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之地悼人杰,堕泪碑前欲垂泪——襄阳游记
3月11日
中午从内乡赶回南阳,下午两点二十四分乘火车于下午四点四十五分到达襄阳。
1965年,我上小学五年级,与陈文元、王国标三人凑钱买了一本小人书《夫人城》,后来,三人闹矛盾,王国标一怒之下把小人书拆成了三份,我拿到了中间的一部分,虽然这本小人书就废了。但襄阳这个名字却留在了我的记忆中。参加工作之后,走南闯北,到过全国许多地方,但就是没有机会去襄阳,而岘山、堕泪碑、隆中、鹿门山这些地名却越来越深地刻在我的脑子里。这次路过,怎么能错过这个游览的机会?
襄阳位于汉水中游南岸,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易守难攻,故为历代兵家所看重。自东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上下3000年,襄阳一直是群雄角逐的重要战场,战争的硝烟不断弥漫在它的上空。如今,这里尚存许多军事遗迹。
襄阳汉时置县,三国时置郡,此后历代为州、郡、府治所。汉唐两代,襄阳城处于历史上的鼎盛时期。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刘表为荆州刺史,将州治从汉寿迁至襄阳,地辖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广东、广西、贵州等省的一部分,成为当时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唐代襄阳城为山南东道治所,辖区扩及今陕西、四川的部分地区。明末李自成攻占襄阳城,并在此建立国家政权,自称“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
襄阳城始筑于汉,唐宋年间改为砖城,增设垛堞,新建城楼。明洪武年间重筑,并在城的东北角新添一段城墙,取名新城。全城周长为7322米,原有6座城门,分曰:阳春、西城、文昌、临汉、拱宸、震华。每座城门设有瓮城或子城,城四隅设有角台,沿线分设敌台和烽火台,城垣上设置垛堞4000多个。城墙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襄阳城六门城楼高耸,四方角楼稳峙,王粲楼、狮子楼、奎星楼缀十里城垣,与鼓楼(昭明台)、谯楼相映生辉。整个城池和谐地融为一体。堪称华夏第一城池,自古就有“铁打的襄阳”之说。
1950年5月1日,襄阳与汉水对岸的樊城合为襄樊市。
襄樊市地图
襄樊市区图
南阳襄樊区域地图
襄樊市区10米等高线图
下榻军供站宾馆后,立即乘512路公交车赶往夫人城。根据当地人的介绍,在十字街下车,再问路人,告之向西不远。于是按指点来到古襄阳城的西门,爬上城墙一看,确实够壮观的,城墙高大,城外护城河犹如一条大江,无怪乎人称“铁打的襄阳”,像这样的城池,确实不太容易攻破。
沿城墙向北,到夫人城附近,城墙上过不去了,那儿被开辟成了景区。无奈,只好下城,走到北门,准备购票后再登城参观。此时发现襄阳城留下的唯一的北门还是挺雄伟的,于是围着周边拍了几张照片,又出北门到汉江边拍拍,等回来准备登城时,发现工作人员正准备锁门下班。这下可糟了,本来是想利用今天这点时间先把夫人城参观了,明天的时间会充裕一点儿。不想这么巧,人家要下班了。没办法,只好跟人家说好话,恳求能让我上城去看一看。最后,这位女管理员被我打动了,答应等等我,允许我上城去拍几张照片。
赶紧跑上城墙,也不好意思在上边耽误更多的时间,更不可能跑到韩夫人的塑像前。匆匆拍了几张照片赶快下来了。
真得感谢这位好心的管理员,不然,明天我还能不能有时间再来很难说,虽然没到韩夫人跟前去瞻仰一下这位可敬的母亲,但总算登上了夫人城,也没有太大的遗憾了。
夫人城是襄阳的名片,位于襄阳城西北角。
太元三年(公元378年)四月,淝水之战的前哨战打响。前秦军先锋征虏将军石越到达汉水北岸。襄阳老百姓闻讯大惊,晋军诸将也很害怕。守将朱序错误地认为襄阳城三面环水,一面依山,易守难攻,秦军全是北方人,不善水战,又无战船,难渡汉水攻取襄阳,因此没把敌人放在心上。
朱序的父亲朱焘,曾任东晋西蛮校尉、益州刺史;其母韩夫人,早年曾跟随丈夫南征北战,颇知军事。她见秦军大军压境,非常着急,很为儿子担心,夜不能眠,便亲自登城巡视,检查防御。她发现城墙西北角一带城砖崩溃,不牢固,很容易被秦军攻破。可儿子手下兵员紧张,连守城都顾不过来,哪里还有精力修城呢?韩夫人当即立断,马上召集全家女眷,并动员城内妇女,总共聚集一百多名“娘子军”,由她亲自率领,在西北角旧城里面,加紧修筑了一道长达二十余丈的新城。这道新城墙,筑得十分牢固。之后,韩夫人又带领“娘子军”日夜巡城,协助晋军守襄阳。
不久,秦军石越率领五千骑兵渡过汉水,兵临襄阳城下,朱序大为震惊,于是命令晋军严守城池。石越率军攻破襄阳外城后,缴获晋军船只一百多艘,让后续部队陆续渡江。苻丕率领大部队到达后,指挥秦军进攻内城。朱序带领晋军拼死抵抗,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发现襄阳城西北角有漏洞,便乘机从这里攻破。幸有韩夫人先见之明修筑的新城墙作屏障,朱序率领晋军退守这道防线,打退了秦军的进攻。
苻丕上十万大军围困襄阳,久攻不下,军费开支极大,引起前秦朝野普遍不满。太元三年十二月,苻坚派黄门侍郎韦华持节见苻丕,赐他一把剑,警告说:“如果来年春天还打不下襄阳,你就自杀吧,不要来见我了!”
