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印象之四。宝鸡
5月1日
早上醒来已经6点多,火车没有晚点,驶离平凉已经一个多小时,是列车员疏忽没叫我换票。一下子紧张起来,平凉的下一站是蔡家坡,两站相距4小时车程,而且这段路每天只有3班列车,我要从蔡家坡再坐汽车到宝鸡到平凉,这么来回一折腾,今天就算是废了。
被列车员带到餐车见列车长,对方不断地道歉,想方设法让我能完成崆峒山之行,未果。值夜班的列车员一脸疲惫坐在旁边,低着头,称如果坐汽车赶回平凉,她愿意赔偿车费。我于心不忍,便随遇而安改了行程,索性从蔡家坡去法门寺逛逛,大家皆大欢喜。
于是就坐在餐车里等到站。几个工作人员听说我要去崆峒山,都说那么座小山没什么看的,只是有道教文化,也不知道是真的还是安慰我。我就想着,那么座小山,不去就不去吧。
一个穿prada的男人带着小男孩来吃早餐,鼻梁挺拔,眼睛炯炯有神,似乎在哪里见过。我想起一个阔别许久的朋友,鼻梁挺拔,眼睛炯炯有神。
乘警长是个很幽默的叔叔,给我讲进北京的车都会将车号换成双数,给我讲关于政治的笑话。但是非常担心我的安全问题,用各种案例恐吓我,最后一直讲到应该找一个男朋友陪着我旅行,至此我开始保持缄默。
很愉快的早晨,时间一晃就过去了。下车的时候,列车长叮咛又嘱咐,让我很不好意思,想起11岁那年,父母第一次送我住校,临别时的絮絮叨叨。
只因为乘警长说了一句岐山臊子面,我一头上了去岐山县的大巴,很幸运,后来知道去法门寺是要路过岐山的。当地人说正宗的臊子面在民俗文化村,一个人没法吃,因为要配好几种菜,分量很大,每人二十元或者三十元。而我想像的臊子面是和杂酱面差不多模样。
打车的时候司机问我去哪一家,我以为和古城什么的差不多,就说到村口吧。到了才发现,和普通村镇没有任何区别,一条大道通往周公庙,道路两边是零零散散的农家乐,家家户户都卖岐山臊子面。没有特色就是民俗村的特色吧。
走了一段路,看到房屋最漂亮的一家店门口停着武警的车,门口横匾上刻着“美阳馆”,旁边墙上挂着三星级,锦旗上写着“会飞的面皮”。进门后左边墙上挂着几块奖牌,都是金奖,今天真是鬼使神差的。听说现做的面皮可以抽真空带走,臊子也有真空,于是买了一整套,甘愿背回家去煮,为了美食在所不惜。
还有直径20厘米的文王锅盔,属于油酥饼,看起来很香的样子,一个人吃不完,所以没有拆开,装进了背包。
拍照的时候用我的手指做参照。
从岐山到法门寺的交通非常不方便,主要是车少,而且都是破旧的中巴,人们也习惯了不开窗,没有新鲜空气,我倍感煎熬。
法门寺的门票很贵,学生票只8折。不过西安周边的门票的确就没有低于100元的。只是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寺庙要收门票,难道信仰是一场秀么?
寺院里的绿化设计得很漂亮。在后院看到东厢房的牌匾,房屋窗帘遮得很严实,趁和尚不在,我的手穿过窗户狭窄的铁栏杆,伸进去拍照,才看到里面是什么模样。
一向不看寺庙的我,对地宫和博物馆满怀期待,虽然没有宗教信仰,但对于宗教文化并不排斥。4枚佛指舍利,让人不由得去想像佛祖的指骨有多粗,骨头还是中空的。而最有意思的还是法门寺旁新建的塔,非常高大,里面金碧辉煌,石柱上都是佛祖雕像,还有大片大片放许愿灯的地方。
许愿灯是要每个月至少交100块钱来供养,有多种级别。树边一层层摆放着的就是许愿灯,莲花形状的小灯,在这里买,然后供到佛像旁边。
大堂里有抄经书的地方,随手拿一卷下来抄,然后像许愿灯一样交钱奉供。这些都是与佛同在的方式。
塔外石碑上刻着捐款人的名字,100元起捐,不同的金额,捐款人名字刻在不同石碑上,现捐现刻,童叟无欺。
相册里有一组浮雕照片是在地宫里拍的,拍了几张之后,保安才过来制止。可能是因为旁边有舍利,所以不能拍照吧。
在万人广场拍高大的金色佛像时,相机居然提示人物闭眼,真有意思。
综上所诉,万人广场就是一个吸金广场,其商业模式值得学习。
法门寺内的富丽堂皇和寺外的贫穷肮脏对比得过于鲜明,皇帝看不见百姓疾苦一般。从法门寺镇回到宝鸡,繁华都市让人感到心安。透明的擀面皮,魔芋色的烙面皮,已经吃到不想再吃。宝鸡的小店喜欢配着小米粥卖,我很喜欢。
在宝鸡很少见到回民,比西安还少见。特别大的面饼也难见到,满大街推车的摆摊的食物,看起来都很熟悉,已经感觉不到这是个西北城市了。这里有开元百货,似乎在杭州见到过,实在记不得了。
夜里11点,气温越来越低,坐在候车室用电脑写字,我的冲锋衣也只能勉强御寒。因为换了乘车站点,我得等凌晨1点才能上车。想想这几天路途辛苦,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负重,还半夜等火车,我的bobo头还被弄成了刘胡兰,但旅行又是如此丰满,心之所愿,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