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建有三绝:民居、祠堂和牌坊。游徽州时时有祠堂或牌坊闯进你的视野,夸大点说:想躲都躲不了。 看徽州牌坊不能少歙县棠樾村的牌坊群。进村的路上,据说曾有十座,三座元代的在民国初年坍塌,如今还剩七座连贯而立,明朝的3座,清朝的4座,在封建制度的漂洗中揉搓出的鲍氏家族的荣耀。 牌坊:由棂星门衍变而来,为宣扬礼教、标榜功德、荣宗耀祖、旌表贞烈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 有句俚语:又当婊子又立牌坊,指利、名双收,这牌坊就是古时最大的“名誉”彰显。 牌坊不得随意立,有“御制”“敕建”或“旌表”之分。 御制:皇帝批准、朝廷出资建造。 敕建:有“圣旨”、“恩柔”、“懿旨”之分,“圣旨”是上书朝廷后,经皇帝批准颁诏建造;“恩柔”是皇帝主动下旨建造;“懿旨”是遵皇后的旨意建造。 旌表:由地方官申报朝廷获准,赐以匾额或造石坊,以彰显其名声气节。 除“御制”坊,其他三种一般建造费用由牌坊主人的家族自筹。牌坊必须是主人死后才能立,叫“盖棺定论”。于是追封甚多,甚至隔朝、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