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千米山峰资料(一)资料来源于网络
八千米高山是指地球上十四座高度超过海拔8000米的山峰,它们全位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脉和喀拉昆仑山脉。所有数据截止到2003年。
1. 珠穆朗玛峰(Everest)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3年5月29日
首 次 登 顶 者:艾德蒙·希拉里和丹增·诺盖
攀
遇
【山峰简介】
藏语“珠穆朗玛jo-mo glang-ma ri”就是“大地之母”的意思。藏语Jo-mo“珠穆”是女神的之意,glang-ma“朗玛”应该理解成母象(在藏语里,glang-ma有两种意思:高山柳和母象)。神话说珠穆朗玛峰是长寿五天女(tshe-ring mched lnga)所居住的宫室。 不过还有一种英文说法在中学课本里面多次出现,即Mount Qomolangma或Qomolangma Mount。西方普遍称这山峰作额菲尔士峰或艾佛勒斯峰(Mount Everest),是纪念英国人占领尼泊尔之时,负责测量喜马拉雅山脉的印度测量局局长乔治·额菲尔士(George Everest)。
珠穆朗玛峰为一条近似东西向的弧形山系,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坐落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日喀则地区定日县正南方。它分布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锡金、尼泊尔王国与不丹境内,但主要部分在我国与尼泊尔王国交界处,其中南坡在尼泊尔王国境内,北坡在我国西藏自治区的定曰县境内。
珠穆朗玛峰山体呈巨型金字塔状,地形极端险峻,环境异常复杂。雪线高度分别为:北坡5800—6200米,南坡5500—6100米。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西山山脊中间夹着三大陡壁(北壁、东壁和西南壁),在这些山脊和峭壁之间又分布着548条大陆型冰川,总面积达1457.07平方公里,平均厚度达7260米。冰川的补给主要靠印度洋季风带两大降水带积雪变质形成。冰川上有千姿百态、瑰丽罕见的冰塔林,又有高达数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井的明暗冰裂隙,还有险象环生的冰崩雪崩区。在珠峰周围20公里的范围内,群峰林立,山峦叠障。仅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峰就有40多座。较著名的有南面3公里处的洛子峰(海拔8516米,世界第四高峰)和海拔7589米的卓穷峰,东南面是马卡鲁峰(海拔8463米,世界第五高峰),北面3公里是海拔7543米的章子峰,西面是努子峰(7855米)和普莫里峰(7145米)。在这些巨峰的外围,还有一些世界一流的高峰遥遥相望:东南方向有世界第三高峰干城嘉峰(海拔8585米,尼泊尔和锡金的界峰);西面有海拔7998米的格重康峰、8201米的卓奥友峰和8046米的希夏邦马峰。
珠峰北侧地区的雨季时段为6月中旬-9月中旬,其中以7-8月降水量最大。珠峰地区7000米以上高空风速的季节变化主要决定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带(也称南支西风急流带)的变化,副热带西风急流带所处的位置即是出现大风的位置。据统计,珠峰上空(7000-9000米)的风速在1-3月和11-12月最大,一般不宜攀登。综合上述两个条件,在从珠峰北侧攀登顶峰的登山季节以4月下旬-6月上旬、9月中旬-10月上旬为最好。所谓“旗云”是指在珠峰顶端不断生成的对流性的“积云”,受强烈的高空风影响随风飘动,远望宛如一面旗帜挂在峰顶上的特殊天气现象。观测研究表明,珠峰顶端出现的“旗云”绝大部分是自西向东飘动,但当特殊天气系统来临时,“旗云”也会自东向西飘动。从多次制作攀登珠峰的登顶天气预报中我们知道,珠峰顶上的“旗云”的确可称作“世界最高的风向标”。
【攀登历史】
对珠穆朗玛峰的攀登活动,开始于上世纪之初,第一次正式攀登珠峰的是1921年的英国队。但直到1938年为止,英国登山队先后八次试图从珠峰北坡我国西藏境内进行攀登,都告失败。
1939年到1946年间因第二次世界大战,整个喜马拉雅山高山登山活动,处于停顿状态。
1947年以后,亚洲高山区登山活动又恢复起来。从1947年到1975年的二十八年间,各国运动员对珠穆朗玛峰的多次攀登中,有十一次取得了成功。在珠峰顶上,总共留下了八个国家五十一名男女运动员的足迹。其中,中国占十二名并包括一名女运动员,是到目前为止登上珠峰人数最多的国家。
现将半个世纪以来,各国历次攀登珠峰的情况简述如下:
1、1921年,英国登山队(队长克·哈瓦德巴里)首次从我国西藏境内攀登珠峰,他们没有越过北坳顶部,自己宣称到达的高度是6,985米,由于没有成功,他们宣布这是一次侦察登山活动。
