今。

  ★西四北五条

  西四北五条全长498米。明代称老娘胡同,产婆旧时称老娘,因有石姓产婆居此而得名。

  民国大藏书家傅增湘1918年构筑新宅。因为景仰乡贤苏东坡。特取苏东坡的诗句“万人如海一身藏”之意,命名为“藏园”。园内书斋有长春室、食字斋、池北书堂、龙龛精舍、莱娱室、抱素书屋等。傅增湘,字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双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藏园居士等。四川江安县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1949年10月。幼年随父定居北方,光绪十四年(1888年)应顺天乡试为举人。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曾任直隶提学使,创办天津北洋女子师范学堂、京师女子师范学堂。1917年一度出任教育总长。1919年以后专心从事收藏古籍和校勘工作。 1927年任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余倩回忆当年建院时写道:“学校里因陋就简设在西四石老娘胡同(现在的西四北五条),就是几个旧的四合院,据说过去都是大军阀张宗昌的。编剧班、表演班上课都是在一个教室(即礼堂,也是电影放映室),或在一起听共同课,或错开时间各上各的课。”

 

西四北六条西四北六条全长495米。明代称燕山卫胡同,因燕山前卫衙署在此而得名。清代称卫衣胡同、卫儿胡同或魏儿胡同。1911年后为与南草厂(今南草厂街)东侧的北胡同相别,改称南卫胡同、南魏胡同或南魏儿胡同。

  今胡同内23号是典型的中型四合院住宅。全园占地2500平方米,坐北朝南,前后共四进院落。大门为有照壁,门前台阶两侧列上马石一对。大门在住宅东南角,门内有影壁。前院南房四间倒座,东西耳房各二间。中轴线上二门是垂花门,两侧是抄手游廊,墙面饰以什锦灯窗。二进院正被房五间,两侧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北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西游记》等古典小说的人物形象和花篮盆景,其东侧建过道与后院相通。三进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东西耳房各二间。北房明间门裙板雕刻葡萄、松鼠、花篮盆景。四进院后罩房已纳入西四北七条范围,共九间房。院内墙山布满万字不到头砖雕,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西四北七条

  西四北七条全长430米。明代称泰宁侯胡同,因泰宁侯陈?及其后裔凡9代14侯据此而得名。清代为避讳宣宗?宁的“宁”字,改称泰安侯胡同,亦称太安侯胡同。

  ★西四北八条

  西四北八条全长424米,与南兴胡同相交。明代称武安侯胡同,因武安侯郑亨及其后裔凡八代居此而得名。清代讹为五王侯,1911年后又演化为五王侯。1965年改名为西四北八条。

  《宸垣识略》中说:“谦郡王府在五王侯胡同”。

  谦郡王始王瓦克达为礼亲王代善第四子。清初猛将。元聪元年,因与硕托等共谋拥多尔衮为帝,被多尔衮揭发,黜出宗室。顺治三年(1646年)入关立功,封三等镇国将军,四年晋镇国公,五年晋多罗郡王,加号曰谦,职掌工部,参与执政。其第二子留雍、第三子噶尔赛受封三等奉国将军,康熙六年(1667年)噶尔赛袭镇国公,二十一年封其第一子海青为辅国公。二十五年以钻营获罪,削父子爵,改留雍袭镇国公,三十七年因懈怠被革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以瓦克达功,留雍曾孙洞福袭一等镇国将军,后历德文、苏藩、承瑞、岳康、恩厚五代。今遗址难以确指,仅能肯定位于胡同中路北,疑今造纸厂为王府旧地。

  《啸亭杂录》中说:“谦郡王府在羊市大街”,原因在于留雍、噶尔赛两支后裔所居不同而致。羊市大街可能为噶尔赛一脉的居所。

 

烟袋斜街 烟袋斜街它东起地安门外大街,西至小石碑胡同与鸦儿胡同相连,为东北西南走向,全长232米。据清乾隆年间刊刻的《日下旧闻考》一书记载,此街原名"鼓楼斜街",清末改称"烟袋斜街"。

  据说,当时居住在北城的旗人,大都嗜好抽旱烟或水烟,烟叶装在烟袋中。由于烟袋的需求与日俱增,所以斜街上一户一户开起了烟袋铺。这条街上的烟袋铺,大都是高台阶,门前竖一个木制大烟袋当幌子。黑色的烟袋杆儿,金色的烟袋锅儿,这样的标志真可谓生动形象至极。在烟袋斜街的东口路北有一家"双盛泰"烟袋铺,门前竖着的木雕大烟袋,足有一人多高,粗如饭碗一般,金黄色的烟袋锅上还系着条红绸穗,十分醒目。这"双盛泰"的大烟袋真称得上是北京同行业中的头号大烟袋了。

  除此之外,烟袋斜街本身就宛如一只烟袋。细长的街道好似烟袋杆儿,东头入口像烟袋嘴儿,西头入口折向南边,通往银锭桥,看上去活象烟袋锅儿。正是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以"烟袋"命名斜街,真可谓名副其实了。

  烟袋斜街的名字越叫越响,一直流传到今天。

  现在这条街上大多被酒吧和特色小店占据,只有两家还保留了原来卖烟袋的遗风,一家是一个姓李的男孩,在街上有模有样地摆起了烟斗摊,卖的多是木雕的烟斗。

  在他的斜对面,还有一家比较成气候的烟袋店,叫“兄弟烟斗”,说是两个兄弟开的,经营各种类型的烟袋、烟草,一进去满屋子的烟草香味,忽然觉得他们每天待在这里是一件挺幸福的事情,如果你也迷恋这味道,即使不抽烟,也过来转转吧。

所罗门发表于2011-04-18 15:50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小雨P
舒穆噜
瘦子
流水游鱼
所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