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9339次浏览/84个回复 分享到 
zibao

大博士“落户野外20年”(续)

 

 

-----------------------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愚人节”真话 (2011-04-01 10:03:00)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3月31日,22年“隐于野”的王青松,给同班同学,讲述22年的世外生活。特邀80后: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博士后李明杰、北京印刷学院“小玩闹”,在ThinkPad T410S前速记。80后对我们经历的历史,竟一无所知。唐师曾摄 Canon EOS1 D Mark IV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唐师曾跟王青松的儿子,在山里放羊。  清华大学 黄鹤 摄

 

我借唐师曾博客,说几句话 

       ———王青松口授 小玩闹录入 北大国政系79同学整理

 

   昨天上午,驱车到朋友办公室,看了鸭弟的博客,感慨万千,这么多颗善良的心,关注着我们。受宠若惊,潸然泪下……

 

可怜天下父母心

  我们的儿子,正经历着由“文明”向“野蛮”的过渡。
  一个多月前,我在东面山里放牛,小儿在西面山中牧羊。晚上八点我到家,妻问:“宇儿呢?”“没回来?!” 我转身向茫茫的深山飞奔而去。
  深夜,在一个高山顶上找到他,他和羊群裹在一起,茫茫地注视着山外面的世界。问他“怕不。”“不怕,我是山的儿子。”

    跑步、爬山、摔跤,城中小儿无人可以匹敌,语文、数学、外语,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可达城里学校儿童一到三倍。音乐美术差矣(无老师)。家庭小学一年级一班,下半学期。教员:母亲,一对一,半耕半读,上午学习,下午放羊。
(照片——“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孩子的发展方向:国学(利用他自然记忆力特好)已大量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幼学琼林……

国足、田径、角斗士。
    孩子迫切需要扎上牛鼻子,由“野生动物”向“文明方向”驯化,就物种进化而言,是不是严重的身心摧残。

    地球村的居民这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太多了。药物太多了,计算机太多了,“核武器”太多了。借用唐师曾老鸭的戏谑言语:“日本的‘原子弹’一发电,吓得‘麦克阿瑟’直哆嗦。”

    如果在文明的沉重束缚下,来几头凶猛的角斗士,大家不也解闷儿。

    城市儿童,穿着漂亮的防(纺)化服,带着眼镜,脸和手都白净的没有血色,口中喃喃:锄禾日当午……每当想起小学生背国学的映像——一个穿了镀金衣服的稻草人,脑子里放了一颗芯片,这样的印象挥之不去。

妻教儿背,“锄禾、、(全)”念一遍,全记住了。“妈妈,说错了。”“啊?”—“谁知盘中餐,粒粒皆幸福”—“为什么?”“你没看见我爸爸每次锄禾回来,吃饭都特香特多”。儿子的理解也引起了父亲的共鸣,这首诗的作者生活在旁观者的立场上,“皆辛苦”,真正的锄禾人,心里酣畅痛快。

    计算机、电视机、游戏机、现代文明的东西太多了,太“文明”了。城里的小朋友,需要放生,向野蛮的方向驯化。

 

面向黄土背朝天

    农民太辛苦了:面向黄土背朝天,一个汗珠子摔八瓣。
    上午坐在朋友的办公室里看鸭博,背靠沙发椅,面向电脑。晚上回到山里,眼镜刺疼三个多小时,后背奇痒,眼睛被放射性灼伤,背被皮革侵染。
    土——大地、母亲、生机,“人吃土一生,土吃人一口”,“入土为安”;
    天——晴空万里,白云悠悠,烈日炎炎,雷电轰鸣,太美了,太激荡人心了!

