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 家乡洛阳市 常居北京市
2017-09-19加入,积分130
一级会员

0
足迹

1
粉丝

0
关注

他的活动

对五台山最早的印象跟鲁提辖有关。

中学语文课本上,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为躲避官府,到五台山文做了和尚。

打抱不平的好汉,被官府通缉,无人敢留,却在五台山寻得容身之所。敢情五台山是个法外之地,天高皇帝远。

推测竟然没错。

北宋时期,五台山隶属代州,代州位于宋辽边境,是宋辽战争的前线。徽宗年间,朝廷在宋辽争斗中处于劣势,对代州难以形成有效统治。所以鲁提辖到逃到五台山,合乎情理。

再后来,地理上讲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五台山为首,是大智文殊菩萨的道场。


日照东台

难怪鲁提辖剃度的寺庙叫文殊院,寺院长老叫智真,为鲁提辖说偈曰:“灵光一点,价值千金。佛法广大,赐名智深。”

凡事皆有因果。

出于对历史、地理的偏好,想着以后定要去五台山看看。

不过政治课上总是教育身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应该主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于是牢记了一个地理知识点,对五台山的兴趣渐渐淡了。


02

这些年,去过很多景点,慢慢厌烦。

原因是受够了熙熙攘攘的人潮,过度的商业化开发,渐趋雷同的景观和千篇一律的纪念品。

拥挤,逐利和了无新意绝对是损害旅游体验的三大元凶。

旅游在名胜古迹,结果往往是身心俱疲。

也去过一些香火旺盛的寺院,看游人如织,请香磕头捐功德,请开光佛器以加持。现实的人们欲求不满,默将心愿求诸于佛,寺院很好的应合了这种需求。

时代变了,佛门已难为清静之地。

青灯古佛前寂寞做伴,晨钟暮鼓中枯燥修行的描述,恐怕只能靠想象了。

然而总有些人,渴望避开熙攘,追求真正自由清静的旅行体验。

徒步无疑是种很好的方式。和志趣相投的伙伴,踏上远离喧嚣的路线,用双脚丈量每一段路程,步履呼吸之间,身心感官全部被调动,尽情去领略原始自然的景观,体会纯正质朴的风土人情。


由中台徒步到西台

没想到这样的行走,竟始于五台山,由此成为一名徒步爱好者。


03

初访五台,只为看山。但凡名山,地貌上总有特点;譬如五岳,泰山雄,衡山秀,华山险,恒山奇,嵩山峻。

可是五台山的“长相”实在普通,一如丘陵地带连绵起伏的山包,很难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名山志》上说:“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


远望西台

垒土之台的形容简直不要太贴切,略微失望。

好在徒步的魅力,不局限于视觉体验。踩着松软的高山草甸负重前行,疲累时索性躺倒,四仰八叉,以帽遮面,闭上眼睛,聆听自己的喘息和心跳,那是从未有过的放松。

而五台山的性格,也只有徒步其中才能深刻感受。


04

五云常覆五台端,天近清都特地寒。

涧道千年冰未化,林梢一夜雨初干。

黄河紫塞依依见,碧殿朱楼面面看。

万壑千岩清未了,更从高处望长安。

这是明代文学家陆深的《游五台》,通篇渲染五台山的高与寒。

五台山位于中国地势第二三阶梯的分界线东缘,属太行山系。论高度,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自此东至滨海,再无山峰可与它并肩,故被称作“华北屋脊”。相传古时候,站在略低的东台望海峰上,可以看到日出东海。


重建的华北屋脊牌坊,位于北台脚下

论温度,五台山全年平均温度零下4度,又叫“清凉山”,冬季极寒时气温低至零下30度,堪比东北雪乡。即使在夏季,六月飘雪的景观也不鲜见。

2天57公里,反向五台连穿,是流行于户外圈子中的五台山经典徒步路线。

五台山高寒的属性,增加了徒步穿越的难度。夏季祡外线强烈,皮肤暴露在外超过半天,就会被晒伤;冬季狂风肆虐,寒冷异常,防风和保暖格外重要。


走向西台

道阻且长,艰难跋涉。对于经验尚浅的徒步者,完成五台山的穿越,好比通过了小升初考试。至于收获,除了突破自我极限的成就感,五台山的神圣也给这段行程赋予了特殊的意义。


05

在西方,耶路撒冷被基督教、犹太教、伊斯兰教共尊为圣城。是因为三教共同信奉唯一的真神,三教的始创人耶稣、摩西、穆罕默德都曾在耶路撒冷留下圣迹。

同样,文殊菩萨为佛祖左肋侍,应化道场在五台山。五台山遂成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三大佛教分支共尊的圣地,更是世界性的佛教中心,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礼佛朝拜而来,称为“朝台”。