苻丕在苻坚的催逼下,十分惶恐,于太元四年(公元379年)元月,强令各路军马猛攻襄阳。朱序用擂木炮石,击退秦军。东晋朝庭令冠军将军刘波从南郡(今湖北江陵)率八千人救援襄阳,刘波害怕秦军,也不敢前进。朱序孤军作战,多次主动出击,屡破秦军,逐渐滋生了骄傲自大情绪,加之秦军后撤很远,便怀疑他们不敢来了,城防松懈下来。
二月,朱序部下、督护李伯护见秦军势大、襄阳城难守,起意投降。他暗地里派儿子给秦军送信,请求作内应。苻丕大喜,急令各军加紧进攻。三月初六,李伯护与秦军里应外合,打开城门,秦军潮水般涌入,襄阳城遂破。朱序被俘,往长安。苻坚认为降将李伯护不忠,把他杀了。朱序被抓住,苻坚不仅不责怪他,反而很赏识他的气节,封他为度支尚书。朱序表面上投诚前秦,暗地却寻找回归东晋的时机。
襄阳城破时,韩夫人不知所终,史无记载。
为了纪念韩夫人筑城抗敌之功,襄阳人把襄阳城西北角那段城墙称为“夫人城”。
明初在此扩建长24.6米、宽23.4米的子城,后世多次维修,上勒石额“夫人城”,并立有“襄郡益民胜迹,夫人城为最”等碑。
1982年,襄阳市人民政府修复城墙垛堞,建纪念亭于城上,内塑韩夫人石雕像,辟为旅游景点。
连环画《夫人城》
从西门上到城墙后看到的景色
宽宽的护城河
夫人城上的纪念亭和韩夫人像,但我在西城墙上,只能远观,不能近看。
北门
从北门外看汉江
人家允许我登上城墙后拍下的两张照片
从北门向南是一条步行街,接近十字街时,是这座昭明台。
3月12日
昨晚写游记睡得很晚,今天又起得早,闹钟响起,真想赖在床上再赖一会儿。然而考虑到后面的行程,一点也不敢稍微放纵自己。起床、洗漱,然后立即赶公交车到古隆中景区。
七点二十到景区售票处,但景区八点才开门,现在还没有上班。一个门卫正在漱口,我问能不能放我进去,哪怕回来我再补票。开始他不同意,但犹豫了一会儿却说,那你从我这儿买票吧!真没想到门卫还提供这种服务,当时我高兴极了。后来遇到一位福州来的女士,她是没买票就进来的,待我看手中门票时才发现这里面的猫腻。原来,门卫给我的这张票,显然是已经报废了的门票,是别人已经用过了的,这位保安明显是想用这张废票赚取我四十元钱中饱私囊。想到这个笨保安可能正在暗暗得意,我这气就不打一处来,逃票的事我历来不屑于去做,但对这种靠山吃山的大小蛀虫也非常痛恨。为此,游览结束时,我把这张票交给了售票处,并告诉他们,我已经拍照取证,要求他们汇报给领导。可能工作人员怕我向有关部门投诉,连连呼我回来,但我不顾而去。
这是那张票,我已经交给了售票处
古隆中5米等高线图
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的争论在南阳游记中已经做了介绍,古隆中究竟是不是诸葛亮的躬耕地,争论还在持续。我们无法为其下一个结论。作为一个久已存在的历史遗迹,古隆中仍然吸引着大量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感兴趣的游人。我就是其中之一。
隆中景点起源于西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诸葛亮离开隆中的第二年,即公元208年,襄阳被曹操占领,直到西晋统一全国为止,襄阳一直是曹操的地盘。所以,这期间隆中诸葛亮故居一直无人过问。西晋统一全国后,晋武帝司马炎屡次向臣下询问有关诸葛亮的事迹。晋永兴年间(公元304年—公元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凭吊诸葛故宅,并命参军李兴作《祭诸葛丞相文》,成为隆中第一篇纪念诸葛亮的碑记。
诸葛亮离开隆中后,曾有一户董姓人家在草庐住过,因“家殄衰亡,后人不敢复憩焉”。
南北朝至隋朝时期,隆中诸葛亮故居及武侯祠不断得到维修。唐,宋,隆中规模又有所扩大。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年-1368年),广德寺书院迁至隆中,称隆中书院。
