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贴:关于京西古道

明天要去这里,网上找来一些攻略和介绍,转载来这里~~非原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谢谢。

 

zt:在古道的西风瘦马间侧身而过——2010年京西古道穿越攻略


(蹄窝   作者:小莫)

  人道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堪在古道西风……
  沧桑的古道像一条长长窄窄的历史小河,蜿蜒在莽莽的群山之间、掩藏在萋萋的野草之中。斑驳石阶上那深深浅浅的蹄窝,与其说是遥远漫长旅程留下的痕迹,不如说是断肠人洒下离别的泪滴。
  古城关在悠长历史里被剥蚀的只剩下一个空空门洞,透过那高大的城门口依稀看见往昔的风华,古老城砖历经无情的风吹雨打仍保存短短的半截,那是有情人带走了所有的思念,留下只是断肠人空空的外壳……
  还有那依然耸立的碉楼;宋朝两代皇帝坐井观天的大寨;古树参天的关帝庙;小桥流水人家的马致远故居;甘甜清澈沁人心脾的山泉水;在苍翠青山中欢快鸣唱的虫鸟;还有许许多多只能感受而无法表达的一切。这真是被沉淀历史和丰厚文化浸润得满满的一条古道。

 
 马致远故居  作者:gorden1985


老爷庙墙头荒草    作者:村野匹夫


 京西古道老庙    作者:村野匹夫


 人家       作者:Easecloud


 圈门    作者:村野匹夫


 石佛村的石佛    作者:村野匹夫


 京西古道上残败的房屋    作者:Easecloud


 天梯    作者:佚名


 俯瞰戒台寺    作者:村野匹夫


 废弃的村落  作者:myxuehaibo


 京西古道   作者:小刺头


 京西古道黄昏风景    作者:Easecloud

京西古道景点介绍


(京西古道秋日景   作者:Easecloud)
京西古道简述
  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潭柘寺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壮观的京西古道在王平口会集,被称为“过山总路”,王平古道是京西古道中最美丽、丰富的一个部分。王平古道两侧遗迹众多,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马致远故居。漫步其中,让人能触摸到那历经千年的厚重古风遗韵。
  一条是西山大道,它从三家店起,向西经过琉璃渠村,翻越牛角岭关城,再经过石古岩和色树坟,到达王平,是最主要的一条道路了。
  另一条从石景山区的麻峪出发,经过大峪、圈门、天桥浮、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达王平,被称作玉河古道。它的名字源于唐末藩镇割据时期,一位刘姓军阀在此地私自设立玉河县,而此道贯穿该县的缘故。
  第三条则是从门头沟的新称村出发,经何各庄,翻红庙岭,过桑峪,最后到达潭柘寺的新潭古道。在历史上,潭柘寺也是一个重要的产煤区,所出产的煤碳大都经过这条道路运出去,供给京畿地区人民的生活之需。


 (马致远故居的小桥流水     作者:佚名)

