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二三四声算平仄是不对的。说诗就得按诗的要求。
-----本贴主要是对现代人读诗写诗说的,所以未用古韵古声(平上去入)说古诗,现在普通话就是1234声,这个不可逾越。总用古音古韵古声古平仄,让不让人活啊

。推广开来,如同当年白话文运动的宗旨“言文一致”一样,也应提倡“言诗一致”,即用当代的普通话、拼音体系、音韵体系,写当代的诗歌、当代人的诗歌。
2、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字,而入声字是律诗很重要的部分,每首诗里不能没有,也不能多,出现的位置也有要求。
-----本贴重点关注平声之韵,因为这个更常见、更实用,更有代表性,所以未提及入声。具体说律诗中是否必须有入声、出现的位置是否有要求,我尚未看到规定,貌似最苛刻的8病4犯28种犯规里也没有。缺乏语音、音乐层面上的硬道理。当然,仄韵词里有规定,是那些曲子的要求,就诗来说,或许某些歌行体、乐府诗有要求,但我不晓得格律诗中有哪种格式有如此要求,愿闻其详,真的。
3、押韵是按平水韵押韵,不是按现在的感觉压。。平水韵有一百多韵。偶尔相邻的可以通压,但是还是很多。这也是律诗为什么那么难得原因。既然讲究,那就真讲究点。
-----这个漏了个前提。古人的古诗在唐宋后是平水韵的套路,今人则未必是,可以不是,越来越不是。否则现代的诗人作旧体诗全得翻韵书,在读不出、读不好原音时,则诗便彻底死在纸面上了。
说到邻韵,按平上去入各声调分韵的韵书,这本身就意味着“同声”,邻韵间都是同声调,即同为平上去入中的某一声,如果这些邻韵内在的韵母语感相似,便都属于我所说的广义的“同声同韵”,便可通押。我以为:律诗难作主要并非难在押韵上,主要难在联间联内的平仄要求上,是平仄、押韵、对仗等综合使然。
4、入声字发音短促,读起来就更有节奏感。这点南方人占优势。。。。
----是的。入声字应该是影响古诗节奏的“最强武器”(当然古诗的节奏,也更多的来自有规律的平仄交替产生的感觉)。但入声字在南方各方言区外,在北方的晋语区(山西,靠近山西的内蒙及河北部分)也保留着。但这是理论上的,各地的入声具体调值、长度、走向有细微差异,有些(如粤语)还能进一步细分(分为阴入、阳入、中入),某些方言也仅仅是理论上的了。
5、如果按要求来,律诗绝句是极其严格,极难的。所以刀尖跳舞的大诗人们才那么伟大。。。
---

-绝对的。所以要对律诗保有敬畏、尊重,不能动辄伪装成那种体,那种体不仅有形式、音律的要求,更有内容和情感表达上是否适合的问题。
6、对“日落三家店”一诗的归韵分析很仔细,但作者会辩解说并未按《平水韵》(这样辩解在专业网站或媒体上会被嗤笑,而在户外网站上就让其过吧)。所以,还得另有一套“普通韵”(普通话的韵),以针对非专业网站上的这类东东。
7、既然写律诗就得按律诗的规矩,因为以前人都是这个规矩,不遵守的就别叫这个。。。。
---绝对正确。但人家会辩解说没标明是律诗,虽然这明显是掩耳盗铃。
8、近体诗要求必须压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
----这个不准确。不是必须,而是通常,因为平声韵最多,语调平和符合日常习惯,也更便于吟诵时拖长,上去入各类仄声韵相对少,其吟诵时也难以拖长,故少用。但诗人们有时会故意挑战,如杜甫、特别是白居易就刻意写过很多仄韵诗,如我贴中说过的《春晓》《江雪》《琵琶行》(后来的诗集常把这些归入古诗类,估计就是受了“近体押平韵”这条后人制造、推理出的“定律”的影响,我以为在今天这个“诗不能唱”的时代意义已然不大)
9、韵书是以前必背的书。。。。
----这是必须的。但如今 有了《普通话拼音方案》,用普通话入韵,这就不是必须的了。
制定韵书、背韵书有个好处,就是查找方便、辩于“校对”“裁判”;不背韵表能偷懒,少记很多东西,但自己按韵母琢磨、从脑子里掏其实来得要慢。
10、说粤语那个,其实就是不懂的产物。历来都是全国教学用的是同样的韵书。
诗不用找什么方言读,你只要按切音读就行了。
----韵书是板上钉钉的,这是定论。但其中字的发音究竟怎样?调值、时长、走势究竟如何,则尚未有定论、很难有定论、更多是推论。各地方言都部分保留着古音古韵,但同时也都有变异和缺失。我个人赞同用粤语读(我目前赞同中古音的“声母近苏州话、韵母近粤语”的说法),重点是韵脚字的押韵问题,大部分没有毛病,这是体验诗之押韵效果的靠谱手段。至于粤语之平声、上声、去声是否就是真正的“平水音”,其纯正度有多少?为何其与其他方言、与普通话在调的走势上存在重大差异,这是语言学家的课题。但这些应该是重点影响平仄,对通过多个韵脚对比产生的韵感影响不大。
与之相关,我赞同部分人用方言读、用方言写(当然得标明,且要考虑到其应用限制),这毕竟是活的东西,比大家难有定论的“平水音平水调”更真实更接地气。
对比大家熟练的汉语 拼音方案,切音必须要知道用来“切”的字的音和调,可能还要继续探求这个字的音调,这个没有最靠谱的录音系统支持,难辩正误。而普通话、方言都是能证明的。何乐而不为?