    面对方向盘,面对柏油路、面对教科书。我想了半天,没有比面向黄土背朝天更洒脱、更优美的境界了。祖宗早有定论:“乐天知命,安土敦人。”

    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我现在是六十亩地,二十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劳动丰收之后的喜悦,内心的释然,不足为外人道也。

    普通人,
    各位网友高抬了。

    我们什么也没有看透,也不是哪方高人、神仙,我们只是想过一种普通人的生活,吃一口一个人应该吃的东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累了一天,夫妻双双依偎在月光的怀抱中,享受那片刻的宁静。

    若时空的焦距往前推三百年,这太容易了,而现代人,确需付出极大的身心代价。

    从79年考进北大,到93年家住未名湖畔镜春园74号,自信未名湖也渡了上千圈,风景照也拍了数百张,(照片)。曾经设想自编自导自拍一部小型纪录片——《未名湖的冬夏春秋》。完全真实自然取景,献给北大百年华诞。但我这个北大的不肖子孙,无名小辈没有等到她的百年华诞,就像战场上的逃兵——溜了。哪有鸭弟那般威武,冒着海湾战争的炮火,为母校百年华诞挺身钻进了金字塔。当我从传说中知道,我的37楼432房间上铺鸭弟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遭受“锥刺骨”酷刑时,我在山上中默默的流泪……

   大约在90年代的某一天,下午五点,我和妻,先后从系里回家,放下书包,不约而同的向未名湖走去,五分钟后,我们在“一体”外桥头停住了。夕阳的余辉下,北大西校门的南隅,两柱巨型的黑烟,遮蔽了半边天,那是首钢——国家重点企业。游湖的雅兴一扫而光,妻含泪默默往家走,我背相机随其后,走到王瑶先生的宅院外两只石狮子处,妻凄然的说;“十年、二十年后会不会好一点?”我答:“汽车的尾气,将是现在的十至二十倍。”两人相对无语。晚上吃饭,无味。躺在床上浑身没劲。慢慢的我们开始了寻找……

 

路在何方

    1989年—1991年,校外香山方向租房子;
    1992-1993年,远郊农村租房子,度假期;
    94-97年,周末、假日、假期移居农村,租地五至十亩。先后添鸡、鸭、羊、猪、猫、狗、骡等。农村摊子变大,无常人照管不行,妻98年毅然辞职,专心务农。
    99年,承包荒山两千五百亩,五十年有效期,2000年后,我渐脱离北大,与世隔绝。所谓“二十多年”,从89年算起,前期为渐进,有一个适应、思考、痛苦的过程。由“文明”到“蛮荒”的适应,我正在写的书将尽现这一过程。

    我脱离北大的基本原因有二:一、长期住在农村,开车两边跑。课上不好,误人子弟。家里田园荒芜,无人领工;其二、想静下心来看看古书,养个儿子。其时,我已45-6岁,妻已35-6岁,属超大龄。


困境

   从89至2010年底,约花去三百五十万,来源:妻讲GRE、T的报酬,妻编教材的收入,我在社会上讲课的积蓄,河南老家卖房款,朋友、学生的资助(五十万)。

    农活忙时雇20-25个农工。闲暇时雇15-20个农工,去年雇10个农工。今年雇5-7人,原因很简单,经济拮据。要维持正常运转,至少需10-12名农工,费用,25-30万(按2010年标准)。

    如果使用化肥、农药、机械,可减少百分之七十的农工,这样同大家一样,相当于住城里,买着吃,那违背我们进山的初衷。要维持纯天然、原生态,投入钱多、人多、收获少,成本高。

    我们自认为,鸡、鱼、肉、蛋、奶、粮、油、酒、酱、醋、蔬菜质量纯天然原生态。

    小儿已经七岁,他确实需要同外边的世界交流,但接触的方式我们正在思考。我以我们二十多年的探索过程为基础,创作一部书,暂拟书名《新桃花源》,或叫《原生态》。已经写好一部分,很快可以交大家裁判。
    我找师曾弟的最初动机,也很卑鄙,希望借他的大名,为这本书做点宣传。果然,鸭弟一篇博客24小时点击120万。

    我现在已入流:“八亿农民中的普通一员,蓬头垢面,破衣烂衫,两手老茧。一没钱、二没权,三没职称。就一项:一家三口,和谐、善良、身体健康。” 