明,襄阳简王朱见淑毁掉诸葛草庐,并迁走隆中书院,原有的土木建筑,碑刻石铭遭到极大破坏。朱见淑死后,他的庶二子、光化王和襄阳府左长史林光请于朝,又在隆中山“左方隙地”重建武侯祠。成化年间(公元1465年-公元1467年)“隆中十景”形成,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立草庐碑,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中宪大夫,都察院协院事左佥都御史李祯重修祠,并立《重修碑记》,碑阴刻有诸葛亮画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诸葛亮画像。
清,清朝经过多次维修,并有所扩建。人们在明末起义军捣毁藩陵基础上重建武侯祠庙,并在草庐原址立草庐亭,新建抱膝亭,新立“古隆中”牌坊。
建国后,又先后修建或新建了隆中书院、诸葛草庐、吟啸山庄、铜鼓台、长廊、观星台、棋盘石、琴台、孔雀寨、猴山等众多景点,近年又新建了“千古名相诸葛亮彩塑展”、上山滑道和山顶标志性建筑----腾龙阁,进一步完善了景区旅游服务功能,丰富了文化景观,扩大了景区容量。
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描写隆中的景色道:“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猿鹤相亲,松篁交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董必武生前给隆中题词:“诸葛大名垂宇宙,隆中胜迹永清幽”。江泽民曾于1999年5月27日视察隆中,并题词:“古隆中诸葛亮故居”。
1994年经国务院审定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隆中风景区总面积209平方公里,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这次到隆中风景区,主要还是游览古隆中。
连环画《三顾茅庐》
大门前的石刻
隆中牌坊
隆中牌坊建于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是隆中的标志。石牌坊高约六米,长约十米,其建造材料为青石开榫组装而成,依外观形式为柱不出头有楼,四柱三牌楼式。
进入古隆中山口,必经一座三门石坊,正中雕刻着“古隆中” 三个大字,背阴写着“三代下一人”。
两边除镌刻着杜甫“三顾频烦天下事,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诗句外,还有摘自诸葛亮《诫子书》一文中的“澹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
小虹桥
小虹桥是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出入必经之桥。刘备二顾茅庐时,在这桥边遇到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见老人衣着不凡,误以为是孔明,便滚鞍下马,趋前问候,闹了一场误会,小虹桥却因此著称于世。清王铽的《隆中十咏》写到小虹桥说:“有人暑物思玄德,曾向小虹桥上行”。可见这座小桥很有些不凡的历史。
相传沔南名士黄承彦把自己的宝贝女儿许配给诸葛亮。虽然隆中有人说莫学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其实,这是一个误会,黄承彦的女儿叫黄月英,小名叫阿丑,阿丑小姐不仅不丑,而且聪明貌美,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她不仅是诸葛亮的贤内助,而且在诸葛亮的千秋功业中起了不小的作用
躬耕田:乐山与隆中山之间的诸葛亮庙冲的一百多亩田地。据称当年诸葛亮躬耕陇亩于此地。
抱膝亭: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后人凭吊诸葛亮抱膝长吟之处。
武侯祠
