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驴第四步:京西古道2之芦潭古道(下)
很不走运的是,碰上温度骤降,而且931路车少人多,于是大部分帅锅主动留下等下一班车,让女生和一直走老师先上车,谢谢队友们的关爱!即使上得车,也很挤,我在后门的台阶上,关门时差点没被门轴夹扁,司机赶紧又打开门,我又使劲往上挤,门才关上了。下车后感觉更冷,赶紧拿出包里备着的衣服加上。在等后队的时候,一直走老师带领我们躲进潭柘寺前的农家小馆,每人上了一份热面条,大家也纷纷拿出自己带的FB物资,一阵风卷残云过后,暂时驱走了寒冷。而可怜的后队在寒风中等了40多分钟后,总算也到了,更抱歉的是店家告知面条已经被前队吃光了,好在有一直走老师提前给他们点下的疙瘩汤也挺热乎的。后队队友苦中作乐,打趣说,差点就想扒一辆路过的垃圾车,或者就干脆直接徒步过来算了,真是辛苦了!
(照片来自:冷秋)
面饱水足之后,却不马上到潭柘寺,而是先去塔林,好吧,将悬念留到最后。
潭柘寺历经十数个朝代,曾有难以数记的僧人在此修行并终老,因此寺院附近的僧人墓塔也是数量众多。潭柘寺的塔院原先总共有4处,但是除了寺前的上、下塔林保持完好,其他3处都荒废或消失了。其中下塔林共有墓塔47座,埋葬金、元、明三代的部分高僧,塔的形式种类也比较多。不过下塔林的门前有栅栏挡着无法进去,从外面只能看到正对着门洞的一座密檐塔。
还没见到潭柘寺的山门,却已感到周围的环境的灵气——纵然天气阴沉,到了这儿却也是觉得空气清新、神清气爽。从下塔林的围墙外绕过,却意外地看到后面的宾舍院子里有一座覆钵式砖塔,塔身线条圆润优美。
向西走然后再绕上下塔林后面,太好了,上塔林是可以进去的,真是个意外之喜,之前似乎没注意过有驴友提起潭柘寺塔林,正好见识见识。甫一进到上塔林院里,顿觉气氛异常宁静祥和,似乎马上就与外面的尘世隔绝。年代久远的塔身仿佛被周围的植物染上了一股幽幽的绿气,溶匿到了树丛花影之中。
上塔林分上下两层,全部都是覆钵式砖塔,以清代潭柘寺第一代主持震寰大师的灵塔居中,其余27座清代高僧灵塔在周围依次排列。上塔林里“最新”的一座灵塔是潭柘寺的最后一位清代主持,建于1930年代,在此之后潭柘寺就没有再建过墓塔了,那是否就是说从那以后的主持一直建在?那真是非常高寿了。
潭柘寺周围群山环护,高大的山峰挡住了从西北方袭来的寒流,因此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加之又有前面多次提过的佛家灵气的浸润,一草一木都觉得有股子出尘和不俗之气。
(照片来自:飞行中)
然而世事往往总是如此喜欢与人开玩笑,前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的美誉,后有一路的美好心理铺垫,可真到了潭柘寺门外这个正经的地儿,原先那种尘外的感觉却一扫而光,尽是世俗的喧嚣充斥。通常我总会至少去看看相关信息,罢了,意兴阑珊,还是走吧。
绕着潭柘寺向西边上山,用老师的话说就是前面一直是休闲,今天的活儿现在开始了。虽然之前觉得冷,但是稍微有点上升,身体就暖和了。到了潭柘寺的侧门,人烟稀少,多少找补回一些禅院的气质,而且貌似没人管,从这里可以进到寺里,不过我们志已不在此,只是在此集结稍事修整减装,随后将继续上升。
这条山路应该不是驴友的热点,因此沿路植被稍显茂密,不过好在都是柔软的枝条,走起来并不费劲。一路能看到很多秋天成熟的果实,那个掉地上像栗子或榛子的其实是橡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飘过
翻过这个有棵像鸡毛掸子一样孤零零的树的山梁,山下是一个与山同名小村——桑峪。注意到村里有个“东风矿”的风井口,我敢打赌在某处见过这个矿名,只是记不起在哪儿了,补写这种年代久远的游记就会有跟后面搞混的问题,木办法。