2、1922年,英国第二支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吉·布鲁斯),仍取我国西藏境内的北坡路线,他们越过了北坳,但在到达8,225米的高度时,因死亡七人而告失败。
3、1924年,英国第三支珠峰登山队(队长弗·诺顿),仍从珠峰北坡我国境内登山,当诺顿等人到达北坡“第二台阶”下边的8,572米附近时,因氧气不足而被迫下山,队员玛洛里和阿宾坚持继续前进,一去未返。
4、1933年,英国登山队,由十六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仍使用我国西藏境内北坡路线,但也失败了,该队队员温·哈利斯和威格尔两人到达海拔8,570米的高度时,发现了1924年英国珠峰登山队队员玛洛里的冰镐,证实了玛洛里等二人死在这个高度附近。
5、1934年,英国人米·威尔逊使用轻型飞机进行单独登山,结果飞机损坏在孔布冰川附近,他受了轻伤,后来他又雇用当地一些舍尔巴族人协助登山,但在一场风暴之后,他被冻死在东俄布冰川上。
6、1935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伊·希普顿),只侦察到我国西藏境内珠峰北坡海拔7,000米,即北坳附近而返。
7、1936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十人组成(队长赫·卢托列吉),到达海拔7,007米的北坳顶部后而返[注:北坳顶部过去用7,007米,1975年中国登山队经过实地测量计算出确切高度是7,050米。
8、1938年,英国珠峰登山队,由七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仍从我国境内的北坡登山,在到达海拔8,29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9、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一次攀登珠峰的活动,由加拿大人勒·甸曼一人雇用当地一些山地居民当搬运工,仍走北坡我国境内,未超过海拔6,400米的高度,最后也失败而返。
上述九次攀登珠峰的活动都是从我国境内的西藏地区进行的,均未成功。
1950年以后,我西藏地区获得解放,地处西南边防要地的西藏,再也不允许外国登山队任意进行登山活动。从此,外国登山队便改由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
10、1950年,由美国人克·修斯顿等人组成的登山队,从尼泊尔境内南坡首次对珠峰进行试登,只到达了孔布冰川上海拔6,100米的冰爆区附近,便返回来了。
11、1950年,英国登山队,由五人组成(队长葛·狄尔曼),事先声称是一支从南坡攀登珠峰的侦查队,在到达海拔5,480米的孔布冰川附近之后返回。
12、1951年,英国登山队,由伊·希普顿任队长,全队共七人,只攀越了一段孔布冰川,在到达海拔6,450米附近而返。
13、1951年,一个叫克·贝加·拉尔逊的丹麦人,非法偷偷越境进入我西藏地区。拟从北坡攀登珠峰,但他连海拔6,500米的高度都没有越过就失败了。
14、1952年5月,由队长勒·狄特玛尔率领的十人瑞士登山队,从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和他们雇用的搬运工尼泊尔人藤辛,到达海拔8,540米的高度后,因天气变坏而告失败,但他们却开创了一条从珠峰南坡通向顶峰的路线。
15、1952年10月,由葛·舍瓦列率领的瑞士登山队,首次在秋季,也就是喜马拉雅山的雨季之后,从南坡攀登珠峰,队员勒·兰比尔是同年春季瑞士队的参加者。队员恩·吉连富尔特和春季受雇的尼泊尔人藤辛两人到达海拔8,100米的高度,再次由于天气变坏而失败。
16、1953年,英国登山队在队长约·汉特领导下(由十人组成),有两名队员登上了珠峰顶峰。登上顶峰的队员是依·希拉里(新西兰人)和藤辛·诺尔盖(即1952年春、秋两季随瑞士登山队两度登上八千米的那个尼泊尔人)。队员埃文斯和布尔吉朗到达了8,720米的高度。英国人这次使用的珠峰高度是8,840米。
17、1956年,瑞士登山队(队长阿尔贝尔·埃格尔)由五人组成,队员埃·施米特,尤·玛尔米特,阿·列伊斯,格·贡钦,在大批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人员的支援下,于5月23日,先后分两个结组登上了珠峰。他们使用的路线,是1952年由瑞士运动员所打通后来为英国队首先通过并取得成功的路线。即从珠峰南坡孔布冰川,抵达珠峰与其姊妹峰洛泽峰(海拔8,501米)之间的山坳(通称南坳),然后沿东南山脊登顶。所用珠峰标高是8,848米。
18、1960年5月25日凌晨,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总指挥韩复东,队长史占春),在突击组长王富洲的率领下,首次从北坡中国境内登上了世界最高峰,登上顶峰的三名队员是王富洲、贡布(藏族)和屈银华。在当时国际帝修反的一片反华叫嚣声中,在三年自然灾害和功修背信弃义单方面退出中苏两国登山运动员共同攀登珠峰的活动的时候,我国登山运动员这次从北坡首次成功地登上珠峰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次登山战斗中,中国登山队共有二十九人登上了珠峰8,100米以上的高度,除登顶队员外尚有十三名队员登上海拔8,500米的高度。这在世界登山史上也是第一次。