京西古道渊源
  京西之山,统称西山。群山之中,遍藏乌金。元明以来,京城百万人家,皆以石炭为薪。加之这里出产石材,琉璃的烧制更是闻名京城,于是,拉煤运货的驼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在山路石道上来来回回,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京城到西部山区,再远至内蒙古、山西的商旅道路。
  阜成门是北京内城的西门,过去俗称煤门,运煤的车马均从此门进城。过去城门洞上还镶嵌着一块刻有梅花的汉白玉石,利用谐音作为标记。明清以后,京城用煤量越来越大,仅靠阜成门进煤,已难供所需,所以在康熙年间,作为“水门”的西直门也开始大量进煤了。
  出了阜成门一直向西,就到了模式口。模式口以前叫磨石口,因为出产上好的磨刀石而得名。1922年,磨石口村成为老北平市郊第一个通电的村庄,于是第二年改村名为模式口。模式口一带还是饲养骆驼最多的地方。老舍笔下的祥子正是因为被当兵的抓差到了磨石口,然后偷了三匹骆驼逃命才得了骆驼祥子的绰号。
  出模式口,古道西行,从三家店跨永定河后而至琉璃渠。
  三家店成村于辽代以前,因始有三家客店而得名。这里是路出西山后最初的平原地带,因此它成了一个煤运集散地。所以明清时期三家店是京西古道上最为热闹繁盛的村落之一,街市上五行八作,大小买卖、商铺二百多家,其中仅煤厂就有二、三十家。
  这里曾经是一所会馆。当年出外经商的山西商人远赴京城时每每路经这个繁闹之地,于是明朝年间他们便集资修建了这所山西会馆。
  自西北蜿蜒而来的永定河水在三家店的村西口流淌千年,当年这里是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早在明朝的万历年间,因为运煤的需要,河上架起了木板桥,直到1921年,北洋政府拨款30万大洋,横跨永定河修筑了这座由法国人设计的北京地区最早的洋灰桥。
  跨过永定河便到了西山脚下的琉璃之乡。琉璃渠村明清时称琉璃局。明朝初年,扩建京城、筑造宫殿所用的大量琉璃砖瓦,有一半产自琉璃局。清朝乾隆年间,北京城内的琉璃厂撤消合并到了琉璃局,这让琉璃砖窑的炉火一直旺盛到了今天。
  古道穿琉璃渠而出之后一路西去,它翻山越岭地串起一个又一个古老的村落,直到京西古道上的重要关口王平口。这段从模式口到王平口32华里的古道被称做西山大路的北道。站在王平口关城之上,远眺峰峦深处,隐没于荆棘丛林中的千古驿道密如织网般地尽现眼前。
  早年间,每到秋季,京城内外的有钱人家就开始忙着买牛套车,前往西山窑头采买煤炭。
  一般地,从“煤门”阜成门出城,径直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一路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琉璃渠到王平口的古道,是西山大路的北道。另外一路从模式口向西,经麻峪跨永定河过峰口庵到王平口的古道,这是西山大路的中道。相传五代时期,有一个叫刘仁恭的军阀在这里占山为王当了土皇上,他自行设置了玉河县并劈山开道修了这条路,所以后人也将西山大路中道称为玉河古道。
  在这条古道的中段,有一个叫圈门的地方,以圈门为起头儿向西到峰口庵是一条13华里长的沟谷,于是当地人就称这里为门头沟,今天北京门头沟区的名字便是由此而来。
  圈门这个地方是因为这座带券洞的过街楼而得名,这个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形成于此地的村落叫做门头口。
  圈门可以说是京西煤业的发祥地。以前老北京有句俗话: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就是对到圈门一带走窑而言。


