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米山峰(二)资料来源于网络
7. 道拉吉里峰(Dhaulagiri)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60年5月13日
首 次 登 顶 者:Kurt Diemberger、Peter Diener、Nawang Dorje, Nima Dorje、Ernst Forrer和Albin Schelbert
攀
遇
【山峰简介】
道拉吉里峰,英文名Dhaula giri,海拔816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83.49°,北纬28.69°。它是世界第七高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公里,座落在尼泊尔境内中西部,它是在尼泊尔的数座8000米级山峰中位置最西的一座。
“Dhavali giri”在梵语中的意思是“白色山峰”,但道拉吉里峰却因山势极其险恶,令人望而生畏,而得到了“魔鬼峰”的称谓。在突击营地与顶峰之间的路线充满了明暗交替冰雪裂缝与悬垂的刃脊,攀登尤其困难。
道拉吉里峰与珠穆朗玛峰的气候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包括道拉吉里峰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
【攀登历史】
1950年,法国人为争取完成人类第一次对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组织了一支实力极为强大的队伍对道拉吉里峰进行攀登,但仅仅到达海拔5200米处,随后他们马上转向安纳普尔那峰进行攀登并获成功,开创人类攀登8000米级高峰的先河。
1951年,苏黎士阿尔卑斯俱乐部(AACZ)组队再次对道拉吉里峰进行了攀登,但只到达海拔7600米处。
1960年5月13日,一支国际联合登山队首次登项道拉吉里峰。
1993年5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9年,英国女登山家哈瑞森(Ginette Harrison)在对该峰进行攀登时失踪。
8. 马纳斯卢峰(Manaslu)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6年5月9日
首 次 登 顶 者:Toshia Imanishi和Gyalzen Norbu
攀
遇
【山峰简介】
地理坐标为东经84.56°,北纬28.54°。它是世界第八高峰,位于尼泊尔境内,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西距安纳普尔那峰30英里。当从近处观察马纳斯鲁峰时,人们会发现它山脊修长众多,冰川纵横密布,似乎从任何方向都可以顺利到达顶峰。但如果人们与它保持一定距离进行观察时,就会发现马纳斯鲁峰如同一把利剑直插云霄,傲然挺立,异常险峻。马纳斯鲁峰也被称作“Kutan”,“tang”在西藏语中意思是“平台”,这是用来形容它的巨大的顶峰的。“Manaslu”则是来自于梵文的“Manasa”,这个词可以近似地被理解为“神山”.
马纳斯鲁峰的攀登季节为四到五月或九到十月,它的攀登难度极大,在8000米级山峰中仅仅位于乔戈里峰,安纳普尔那峰与南伽•帕尔巴特峰。截至 2003 年,一共也只有240人次成功登顶,但同时也有52位攀登者为此付出了生命。
【攀登历史】
1956年5月9日,日本登山队的两名队员和尼泊尔向导共4人沿北坡首次登顶马纳斯鲁峰。
1971年5月9日,日本队开辟西北坡新路线登顶。
1972年4月10日,韩国队在对马纳斯鲁峰东北坡进行攀登时遭遇雪崩,共有16名队员遇难。
1972年4月25日,澳大利亚人沿西南坡全新路线攀登马纳斯鲁峰成功。
1974年,日本一支女子登山队登顶该峰,成为第一支攀登该峰成功的女子登山队。
1996年4月至5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攀登马纳斯鲁峰并成功。
1996年5月12日,墨西哥登山家卡索里奥(Carlos Carsolio)登顶该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0年。他是世界上第4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他提倡用”阿尔卑斯风格“,即只有2至4人组成一支很小的登山团队,不用固定绳索来进行山峰的攀登。
9. 南迦峰(Nanga Parbat)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3年7月3日
首 次 登 顶 者:Hermann Buhl
攀
遇
【山峰简介】
Nanga Parbat意思是“赤裸之峰”,但它在当地又被称为“群山之王”。人们一度认为南伽•帕尔巴特峰是最容易攀登的8000米级山峰,但是它很快就让人们的轻视付出了代价,在1953的首次成功登顶前,已经有31人为它丧命。南伽•帕尔巴特峰的攀登线路拥有极为不稳定的冰川,频繁发生的雪崩与猛烈持续的暴风雪;同时它的攀登季节也非常短暂,只是在六到九月之间。
【攀登历史】