19、1960年5月,当中国登山队正在从北坡向珠穆朗玛峰突击时,一支由印军少校吉·辛格率领的印度登山队也在从珠峰南坡尼泊尔境内攀登珠峰。当他们到达南坡海拔8,625米的高度时,宣布由于风大无法前进,而放弃了这次登顶活动。
20、1962年印度第二支珠峰登山队,在队长——印军陆军中校捷·狄阿斯率领下,再次从尼泊尔境内的南坡攀登珠峰,又是因为怕大风而宣告失败,队员中有两人登到海拔8,717米的高度。
21、1963年,美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恩·狄林法斯),采取从尼泊尔境内珠峰南坡沿西南山脊登顶的路线取得成功。美国队先后相隔二十一天进行了两次突击,第一次5月1日有两人登上顶峰,第二次5月22日登上四人,两次共上去六人,这是登上珠峰的第四个登山队。
22、1965年,印度登山队(队长是印海军少校穆·郭利)于5月20日、22日、24日、29日四天,先后共四个梯组从南坡尼泊尔境内登上珠峰顶峰,四次共上去九人,登山队的正副队长和队员,全部是从印度现役军人中选拔的,所用路线是过去英、瑞等队使用过的老路线。
23、1969年春,日本登山队从珠峰南坡首次进行试探性登山,在登达海拔6,450米的孔布冰川地区之后,留下了部分冰川和气象观测人员,他们整整在珠峰山中呆了一年,对气象、冰川等作了较长时间观测,为1970年日本队正式攀登珠峰打下了必要的基础。
24、1969年秋,日本珠峰登山队(队长藤田佳宏),企图在当年春天登山侦察的基础上,争取从南坡拿下珠峰,但他们在到达了海拔八千米的高度后,宣布“完成了秋季登山侦察任务”而返。
25、1970年春,日本珠峰登山队,在七十岁的老队长松方三郎率领下(此人是日本登山界元老,他虽然参加了这次登山,但在登山活动中的全部时间是在大本营渡过的,既未参加适应性行军,也未参加登顶活动。他的参加说明日本登山界对这次活动很重视),分两组对珠峰进行突击:
一组从珠峰正南面沿一条长达八百米的很陡峭的岩壁(也称岩石墙)直插珠峰顶峰,这是日本人自己选择的一条比较难攀的路线,因为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敢于进行“技术登山”,即攀登陡峭程度很大的岩壁,这是过去别国登山队没有搞过的。另一组仍然是选择的传统老路线,也就是从南坡经南坳沿东南山脊登顶的路线。
日本队之所以兵分两路,而且敢于向珠峰南坡正面的岩壁挑战,这是与当时的世界登山趋势分不开的。因为从南坡沿传统路线登顶,走别人走过的道路,对正在快速发展中的高山登山运动已无太大意义。日本队的南山坡正面登顶路线,按预计方案上升了大约150米(按坡面的垂直高度算)而失败,最后只得全力依靠第二组的传统路线。1970年5月11日、12日,该队先后分两个梯组共四人从传统路线登顶成功,登顶队员是松浦辉夫、植村直已、平林克敏和尼泊尔籍的搬运工人乔塔里。
26、1971年春,由欧洲英、法、意、奥、瑞士和印度等十一个国家的登山运动员联合组成的“国际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在队长、瑞士登山运动员恩·基连富尔特的率领下,沿珠峰南坡西南山脊路线登顶(按:基本上是1963年美国登山队的路线)。由于一开始步调就不一致,内部分歧很大,在印度队员胡古纳遇雪崩死亡后,宣告失败。
27、1972年春,一支由西德克·海利考费尔率领的欧洲八个国家(英、法、意、奥、西德、瑞士等国)登山运动员组成的“欧洲珠穆朗玛峰登山队”,沿传统路线从南坡登顶,在到达海拔8,200米的高度后,宣告失败。
28、1972年秋(9~11月),英国军事登山队(队长博宁顿),沿南坡传统路线攀登珠峰,在建立了海拔8,230米的突击营地之后,由于气候变坏被迫宣告失败。
29、1973年春(2~5月)意大利军事登山队,在意大利军事登山学校校长基多·蒙齐诺的率领下,组成一支包括意大利陆、海、空军,警察部队,海关人员,医务、气象和其他军事科学工作人员的大型珠穆朗玛峰登山队,于当年5月5日和5月7日两次,每次一个结组(四人),一共八人登上了珠峰顶峰。全队中意大利军人有六十人左右,是至目前为止的外国登山队中,到尼泊尔登山人数最多的一次。他们雇用了三百多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动员了各种运输工具,包括军用直升飞机和坡地牵引车等现代化山地运输工具。
意大利军事登山队的登顶路线,原来也是两个方案,一是沿西南山脊(原1963年美国队用过的路线)登顶,一个是备用方案,即沿比较保险的,东南山脊传统路线登顶。结果第一方案受阻,最后还是采用备用方案登上了顶峰。
30、1973年秋,日本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水野祥太郎),从当年8月间进入珠峰,原企图从1970年日本队未取得成功的珠峰正南面路线登顶,事先曾想方设法改进了装备,如适合于海拔八千米以上高度的用氧装备,但仍未能越过海拔八千米以上的那一条大岩壁,结果被迫采用备用方案,沿东南山脊经南坳的传统路线登顶。两名队员,石黑久和加藤保男,于10月26日登上了珠峰顶峰。这是珠峰攀登史上首次在秋天登顶成功。