冲顶南台

行走在五台山,不止一次被虔诚的朝台人震憾到。

八月,五台山正在举办盛大的法事活动,来自藏区的佛教信徒络绎不绝。

时值盛夏,天气炎炎,日照强烈,道无遮蔽。他们不顾上土石路的烘烫砥砺,认真的行着“三步一拜”的朝拜仪式。

低头默念佛号,左脚先迈一步,右脚再迈出一步,左脚迈第三步,右脚跟上立定;而后五位投地,起身再重复。

顺时针朝遍五台,75公里山路,这样的动作要持续4天。

五体投地礼对手掌和膝盖的磨损很大,通常他们会在手上套一幅木板保护,但保护膝盖的不多。

一路上衣衫褴褛,尘土满身;额头通红,嘴唇干裂。渴了饿了,会向游人募化,看到他们苦行的样子,游人都乐意给予帮助,好结一份善缘。

有位小喇嘛,看中了同伴的护膝,同伴爽快的解给了他。

纯粹的信仰最能够打动人心。与他们相比,感觉自己俗不可耐。

体力衰竭后,懒得连续冲锋台顶,五台之中,只登上了北台和中台。


06

若非亲至,难以真正理解五台山在佛教中的尊贵地位,识见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源远流长。

公元65年,汉明帝遗使前往西域访求佛法。

公元67年,使者同两位印度高僧返回洛阳,带回经书和佛像。

公元68年,敕建白马寺,供两位印度高僧译经和居住。后经汉明帝批准,两位高僧在五台山建寺,名大孚灵鹫寺(今显通寺前身),五台山始成佛山。而白马寺、大孚灵鹫寺成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自此,佛教在中国开始受到官方的认可与支持,兴旺发展起来。

“东北方有处,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华严经 诸菩萨住处品》

“尔时世尊复告金刚密迹主菩萨言:我灭度后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间有山号为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法。——《文殊师利宝藏陀罗尼经》

因文殊菩萨曾在五台山演教说法,事迹记入佛经,五台山自建成第一座寺院起,就是中国的佛教中心,至今已有1950年。

近二千年的佛教文化积淀,营造出五台山恢宏的佛国气象。百余所大大小小的寺院,散落在五台山方圆五百余里的区域内,犹如嵌在皇冠上的珠宝。


清凉寺,属黄庙

这些寺院,居多的是青庙,也有黄庙。或矗立峰顶,负风傲雪;或盘踞山腰,龙虎精神;或藏身沟谷,汇聚人气。限于地形,不同位置的寺院各具规模,海拔越高,寺院建设和经营的难度越大。因此,多数古刹名寺都集中在地形相对低洼平坦的台怀镇上。


山脚下在建的佛寺

台怀镇被东、南、西、中、北五台环绕,镇子因佛寺而兴,成为五台山旅游、礼佛的核心地带,商业气息浓厚。

与台怀镇的繁华富足相比,屹立五台之顶的诸寺院则显得寂廖清苦太多。


07

七级迎风走不便,八级风吹树枝断,九级屋顶飞瓦片,十级拔树又倒屋,十一二级陆少见。——《风力歌》

五台之顶,终年大风,八级以上的大风有220多天;冬季尤甚,狂风可达十级以上,曾把“华北屋脊”的石质牌坊拦腰吹断,再加上低温和积雪,都是对人耐受能力的极端考验。

除了自带找虐属性的徒步爱好者,极少有人敢于在深冬季节涉足这里。

为了在佛山之巅迎接阳历新年,祈福新年诸事顺利,人物安康,二上五台山。

风,果然是一路行来的最大阻力。

雪镜,打劫帽,冲锋衣裤,棉袜皮手套,武装到牙齿。

低头,侧歪身,哈气成霜,脚凉指皴裂,一步三摇晃。

从来没有抵御过如此强烈的风;从来没有经受过如此冷酷的寒。


行至风口,步履维艰

马哥却说:今年的天气还算给力,风不大,雪不多。往年同样时节,行至风口,需两三人挽臂并肩而行,才不至于被风吹翻。

暗自庆幸,已决定无论如何辛苦,都一定要登遍五台顶,求得圆满。


08

当夜,计划在中台演教寺挂单。一为休整,二为在中台欣赏新年的第一轮日出,意义非凡。

大风中行走近十个小时后,抵至演教寺,已是腹中空空,疲累不堪。

寺中备有素面,用一口大铝盆盛着,放置的时间稍长,面条酡成糊糊的一团,混杂着少许青菜,口味一般,好在尚有余温。饭是饿时香,简单的食物,竟吃出满满的幸福感,连下三碗。


