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书

书是人类最好的朋友,书告诉我们人生的真谛,丰富我们的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自古就有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之说,将你看到的好的书籍介绍给朋友们分享吧! 公开圈子
圈主:gracewu
成员:492人地域:北京
类别:读书
标签:
返回讨论区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9个回复
滚石

罗曼·罗兰《贝多芬传》

 
    建议大家先看傅雷的译序,在傅雷翻译的作品中,其译序往往很出彩,应可算是译者外国作品引介的点睛之笔吧。
 
 
 
 
 
 
 
         《贝多芬传》
 
作者:(法)罗曼·罗兰  译者:傅雷 
经典文学名著·超值珍藏版:贝多芬传(内赠DVD盘)

    • 内容简介

          《贝多芬传》是法国文学家罗曼·罗兰著名的人物传记之一。这是一颗受伤后近乎窒息的心灵勃发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响乐(贝多芬本人正是这样的经历),是对音乐艺术大师贝多芬一生的真实素描。贝多芬所处的年代,正值旧的毁灭与新的勃发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无可言说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与多舛的命运斗争的过程,那是“苦难铸成的欢乐”。基于这一点,作者在选材、构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广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寻起贝多芬的传奇,给读者以全方位的撞击。体验痛苦,品尝快乐,这是作者对贝多芬,还有每一位读者衷心的劝慰。读完这本传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获得思想和艺术方面的双丰收,并在潜意识里酝酿着永远的思考和感动。

      作者简介

        罗曼·罗兰(1866-1900),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出生在法国中部的一个小市镇,父母三代都是律师。幼年时因为体弱多病,被溺爱他的双亲禁锢在家里,而这与小罗曼·罗兰向往自然的天性发生了激烈的冲突。14岁那年,为了让他接受优良的教育,一家人迁往巴黎这座艺术之都。在这里罗曼·罗兰开始接触到了莎士比亚、伏尔泰等大师的作品,让他那荒芜的精神领地再次重新焕发了生机。而且令他十分幸运的是在一次拜访朋友的途中,遇见了当时的大文豪雨果。罗曼·罗兰的一生中对他影响重大的艺术大师有很多,光是他自己为这些伟人写的传遍人们都可以如数家珍:《贝多芬传》、《歌德与贝多芬》、《托尔斯泰传》、《米开朗琪罗传》等,在罗马上大学的时候,罗曼·罗兰开始深入研究贝多芬,而他一生中最伟大的巨著《约翰·克利斯朵夫》所要表达的原形也就是贝多芬一生的缩影。1916年罗曼罗兰获诺贝尔文学奖。


      目录


      译 序
      原 序
      初版序
      贝多芬传
      贝多芬遗嘱
      海林根施塔特遗嘱
      ……
       
       

      • 译序


            唯有真实的苦难,才驱除罗曼蒂克的幻想;唯有看到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唯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这是我十五年前,初次读本书时所得的教训。
            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过劫难磨炼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这是我十五年来与日俱增的信念。而这一切都由于贝多芬的启示。
            我不敢把这样的启示自秘,所以十年前就迻译了本书。现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精神支持,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忍、奋斗、敢于向神明挑战的大勇主义。现在当初生的音乐界只知训练手的技巧,而忘记了培养心灵的神圣工作的时候,这部《贝多芬传》对读者该有更深刻的意义。——由于这个动机我重译了本书。(这部书的初释稿,成于一九三二年,在存稿堆下埋藏了有十几年之久。出版界坚持本书已有译本,不愿接受,但已出版的译本绝版已久,我始终未曾见到。然而,我深深的感谢这件在当时使我失望的事故,使我现在能全部重译,把少年时代幼稚的翻译习作一笔勾销。)
            此外,我还有个人的理由。
            疗治我青年时世纪病的是贝多芬,扶植我在人生中的战斗意志的是贝多芬,在我灵智的成长中给我大影响的是贝多芬;多少次的颠扑曾由他搀扶,多少次的创伤曾由他抚慰--且不说引我进音乐王国的这件次要的恩泽。除了把我所受的恩泽转赠给比我年轻的一代之外,我不知还有甚么方法可以偿还我对贝多芬,和对详述他一生的伟大传记家罗曼罗兰所负的债务。表示感激的最好方式,是施予。
      •     为完成介绍的责任起见,我在译文以外,附加了一篇分析贝多芬作品的文字。我明知道这是越俎的工作,但望这番力不从心的努力,能够发生抛砖引玉的作用。
      •  
      •                                              傅雷
      •                                            三十一年三月