31、1974年春,西班牙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洛伦特·苏加萨,生理学家),由十六人组成,使用南坡传统路线,在5月19日突击队员到达第6号营地(8,600米)时,由于强烈大风使他们不能前进而宣告失败,当时距离珠峰顶峰只有350米。
32、1974年秋,由法国著名的登山滑雪运动城——沙莫尼市(阿尔卑斯山的小山城)的市长德渥阿松担任队长的法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由十名法国人组成,雇用390名尼泊尔搬运工人和向导,选定1963年美国登山队沿西南山脊的路线登顶。这次登山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试验人体在高空的生理变化,他们专为每个登顶队员制作了遥控心电图装置,准备对运动员从山下到顶峰的全部心电图作一次系统的观测。但是在9月19日夜间,发生在海拔6,400~6,900米附近的一次较大的雪崩,使队长和五名尼泊尔搬运工人死亡,全队的登山活动因此而宣告失败。
33、1975年春,一支由十五名日本妇女组成的日本女子珠穆朗玛峰登山队(队长久野英子),由一名日本男记者陪同,于3月16日在珠峰南坡海拔5,350米的高度上建立了大本营。副队长田部井淳子(36岁)于1975年5月16日中午当地时间12时30分同尼泊尔向导安则林(27岁)一起,沿南坡传统路线登上了珠峰顶峰,共停留25分钟。
日本女队此次登山遇到的困难较大。她们从日本出发到山下大本营,曾丢失了大量装备和食品;5月3~4日夜间,在海拔6,450米的营地上又突然发生了一次大雪崩,七名女队员和二十三名尼泊尔向导遭受雪崩袭击,整个6,450米的营地全被雪崩吞没,情况非常危险,但在得到及时抢救后,全体遇险人员脱险了,田部井淳子也是被雪崩埋没的队员中一个,她在登上顶峰之后表示,“以后再也不干登山这种活动了!”
34、1975年,中国珠穆朗玛峰登山队(党委书记王富洲,队长史占春),由汉、藏、回、蒙古、朝鲜、土、鄂温克等七个兄弟民族的队员组成,共434人,其中运动员179人,包括女运动员36人,其余255人有科考、气象、通讯、新闻、医务、交通运输、炊事及其他后勤人员,绝大部分成员来自工农兵。
全队从3月初进山,6月初撤营。经过多次行军(前三次是适应性行军,后两次是突击顶峰),在1975年5月27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30分,女队员潘多和八名男队员索南罗布、罗则、侯生福、桑珠、大平措、贡嗄巴桑、次仁多吉、阿布钦,继1960年中国登山队王富洲、贡布、屈银华首次从北坡登上珠峰之后,再次从北坡登上了这个地球的最高点。
这次集体登顶人数之多,科考成绩之大,在世界登山史上都是空前未有的。
35、1975年9月24日尼泊尔时间下午6时,英国登山队的两名队员黑斯顿(32岁)、斯科特(33岁),从珠穆朗玛峰的南坡面上登上了珠峰。
英队的路线是1969年日本队侦查时确定的,但1970年和1973年日本队沿此线两次攀登,都在八千五十米到八千一百五十米之间珠峰正南坡面的陡峭岩壁上失败了,后来国际登山队、欧洲选拔队和英国队相继沿此线攀登珠峰也都失败。这是迄今为止取得成功的第四条路线,也是四条路线中最短的一条。它的特点是,在海拔八千米以上,有一条平均坡度达75度的很长的岩石大峭壁,英国人采用了特殊的氧气装备和进行了专门的高山攀岩训练才取得了成功。
据外电称,英国队此次攀登珠峰,从建立大本营到登顶成功先后共用了三十三天时间,这是22年来十一次登上珠峰的活动中时间最短的一个队,说明在组织运输和掌握天气时机方面都作得比较顺利。英国队全队由十八名运动员组成,队长是博宁顿。在突击顶峰过程中,队员朱·布尔克死亡。据英队宣布,此次登山共用25万美元。
1975年春、秋两季,三支登山队员从三条不同的路线攀登珠峰成功,这是珠峰攀登史上过去所没有的。
36、2008年5月8日,中国北京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
37、2009年5月18日,20名中国业余登山者成功登顶海拔8844.43米的珠穆朗玛峰。至此,今年春季攀登珠峰的所有24名中国业余登山者中20人登顶成功,约83%的登顶率创造了历年中国业余登山者攀登珠峰的最高纪录,其中来自江苏盐城的队友吴文洪在下撤过程中突发高山疾病,经全力抢救无效,于19日凌晨4时许在海拔8750米处不幸罹难。
38、2009年,台湾人江秀真成为首位从南、北两侧均成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女性。
2. 乔戈里峰(K2)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4年7月31日
首 次 登 顶 者:Achille Compagnoni和Lino Lacedelli
攀
遇
【山峰简介】
