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们那最近却最远的街坊之二,空海大师登岸处
上一篇提到日本,索性就聊聊咱们这位既亲近又遥远的街坊。
说他亲近,一衣带水,多有渊源,上一篇不还说齐人徐福是他们国父吗?2000余年风云变幻,除去元、清二代,日本一直把中国奉为大哥的,能不近吗?
说他远,那就是自清代以降,日本人认为“中华”精神在大陆遗失殆尽,不足以再代表中华,从而把满人一统江山蔑称为“支那”,以至后来在此种思维模式下发动了那场疯狂残忍的侵华战争。
但是,历史上,中国却一直作为日本人的向往之地,来一次中华,可能比不上现在的穆斯林朝觐麦加,但也不会相差太远。
唐朝贞元年间,公元804年,日本一个志向高远的年轻僧人,冒着风险,以私人身份随遣唐使远来中华。遣唐使向称风险就在于黄海风浪不可预知,鉴真大和尚多次渡海失败就是因为风浪所阻。这一次,年轻僧人所乘船舶也被大风浪吹至偏航遇险,“暴风穿帆、戕风折柁,随浪升沉、任风南北”在海上颠簸漂流三十四天,才驶近福建海岸。这位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学问僧就是日本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大宗师,在中国学成后返回日本创立密宗真言宗的空海大师,后人尊称为“弘法大师”。

偶游空海纪念堂也是一段机缘。本来到霞浦赤岸是来寻找一段古桥,还美滋滋想象着,独自一个人,在古桥上,悠悠坐着,看云散云飘呢,结果,古桥已经被拆毁,失望之余却意外瞥见这处空海大师登岸纪念堂。











沧海、桑田,不再只是书本上空洞无物的描述,而是成为眼睁睁事实所见~~

阿倍17岁(公元716年)来长安留学,考中进士被唐廷录为官员,汉名晁衡,和李白、王维一帮子诗人结为默契之交,时不时聚在一起,玩玩户外、吟吟诗、品品龙井啥的。753年过海归国(同行有鉴真和尚),陆行至镇江北固山,登山因月感怀,做《望乡望月》和歌:“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言辞展恻,动人心魄。途中遭大风浪,漂流至安南。时传闻其遇难,李白闻讯,痛苦不堪,做《哭晁衡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也是中日交往中一段佳话。
图为镇江北固山上阿倍仲麻吕诗碑,第一次看到它时有些讶异,回来查资料,才得知他与北固山竟有这一段渊源。
附:前边提到,去赤岸本是想寻找一座古桥,古桥却已毁损,失望之余,一转头,瞥见空海大师纪念堂。
桥是宋代古桥,明代重修,现在仅仅余下一两段桥身。为方便交通,古桥桥址上下方分别架起两座现代化水泥公路桥和铁路桥。古桥桥头,岁月如昨,一株遮阴盈亩的百年老榕树依然浓茂异常,遮护着一方百姓,四尊翁仲如时光凝滞般威严立在桥头~~



蒙泰恩发表于2010-11-24 08:08
有时间细读。
--闲情偶记
家门口的地方竟然不知道还没去过,真是惭愧
我第一眼看成了精致的小日本风格,一惊,这话可不太像蒙大哥的游记风格啊,再看才发现偶看错啦。哈哈~~~
哈哈,谢谢鼓励
年初的游记等到现在,不过“好酒不怕等”,不是吗?
景色和物体是年初的,心情和领悟是现在的。
反正是篇好游记,管他年初还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