                     王青松,2011年3月31日,北京,什刹海,唐老鸭窝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北大国政系79级,20多年未见的老同学首次重逢:唐师曾(新华社)、王青松(农民)、白连增(北京市公安局)、张南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正中背景为季羡林遗墨《唐师曾取经》,季老崇拜玄奘。右为清华出身的萧乾夫人书法:“唐师曾是师承萧乾成绩最好的一个。请注意勿说狠话,勿带脏字,以示精神文明。文洁若”。是日,夹在《卡扎菲女兵打飞机》(44.8万)、《汤一介捐孔子像》(0.4万点击)之间的《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一昼夜击119万多。小玩闹摄 Canon 1D Mark IV ISO 10000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老鸭用最新的XF105,给各位师兄展示部分独家视频。左起:唐师曾、白连增、王青松、张南舟。小玩闹摄 Canon 1D Mark IV  ISO 10000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白连增亲操ThinkPad T410S键盘,在北大校友网上与同学互动,让农民王青松目瞪口呆,获得全班同学喝彩。唐师曾摄 Canon EOS 1D Mark IV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鉴于要求采访媒体过多,王青松又不愿破坏其自然生活。决定口授文章一篇,各位同学先睹为快。老鸭身后是“老北大”张中行遗墨:《不屑于》。是日,夹在《卡扎菲女兵打飞机》(44.8万阅读)、《汤一介捐孔子像》(0.4万阅读)之间的一篇博文,《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24小时119万读者阅读后,意外失踪小玩闹摄 Canon EOS1D Mark IV ISO 10000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王青松自称找老鸭初衷,是像季羡林一样,看中老鸭“硬嘴”。他想与老鸭合作处“语像”图书。老鸭推脱“人老眼花、封闭多年”。白连增手中翻看的是,唐师曾、周国平合著——《南极无新闻》。小玩闹摄 Canon EOS 1D Mark IV  ISO 10000 

20110401唐师曾:北大毕业生,鈥溣奕私阝澱婊
鸭妈,把老鸭穿不了的旧衣服、旧鞋……塞进编织袋,让王青松带回乡下。唐师曾摄 Canon EOS1D Mark IV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坐下草泥马,掌中Mark IV,秃头空空胡“联想”,靠朋友走遍天下。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看生活!放眼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创造———绘画、雕塑、大厦、宫殿、城堡;看人类的贪婪和杀戮;看美丽的动物;看自然,看山上每一棵不同的树;看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看灾难和战乱;看难以想像的危险;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看!赏心悦目的看!看!惊愕赞叹地看!看,从看中得收益!
    我目睹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我是有历史感的摄影者,我是“语像”故事的发明人。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见地、实证。思行、合一。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

原帖:

 

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2011-03-27 14:41:20)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1986年,王青松在北大未名湖畔。校徽是绝红色研究生校徽。
    王青松是我本科同学,还是我们班团书记(北大国政系79级)。北大国政系79级学士、北大法律系83级硕士、北大哲学系89级汤一介博士第一名未读。在北大37楼432一年半,一直住我下铺。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1979年,昌平,北大200号,虎峪沟种树,左起:张勤书、王青松、唐师曾,背水上山浇树。

         37432-434一脉相通是个大套问,乌压压12条汉子几乎都刚离开高中不久,啸聚山林与兄姐们分庭抗礼,自称“西部财团”。为安定团结,系里调了一位二十五六岁的老大哥住到我的下铺,加强党的领导。

    这老兄就是王青松,来自河南信阳,少年在少林寺学过武,原是地委机要干部,举手投足透着重权在握的稳重。他时不时地与民同乐,和我们比赛俯卧撑,可总是不得要领有些隔阂。他十分用功,每天后半夜方肯归宿,洗脸烫脚悠然而睡。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白线左指为我,右指为王青松。

    当时沈仁道老师还未调到北京市当政协主席,还在北大国政系讲《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他课上说“选举是公民基本政治权利。”赶巧这时团支部改选,我们半开玩笑地行使了一把民主,不想真把老王选下去了。事后我们都挺后悔,觉得玩笑有些过火。(以上见世界知识出版社《我钻进了金字塔》P280)以后知道王青松能中医看病、推算未来,都十分敬畏。