1953年7月3日,奥地利登山队的布尔(Hermann Buhl)员独自一人首登南伽•帕尔巴特峰成功,但这次活动也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共有11 名登山队员和15 位搬运工遇难。
1970年,意大利人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开辟Rupal新线路登顶南伽•帕尔巴特峰。
1978年,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再次沿Damir壁登顶该峰,这次人类首次单人攀登8000米级山峰并登顶。
1996年9月1日,波兰登山家维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登顶南伽•帕尔巴特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5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1997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0. 安纳布尔纳峰(Annapurna)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0年6月3日
首 次 登 顶 者:Maurice Herzog和Louis Lachenal
攀
遇
【山峰简介】
安纳普尔那峰,又称库塘峰,英文名ANNAPURNA I,地理坐标为东经83.83°,北纬28.56°。安纳普尔那峰为世界第十高峰,是安纳普尔纳山脉的主峰,位于尼泊尔王国西北部,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位置十分偏僻。
安纳普尔那峰是第一座被登顶的8000米级山锋,但这丝毫不能表明它是一座容易攀登的山峰,事情恰好相反,因为多发雪崩事故它被所有攀登者认为是世界上最难逾越的高峰之一。在1950年的首登成功之后20年,没有任何人再次攀登成功。安纳普尔那峰的登顶死亡率也在所有8000米级山峰中名列前茅:截止2000年,共有106人登顶过该峰,但也有54位攀登者再也没有醒来。
安纳普尔那峰地区的气候复杂多变,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包括安纳普尔那峰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不过而且由于安纳普尔那峰地处偏远,路途艰险复杂,每年也只有九,十月间可以接近。
【攀登历史】
1950年6月3日,法国登山队的Maurice Herzog和Louis Lachenal首次登上顶峰(北壁路线),这也是人类首次登上8000米级高峰。
1970年,Chris Bonington率队,首次从南壁路线登上顶峰。
1978年10月,两位美国女登山家Irene Miller和Vira Komarkova,从北壁路线登上顶峰。
1985年,意大利人莱因德•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开辟西北壁线路新路线登顶安纳普尔那峰。
1993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9年4月29日,西班牙人奥亚尔扎巴(Juanito Oiarzabal)登顶安纳普尔那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3年。他是世界上第6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3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完成这一壮举以后,还在继续攀登,截止2004年底,他已经攀登了22座8000米级高峰。
2002年5月16日,西班牙登山家伊鲁拉特基(Alberto Inurrategi)攀登安纳普尔那峰成功,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0年。他是世界上第10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4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
2005年5月16日,美国登山家维耶斯图(Ed Viesturs)登顶安纳普尔那峰,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13年。他是世界上第12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同时他也是第5位无氧攀登所有14座8000米级山峰的登山家。他是1996年5月10日珠峰世纪山难的亲历者并幸存。他在此次攀登安纳普尔那峰成功以前曾两次在这里失败。总而言之,他就是坚持坚韧的攀登者的象征。现在他已经宣布退休。
11. 加舒尔布鲁木I峰(Gasherbrum I)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8年7月5日