武侯祠建于唐,唐朝大诗人杜甫曾有诗写到它:“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现在的武侯祠是清康熙年间重建的。一进大门,浓荫丛中,矗立着六通石碑,其中最大的一通唐代“蜀汉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有很高的文物价值,被称为“三绝碑”。
古隆中的武侯祠,系明代重建,并在嘉靖,万历及清康熙时重修,乾隆时定名为“汉诸葛丞相武侯祠。武侯祠系四进三院的四合院建筑,山门以高矗的仿木结构砖雕牌坊构成。祠内建筑多采用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屋脊多施雕饰,其风貌在朴实素雅中又显得多姿多彩,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祠前有石狮一对,造型十分生动,雕作极其精美,须弥座式的基座上还有奔马,舞风等浮雕,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铜鼓台
三顾堂位于诸葛草庐前方,是纪念刘备三顾茅庐的仿古建筑和纪念堂。
诸葛草庐
诸葛草庐是1987年重建的仿汉建筑,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在此作《隆中对》。诸葛草庐按照孔明当年居住的风格设计,陈设简单,一琴一剑,几卷书简而已。但是诸葛亮却能在这方寸之地洞明世事,纵论天下。
这是直通山顶腾龙阁的山路
腾龙阁:位于隆中山巅。它是一座内高十层,外观五层,气势雄伟的楼阁。
卧龙深处:建于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相传诸葛亮常在此交友聚会。
古柏亭
草庐亭
襄王陵:在诸葛草庐故址,今草庐亭旁一个占地约100平方米,高约10米的土堆。这就是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襄简王朱见淑为自己修造的陵墓。
草庐遗址
隆中书院:公元1987年重建,原为武灵王学业堂。
隆中书院中的雕塑
诸葛亮雕塑
汉碑亭
从山下看雾中的腾龙阁
从古隆中景区出来,根据事先准备的攻略,乘车到襄阳公园,然后换505到唐城影视中心(这一站原来叫岘首亭,问别人大多不知道,只有公交司机明白),准备凭吊“堕泪碑”。
中国叫岘山的山有多处,但唯有湖北襄樊的岘山最为著名。而让岘山名扬天下的,是羊祜与堕泪碑。
孟浩然有诗曰: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羊公碑又名“堕泪碑”,位于襄阳岘首山,是当地百姓怀念西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羊祜建立的。
羊祜,西晋著名大臣,他勤政廉政,洁身自好,深得朝野赞誉。虽镇守一方,位高权重,但平时用度节俭,穿着朴素,“立身清俭,被服率素”,每当领到薪俸或得到赏赐,都拿出来接济当地百姓,赏赐麾下军士,而家中没有什么积蓄,也从不置办田产、宅院。一次他的女婿劝他趁早给自己置办些住宅田产,他听后不置一词,转身告诫立在身旁的儿子说:“人臣树私则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识吾此意”,一番话说得女婿哑口无言。
晋武帝时,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守襄阳。荆襄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百姓倍受战乱流离之苦。羊祜到任后,首先轻徭薄赋,进而实行军屯,储备军粮,不再从百姓手中敛取,大大减轻了百姓负担。在他的治理下,边害稍有平息,百姓一无边患之忧,二无田赋之苦,安居乐业。东吴军民感其仁政,纷纷归附。咸宁元年,羊祜因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当地军民闻讯无不悲痛欲绝,就连东吴将士也为之泪下。二年后东吴平定,武帝在庆功宴上流着泪说:“此羊太傅之功也。”
连环画《三国归晋》中的画面