我并不反对古韵和切音,我只强调,那个难以证明、难以把握,而现在应用的普通话、方言,都是活生生的存在。
11、韵书成书,本来就用的南方音,各个口音里都有遗留。
---这个有歧义。在当时不是南方音(想想殷商,想想中原、洛阳,想想秦汉隋唐宋),只是现在更多地被南方音保留下来了。
12、我个人倾向但是那种学法就偏了。不管说文,康熙字典里都是有字的标准切音的。这个是以前的国标。做文章,写诗读诗都是这个来的规划的。为什么只摸象腿玩呢?
----没有说按这个方法学,是说可以用这个“方言法”去体味古韵。而古字典,谁能说当时究竟发什么音,现在都能推到上古的发音,但还不是很多研究者自成体系?即便能把以往每个时代的“普通话”发音都定案、变为统一的标准,现在还得非要为了作古诗去学?当然会有人愿意这么学,但作为对大家的普遍要求就未必妥当。如同官方对用韵书用韵的立场,貌似是尊重和不干涉。
13、我只是觉得既然较真,咱就真较真,要讲出处传承。有些自己的经验过于自我,没根基,就有方向偏些,略感遗憾。
-----这里的很多观点最初是我的直觉、猜测、疑惑,后来我逐一求证、考据过,某些有比较靠谱的依据,有些只见于夹缝儿,这是我综合了众多的网文、书籍、音频、教学视频,最后抛开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写出来的。难以罗列出处,很多都在我硬盘、手机、床头睡着呢,当然时不时会被吵醒。
14、让李白杜甫等先贤呕心之作沦为与江湖歌女同论。。
---呵呵,这个情绪化了。我了解的是唐代作诗吟诗就和现在哼哼流行歌儿似的,随便一个草根儿都可能是高手。猜测可能更多是受了科举的影响被高大上化了,越来越成了难题和畏途。
15、其实争论这些挺没意思的,这方面的专注书摞起来比人高,只是没人看
----浩浩如烟海。但多雷同大同小异太枯燥,需付得出辛苦和耐心。且更需要大量、用心的实践,苦心孤诣、铁杵磨针。
----再整理下当时的部分回贴:
1、我以为,现代人若不明示按某古韵、按某方言韵,那就默认是按当今普通话韵,相信作者不是按古韵选韵选字的,那就刻舟求剑啦。你这一补充,立马也封口。如果作者狡辩按古韵,那别的非韵脚字也都要讲究讲究,
2、因为律诗难做,所以很多人按律诗作(一眼就能看出那套路,但因为不对,所以我称其为“准律诗”“伪律诗”),但怕露怯不敢标,外人也就不好按律诗标准套,其实这有点掩耳盗铃、鸵鸟政策。
3、所以我此文的前提设定是:仅从韵脚入手,对比用普通话读古诗、读当今诗的效果。我反复对比的是音变导致的对唐诗的误读误判误导,原来押韵,现在就不那么和谐了。
4、《平水韵》是古韵的最常用标准,为老一辈诗人和严格遵照古训古法的人沿用。但对广大新人来说,还是要与时俱进制定新韵的。从诗的应用层面讲,对广大不懂古韵的新人和普通人,无法用平水韵读诗吟诗,那诗就停留在纸面上,大大影响诗之应用了。诗是用来吟诵的,是活的,为生活服务的。
其实说到根本,韵的问题是乐感音感。这个感觉在,不必非以韵书套,除非科举类考试。
5、因为我的这个贴已经把主题限定在“押韵”这个较小的“点”位上,暂不想推延到更广泛的被人大书特书的“格律格式”上,而这个押韵“点”,对诗人、古代诗人来说是最最初级、入门的东西,根本无需说的,按韵书来就是了,无需动用太多的深层理论,用便是语言学层面的、方言学层面的,那个离诗要远些了。
此贴就想用离诗近的戏曲、歌曲作类比,探讨诗的根本,是不是追求“和谐”,技术层面,是不是力求“同音同韵”,这是我贴的主要观点。这个,在网上基本没有太多的研究,就我目前看到的纸制书,也没发现太多的文字,因为实在是太小的点、甚至是被理论家不屑一顾的盲区。我这个,其实是想用我绵薄之力、点滴之见,腻腻缝儿。说说这个本不是事儿的事,怎么就成了事儿了。
如果挖掘这个“点”的理论根基,很可能要钻到语音和音乐层面,钻到5音6律、12平均律、钻到和弦、心理学,乃至物理学上,究竟押“韵”的物理、生理本质是什么?为什么和谐、和弦好听?物理学生理学的依据是什么?希望能看到自然科学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