(柿子树    作者:闪电蜗牛)
  在圈门过街楼的北侧,有一座古老的窑神庙。相传腊月十八是窑神爷的生日,所以过去每到腊月十七这天,都要由各煤窑的窑主摊钱,在这里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清代管理京西煤业事宜的机构就设在此庙。1949年以后,这里还一度成为北京市京西矿区政府驻地。
  古道穿券门洞而过,然后顺着被称作门头沟的沟谷前行,就到了京西第一要隘峰口庵。登上峰口庵关城眺望群峰,只见青山揽翠,沟壑藏金。在距离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山岗处,凹陷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一百多个,这段13米长的小路是京西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在古代,京西产煤的窑地因排水、提升等条件的限制,煤窑大多分布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这就使得京西这条中路古道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运行,作为必经之地的峰口庵更是车马云集,畜蹄日月不息地蹬踩踢踏,历经七八百年形成如此奇观。
  历史上,从今天石景山区的庞村也有一条进入西山的大路,这就是西山大路南道,这条南道中途与中道会合后直奔王平口。这样,北、中、南三条古道在王平口聚合为一,然后继续延伸西去。
  京西古道曾经是一条有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是用石块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儿松动下滑,这也是古道经久坚固的诀窍所在。
  古道经北、中、南三路而进入西山腹地。王平口会集了各条古道,可谓咽喉,因此号称“过山总路”。
  在王平口的东边,有一个小小的安家滩村。这里不仅出煤,还是京郊驰名的砂锅产地。今天,在这个已经荒弃了的村子里,还可以看到很多房子的屋顶都是用烧制砂锅剩下的焦渣铺成的。元末明初的北京有“砂锅做饭斗量柴”的说法,据说因为这个传闻,当年的朱元璋便以为元大都太穷,于是他把这座前朝的都城封给了四皇子朱棣。其实朱元璋有所不知,砂锅是用沙子黏土烧制的锅,煮饭很香;“斗量柴”的柴则指的是煤。
  出了王平口,曲折四十多里山路,就到了斋堂。早在唐代贞观年间,这里的山上建有寺庙,寺庙的僧人在庙里施粥以行善,故名斋堂。
  从斋堂开始,古道由西行折向西北,途径川底下村。川底下是北京郊区最好地保有了清代村容风貌的村落,今天这里几乎家家开客店、户户飘酒旗,一如旧时的古道驿站,令人仿若身处昨日。
  古道从川底下北侧上山,过天津关,出罢山口进河北的怀来盆地然后竟自远去。向西北,可经宣化、张家口去内蒙古;向西,可过蔚县进山西。由此,京西古道东连帝京,西通塞外,成为过去京西的重要出塞道路。
  如今,现代化公路带走了京西古道曾经的车来人往。因为地处门头沟煤炭采空区,为了安全,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山里的一些村子便已全部搬迁。那些从前因古道的兴盛而凝聚成的大小村落,很多也随着古道的荒废而成为断壁残垣。古道失去了路的功用,周围的一切也就被人们断然遗弃。
  时光回转几百年,那时的北京城,天刚放亮之时,远山近水,都在一片静谧之中。而城门一开,商旅出行,驼铃声声十里相闻,骡马嘶鸣缕缕飘传。店家迎来送往,商队络绎穿梭。山回人声,水返驼影。这样一幅京西古道图卷只能永远地封存在了历史的记忆当中。

京西古道户外穿越路线
  通常户外徒步的线路是指从圈门到潭柘寺,在这个行程里,由圈门途经三店村、天桥浮村和官厅煤矿到峰口庵为玉河古道的一段,而经过雷达站、龙潭则到了新潭古道的终点潭柘寺。此条线路,全程约15公里,是休闲郊游与寻古探幽的理想去处。

  全线穿越用的时间:
  圈门戏楼   → 圈门过街楼 10分钟
  圈门过街楼 → 宽街 10分钟
  宽街       → 三店村10分钟
  三店村     → 天桥浮村 10分钟
  天桥浮村   → 官厅煤矿 35分钟
  官厅煤矿   → 峰口庵 80分钟
  峰口庵     → 蹄窝 10分钟
  蹄窝       → 雷达站 35分钟
  雷达站     → 龙潭 100分钟
  龙潭       → 潭柘寺停车场60分钟
  全程耗时 6小时


 (京西古道残迹   作者:Easecloud)

古道沿线风景
  圈门戏楼 ★★★★★
  圈门戏楼为庙宇戏台,建于明代,是门头沟区的文物保护单位。它坐东朝西,戏台高约1.7米,粗毛石的台基,面阔2间,宽8.2米,深5.4米,台口两根柱子,顶部为悬山卷棚顶,灰筒瓦。后台为扮戏房,面阔3间,宽11.8米,深5米。
  户外体验:面对着历尽岁月沧桑的圈门戏楼,蓦然看到了已经远去的历史的影子,伴随着悠悠驼铃声,西方来的商队在此处歇脚,商贩们卸下行装,弹掉衣履上的尘土,走进来品茶赏戏,顿时忘却了旅途的艰辛与劳苦。

  圈门过街楼 ★★★★★
  圈门过街楼坐西朝东,下部为砖石混砌的城台形券洞,券洞上部平台上建有三间硬山大脊顶的殿堂,大殿面阔11.6米,进深9.3米。此过街楼整体建筑精良,当属古建筑的特殊形式,它即是一座关城,又兼具城门和庙宇的功能。
  户外体验:曾经的玉河古道商业往来频仍,繁华异常,而这般的繁华皆需要在过街楼下穿梭,同时,亦为了延续这样的繁华,人们又需要膜拜过街楼上的供奉着的各路神仙。一座过街楼,俨然成了地域的中心。岁月变迁,如今的过街楼早已淹没在历史的角落里,有待心怀思古之情的人前来探访。