乔戈里峰,英文名Qogir Feng ,但通常被称为“K2”,海拔高度8611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5.88°, 东经76.5°。乔戈里峰是世界第二高峰。它是喀喇昆仑山脉的主峰,座落在喀喇昆仑山脉的中段,位于中国与巴基斯坦的边界线上,其属于中国的一侧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叶城县境内。
“Qogir”被通常认为是塔吉克语,意为“高大雄伟”,但有人称“Qogir”是藏语,意为“白色女神”,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乔戈里南侧有藏族人的后裔,根据历史可考证,乔戈里南侧地区是他们游牧和活动的地区,由于他们的语言和藏语相近,因此也可以认为“Qogir”是藏语。但现在国际登山界通称乔戈里峰为K2。1856年,印度人曾考察过乔戈里的情况,全面的考察是英国人奥斯汀(Henry Haversham Godwin-Austen)于1861年完成的,他带队从喀拉昆仑山脉南侧对山峰状况和气候条件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考察,故而K2曾一度被称为奥斯汀峰,从一些有年代的地图上还能反映出这一现象来。以个人的名字命名的山峰向来不被大多数人承认,国外登山界主张以考察喀拉昆仑山脉的顺序为命名的依据,因乔戈里是喀拉昆仑山脉第二个被考察的山峰,故此国际上公认的命名便是K2。K其实就是喀拉昆仑山脉的英文首字母。
喀喇昆仑山脉绵延数千公里,呈西北—东南走向,一般海拔在都6000米以上。山脉上高峰密集,包括乔戈里峰在内,这里紧密相连地排列着4座8000米级高峰:乔戈里峰东侧为布洛阿特峰(海拔8051米);依次还有加舒尔布鲁木I峰(海拔 8068米);加舒尔布鲁木II峰(海拔8035米)。世界上14座8000米以上的高峰,在这里就占了近三分之一。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20 多座,北侧是斯克洋坎力峰(海拔7545米),西侧是斯潘德峰(海拔7385米);往下还有非常著名的皇冠峰(海拔7295米)。因此,这里也就成了世界登山家们瞩目的第二个登山中心。
乔戈里山峰主要有6条山脊,西北—东南山脊为喀喇昆山脉主脊线。同时也是中国、巴基斯坦的国境线。其它还有北山脊、西山脊、西北山脊。峰巅呈金字塔形,冰崖壁立,山势险峻。在陡峭的坡壁上布满了雪崩的溜槽痕迹。山峰顶部是一个由北向南微微升起的冰坡,面积较大。北侧如同刀削斧劈,平均坡度达45度以上。从北侧大本营到顶峰,垂直高差竟达4700米,是世界上8000米以上高峰垂直高差最大的山峰。北侧的冰川叫乔戈里冰川,地形复杂多变。冰川表面破碎,明暗冰裂缝纵横交错。冰川西侧山谷为陡峭岩壁,滚石、冰崩、雪崩频繁。乔戈里峰两侧,就是长达44公里的音苏盖提冰川。
乔戈里峰地区不仅地形险恶气候,气候也十分恶劣。每年5月至9月,西南季风送来暖湿的气流,化雨而降,是本地区的雨季。9月中旬以后至翌年4月中旬,强劲的西风凛冽而至,带来严酷的寒冬。峰顶的最低气温可达-50度,最大风速可达到5米/秒以上,是登山的气候禁区。在5月--9月间,由于升温融雪和降,往往造成河谷水位猛涨,进山困难,因此,登山活动的最佳时机应安排在5月--6月初进山,这时河水虽涨,但不太严重;7月--9月,山顶气温稍高,好天气持续时间较长,是登顶的好时间。 1902年,英国队第一次对K2进行了攀登,但以失败告终,之后又先后有英国人、美国人对乔戈里峰进行了数次攀登,都均告失败,还有多名队员与夏尔巴为此付出了生命,就这样直到1954年7月31日,意大利队在经过近100天的艰苦攀登后终于由曰勒·拉切捷利(Lino Lacedelli)与 阿·康比奥尼(Achille Compagnoni)从巴基斯坦一侧沿东南山脊首次登顶K2。
乔戈里峰被公为是最难攀登的8000米级山峰,截止2003年底,全世界共有196人到达乔峰顶峰,但更多的是失败的纪录,还有52位勇士魂归雪山。二十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意大利人莱因德·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在1979年以阿尔卑斯方式攀登完乔戈里峰以后,心坏敬畏的将K2称为“山中之王”,这一名字已经足以说明乔戈里峰的特殊地位。同时K2还被传说一座拒绝女性的山峰,截止2003年底,曾经登顶乔戈里峰的五位女性已经全部香消玉殒,魂归山野。这一切莫不添加了乔戈里峰的神秘色彩,也更是吸引了更多的登山者继续为它努力奋斗。
【攀登历史】
1902年,英国人奥斯卡·艾肯斯坦与Aleister Crowley率领队伍首次尝试攀登乔戈里峰,经过五次尝试后,仍无队员能成功登顶,或许是体能训练不足所致。
1954年,阿迪托·迪塞奥带领一支意大利登山队向峰顶出发,队中2人里诺·雷斯德里和阿奇里·科帕哥诺尼在7月31日成功登上峰顶。
1982年,日本山岳协会的一支登山队首次从乔戈里峰中国境内的北坡成功登顶。