史载,羊祜登岘山时,曾深有感触地对僚属邹湛言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如百岁后有知,魂魄犹应登此山也。”邹湛答道:“公德冠四海,道嗣前哲,令闻令望,必与此山俱传。”历史证实了邹湛的预言。羊祜逝世之后,襄阳百姓便在岘山羊祜生前游憩的地方建碑立庙,岁时祭飨。每当游人瞻望羊祜庙前的碑石,无不为之落泪洒涕。接替羊祜镇守襄阳的大将杜预,便将此碑命名为“堕泪碑”。
到了晋永兴年间(304~306),大将刘弘出任荆州刺史,恭谒羊公祠下,并命幕僚李兴重撰了一通羊祜碑记,刻之祠前。此即晋文名篇《晋故使持节侍中太傅钜平成侯羊公碑》。李兴为当时文学名家,所撰《羊公碑》感情充沛,笔触深沉,颇为时人所推重,遂将“堕泪碑”之名移贯此碑。
“堕泪碑”传至南齐时,一度遭到毁弃。据《南齐书·张敬儿传》载,军阀张敬儿统治襄阳时,“欲移羊叔子堕泪碑,于其处立台,纲纪谏曰:‘羊太傅遗德,不宜迁动。’'敬儿曰:‘太傅是谁?我不识也。’”“堕泪碑”可能在此时被毁。
过了不久,即南梁大同十年(544),“堕泪碑”又被重新竖立。并由刘之遴撰文,记重立始末,刘灵正书丹,刻于碑阴。这便是《金石录》中所著录的《梁重立羊祜碑》。宋人《集古后录》记述此碑云:“羊公‘堕泪碑’,不著撰人名氏,《襄阳耆旧录》谓李兴初撰也。梁大同十年雍州刺史以故碑阙落,命别驾从事刘伯雄撰模立此本。碑一丈一尺。”《隋书·艺文志》总集类有“《羊祜堕泪碑》一卷”,或即指此碑本。
梁碑传至唐代,尚属无恙,故孟浩然诗中有“羊公碑尚在”之句。后佚失, 时人李景逊重立此碑。
五代或宋初,岘山羊祜“堕泪碑”再次被毁,宋人《集古后录》已称碑“今不存矣”。
宋景佑间, 晏肃重立此碑。后复佚, 元人杨廷臣复镌石立于旧址。尔后又毁于兵燹,直至明弘治四年(1491)方被重新刻立,碑文仍用李兴《羊公碑》之辞。
与“堕泪碑”同时构建的羊祜庙,亦屡废屡兴。岘山羊祜祠与“堕泪碑”在近代不幸毁坏,堕泪碑的残碑据说存博物馆,不知确否。
为了存此胜迹,1982年襄阳市文物管理处又于旧址重新立碑一方,碑正中有现代书法名家所书“堕泪碑”三个草书大字。
近来,有网友在天涯论坛发表诗词《岘首堕泪碑处寄语》,一句“于无碑处口碑在”,令人感慨不已。
九经兵燹九铭传,兰以香焚膏自煎。
岘首临流应洗耳,蔡琴焦尾莫安弦。
一督荆州诚布德,三朝治所乏宗贤。
于无碑处口碑在,料得羊公已释然。
下车后,问路边行人,没一人知道这个“堕泪碑”,后来经人东指西指,害得我爬到岘首山上也没找到。后来问正在干活的两个当地人,他们对“堕泪碑”也不甚了了。但攀谈中,他们谈到原来在羊公祠曾有一个碑,后来,文革时被砸碎了,80年代又立了一个新的。一听到羊公祠,我赶紧打听羊公祠所在的位置,他们告诉我,就在我来时穿过的那个道洞子的东面,在驾校的旁边。于是,我又原路返回,继续寻找那座久已湮灭的“堕泪碑”。
返回的路上,发现有观音阁镇政府,我想,当地的干部肯定了解“堕泪碑”的具体位置。于是我进院、进屋,找当地干部请教。果然,当地干部非常清楚,他们告诉我,过道洞子,紧靠着道洞子的路基,那座碑就隐藏在一座工房的夹缝里。
经历了那么多的波折,终于,我看到了“堕泪碑”。它处在岘山汽车站和影视城汽车站之间的一个道洞子东侧。但是,它却是栖身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
堕泪碑在堕泪
如果说襄阳有名片的话,“堕泪碑”的名片效应决不在“夫人城”之下,但“堕泪碑”沦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实在令人不解,堂堂襄阳市,难道连重刻一尊“堕泪碑”,修一个象样的碑亭的能力都没有?羊祜死去快两千年了,但他勤政爱民的典范效应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为官者,所以,尽管因人事兴替,“堕泪碑”屡次毁于战火兵燹,但屡毁屡建,为什么?因为正直的为官者都把羊祜引为楷模,让“堕泪碑”矗立在那儿,不但是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也是对渎职浪职者的警诫。难道今日襄阳官场诸君还不如封建时代的那些官僚?对老百姓爱戴、正直官员敬仰的羊祜竟如此不屑?