      序言

          二十五年前,当我写这本小小的《贝多芬传》时,我不曾想要完成什么音乐的著作。那是一九○二年,我正经历着一个骚乱不宁的时期,充满着兼有毁灭与更新作用的雷雨。我逃出了巴黎,来到我童年的伴侣、曾经在人生的战场上屡次撑持我的贝多芬那边,寻觅十天的休息。
          我来到波昂,他的故里。我重新找到了贝多芬的影子和他的老朋友们,也就是说在我到科布楞兹访问的韦该勒的孙子们身上,重又见到了当年的韦该勒夫妇。
          在曼恩兹,我又听到贝多芬的交响乐大演奏会,是淮恩加纳指挥的。然后,我又和他单独相对,倾吐着我的衷曲。
          在多雾的莱茵河畔,在那潮湿而灰色的四月天,浸淫着贝多芬的苦难,贝多芬的勇气,贝多芬的欢乐,贝多芬的悲哀。我跪着,由贝多芬用强有力的手搀扶起来,给我的新生儿《约翰.克利斯朵夫》行了洗礼。在他的祝福之下,我重又踏上巴黎的归路,得到了鼓励,和人生重新缔了约,一路向神明唱着病愈者的感谢曲。
          那感谢曲便是这本小册子。先由《巴黎杂志》发表,后又被班琪拿去发表。我不曾想到这本书会流传到朋友们的小范围以外。可是,各有各的命运……
          恕我叙述这些枝节。但今日若有人在这支颂歌里面寻求以严格的史学方法写成的渊博著作,对于他们,我不得不有所答复。
          我自有我做史家的时间。我在《亨特尔》和关于歌剧研究的几部书内,已经对音乐学尽了相当的义务。但《贝多芬传》绝非为了学术而写的,它是受伤而窒息的心灵的一支歌,在苏生与振作之后,感谢救主的。我知道,这救主已经被我改换面目,但一切从信仰和爱情出发的行为都是如此的。而我的《贝多芬传》便是这样的行为。
          大家人手一篇的拿了去,使这册小书走上它不曾希望的好运。那时候,法国几百万的生灵,被压迫的理想主义者的一代,焦灼地等待着一声解放的讯号。这讯号,他们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听到了,他们便去向他呼吁。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谁不记得那些四重奏音乐会,彷佛弥撒祭中唱「神之羔羊」时的教堂--谁不记得那些痛苦的脸,注视着祭献礼,因它的启示而受着光辉的烛照?生在今日的人们,已和生在昨日的人们,离得远远了。(但生在今日人们,是否能和生在明日的人,离得更近?)
          在本世纪初期的这一代里,多少行列已被歼灭:战争开了一个窟窿,他们和他们优秀的儿子都失了踪影。我的小小的《贝多芬传》保留着他们的形象——出自一个孤独者的手笔,它不知不觉地竟和他们如此相似,而他们早已在其中认出自己。这小册子,由一个无名的人写的,从一家无名的店铺里出来,几天之内,在大众手里传播开来,它已不再属于我了。
          我把本书重读了一遍,虽然残缺,我也不拟有所更易。因为它应当保存原来的性质,和伟大的一代神圣的形象。
          在贝多芬百年祭的时候,我纪念那一代,同时颂扬它伟大的同伴,正直与真诚的大师,教我们如何生、如何死的大师。
                                   
    •                                  罗曼.罗兰
    •                                  一九二七年三月

    •  
  • 滚石发表于2010-05-06 00:06
    只有加入圈子后才能回复话题
      薇薇
      回复 薇薇 2010-05-19 10:30

      先看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后看的《贝多芬传》,我猜想是不是罗素罗兰在被贝多芬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的情况下才产生了那部旷世佳作的灵感。

      贝多芬及其的音乐好像随着年纪的增长而有了更多的喜爱,也许是因为理解了吧,理解岁月,理解生活,也理解了一个在痛苦中挣扎生活的人,是如何永不放弃给这个世界留下自己的烙印。

      一个人能无视自己肉体的缺陷,持之与恒地和命运扳手腕子,也许真是神灵附体吧。

        滚石
        回复 滚石薇薇的回复 2010-05-19 10:56

        呵呵,今天很高兴啊,同时遇到好几位看到同一本书的书友!

        人有知己,书一样,也有它自己的知己,你们几位都是吧

        《约翰克里斯朵夫》内在的精神跟《贝多芬传》是一样的,只是作品更有厚度,更宏大和气势磅礴

      阿骜
      回复 阿骜 2010-05-19 10:13

      和楼下的两位观点一样~

      我就是欣赏贝多芬的凌厉和孤傲

      骨子里凌厉和孤傲的人呀,做自己太难了

        滚石
        回复 滚石阿骜的回复 2010-05-19 10:40

        牡丹有牡丹的富贵与优越

        小草有小草的弱小而独立

        幸福不是以拥有物质的多少

        而是以心灵的美丽和丰富来介定的

        惟其艰难

        才彰显出其幸福的特殊的

        意义和价值......

         

        阿骜
        回复 阿骜滚石的回复 2010-05-19 10:51
        强
      戴戴Dara
      回复 戴戴Dara 2010-05-19 09:21

      贝多芬是几位音乐大师中最有棱角的一位

      在他的音乐中反抗和挣扎是我感受到最多的东西

      虽然他命运多舛

      但他却从不低头

      感叹这位大师心灵竟如此强大

      不居于社会、地位、权势生活的人

      简直太少了

      这样一位为了艺术

      为了灵魂而活动艺术家

      恐怕再也不会有第二个

       

        滚石
        回复 滚石戴戴Dara的回复 2010-05-19 10:21

        有时

        或者,往往

        一个人

        只是他一个人

        孤独的

        一个人孤独的

        去面对

        世界的喧嚣与狂欢

        还有,更多的麻木与冷漠

        但人生

        却在孤傲与抗挣中

        散发出绚丽的光芒

      阿骜
      回复 阿骜 2010-05-19 08:58
      让我想起了那曾经激情的岁月呀
        滚石
        回复 滚石阿骜的回复 2010-05-19 09:55

        人或许会因岁月的沧桑而发生生活的改变

        但青春时那份心灵的激昂和姿态,应该一生都不会变吧

    圈子成员更多成员

    Alan.雄鸽
    一直走
    四川结伴之旅客服1
    星月独白
    红藕
    寻找轨迹
    又圆了
    寻找轨迹
    shanzhenna
    墨九
    幸运猫咪海景房
    云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