作为中国的第二高峰,在整个20世纪内,未有中国人成功登上乔戈里峰峰顶。直到2004年7月27日西藏登山探险队于当地时间6时50分(北京时间9时50分)成功登顶。这次成功也创造了3人同时登顶13座海拔8000以上高峰的中国登山新记录。成立于1993年的“中国西藏攀登世界14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也成为世界上首支集体登完13座高峰的登山队。
【登顶死亡率】
2003年9月统计数字:共登顶198人,共死亡53人,总体死亡率26.77%(死亡率=死亡人数/登顶人数),1990年之前的死亡率41%,1990年以来死亡率为19.7%。
2008年8月2日,17名登山者从巴基斯坦一侧登顶返回时遭遇雪崩,当中11人遇难,成为乔戈里峰登山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灾难。
3.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5年5月25日
首 次 登 顶 者:George Band和Joe Brown
攀
遇
【山峰简介】
干城章嘉峰(Kanchenjunga)位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端,珠穆朗玛峰以东120公里的尼泊尔—印度边境上,东经88°07′,北纬27°42′。世界第三高峰,海拔8,598公尺(28,208呎)。多冰川,干城章嘉的意思是“5座巨大的白雪宝藏”,这是用来比喻它的五个峰顶的,但现在人们仍然在争论这是出自于藏语还是梵语,不过锡金人都认为它是神山。其中有著名的热姆冰川、干城冰川和雅隆冰川。
属喜马拉雅山脉,在尼泊尔、印度锡金边境,大吉岭西北偏北74公里(46哩)处,山体呈巨十字架状,四臂分指北、南、东、西。诸峰与邻峰由四条主要山脊相连,并各有冰川︰泽木(Zemu,东北)、达弄(Talung,东南)、亚弄(Yalung,西南)和干城章嘉(西北)。在当地神话与宗教生活中占重要地位;在它被探测前,几世纪来,其山坡对牧人和商人而言无疑是熟悉的。
【攀登历史】
1955年5月25日,英国登山队开创雅龙冰川-西北壁路线,G·班德、N·哈迪、J·布朗和T·斯特里塞尔四人首次登上干城章嘉顶峰。
1973年,日本登山队开创西南山脊路线,2人登顶雅龙刚峰、其中1人下撤时遇难。
1975年,1支奥地利-德国登山队,从南壁登顶雅龙刚峰。
1977年5月31日,1支印度军事登山队,穿越锡金,开创东北坡线路,2人登顶干城章嘉峰。
1979年5月16日,英国登山队3人跨越西北壁、通过西山脊、然后沿55年首登线路登顶干城章嘉峰。
1980年5月14、17日,1支庞大的日本登山队,以类似79年英国队的线路,分别有4名日本队员+1名夏尔巴向导、2名日本队员+2名夏尔巴向导登顶干城章嘉峰。
1980年5月15日,1名德国攀登者与2名夏尔巴向导沿传统路线登顶干城章嘉峰。
1981年,1支日本登山队,分两组(5名日本队员+1名夏尔巴向导、5名日本队员)分别登顶干城章嘉峰和雅龙刚峰。
1981年,2名法国登山者沿传统线路登顶干城章嘉峰,未登顶队员中有1人死亡。
1982年,Reinhold Messner、Friedl Mutschlechner和夏尔巴人Ang Dorje,开创新的西北壁路线登顶干城章嘉峰。这也是Messner登顶的第七座8000米级山峰。
1983年10月17日,Pierre Beghin完成了首次可信的单人登顶干城章嘉峰。这一记录,被当时紧接着登顶的瑞士队证实。
1984年10月,Roger Marshall同样由Beghin的线路单人登顶干城章嘉峰。
1984年,与那些单人攀登形成强烈对比的是1支规模宏大的日本登山队——由22名队员和31名夏尔巴高山向导组成。日本人的这次攀登活动,计划登完干城章嘉峰及卫峰共四座8000米以上山峰,但最后剩下雅龙刚峰未能登顶。
1985年的春天,1支南斯拉夫登山队首次由北壁登顶雅龙刚峰。
1986年1月11日,1支波兰登山队的2名登山家(Jerzy Kukuczka和Krzysztof Wielicki)沿传统线路、历史性地于冬季登顶干城章嘉峰。这是Kukuczka登顶的第十座8000米级山峰、并且也是第三次于冬季攀登。Wielicki则攀登过所有十四座高山。
1987年,印度军事登山队再次以庞大的阵容来到干城章嘉峰——共62人。他们沿十年前的东北坡线路登顶,3人死亡。印度人垄断了由锡金方向攀登干城章嘉峰的方式。
1998年5月9日北京时间13:34,中国西藏十四座8000米高峰登山探险队2组人员同时登顶。
4. 洛子峰(Lhotse)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6年5月18日
首 次 登 顶 者:Fritz Luchsinger和Ernst Reiss
攀
遇
【地理位置】
洛子峰海拔8516米,为世界第四高峰。位于东经86.9度,北纬27.9度,地处珠穆朗玛峰以南3公里处,他们之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所说的"南坳"。以山峰的北山脊与东南山脊为界,其东侧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境内,其西侧属尼泊尔王国。
藏语称之为“丁结协桑玛”,意思是“青色美貌的仙女”,洛子峰包括3个8000米上的山头,其中主峰8516米, 卫峰 8383米和 8413米的中央峰,以中央峰最为难以攀登。