首 次 登 顶 者:Andrew Kauffman和Peter Schoening
攀
遇
【山峰简介】
加舒布鲁木(Gasherbrum)指的是喀喇昆仑山脉最偏僻的一组山峰,位于36英里长的保特罗冰川(Baltoro glacier)的西北尽头。群峰形成一个小型的圆圈包围着南加舒布鲁木冰川(South Gasherbrum Glacier)。山峰都是由崎岖的山脊、台阶和高耸的岩壁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岩体。“Gasherbrum ”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闪光的墙”(Shinning Wall)这形象地说明了加舒布鲁木群峰峰体终年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它一共包括六座山峰,加舒布鲁木I峰为其中的最高峰,它同时以“缥缈峰”(Hidden Peak)而知名,也被叫做K5,1892年英国人康威(William Martin Conway)命名了这个称呼。该峰山体高大,山谷陡峭,气势巍峨,形如一座巨型金字塔。在其东坡峡谷中有两条大冰川,冰川上又有许多又大又深、纵横交错的明暗冰裂缝,令人触目惊心。
加舒布鲁木I峰不仅地形险恶(中国一侧的地形杂而陡峭,冰雪崩也较频繁因此,至今尚未有人从东坡登顶成功),而且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一 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一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一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其进山路线大体上与乔戈里峰相同。在徒步翻越格勒达板进入克勒青河谷后,先向东再折向东南行50公里,即到达海拔4250米的布拉克登山大本营。
【攀登历史】
1936年,由著名女登山家西巩(H. De Segogne)领导的一支法国登山队第一次攀登这座山峰,但他们止步于6797米的5号营地。
1958年,美国登山队由克林奇(Nich Clinch)带领穿过南刃脊首登加舒布鲁木I峰。
1975年8月10日,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与哈伯勒(Peter Habeler)开辟了西北新线路登顶该峰,这是人类第一次运用纯粹的阿尔卑斯方式攀登8000米级山峰。
1977年, 2名南斯拉夫人又是开辟新线路登顶加舒布鲁木I峰,但其中的布莱格(D. Bregar)遇难。
1980年,法国队通过南山脊创造了又一条新线路,并成功登顶。
1982年,德国人斯特姆(G. Sturm)、达柯(M. Dacher)和哈普法尔(S. Hupfauer)从北壁新线路到达了顶峰。同年,第一位女子登顶该峰。此外,第一次从8000米高峰滑雪下降的创举也发生在这里。
1983年,瑞士队、波兰队和西班牙队都分别成功登顶,其中部分采用了新线路。
1984年,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和卡默兰德(Hans Kammerlander)完成了在加舒尔布鲁木I峰与加舒尔布鲁木Ⅱ峰之间的穿越与连登,成功登顶了这两座8000米级山峰,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成绩。
1995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曾攀登此峰,但未获成功。
12. 布洛阿特峰(Broad Peak)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7年6月9日
首 次 登 顶 者:Hermann Buhl、Kurt Diemberger、Marcus Schmuck和Fritz Wintersteller
攀
遇
【山峰简介】
布洛阿特峰,英文名Broad Peak,海拔804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34°,北纬35.48°。布洛阿特峰是世界第十二高峰,位于喀拉昆仑山脉乔戈里峰东南方约12公里处,是中国与巴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界峰。
“Broad Peak”这个名字在1892年由一支美国登山队所取,用来形容它那延绵近一英里的广阔的峰顶。布洛阿特峰在当地被称之为“佛洛青日岗”,意为“三尖山”,因为它的三条主山脊一共耸立着三座高峰,挺拔突兀,直刺蓝天。它们分别是:海拔8047米的主峰,海拔8016米的卫峰,海拔7550米的北峰。布洛阿特峰山势雄伟,峰体常年被冰雪覆盖。