悻悻地离开“堕泪碑”,在环城路东下车,沿护城河走到古城东门。襄阳古城护城河一线,目前已经修成了环城公园。
王粲楼
公园一角
古城东门的豁口
登上东城墙,这是向北的方向
城下的护城河
护城河的护栏
三顾茅庐雕塑
附:历史上发生在襄阳的战事:
孙坚刘表襄阳之战
汉献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秋,袁术派孙坚率军进攻占据荆州的刘表。(刘表割据荆州,州治在今襄阳。)刘表部将黄祖率兵在樊和邓之间迎击孙坚军,但孙坚军以势如破竹之势一举将黄祖击败,并随邓形成了对襄阳的包围之势。面对如此艰难境地,刘表让黄祖在夜间秘密逃出城去调集军队,但最终还是在岘山下被孙坚的军队打败。孙坚乘胜连夜率骑兵绕到前面攻打襄阳。由于刘表熟悉襄阳一带山势地情,因此他命令黄祖在岘山附近设下埋伏,当孙坚率领部队经过的时候,黄祖下令部下放箭,孙坚在混乱中被箭射死。孙坚一死,他的部下大乱,刘表乘机进行反攻,孙坚的部属纷纷落荒而逃。最后,孙坚的侄子孙贲带着零散军队投奔了袁绍,刘表取得了胜利。这次战役先是孙坚军队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基本将刘表的主力消灭,但孙坚在取得绝对优势,乘胜追击的时候麻痹大意,孤军深入陌生山地,结果遭到黄祖伏击,被乱箭射死。而刘表军则审时度势,面对孙坚军强大的第一波攻势,他们没一味拼死抵抗,而是暂避锋芒去搬救兵,当第二波的防御被孙坚再次攻破时,利用有利地形设下伏兵将孙坚射死,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刘表反败为胜,从此,袁术不能征服刘表,互成相峙之势。
连环画 《跨江击刘表》中孙坚被乱箭射死的画面
关羽北伐的襄樊之战
东汉末年的襄樊之战,亦称为关羽北伐、襄樊战役或荆州争夺战,指的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部将关羽率军从荆州南郡出兵,进攻曹魏占据的襄阳、樊城的一次重要战役。此战中,关羽先是围困襄阳、樊城、水淹七军,重创曹魏,威震华夏,接着吕蒙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最后关羽父子被东吴俘杀。襄樊之战,使得曹魏、蜀汉的实力受损,尤其是蜀汉,不但损兵折将、还丢失荆州,成为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襄樊之战,直接决定了荆州三郡(主要是南郡)的归属,东吴从此占据荆州六郡,不仅增加的地盘,而且还“全据长江”,进一步巩固了东吴政权的安全。蜀汉丢失荆州三郡,损失极其惨重,首先,蜀汉从此失去了东面北伐的大基地,是使得隆中对成为虚话,其次,荆州的军队和人才基本上是损失殆尽,再者,孟达叛变投魏,导致丧失上庸等地,最后,蜀汉在襄樊之战的惨败,直接导致了后来刘备讨伐东吴的夷陵之战,使原本就弱小的蜀汉政权雪上加霜。
连环画 《水淹七军》
东晋襄阳保卫战
(前述夫人城之战即此战)
北魏攻雍州(襄阳)之战
公元449年,南朝刘宋政权正式设襄阳、南阳、新野、顺阳(今河南淅川南)和随(今随州)五郡为雍州,雍州的中心和治所即在襄阳。公元479年,南齐取代刘宋。公元493年至497年,北魏先后三次南征伐齐,主要目标均为襄阳。
北魏太和二十一年九月,北魏迁都洛阳后,孝文帝元宏亲率大军开赴襄阳。太和二十二年二月,新野、宛城,邓城相继被魏军攻克。三月初七,魏帝率兵十万,围樊城、魏帝到达汉江边,与襄阳城隔江相望。七月,齐帝萧鸾去世,太子萧宝卷即位。魏帝本计划大举进攻,听说齐王去世,以礼不伐丧为由,于九月退兵。
此战是北魏与南齐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双方都投入了大量兵力,战场广阔。战斗激烈。南齐终因国力不强,军力不盛,内部不稳,军心离散,在作战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南齐经此战后,国力更加衰弱。三年后,即公元501年,齐终由梁取而代之。
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之战
绍兴四年(11324年),伪齐国主刘豫与金左都监完颜宗弼相继攻占邓州(今属河南)、随州(今属湖北)、襄阳及郢州(今湖北钟祥)等战略要地,不仅在南宋长江防线上打开了缺口,而且切断宋廷联系川陕的通道,刘豫再频繁遣使赴洞庭湖联络杨么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策划南北攻灭宋朝。
四月,岳飞率军3万余自江州出师,一战郢州,二战随州,三战襄阳,四战邓州,五战唐州,六战信阳。均大获全胜。
此战,是南宋一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岳飞针对伪齐分兵守城,互不支援的弱点,以迅疾的闪击攻势,发挥后力之长,避开粮草不济之短,先集中兵力攻其重点设防的郢州,起到击其一点,震撼全局之效,使据守襄阳的李成闻讯惊溃,宋军兵不血刃,轻取襄阳。尔后利用李成恃众轻敌,布阵失误,击退敌之反扑。同时采用分进合击,出奇突袭的战法,在邓州之战中击败金、齐联军,一举收复襄汉地区大片失地,为以后反攻中原创造了有利条件。
连环画《宋史》中的画面
宋金襄阳、枣阳之战