出村,继续向西,路上又看到古道,虽然有些现代翻修的痕迹。这条古道属于西山大道南路的古香道,因从圈门——潭柘寺,故命名为门潭古道。这时还是在对京西古道感兴趣的阶段,故意为之;后面再走一些并没有说是京西古道的线路,却发现几乎只要是门头沟的地界儿里,总是会不经意间有古道出现,真是无古道不京西。
继续向西北方向,准备翻越桑峪的另一个山梁,途中有座小小的庙宇——广惠寺。广惠寺能查到的资料非常的少,据说桑峪的居民坚信广惠寺比潭柘寺的历史更久远,挺好,通常有阿Q精神的人是更乐观的。此外,另有一说是惇亲王奕誴(即大名鼎鼎的“鬼子六”恭忠亲王奕的五哥)的家庙。
昨天一直走老师专门来探了路,真是负责任的好领队啊!因此他一开始就说了如何与路遇的外国友人一起琢磨广惠寺门口的密码锁,然后决定不费那个劲,转到一侧用简单的办法——翻墙。今天我们也要复制这个简单办法,手脚快的几个队友已经进去了,轮到我,在墙顶往下看,里高外低,正犹豫是否要在内侧再找一个落脚点之际,门那边传来唿哨。。。。
原来密码锁是个摆设,一拉就开了。。。亏得犹豫了一下没直接跳下去,以我当时的腿脚,从这过2m的墙顶跳下去估计还是得够呛。
院子里的建筑显然是刚翻修过的,乏善可陈,只有园中两株巨大的银杏树能体现这座小小的寺庙的历史感。佛教圣树菩提树在温带和北方寒冷地区不能生长,因此寺庙必须选择适合北方气候的树种种植。银杏树能够入围并成为北方寺庙中最常见的树种之一,更是获得了“中国的菩提树”的美誉,一是其为最长寿的树种之一,二是树体高大雄伟最能衬托大雄宝殿的壮观,再有叶片洁净素雅有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
离开广惠寺,有细心的队友将门重新掩好,小小的深山古寺重新隐于寂静,我们则继续向上升,向北切。
回望之前路过的桑峪村,以及更早前翻过的村庄西侧的小山梁。适中的上升坡度,舒服。
时隔大半年后再补写文字,见识与心态又已经不一样,当时选下这组照片,是觉得山路的岩壁危险,现在看来已经很寻常了。
晚上的新闻说当天的气温骤降10度,山顶的一株小小的枫树相应这个降温,把自己的叶子染了个红透,一只碧绿的小螳螂则静静地匿在树枝上,不知是否也被这一抹嫣红所蛊惑?
上到山脊防火道,冷,赶紧把衣服再次加上。一直走老师描述了昨天探路时看到的在防火道上急行的自行车,听得神往,多走了几次后,我自己也看到了,而且更惊险,留着以后分解吧。山脊上还看到几块关于中韩合作的森林改良的说明牌,注意到用到了“经营”这个词,所以多走的这1公里的路也是有意义的。
从山脊向北远眺,对我而言,这是一整天的行程最华彩的时刻:远处莽莽的群山是九龙山北大梁,脚下是南大梁,二者在西端的交叉处就是著名的峰口庵,而两座山梁夹峙下向西延伸的山谷就是地理意义上的门头沟——我的京西古道之旅的开始。翻看之前的游记写到的峰口庵,不过是一笔带过,只有站在了这里,有足够的高度及距离,才能真切的看到并且理解两山夹峙的地貌特征。这就是为什么时隔那么久也要把这段补写完,如果我不能把这个先解决了,后面的游记都将是有缺失的。北大梁山脚下的九龙驾校那一片蓝顶的棚子是参照物。
心满意足,下撤,仍然是沿着古道,这一路走的人应该也不多,路半中的大槐树是休息点。
一整天的天色都是阴沉的,下午5点多,在已起的暮色中,圈门西侧熟悉的一系列村庄已经就在眼前。从此以后,每回过圈门都要向南看看山坡上的小亭子和电缆塔,因为那是曾经走过的熟悉的路。
- (2011-07-06 16:11:01)
- (2011-03-23 21:14:56)
- (2011-03-22 20:45:23)
- (2010-09-18 19:59:41)
- (2010-09-13 21:12:10)
- (2010-09-13 18:50:35)
这个墙已经不用翻了。
上周日我翻香山的墙来着了,难啊,有3m高,你有空翻那个去吧
3米 有难度啊
你这写的可真不少啊
老师,我有一点不是太确认,我们那天是站在桑峪大梁上远眺九龙山北大梁和南大梁吧?应该不是站在九龙山南大梁上吧?倒数第3张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