    1990年12月,我要去巴格达卧底,等待海湾战争爆发。行前,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刘忆分请王青松给我算算命,王青松当时在北大清华很著名。老王看看半天,说:“车祸不断,但无大碍。”果然灵验。(以上见知识出版社《我从战场归来》1994年,P186)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1990年以前,小嫂子张老师是北大英语系教师。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1989年,王青松与其妻英语系教员张老师,双双辞去北大教职,一起进山,退隐山林,和泥筑屋。开荒蓄水,植草种树,耕牧读书,连生儿子都是自己接生的。全家风生土长,与大自然为友。无电、无电视、无网络……唯一进口的物资是食盐。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张老师从北大英语系教师,到农家妇。十几年只出山两次。一次是奉命换身份证,另一次是挂失存折。曾经北大的张老师,对现在清华的黄老师说:“这环境其实谁都能待下来,主要是看自己的心境,能不能真的搁在这儿。”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家使用的筷子,都是自家种的高粱秆。就连妻子张老师36岁高龄初产,也是王青松自己接生。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之子土生风长,自幼与自然为伴。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2011年3月26日,师兄王青松手提砍刀带我进山。道路狭小崎岖,王青松要求环保,不许任何汽车进山,包括老鸭大吉普。  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春分已过,可王青松的“世外桃源”还有积雪。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在进山路上,老鸭在塑料蔬菜大棚吃了一碗“杂粮粥”。内有红枣各种豆类米麦高粱,山鸡蛋,盐罗卜。补充能量,继续前行。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山里无电、无忘、无电话信号。土地禁止农药、化肥,环保而脆弱。所以禁止汽车进入污染,进出大山的物资,全部是学兄王青松用担子挑出挑进。  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像30年前,在北大37楼432那样彻夜长谈,包藏宇宙,吞吐天下。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进入王青松师兄的家,还要再翻过几座山,再涉过一条结冰的小河。  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小河两岸,都是他一家三口,手工开垦的农田。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住所前的山泉。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从牲口市买来的骡子,在山里放养几个月,会掉体重200斤。“浮肿”的牲口才能推碾子、拉车。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家有数百只黑山羊,三头猪,几十头黄牛,几匹骡马驴。放羊基本靠8岁的儿子一人负责。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老鸭跟8岁的牧童上山,晚上,孩子将和羊住在一起过夜。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3月26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梁思成林徽因城市规划专业博士黄鹤,进山做社会进步与人居文化考察,王青松之子首次见到相机,爱不释手。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一家的日用品,全部自产,除了食盐。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山里面严禁使用肥皂、洗发水、洗衣粉……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师、梁思成林徽因城市规划专业黄鹤博士入乡随俗,用草木灰当肥皂洗手。黄鹤博士,曾在林徽因母校宾夕法尼亚大学(常春藤盟校)留学,她说:“王青松兄长一家的生活让人想到费城周边的Amish——荷兰后裔自给自足,远离当代生活方式的农场社区。相对Amish的集体劳作而言,青松兄长一家三口完成所有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唐师曾摄 Mark IV

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北大“人格独立,思想自由”眼光,透过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镜头,看世界。   唐师曾摄 MArk IV20110327唐师曾:北大博士夫妇退隐深山,二十年牧耕读书自己接生
王青松山家窗口,可以看到逶迤的长城。祝福他看得更远,一直看到山那边。   唐师曾摄 Mark IV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坐下草泥马,掌中Mark IV,秃头空空胡“联想”,靠朋友走遍天下。
20101106唐师曾:步行、傻瓜,就能看到鈥︹
    看生活!放眼世界,目击大事。看穷人的面孔和骄傲者的姿态;看奇异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看人类的创造———绘画、雕塑、大厦、宫殿、城堡;看人类的贪婪和杀戮;看美丽的动物;看自然,看山上每一棵不同的树;看自然的反抗和报复;看灾难和战乱;看难以想像的危险;看男人所爱的女人和孩子。看!赏心悦目的看!看!惊愕赞叹地看!看,从看中得收益!
    我目睹一位“英雄”的崛起,我记录一个“国家”的灭亡……我是有历史感的摄影者,我是“语像”故事的发明人。
    想多远,走多远。Think & Walk。见地、实证。思行、合一。
    我原创、我自主、我不可替代。我喜欢、我擅长、我以此为生。

唐师曾:一个人的远行

zibao发表于2011-03-28 19:48
分享到
  9339次浏览/84个回复 
    zibao

    持续更新中

     

    原来是2000年才开始承包荒山的呀。

     