来三碗素面

吃过热饭,啜饮几口热水,钻进睡袋,听同伴们聊着各自的见闻,在半睡半醒间迷糊着。

房外的人声渐渐嘈杂起来,不断有徒步而来的人赶到中台挂单。大师父说这一晚寺中涌入近三百人,远超出客房容量,只得把自己和僧人们的房间腾出来给大家,还是照应不过来,做斋饭的人手也不够,需要请施主们帮忙。

晚上依然是素面,大师父特意安排女施主们先吃,素面一盆盆端上来,众人早就围成一圈,筷勺并举,齐齐下手,片刻间捞得精光。

被狂风寒冷折磨过,吃口热的,很有必要。外围有下手慢没吃到的,也有没吃好要再来一碗的,眼巴巴的等待着下一盆素面的到来。

大师父于是拿出来十来个素饼,触手冰凉,鲜人问津。大师父乐了:我们平时就是吃这个,只剩这么多,饿得慌的先凑合吃!

晚饭期间,一大群人来往不绝,哧溜的吃面声此起彼伏,热闹异常。忽然一阵清越的铛铛声响起,只见一名僧人从屋中缓步走到人群中,正在吊起的铜磬上敲击,是在行与晚课有关的仪式。


09

课诵是汉传佛教寺院僧人每日必不可少的修行活动,课诵仪制创始于东晋道安,基本成形于元代,在明末清初成为规制。

由于在念诵经书时能够获得功德,课诵又称为‘功课’。在时间上有朝暮课诵的习尚,也称为“早晚课”。

演教寺始建于隋,上千年来,因环境恶劣,寺院的修缮从未消停,但是能到此朝拜的信众相对较少,仅靠灯油香火钱来支撑寺院修缮,犹如杯水车薪。寺院给人的感觉是一直在建,却不知何时才能竣工。

身居苦寒之地,寺非金碧辉煌;吃不过粗茶淡饭,穿不过五七旧衣,居不过三尺之榻,行则是路远山高。常人难以理解的修行之苦,大师父们却安之若素。

终于相信,青灯古佛前寂寞做伴,晨钟暮鼓中枯燥修行的僧人,不只存在于想象中。

小林子说如果有兴趣,明早可以去听大师父们的早诵,凌晨四点,大雄宝殿。

确有兴趣,如果起得来的话。

翌日凌晨,清越的铛铛声再次响起,想到一夜呼啸不止的西北风,下意识蜷了下身子,继续酣睡。


10

终于盼来了这趟行程的重头戏,七点三十五分,新年的第一轮太阳,在众人的尖叫声中探出云层。

一点一点的,从小弦到浑圆,红日渐渐展露全貌。柔和的红黄色日光,洒向五台山腹地,将这片神圣的土地照耀得温暖祥和。

见过海边的日出,见过云海的日出,从未有过这样的感受。


中台观日出

小傻兀自念叨:刚才对着日出,许了心愿,不知道会不会灵验。

心诚则灵;恩恩,我很诚心的。

邢老哥属免,说文殊菩萨是他的本命佛,每年都来五台山,见佛拜佛,随意功德,只为祈福。

佛说:人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唯有身心放空,方能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我等凡人,难脱八苦,因此坠入轮回地狱中。

向佛许愿祈福,皆为摆脱苦恼。

求佛需要仪式,仪式可见心诚。

僧人苦修,信众朝台,冬季徒步穿越祈福,都是仪式。当行走在凛冽的朔风中,让身体承受极限之苦,心无俗务杂念,那时的身心定然是放空的。

求佛即是求己。

忽然明白了此行为何而来。

日出之后,薄雾消散,狂风收敛。

熬过昨天的艰难,余下的路程轻松畅快。登西台,下狮子窝寺,夜宿日照寺村。

次日登南台,下宽滩村,五台山反向穿越圆满结束。


11

爱好徒步的人,一般有两个毛病:不愿重复走过的路线;路上不愿走回头路。

两入五台山,恰是因为了解得更多,反而对它心生执念。

五台山,终究还会再去的。

2017-11-17 组织了活动 本周活动|79元,在冬奥会的举办地来一场滑雪盛宴!(单板免费教学)
2018-06-15 组织了活动 端午旅行|大五台转山,现实版【行走的力量】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