  三店村 ★★★★
  三店村位于龙泉镇西部,是一个人口不足百户的古村,它由东店、中店和西店三部分组成,大多数的院落都是用石块垒砌成,带有浓郁的传统京西民居的韵味。
  户外体验:三店村是一个安静又古朴的村子,各家的院落大都是石块垒砌而成,自然天成,并没有丝毫的奢华与修饰,颇为适合摄影。从这儿看到了京西爨底下村和豫北郭亮村的影子,它们都是就地取材,且纯粹以生活为目的而衍生出的建筑形制。

  天桥浮村 ★★★
  天桥浮村是一个小村庄,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并不多,唯有公元1947年末,为配合解放军进攻南口,牵制国军驻扎在门头沟的队伍,晋察冀军区驻北岳区部队在此进行了一夜的艰苦战斗,灭敌130多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谓"天桥浮战斗"。时至今日,这里依旧残存着多座碉堡,村东口还立有烈士纪念碑。
  户外体验:东有戏楼、过街楼以及三店村,西有峰口庵与蹄窝,相比之下天桥浮村很容易被忽略掉,只是该村的名字又比较特殊,"天桥"当是一座颇高的桥,加上一个"浮"字,意境更进一步,因此很容易给人留下印象来。此外,天桥浮村残存的碉堡也在提醒我们,京畿的广大地区在战争岁月里亦处在抗争的前沿,每一处山河都流淌着志士的血液。

  官厅煤矿 ★★★   
  官厅煤矿位于拉拉湖村,是门头沟重要的产煤地。其历史久远,据记载明代的时候采煤业就很发达了,前后历经数百年,支撑起了该区域经济的繁荣。出于综合考虑的缘故,2006年门头沟政府关闭了这座煤矿。
  户外体验:煤矿通常不会有太好的景致,但通过官厅煤矿却可以窥见京西煤业的发展史,即由兴盛到没落的转变。由于这座煤矿已关闭数年,我们途经的时候只见煤矸石散乱在地上,处处呈现着荒芜不堪的景象。想到老北京流传的俗语:家有一口粥,不上门头沟。可以想见,从事挖煤活计的人都是为生活所逼迫的,而古代那样恶劣的作业条件,挖煤更是要冒着生命的危险。


 (峰口庵关城 作者:demo_b)

  峰口庵 ★★★★★
  峰口庵是京西第一要隘,它位于两座小山峰之间,形似马鞍,初名峰口鞍,久而久之,成了峰口庵。它是古时候收费的关卡,南来北往的商旅队伍要在此地缴费后才能被放行。
  户外体验:时光具有神奇的魔力,它可以抹平一切的印记。峰口庵,这个京西古道上曾经商旅川流不息的关口,如今已是荒芜一片,只有依旧矗立的残破关门和地上倒伏的几块断碑在讲述着过去的历史。

  蹄窝 ★★★★★
  蹄窝位于峰口庵西南数百米的山路上,在那段依山势开凿、面宽1.5米左右、长约13米的石道上,据测量有158个深达30厘米左右的蹄窝!这些蹄窝,远观如锦簇的云团一般,殊为壮观。
  户外体验:看到石板路上密布的蹄窝,首先想到了"水滴石穿"四字,虽然二者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柔弱之物对坚硬之物经年累月的磨蚀,它体现出一种执著坚毅的精神来。想问,这些深深的蹄窝,需要多少的驮畜来踩踏、又需要多久的岁月才能形成?