布洛阿特峰与乔戈里峰气候条件非常相似。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度,最大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6月初进山,这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它被认为是所有8000米级山峰中较为容易攀登的,登顶死亡率在10%以下,截止2000年,共先后有233人次成功登顶,其中有5人是两次登顶,但也没有人能够成功更多次,但同时也有15人遇难。不过布洛阿特峰的东侧山脊陡峭壁立,至今尚未有人能从此方向成功地登上极顶。攀登布洛阿特峰的正常季节在6到9月,但由于其路线相对简单,所以也已经有人尝试在冬季对其进行攀登。
【攀登历史】
1957年,奥地利队首登该峰。
1975年,波兰队攀登布洛阿特峰海拔8016米的卫峰成功,首次完成对该峰的登顶。
1975年,波兰登山家维利斯基(Krzysztof Wielicki)创下了从BC出发仅用14小时登顶布洛阿特峰的记录。
1983年,意大利人完成了对布洛阿特峰海拔7550米的北峰的攀登。
2001年8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布洛阿特峰。
2003年6月15日,韩国人HAN Wang-Yong完成了对布洛阿特峰的攀登,完成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用时8年。他是世界上第11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13. 加舒尔布鲁木II峰(Gasherbrum II)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6年7月8日
首 次 登 顶 者:Josef Larch、Fritz Moravec和Hans Willenpart
攀
遇
【山峰简介】
加舒尔布鲁木Ⅱ峰,英文名GasherbrumII,海拔8032米,地理坐标为东经76.7°,北纬35.6°。它是世界第十三高峰,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主脊线上,在乔戈里峰东南方向约26公里处,是中国与巴基斯坦的界峰,该峰的四条山脊中有西北山脊和东山脊属于喀喇昆仑山脉主脊线的一部分,其中北侧在中国境内,南侧则属于巴基斯坦。
加舒布鲁木(Gasherbrum)指的是喀喇昆仑山脉最偏僻的一组山峰,位于36英里长的保特罗冰川(Baltoro glacier)的西北尽头。
群峰形成一个小型的圆圈包围着南加舒布鲁木冰川(South Gasherbrum Glacier)。山峰都是由崎岖的山脊、台阶和高耸的岩壁组成的陡峭金字塔型岩体。“Gasherbrum ”在当地语言中的意思是“闪光的墙”(Shinning Wall)这形象地说明了加舒布鲁木群峰峰体终年积雪,在阳光的照射下银光闪烁的景象。
它一共包括六座山峰,加舒尔布鲁木Ⅱ峰为其中的第二高峰,加舒尔布鲁木Ⅱ峰山势极其险要,山体高峻,直插云霄,在其陡峭的岩壁上挂满冰雪,周围地形复杂多变,冰雪崩十分频繁,而且其气候情况与加舒布鲁木I峰相似,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最大风速可达2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一 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水,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一6月初进山,其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一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才是登顶的好时间。
加舒尔布鲁木Ⅱ峰的攀登极其困难,直到1956年才由奥地利人沿南侧首登成功,加舒尔布鲁木Ⅱ峰北侧(中国一侧)更是险象环生,至今尚无人从此侧登上顶峰。其进山路线大体上与乔戈里峰相同。在徒步翻越格勒达板进入克勒青河谷后,先向东再折向东南行50公里,即到达海拔4250米的布拉克登山大本营。
【攀登历史】
1956年7月7日,奥地利的三名登山队员,首次从西南山脊登顶成功。
1975年,安娜与哈丽娜组队沿奥地利线路登顶加舒尔布鲁木Ⅱ峰,这次首次登顶8000米级山峰的女子登山队。
1984年,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和卡默兰德(Hans Kammerlander)完成了在加舒尔布鲁木I峰与加舒尔布鲁木Ⅱ峰之间的穿越与连登,成功登顶了这两座8000米级山峰,这是一个极为伟大的成绩。
1995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攀登加舒尔布鲁木Ⅱ峰成功。
14. 希夏邦马峰(Shishapangma)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64年5月2日
首 次 登 顶 者:许竞、王富洲、张俊岩、邬宗岳、陈山、索南多吉、成天亮、尼玛扎西、多吉、云登
攀
遇
【山峰简介】
希夏邦马峰,旧称高僧赞峰,英文名Shisha Pangma,海拔高度8027米,地理坐标为东经85.78°,北纬28.35°。希夏邦马峰是世界上l4座8000米级高峰中的最后一位,座落在喜马拉雅山脉中段的西藏聂拉木县境内,位于主脊线偏北10公里、呈东南西北走向的枯岗日山脉的东南部,距珠穆朗玛峰约120公里,是唯一一座完全在中国境内的8000米级山峰,也是人类登顶的最后一座8000米级山峰。