洛子峰地理环境极为复杂和险峻,尤以中国一侧为甚,至今尚无人从中国境内的东坡攀登洛子峰成功。该地区大小冰川密布,气候变幻莫测。这里风速比珠峰略低,但雨量又大过珠峰。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暴雨雪崩频繁发生,搅得满天雪雾。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南下的西北风压过来,使山峰的气温最低可达-60℃。只有在每年的3月初至5月末的春季,或9月初至10月末的秋季,气候较为稳定,约可出现几次较好的天气。故洛子峰的攀登季节通常在4到5月或9到10月。
【攀登历史】
1955年5月8日,瑞士登山队的Ernst Reiss和Fritz Luchsinger 两人从尼泊尔王国沿西坡首次登上顶峰。
1979年5月12日,奥地利队登顶洛子峰卫峰。
1986年10月16日,意大利登山家梅斯纳尔(Reinhold Messner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1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而且全部均为无氧攀登,他被公认为20世纪最为伟大的登山家。
1996年,Chantal Mauduit 成为第一个登顶洛子峰的女性。
1998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2000年5月19日,意大利人马提尼(Sergio Martini)登顶该峰,完成了14座8000米级山峰的攀登,一共用时16年。他是世界上第7位完成此项壮举的登山家。
2001年5月23日,俄罗斯人首登洛子峰的中央峰。
5. 马卡鲁峰(Makalu)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5年5月15日
首 次 登 顶 者:Jean Couzy和Lionel Terray
攀
遇
【山峰简介】
马卡鲁峰,英文名Makalu,海拔高度8463米,地理坐标为东经87.13°,北纬27.91°。马卡鲁峰是世界第五高峰,地处喜玛拉雅山脉中段,距其西北直线距离24公里处就是珠穆朗玛峰。中国与尼泊尔王国以它的西北山脊和东南山脊为界,其中北侧在中国境内,南侧则属于尼泊尔王国。
“Makalu”的称谓是来自于梵语Maha-Kala ,代表着大恶,也同样是印度教中至高无上的湿婆神的别称,她的性情反复无常,时而冷酷无情,时而仁慈善良。马卡鲁峰在当地方言里还有另一个名字 - Kumba karna,意思是巨人。
马卡鲁峰有五条主要山脊,分别为西北山脊、西南山脊、东北山脊、东南山脊和北山脊。各条山脊上都覆盖着厚厚的冰雪,坡谷中分布着巨大的冰川,冰川充满了多锯齿型的陡崖和裂缝,冰崩雪崩也十分频繁,所以马卡鲁峰的攀登难度极大:在前16次马卡鲁峰的攀登活动中,只有5次获得了成功,而且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冬季攀登马卡鲁峰成功。
马卡鲁峰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包括马卡鲁峰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
【攀登历史】
1954年,法国登山队登上了海拔7640米的马卡鲁Ⅱ峰
1970,曰本登山队登顶海拔8010米的马卡鲁东南卫峰。
1955年5月,法国登山队从尼泊尔王国境内越过西北山脊鞍部,从中国境内的西北侧登上了顶峰,成功首登马卡鲁峰。
1997年,俄罗斯队沿西侧山脊成功登顶马卡鲁峰,这条线路被认为是所有攀登马卡鲁峰的线路中最为困难的,在俄罗斯人成功之前已经有6支队伍在这条路线上折戢沉沙。
2001年,夏尔巴Lhakpa Dorje成为第一个完成两次攀登马卡鲁的人。
2003年5月,“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马卡鲁峰。
6. 卓奥友峰(Cho Oyu)
高
位
首次被登顶日期:1954年10月19日
首 次 登 顶 者:Joseph Joechler、Pasang Dawa Lama和Herbert Tichy
攀
遇
【山峰简介】
卓奥友峰(藏语:乔乌雅)属喜马拉雅山脉。坐落在中国西藏地区定日县的中尼边境上。东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西邻世界第十四座高峰—希夏邦马峰(海拔8012米)“卓奥友”在藏语意思是为“首席尊师”。
卓奥友峰山体高大,雄伟,壮丽,被当地的藏族同胞视之为“神”。在这里东西排着七座雄伟的山峰,人称“七兄妹”。第一个名叫“乔若布撒”(掌握大权之意),第二个名叫“齐乔雅”(老头之意),第三个叫“乔乌金祥夏”(戴帽子的佛),第四个叫“乔阿刚布岗”(坑洼不平之意),第五个叫“丹真乔”(聪明而美丽之意),第六个叫“乔夏布加玛尼”(文采智慧之意),第七个叫乔乍林嘎姆(白色世界的女神)。这七个兄妹,有4个在中国境内,有3个在尼泊尔的孔布冰川地区。