  雷达站 ★★★
  该处的雷达站处在军事禁区里,为军事设施,有士兵守卫。
  户外体验:此雷达站时刻监测着首都的领空,据说当年林彪出逃的时候就是这处雷达站首先发现了他的踪迹并迅即上报的。此外,我们无法有更多了解,亦不便对此军事设施做太多的评论。

  龙潭 ★★★★
  龙潭本是一处常年水流不断的泉眼,泉水在此汇聚成潭,当年修建潭柘寺庙宇的时候工巧匠们发挥想象力,特意雕刻了一条汉白玉的蛟龙置于潭中,龙尾朝向泉洞口,宛如刚从里面钻出来一般,造型生动传神。
  户外体验:古时工匠运用巧夺天工的高超技艺,为后人留下一处如此美妙的景致。不由的想到了龙潭的来历,据传唐代高僧华严和尚于此地常年念诵《华严经》,山上的水潭里住着一条青龙,被华严和尚所感动,于是让出龙潭,由华严和尚与弟子们在此建寺。虽然只是传说而已,却为此潭平添了几分神秘。

  潭柘寺 ★★★★★
  潭柘寺创建于西晋永嘉元年,亦即公元307年,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寺院初名为嘉福寺,后来又有龙泉寺和大万寿寺之谓,清朝康熙帝赐名曰岫云寺,但因该寺后山上有龙潭与柘树,所以民间一直称其为潭柘寺。由于它的历史悠久,民间流传着"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谚语。
  户外体验:在佛教初传中国时期就已经建寺,历代亦不断涌现著名高僧,再加之又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因此潭柘寺留给人底蕴深厚、建制极高、规模巨大、香火鼎盛的印象。走在潭柘寺的古木与殿宇之间,耳畔流淌着幽幽佛曲,又有浓郁芬馥的檀香味儿飘入鼻腔,心灵之门悄然洞开,灵魂亦随之得到安慰与净化,超凡脱俗。
 