希夏邦马峰由三个高程相近的姐妹峰组成,在主峰西北200米和400米处,分别有8008米、7966米的两个峰尖,山势异常险峻。在其东面是海拔7703米的摩拉门青峰,西北面是7292米岗彭庆峰。
希夏邦马峰地区气候变化无常,藏语“希夏邦马”即为“气候严寒、天气恶劣多变”之意,但藏族人民却称颂它为“吉祥的神山”。这里是喜马拉雅山脉现代冰川作用的中心之一,整个枯岗日山脉的冰川和永久积雪面积达6000平方公里,主要集中于希夏邦马峰周围。北坡横对着13.5公里长的野博康加勒冰川,与它平行的是达曲冰川。北山脊以东是格牙冰川,南坡有16公里长的富曲冰川,其末端一直降到4550米的灌木林带。在海拔5000一5800米之间为冰塔林区,延绵达几千米,在其上又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冰雪裂缝和时而发生的冰雪崩,攀登极其困难。到达顶峰之前的一道刀刃山脊上的雪层极不稳定,异常凶险。
截止2003年底,希夏邦马峰仅仅有201人次的成功登顶,同时还有19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希夏邦马峰的气候特征大体上与珠穆朗玛峰相似。珠峰地区气候大体上来说是,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和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C,平均气温在-40°C至-50°C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是风季过度到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度到风季的秋季。在此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和天气,是登山和最佳季节。希夏邦马峰是每年4月、5月,和10月、11月,在此期间内的一个月中,连续2天以上的好天气一般可能出现2--3天,3天以上的好天气一般可能出现1--2天,相隔时间大约5--19天,是登山活动的好时期。
【攀登历史】
1964年5月2日,中国登山队共10名运动员从北坡首登希夏邦马峰成功,这是人类最后登顶的一座8000米级山峰,这条路线也就成为了攀登希夏邦马峰的传统路线,同时也被认为是所有8000米级山峰中最为安全的一条线路,在在尼泊尔注册的许多登山公司有这样一句广告词:“假如您想活着登上海拔8000米的高峰而不是体验一种艰苦的自杀方法,您的选择是希夏邦马峰。北坡的传统路线可以保证您安全登顶。”
1981年5月,新西兰高山俱乐部9人,分三批登上了希夏邦马峰的东卫峰--海拔7703米的摩拉门青峰。
1982年4月,日本京都大学登山队11人,登上了希夏邦马峰西北方向海拔7292米岗彭庆峰。
1987年9月18日,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之一波兰人库库齐卡(Jerzy Kukuczka)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7年。他是世界上第2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所用最短,同时他所选择的攀登线路也几乎都是最危险、最困难的路线。他的壮举还在于他进行了9条新路线,一次单人,5次阿尔卑斯法,4次冬季的攀登。他的强项在于他的毅力。他的同伴提卡(Voytek Kurtyka)说::“杰里克是我遇见的登山者中最坚强的,突出在于他忍受痛苦和藐视危险的能力。同时,他着魔于一种领先他人的内心冲动。象他这样的人,遇到障碍时,不是粉碎困难,就是撞破自己的头。”
1994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1995年,一支西班牙登山队打破传统路线的唯一性,从南坡登顶成功,并命名为“菲哥瑞斯路线”。
1999年10月5日,美国最为伟大的登山家ALEX LOWE在攀登希夏邦马峰时遭遇雪崩遇难。
2001年8月7日,北京大学“山鹰社”登山队五名队员在希夏邦马西峰(海拔7292米)同样因雪崩遇难。
2001年9月21日,韩国登山家NM hong-Gil登顶希夏邦马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2年,他是世界上第9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2004年,法国著名登山家拉法尔(Jean-Christophe Lafaille)沿希夏邦马峰南坡单人登顶成功,这是喜玛拉雅山区历史上第一位以阿尔卑斯式在冬季、无辅助氧气支持下进行的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
终于整完了,累死我了
-
-
2010-04-02 10:35蒙泰恩终于看完了,吸引死我了~~回复2010-04-02 10:38星空的回复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