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坐落于黄山南麓,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她始建于北宋 皇佑年间,发展于明朝景泰中叶,鼎盛于清朝初期,至今已近960余年历史。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 李晔之子,因遭变乱, 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 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原名西川,又称西溪,位于安徽省南部,距黄山风景区仅供参考41公里。她建于北宋皇祜年间,已有930余年历史,村落平面呈船形,占地16公顷。 西递位于安徽省黟县东南部,地理坐标:东经117°38′,北纬30°11′,村落面积12.96公顷。乃取村中三条溪水东向西流之意;又因位于徽州府之西,曾设“铺递所”,故改名西递。至今尚保存古朴典雅的明清民居中124幢,大量的砖、木、石雕等艺术佳作点缀其间。目前,整理开放有凌云阁、胡文光刺史牌坊、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 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笃敬堂、仰高堂、尚德堂、枕石小筑、仁堂、追慕堂等民居古建筑。
历史概况
村落占地16公顷,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20余处景点。1986年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评为省级文明景区示范窗口,1999年申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西递以悠久文明的历史,独具一格的民居特点,拱秀壮丽的山水风光,敦厚朴实的乡土民情,迎接着大批中外游客,并成为大中专院校学生实习、写生基地。中外学者专家纷纷慕名而来留下一篇篇华文和赞美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历史悠久、古朴典雅、风光秀丽的西递村,1986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手保护单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乔石、李瑞环、朱熔基等先后来西递视察,中外游客更是络绎不绝,留下了一篇篇华文,一首首赞诗:“我们终于找到了中国古代和现代历史的衔接点,”“西递是古民居建筑的艺术宝库。”
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300余户,人口1000多。这里保留有数百幢明清古民居,建筑和路面都用大理石铺砌,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使游客如置身迷宫。
村头有一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壁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2000年,西递村被联合国教课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西递村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从村北、村东经过村落在村南会源桥汇聚。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道路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溪流、建筑布局相宜。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有致,建筑色调朴素淡雅,体现了皖南古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西递村是一处以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该村源于公元11世纪,发展鼎盛于14-19世纪。20世纪初,随着我国封建宗法制度的解体,西递村的发展也日趋缓慢。由于历史上较少受到战乱的侵袭,也未受到经济发展的冲击,村落原始形态保存完好,始终保持着历史发展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现保存的 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均已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西递村被国家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单位,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报,并通过了专家评估考察。2000年11月30日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景点简介
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
西递是黄山市最具代表性的古民居旅游景点,坐落于黄山南麓,距屯溪54公里,距黄山风景区仅40公里,距黟县县城8公里。该村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居民三百余户,人口一千多。因村边有水西流,又因古有递送邮件的驿站,故而得名“西递”,素有“桃花源里人家”之称。
据史料记载,西递始祖为唐昭宗李晔之子,因遭变乱,逃匿民间,改为胡姓,繁衍生息,形成聚居村落。故自古文风昌盛,到明清年间,一部分读书人弃儒从贾,他们经商成功,大兴土木,建房、修祠、铺路、架桥,将故里建设得非常舒适、气派、堂皇。历经数百年社会的动荡,风雨的侵袭,虽半数以上的古民居、祠堂、书院、牌坊已毁,但仍保留下数百幢古民居,从整体上保留下明清村落的基本面貌和特征。
西递村中至今尚保存完好明清民居近二百幢。徽派建筑错落有致,砖、木、石雕点缀其间,目前已开发的有凌云阁、刺史牌楼、瑞玉庭、桃李园、东园、西园、大夫第、敬爱堂、履福堂、青云轩、膺福堂、应天齐艺术馆等 20余处景点。该村建房多用黑色大理石,两条清泉穿村而过,99条高墙深巷,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使游客如置身迷宫。村头有座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建的三间四柱五楼的青石牌坊,峥嵘巍峨,结构精巧,是胡氏家族地位显赫的象征。村中有座康熙年间建造的“履福堂”,陈设典雅,充满书香气息,厅堂题为“书诗经世文章,孝悌传为报本”、“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的对联,显示了儒学向建筑的渗透。村中另一古宅为“大夫第”,建于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大夫第”为临街亭阁式建筑,原用于观景,楼额悬有“桃花源里人家。”六个大字”有趣的是,近人多将此楼当作古装戏中小姐择婿“热抛绣球”所在,现已成为西递村举办此项民俗活动的场所。“大夫第”门额下还有“作退一步想”的题字,语意双关,耐人寻味。此外,村中各家各户的富丽宅院、精巧的花园、黑色大理石制作的门框、漏窗,石雕的奇花异卉、飞禽走兽,砖雕的楼台亭阁、人物戏文,及精美的木雕,绚丽的彩绘、璧画,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之精华。且“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文化内涵之深”,为国内古民居建筑群所罕见,堪为徽派古民居建筑艺术之典范。
西递村已开放的保存较好的古民居有十二三个,参观人员在村旅游公司,购买参观券后,由导游引导依次参观,已开放民居中的村民照常过着自己的生活,只是在有人参观时辅助做些讲解并推销其旅游商品。
从开放的民居看,房屋的主人对这种管理形式都非常满意,屋内收拾得非常干净,屋内家具、用具摆设和字画的布置,都保留着明清特色,古朴典雅,许多家具都是明清时保留下来的,很多民居中还摆设着红木家具。
在许多未列入参观范围的明清民居中,如果你向房主打声招呼,房主也会欢迎进去参观的。村中有些住户也开展各种旅游服务项目,如餐饮、木雕、盆景展览等,
西递村原有牌坊十多个,现只有一座保存完好的胡文光石雕牌坊,据说它的保留是因为一位军属老大妈的保护,“文革”时,当有人要这座牌坊同其它牌坊一起砸掉时,是她出面保护,又因为她的儿子在部队当团长,才没有人敢动手。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