京西古道出游地图


京西古道示意图


京西古道穿越线路图

 

~~~~~~~~~~~~~~~~~~~~~~~~~

解读京西古道文化 

作者: 一直走

 

京西古道是指北京西部山区的古代交通道路。它以西山大道为主线,连接了众多支线,形成一个道路系统。西山大道在王平口以东分为北、中、南三线,分别从三家店、圈门、大灰厂进山并会合于王平口。王平口以西古道经木城涧、千军台、翻越大寒岭经七里沟进入清水河谷。随后,古道过斋堂、上黄草梁在七座楼分路:一路向北出市界到河北的麻黄峪;一路向西经灵山古道出市界到河北孔涧。广义的京西古道还包括古香道如妙峰山香道、九龙山香道等,
京西古道是一本书,它记载了太多的历史风云。走在京西古道上,我心中常常涌起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为历史,也为先民们的生存努力。你可以指出我们的历史有时显得过于沉重,也可以指出我们的文化传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因而造成了民族在近代的落后。然而,历史仍然闪现着它的光辉。正是包括古道文化在内的几千年的农耕文明,维系、延续了我们这个民族,使我们成为有别于世界其它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形式美和精神美感的中华民族。古道为证,它一路的关隘、桥梁、寺庙、碑刻为证,13亿以上的华人为证:没有先民们的生存努力,就没有今天的我们。 随着近代铁路、公路交通的兴起,京西古道完成了它的主要历史功能。如今,它静静的躺在京西的大山中,向我们诉说着先民生存的艰辛和他们曾经有过的痛苦、欢乐和祈盼。让我们慢慢的解读这本书吧……

西山脚下有圈门


一个世纪之前,为了解决京张铁路的机车用煤问题,詹天佑把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修到了西山脚下产煤的门头沟。世界铁路运输是1825年出现的。这一年的9月27日,英国人斯蒂芬森驾驶自己研制的机车牵引12节煤车20节车厢载450乘客吞云吐雾惊天动地而来,看傻了在场的4万名热心观众。在此次实验中列车行驶了几十公里,时速24公里被认为是现代铁路运输事业的开端。此后,铁路运输以其舒适、平稳及快速可靠而得到大发展,世界掀起了修铁路的高潮,仅1832年美国就修建了17条铁路。在中国,继詹天佑之后的1930年代,国人又把京门铁路延伸到木城涧。正是现代公路铁路运输业的兴起,使古道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今天,在西山脚下的门头沟,来自悠久华夏文明的古道与来自西方现代工业文明的铁路仿佛在默默的进行着一种对话。这里是两种文明对接的地方,而圈门就是这种对接的一个地点。

圈门是一座过街楼,也是一座关城。它横跨在古道和门头沟的水流之上,上面建有文昌、药王二庙。把寺庙建在城关之上反映了国人一种朴素的想法,即从供奉神灵的寺庙下经过就等于向神灵礼拜。清乾隆时期的一次洪水曾经冲毁了它,后来清政府拨了5万两白银加以重建。“明修庙、清修道”,明代曾经大修寺庙而清代重视修道。清政府修葺京西古道,是由于这条古道是农耕文明时代北京一条重要的生存命脉。今天,在古道沿途留存的峰口庵、牛角岭等多处碑刻证实着这段历史。圈门是京西古道进山的第一道关口,它所在的这条山沟也因此得名为门头沟。今天,这里是从中道步入京西古道的起点。圈门周边密布的古戏楼、窑神庙、煤矿和京门铁路都说明着它曾经的重要和繁华。乾隆生活的18世纪后半叶是中国农耕文明的鼎盛时期,疆域辽阔、人口达到3亿。而此时的西方已经经历过14-17世纪300年左右的文艺复兴时期,完成了地理大发现、天体运行论、人体血液循环、蒸汽机等一系列发现和发明,开始加速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乾隆先生去世后仅仅过了30年,上面提到的火车就出现了。又过了80年,詹天佑把火车开到了圈门。在西方民族谋求开拓世界市场的进程中,中国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为标志,开始进入后来李鸿章所说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从此开始了自己饱含屈辱和痛苦,既复杂漫长又充满希望的现代化进程。



横岭有个三义庙




横岭处在被称作门头沟的这条山沟的中部,距圈门西3公里。在这里,一条从九龙山北大梁延伸下来的山腿几乎完全把山沟拦腰截断,古道在这里翻岭而过留下了天桥浮关城和三义庙遗址。三义庙仍然高踞于天桥浮关城之上,不同的是三义庙有十几间房屋占据了关城上方及两边山梁上的一大片地方。由于横岭特殊的位置,这里在三、四十年代曾经先后成为日我及国共斗争的分界线,今天岭上留存的明碉暗堡就记录着这一段历史。天桥浮关城现在保存基本完好,三义庙却仅存残垣断壁,只能从残存的殿基、沧桑的古树及精美的石构件推想它当年香烟缭绕的繁华和先民在这里曾经有过的寄托。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宗族宗法社会,其核心是以血缘关系决定亲疏分配并由此建立起一种生存秩序。遍布中国的李家庄、王家村就是这种情况的一个说明。不仅如此,在这种社会里整个国其实就是一个家,如李唐、朱明及爱新觉罗氏的满清,并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建立社会秩序,森严的等级制度漠视着底层的尊严。三义庙弘扬的是以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为形象代言人的忠义文化,其实质是在不同血缘之间建立利益同盟视同血亲。这反映了当时民族生存发展的一种需要,其中关公除作为忠义的代表之外还是中国文化中的战神兼财神。忠义文化在中华民族漫长的生存斗争史中起过重要的凝聚作用其影响一直至今。中华民族能够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并发展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一个民族群体,除了地域、人种因素外文化因素也是原因之一。