南宋开禧、嘉定年间,蒙古汗国已崛起于漠北,并对金国展开了大规模进攻,金国在对蒙连年战争中遭受了巨大损失,国力军力大减,国势日衰。这时宋朝也因金国衰弱,不再向金国纳贡。南宋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金国为了弥补在对蒙古战争中的损失,以宋不再贡纳“岁币”为由,出兵南侵襄阳。
自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至十二年,金军在两年内连续3次围攻襄阳、枣阳、均被宋军击退,无功而返。宋军在作战指导上,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战术运用比较灵活。在据城坚守的同时,瞅准战机,采用伏击,突击或夹击的战法积极出击,杀伤敌人,取得了胜利。襄阳、枣阳之战也由此成为城邑守卫战的成功战例。宋军此次侵宋失败后,便宣布不再南侵,但为时已晚。此后金国在蒙古的打击下,每况愈下,仅十几年后,就被蒙古灭亡。
宋元襄阳之战
1267年 - 1273年襄阳之战是元朝统治者消灭南宋统一中国的一次重要战役,是中国历史上宋元封建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这次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樊失陷而告结束。襄阳和樊城这两个城市的失守,导致了南宋的最终灭亡。
连环画《宋史》中的画面
明末起义军数次攻克襄阳
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九月,张献忠领兵20万人攻克襄阳。
崇祯十四年正月,张献忠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歼灭了追击他的明总兵猛如虎部。继而出四川,在获悉杨嗣昌大营所在地襄阳城防空虚后,自率精骑2000人,一昼夜疾驰三百里,进抵襄阳城郊。期间,义军在路上截杀了杨嗣昌的使者,截获了杨嗣昌的军符令箭。二月初四,义军28骑乔装官军,持截获的军符令箭,骗过守城官军,得以入城,并于当晚在城内放火。明军大乱,张献忠部乘势内外夹击,很快攻克襄阳,并俘杀襄王朱翊铭,贵阳王朱常法。杨嗣昌畏罪自杀。
祟祯十五年,李自成率领40万义军南下,向襄阳进军。樊城民众主动引导义军绕道迂回至樊城以西70里之白马滩强渡。左良玉眼见抵挡不住,就把襄阳城洗劫一空,逃奔九江,十二月初四,义军进入襄阳,民众杀牛摆酒喜迎义军。崇祯十六年五月,起义军在襄阳公推李自成为新顺王,改襄阳为襄京,设官分职,整编军队,为日后建立大顺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连环画《李自成 破襄阳 》
蒋冯争夺襄阳之战
1929年10月冯玉祥联合阎锡山宣布反蒋,分数路进军蒋介石部。10月7日,张维玺部队于12日攻占老河口, 15日至21日,双方在襄阳西南展开激战,张部战败。10月29日,蒋军第二路总指挥刘峙率部进至襄阳。至此,西北军其他部队均受重创,乃退至陕西辖境原阵地,蒋、冯争夺襄阳之战遂以蒋胜冯败而结束。冯军争夺襄阳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阎锡山未按协议出兵,致使张维玺一路孤立作战;加之西北军内部将帅不和,协调不好,士气低落。蒋冯之战使西北军的实力进一步削弱,无力单独与蒋军抗衡,从而拉开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联合对抗蒋介石的中原大战的序幕。
枣宜会战
枣宜会战是1940年5、6月间,日军为解除武汉外围的威胁,同国民党第五战区在襄阳地区进行的一次重要会战。1940年5月1日,日军从信阳分二路开始西犯,企图围歼第五战区主力。9日,被战区部队形成反包围,10日日军缩短战线,主力向枣阳北集结。国民党第五战区命令各集团向枣阳攻击。右翼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亲自率领五个师渡过汉水。13日,张自忠将军率部截击日军。血战数日,七十四师伤亡惨重,张自忠将军及所部近千人牺牲于南瓜店附近。此后,第五战区部队对于襄阳地区各地进行了积极反击,日军被迫退回到5月1日前的原驻地。此次会战,日军企图消灭战区主力,解除对武汉外围威胁的计划落空,且随着战线的延长,在华中陷入被动的境地。但是国民党第五战区人员伤亡也是极其惨重,主力元气大伤。
鄂北会战
1945年2月,中美联合空军以老河口飞机场为基地,连续不断向华北、华中日军及其主要交通干线进行空袭,有力地支援了地面军队的对日作战。侵华日军为摧毁老河口机场,计划攻占老河口。3月20日傍晚,南线日军自荆门附近发起进攻,26日攻陷襄阳。其后,第五战区第三十三集团军奉令反攻,分别克复襄阳等地。北线日军4月8日攻陷老河口,随即强渡襄河,被第二十二集团军主力击退。双方形成隔襄河对峙的状态,会战遂告结束。此次会战,虽然日军占领了老河口机场,使其在豫鄂方面受到的空中威胁大减,实现了战略目的,但其伤亡很大。而第五战区主力大致完整,并且在老河口失陷前将机场设施加以彻底破坏,使得机场被占领后价值大减,日军所获甚微。
解放军解放襄阳之战
1948年夏,中原野战军一部进行了襄樊战役,其中第6纵队攻击襄阳城是这次战役的主要战斗。该纵司令员王近山(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的原型)运筹帷幄,断然改变历史上攻城必先取山的传统战法,采取“刀劈三关、猛虎掏心”战术,高度集中兵力火力于一点,经一昼夜激战,全歼襄阳守敌2.1万余人,俘虏国民党特务头子康泽。