    持续关注中

    1987
    强
    肥猫猫
    我很是佩服这样的人!
    苗大圣-阿苗

    以小人之心揣测:可能当时失望加被迫是其动因,而不是主动出世的,后来就习惯坦然了,再后来的学术制度又是其无法转变的现实,也就无法入世。不过最是残忍的是,应该提供给孩子自由选择未来的渠道和机会啊。

      zibao

      握手无论因,只看果

       

      貌似是

       

      单纯的淡出,淡然的淡出,泰然的淡出

       

      很纯粹的淡出。

    炫泓
    强好文章,身为曾经过来人,无语。
      zibao

      微笑

      想一想披头士们的年代,同样充满令人炫目的精神求索与迷失呲牙

       

      人的选择是不一样

      怎么都是过

      只要过得安心并且不扰民就好

       

       

       

       

      炫泓

      作为一个人,应当负起自己的责任,家庭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以及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zibao

      微笑

      同意

       

      披头士当年也被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看待,此北大夫妇,非常人,故也未按常态赞之。一般人学不来,也做不到。

       

      换位思考,都不容易,何况他们相对很纯粹了,比这个道长、那个仙人要纯粹的多

       

    老简
    八九学潮。。。我想这大概就是陶渊明笔下"世外桃园"的现实版吧。震撼心灵。。。值得尊敬,有空真想去看看!
    第五维度

    真的会只买盐吗?

     

    我想肯定不是,至少还应该有书,有纸,有笔;有锅碗瓢盆,有衣衫鞋帽,以及其他种种。

     

    自给自足是回归,但不是进步。

     

     

     

    表达应该真实而全面,而不能仅仅为了突出自己所想要表达的,而不展现与此相悖的。

      zibao

      呲牙

      兄是个认真的人

       

      唉。。。。。。。。。

      10多亿人,总归什么样的人都有。此夫妇,淡然20余年,非常人可比,非常人可学。唯有一谈呀。微笑

      第五维度
      如果是真的淡然,那么写此文的人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恶人了。
    第五维度
    既然号称环保,那为什么还要散养数百只山羊?
      zibao

      五兄好

       

      其实山羊破坏环境,指的是过度放牧

       

      羚牛比山羊更能铲草,也没见秦岭几十万年下来被铲成秃瓢呀。

       

      过渡放牧不对,山羊没罪。。。

       

      呲牙

      第五维度
      好象不是指过度放牧,主要是指山羊会刨挖草根以及啃咬树皮,这是它的主要危害。
      zibao

      呲牙

       

      我只是那么想,只要种群控制在一定区间内,对环境的破坏是有限的。

       

      澳大利亚的兔子开始也不是祸害,直到没了狼,才会四处折腾草场。

       

      咱们很多地方说山羊是祸害,那都是人工养的太多了,原来自然界里面山羊每个山头才几头?现在农村一养一大群,还放牧似的,自然就破坏了生态平衡。唉。。。人多了,人富了,都要吃肉,都要便宜。过渡放牧是罪过呀。。。

      第五维度

      那大家总要吃羊肉,总要穿羊毛衫羊绒衫,如果大家都去回归,大家都去养羊放羊……

       

       

      这个世界资源总是有限的,人要生存,无论如何也脱离不了它的动物本性,人性也依然包含有动物性。动物本性中最重要的弱内强食,在人类之间一样存在,如社会不公,如利比亚。同种相煎,人远比更多的动物还兽。

      zibao

      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物质发达了,自然也就难保了,人类才10万的时候,地球上多少森林,多少草原,现在人类60多亿了,而且需要天天喝牛奶吃羊肉的人,已经比50年前增加了多少个亿,而耕地、草场才增加多少?

       

      环保的最大难题,我觉得不是环保意识,而是刚性需求。。。

       

      跑题了擦汗

    里齐

    呵呵,看样子这个唐师曾蛮好玩的。

     

    北大哲学系89级汤一介博士第一名未读。这是第一段话的介绍,博士第一名未读,是个什么意思呢,是不是报考博士时考的第一名呢?有点象,这就有疑点了,博士导师招生时的自主度相对较大,但有个硬规定,第一名无正当理由不得不予录取,那这哥们的博士未读是自己放弃的还是导师不予录取呢,从他和太太相濡以沫这么多年来判断,他既然考了,就应该愿意读,否则这人就太不靠谱了,这人就该跟我一样,到现在还是光棍,那就是说,可能是导师因为正当理由不予录取,那究竟是什么正当理由呢?

