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我们那最近却最远的街坊之二,空海大师登岸处
上一篇提到日本,索性就聊聊咱们这位既亲近又遥远的街坊。
说他亲近,一衣带水,多有渊源,上一篇不还说齐人徐福是他们国父吗?2000余年风云变幻,除去元、清二代,日本一直把中国奉为大哥的,能不近吗?
说他远,那就是自清代以降,日本人认为“中华”精神在大陆遗失殆尽,不足以再代表中华,从而把满人一统江山蔑称为“支那”,以至后来在此种思维模式下发动了那场疯狂残忍的侵华战争。
但是,历史上,中国却一直作为日本人的向往之地,来一次中华,可能比不上现在的穆斯林朝觐麦加,但也不会相差太远。
唐朝贞元年间,公元804年,日本一个志向高远的年轻僧人,冒着风险,以私人身份随遣唐使远来中华。遣唐使向称风险就在于黄海风浪不可预知,鉴真大和尚多次渡海失败就是因为风浪所阻。这一次,年轻僧人所乘船舶也被大风浪吹至偏航遇险,“暴风穿帆、戕风折柁,随浪升沉、任风南北”在海上颠簸漂流三十四天,才驶近福建海岸。这位九死一生幸存下来的学问僧就是日本佛教史上赫赫有名的一代大宗师,在中国学成后返回日本创立密宗真言宗的空海大师,后人尊称为“弘法大师”。
偶游空海纪念堂也是一段机缘。本来到霞浦赤岸是来寻找一段古桥,还美滋滋想象着,独自一个人,在古桥上,悠悠坐着,看云散云飘呢,结果,古桥已经被拆毁,失望之余却意外瞥见这处空海大师登岸纪念堂。
空海大师随日本遣唐使来华所乘船舶模型。空海大师慈悲相。像前金光闪闪的供奉品据说为日本人所敬献,看上去像是纯金打造或者贴金装饰,呵呵,没好意思打听。闪耀的金光映衬出大师的威严和慈悲。
庭院之中充裕着小巧精致的日本风格,经幢排置有序,甬路直通向远方,彷佛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
在乡人指点下,辗转寻找到已被杂草荆棘包围的空海大师登陆地点。面前翕然看见“空海陆着纪念碑”,从文体分析应是日本人所镌。两片青石并肩而立,是象征着过海的风帆、象征着坚韧不拔、象征着空海大师那傲岸的身影吗?~~
空海登岸地点远眺。海水,已经远远退出视线,天,灰蒙蒙。804年那年的八月,海水就在脚下位置激荡吗?天,也是这般压抑吗?远处残帆载来的就是空海一班人吗?而今,海,看不到了,帆,早已消失在流淌的岁月中,留下的,只有杂草,看护着这块微微隆起的小土丘。
沧海、桑田,不再只是书本上空洞无物的描述,而是成为眼睁睁事实所见~~
唐朝时来华日本人约以千计,佼佼者还有阿倍仲麻吕等。
阿倍17岁(公元716年)来长安留学,考中进士被唐廷录为官员,汉名晁衡,和李白、王维一帮子诗人结为默契之交,时不时聚在一起,玩玩户外、吟吟诗、品品龙井啥的。753年过海归国(同行有鉴真和尚),陆行至镇江北固山,登山因月感怀,做《望乡望月》和歌:“翘首望长天,神驰奈良边; 三笠山顶上,想又皎月圆。”言辞展恻,动人心魄。途中遭大风浪,漂流至安南。时传闻其遇难,李白闻讯,痛苦不堪,做《哭晁衡诗》:“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也是中日交往中一段佳话。
图为镇江北固山上阿倍仲麻吕诗碑,第一次看到它时有些讶异,回来查资料,才得知他与北固山竟有这一段渊源。
附:前边提到,去赤岸本是想寻找一座古桥,古桥却已毁损,失望之余,一转头,瞥见空海大师纪念堂。
桥是宋代古桥,明代重修,现在仅仅余下一两段桥身。为方便交通,古桥桥址上下方分别架起两座现代化水泥公路桥和铁路桥。古桥桥头,岁月如昨,一株遮阴盈亩的百年老榕树依然浓茂异常,遮护着一方百姓,四尊翁仲如时光凝滞般威严立在桥头~~
蒙泰恩发表于2010-11-24 08:08
有时间细读。
--闲情偶记
家门口的地方竟然不知道还没去过,真是惭愧
我第一眼看成了精致的小日本风格,一惊,这话可不太像蒙大哥的游记风格啊,再看才发现偶看错啦。哈哈~~~
哈哈,谢谢鼓励
年初的游记等到现在,不过“好酒不怕等”,不是吗?
景色和物体是年初的,心情和领悟是现在的。
反正是篇好游记,管他年初还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