襄阳城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古往今来不知有过多少骚人墨客在此留步,写下了许多呤诵她的动人诗篇。
汉江临泛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襄阳歌 (唐)李白
落日欲没岘山西,倒著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白铜鞮。
傍人借问笑何事,笑煞山翁醉似泥。
鹭鸶杓,鹦鹉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遥看汉水鸭头绿,恰似葡萄初酦醅。此江若变作春酒,垒曲便筑槽丘台。
金鞍骏马唤小妾,笑坐雕鞍歌落梅。车旁侧挂一壶酒,风笙龙管行相催。
咸阳市上叹黄犬,何如月下倾金罍。
君不见,晋朝羊公一片石,龟龙剥落生莓苔,
泪亦不能为之堕,心亦不能为之哀。清风朗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
舒州杓,力士铛,李白与尔同生死。襄王云雨今何在,江水东流猿夜色。
隆中山 (宋)苏轼
诸葛来西国,千年爱未衰。今朝游故里,蜀客不胜悲。
谁言襄阳野,生此万乘师。山中有遗貌,矫矫龙之姿。
龙蟠山水秀,龙去渊潭移。空馀蜿蜒迹,使我寒涕垂。
汉江临眺 (唐)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公。
与诸子登岘山 (唐)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大堤曲 (唐)刘禹锡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日暮行人争渡急,浆声咿哑满中流。
春日登万山怀古 (明)曹嶙
晓日迟迟坐万山,东风浮醉白云间。湘妃解佩名空达,杜预沈碑绩已阑。
南向孤城临汉水,西来大路枕秦关。可怜惟有垂杨柳,留与离人岁岁攀。
檀溪寻故友 (唐)孟浩然
花伴成龙竹,池分跃马溪。田园人不见,疑向洞中栖。
檀溪 (唐)胡曾
三月襄阳绿草齐,王孙相引跳檀溪。的卢何处埋龙骨,流水依然绕大堤。
习池晨起 (唐)皮日休
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
菱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杯。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
习家池 (明)钱錞
凤凰亭忱岘山头,雁自飞飞客自游。独有习家池上月,不随江水向东流。
游习池 (清)肖良有
习家池上酒,岘首山头泪。死后千年思,生前一日醉。
郢城西楼吟 (唐)张继
连山尽处水萦迥,山上戌门临水开。珠帘直下一百丈,日暖游鳞自相向。
昔人爱险闭层城,今人复爱闻江清。沙洲枫岸无来客,草绿花开山鸟鸣。
秋日与诸君马头山登高 (宋)欧阳修
晴发霜后若榴红,佳节登临兴未穷。日泛花光摇露际,酒浮山色入樽中。
金壶姿洒毫端墨,玉麈交挥席上风。惟有渊明偏好饮,篮舆酩酊一衰翁。
参考资料:
襄阳导游词:http://wenku.baidu.com/view/aea097d928ea81c758f57835.html?re=view
襄阳之战:http://baike.so.com/doc/4817219.html
汉末襄樊之战: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JI2WjJYWyN4lOSfe27_8zQYSTefGyK6RLMOr9a2oSkSsyLjElHajT-7RoVqSyIPWUXvF9xyUl7_LpD8hI1CQE5IyqE5MeP7k8sL5RvWJrI4SvfVxuw-28kitt8a5Rnx
古隆中旅游官网: http://www.lzfjq.com/index.php/Home/Info/detail/id/30
"南阳说"变"襄阳说" "被隆中"再引诸葛亮故里之争:http://www.ha.chinanews.com/GNnews/1/2011/05/24/157054.shtml
诸葛亮的躬耕地之争:http://bbs.tianya.cn/post-no05-164563-1.shtml
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的始末:http://tieba.baidu.com/p/199803174
再论东汉末年南阳郡、南郡的分界问题:http://www.hawh.cn/gqwh/2010-11/19/content_102086.htm
襄阳何时无西?“http://www.hawh.cn/gqwh/2010-12/22/content_102087.htm
《隆中对》引发两城市之争:http://news.sohu.com/32/24/news212642432.shtml
-
-
2015-05-22 10:43GJD作者对襄阳真是一往情深啊!赞!!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