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社会变革时期,这个变革就是从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这一变化从1840年就逐渐开始了,经过多少代人的努力,中国在艰难而不可逆转的走向现代化,近几十年来则有加剧之势。变革最深层的原因是传统小农经济的解体和新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仅仅几十年前农民还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今天、中国农民工的人数已达到2·5亿,不算他们带在身边的孩子仅留守农村的儿童就达到两千万。这种变化带来的是新的利益博弈和诉求。传统的社会秩序已不再能保护这些走出李家庄的人们,我们今天正面临着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基于社会契约思想所产生的民主、平等与法制的启蒙与建设。传统社会的忠义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民主、平等和法制是相冲突的。如何既能保持中华民族重视情义的优秀传统,又能按现代社会的原则解决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利益需求,是我们在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峰口庵上蹄窝阵






峰口庵在门头沟西边尽头处的山梁上,海拔816米、东距 圈门6·5公里。从圈门一路走到拉拉湖,古道从这里开始了艰难的十八盘路段。十八盘崎岖不平的山路在5华里的路程中上升了417米,石砌的古道最宽处达到了6米。走在这段古代的“国道”上,让人深感先民生存的不易和艰辛。然而更让人震撼的景象出现在峰口庵以西—— 在距关城一百多米的一处陡崖前,古道凿崖而过形成了一段一米多宽、13米长的石路。千百年岁月的雕刻和千百万次马帮铁蹄的敲击,竟在这里留下了156个大小深浅不一的蹄痕,最深的达到半尺。乾隆年间的一份文件表明 ,当时京城117个煤矿中有80多个在峰口庵以西。由于北面的西山大路(京西古道北线)受永定河水影响不能保证全天候使用,这里就成为京城百万人口用煤的交通命脉。看着夕阳下似云团锦簇般闪着金色余晖的蹄窝,我心中感动莫名 ——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 ,是他们生生不息的努力才有今天的我们。而蹄窝也因此在北京的交通史和采煤史上,成为一处具有博物馆性质的标志性景观。
这里也是一个有风景可看的地方。站在风口庵关城向东看 ,门头沟这条大沟一览无遗,再向前方远眺,现代化的大都市北京从山脚下一直延伸到看不到的天边。回首西望,脚下是另一条大沟-花沟,它蜿蜒曲折地通向几十里外的王平村,更远处则是延绵群山直接黄土高原。二千多年前的秦人就是从那里冲向了平原,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其影响一直至今。现代化是一个容易使一个民族迷失自我的历史进程——因为其在物质上的基本一元,也由于在人文价值上的趋同。现代化也是一个容易让社会产生普遍挫折感的历史进程——由于物质的欲望与满足程度之间的不同步,也由于自我觉醒与参与机制两者之间不易掌握的平衡。这些都让正在走向现代化、面临现实生活中种种问题的华夏儿女心中不无痛苦。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诗经·采薇》)这首2500年前的先民行走在路上的歌,此时似乎正在呼应和安抚着今日华夏儿女们的心灵。面对“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和神学的深刻问题,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回答:
我们是华夏民族——祖先给我们留下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是它使我们有了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独有的美,我们珍视这种美并努力保持它;
我们从自己的历史中走来——身上有一路的风尘,心中积淀着历史的风云,这历史对于我们既沉重、又光辉;
我们在向未来走去——中华民族历来是在大学习与大创造中得到大发展的。我们会继续创造和学习以谋求民族生存发展的更好,我们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后记
解读京西古道文化是一个要写几本书去说的话题。目前已经出书的就有不少,对古道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作深入的研究是一件很好的工作,值得做下去。本文只是从延绵几百里的古道中选取了13华里的一段,并结合其中的3个景点对现代化与传统这个话题作了一些展开写出了我行走在这段路上的一些思考。走向现代化是中国社会170年来的一条主线。其间虽经权力更迭、战乱频仍,但是几代人致力于祖国现代化的努力却一脉相承。满清修改法律接受各国平等、30年代推行右行制、夏时制的新生活运动、50年代大力推行的男女平等,这些都记录着时代变化的脚步。现代化虽然是由物质即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变化引起,但是深层的影响却在精神。中国社会几千年生存斗争的法则是成王败寇、你死我活,不承认对方有平等的生存权,而现代化进程正在让我们懂得要彼此承认和尊重。

 

 

yomi发表于2011-04-30 21:17  
分享到 
赞过
(1625次阅读/6个评论/2人赞过)
    Ansel-黄鱼
    收藏
    加菲小白
    好帖子
    爆米花

    走过一段,当时只是走走,还真没研究,收藏了

    饭辙
    有点糊涂,跟啸傲走的韭园到圈门,今天走的王平到潭柘寺眺望峰口庵,彻底晕菜

      我仔细研读完也有点晕,想走一个整个的京西古道。

      我明天的也是一段,窥其一斑也好,有机会会走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