卓奥友峰峰顶是面积很大而平缓的雪坡,呈平台形而不是角锥形,远看的确像一个秃顶的智慧长者。卓奥友峰主要有西北、东北、西南、东南和西山五条山脊,北坡西山脊是传统攀登路线。其峰体被常年积雪和无数条冰川所覆盖。北侧的加布拉冰川长10多公里,南侧的兰巴冰川长14公里,而格重巴冰川长达20余公里。冰川类型以山谷冰川为主,其次为平顶冰川、冰斗冰川等等。卓奥友峰现代冰川的发育良好,在海拔5700米以上的峰面,是加布拉冰川中下游的消融区。在这个区域内,冰塔林触目皆是。冰塔消融而成的冰水又汇聚成一个个冰湖。受冰湖的侵蚀,冰塔之间又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冰沟、冰洞和冰桥,构成了一个动静相间、高低起伏、绮丽壮观的冰雪世界。海拔6900米到7200米之间则是冰瀑区。由于这里山势陡峭,悬挂在山表的冰川就像一个个飞泻而下的固体瀑布,气势极为壮观,但给攀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卓奥友峰地区的气候复杂多变,与珠穆朗玛峰大体相似,冬半年干燥而风大,为干季和风季。夏半年为雨季,呈大陆性高原气候特征。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强烈的东南季风带来的暴雨引起了频繁的冰崩、雪崩,造成山上云雾弥漫,冰雪肆虐的恶劣气候。11月中旬至翌年的2月中旬,因受强烈的西北寒流控制,气温可达-60℃,平均气温在-40℃至-50℃之间。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只有在4月底至5月末,或9到10月这段时间,是风季与雨季相互过渡的时节,也就常有3—4次持续2—5天的好天气,这时便是进行登山活动的绝好时机,包括卓奥友在内的喜马拉雅地区最好的攀登季节是春季,好天气周期持续较长,一般两周左右。
【攀登历史】
1954年10月19曰,奥地利登山队在夏尔巴的帮助下,一共四人首次沿西北坡登顶成功。
1985年5月1日, 西藏登山队九名队员在队长仁青平措的带领下沿西北坡登顶卓奥友峰,这是西藏登山队第一次单独攀登八千米以上的高峰并取得成功,也是我国登山队首次登顶卓奥友峰。
1985年5月5日由奥地利、瑞士、西德、美国、荷兰五国组成的国际联合登山队登顶卓奥友峰,成为第一支由中国一侧攀登卓峰成功的登山队。
1994年9月30日,“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卓奥友峰。
1998年4月21日,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登山队唐元新、张春柏、高永宏登顶成功,填补了国内业余登山团体登顶8000米以上山峰的空白。
2000年9月,山友陈杰攀登卓奥友峰成功,这是中国民间登山爱好者第一次攀登8000米级山峰成功并且安全返回。
2002年10月1日,中日女子联合登山队11名队员成功地登上了卓奥友峰。这次登顶创造了4项中国登山纪录:中日女子首次单独组队登上海拔8000米以上独立山峰;拉吉和她的家庭成为中国第一个一家三口登上卓奥友峰的家庭;仁那和吉吉、大齐米和拉吉成为中国两对都登上世界第六高峰的夫妻;吉吉、拉吉和普布卓嘎成为继桂桑之后登上两座海拔8000米以上高峰的中国女性。
2004年9月21日,杭州业余登山爱好者陈思齐无氧登顶海拔卓奥友峰,这是中国民间山友第一次无氧攀登8000米级山峰成功。
2004年9月28日,罗丽莉成功登顶卓奥友峰,她是第一位成功登顶该峰的汉族女性。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29.html 轻盈柔软的"绿丝绦"似乎总与纤纤美女、绵绵情长相挂钩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246.html 伴随着情感的起伏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130.html 二、四句押韵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184.html 这段令人屈辱不堪的生活在他心头也留下了永久的创伤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214.html 有的是长时间看书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262.html 12、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360.html 面对现实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399.html 可以得到快乐;控制感情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403.html ----莎士比亚 http://www.0575fcw.com/House/Trade/10101429.html 就会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