     

    1989年,王青松与其妻英语系教员张老师,双双辞去北大教职,同年,两口子双双辞职,这个是辞职还是被辞职,有没有可能作者有意回避什么呢?如果是辞职,应该有理由,不愿与人为伍,是不是认为有些人不配称人呢?为什么都发生在1989年呢?那一年国泰民安啊!!!全球大丰收啊!!!

     

    王青松山家窗口,可以看到逶迤的长城。祝福他看得更远,一直看到山那边。这是文章的结尾,有一次看到一个词,中国墙,疑惑,后来看到解释,原来那是老外的一种叫法,就是长城。

     

    文章写的不错,表达很巧妙,该传递给受众的都传递到了。

     

    顺便提一下,百度了一下汤一介,好玩,和李一道长有一腿。

      骑兵
      一酒8久嘘
      zibao

      网友转来后续了

      好像是00年去承包的荒山。。。。。。

       

      擦汗

    水虎鱼
    很佩服这人的毅力。89年
      zibao

      的确!

      握手

      阿里山

      1989,听说这是一个特殊的一年,这一年跟下一年,有很多知识分子都做了极大的改变!

      zibao

      我刚刚工作时(上个世纪),遇到了很多被您称为的“改变了的知识分子”,情况各不相同,有些已经变成外籍资本家了,开口就是你们中国人如何如何懒惰,如何如何不懂这个不懂那个,有些还坚持着所谓的信念,不过都改在外国政府基金门下,席间谈的是如何申请项目(钱),还谈到某些人是假“信仰”只为了美元不惜抱外国富婆情操还不如什么什么啥的,还有些则恰恰相反成为了当时的处级公务员啥的,听他们这些当事人坐在一起称兄道弟,回忆往昔,聊天打屁,不亦乐乎,对于一个18岁的小青年来说,特别特别特别,那个啥。。。。

       

      更神的是,后来席间来了几个更大年岁的,他们都肃然起敬起来,原来是文革事情叱咤风云的xxx墙之类的人物(被称为中国民主的种子啥的),在那时已经是一个很普通的文职干部了模样,那些“改变了的知识分子”对这几个老前辈肃然起敬,敬酒敬烟啥的,那几个老头子倒是淡然的很,都是过日子的态度,提起年轻时的事情,他们更关注春节食堂会不会发羊腿和万方的代金卷。。。。

       

      都是地球人,那时这个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没有那么多神神秘秘,都是普通人,都是离不开柴米油盐酱醋茶,离不开生存,都是有张狂的时候,有低落的时候。。。原来人都是一样的。。。那年我18。。。

       

      人是可以变的,知识分子也是人,人是有青春期的,社会也是那个德行,那年我扛大包每个月61元,很知足。。。。


       

      呲牙

       

       

      zibao

      哦,对了,知道反抗计划生育可以移民的说法也是在那次。不知道与会的那几位急于在外国植根但是没有门路的民主人士,是否真的去荷兰还是哪个使馆去申诉计划生育的政治性了。。。

       

      唉。。。。。。。。时过境迁,不知道那个张口闭口“你们中国人如何如何的”前知识分子现在如何了,当时他移民就已经快10年了吧?。。。。。

       

       

      穿山乙
      人是可以变的,知识分子也是人,人是有青春期的,社会也是那个德行,那年我扛大包每个月61元,很知足。。。。


      这句话 很赞
      zibao

      呲牙

       

       

       

    苏丹
    羡慕,做不到。
    滚雪球
    清人袁枚的《子不语》中有一则《沙弥思老虎》的故事:五台山某禅师收一小沙弥,年仅三岁。师徒在山顶修行十余年从未下山。一日师徒二人一起下山,沙弥见牛马鸡犬皆不识。师告之曰:“此牛也,可耕田;此马也,可以骑;此鸡犬也,可以报晓、可以守夜。”见一少女,沙弥惊问:“此又是何物?”师虑其动心,乃正色告之曰:“此名老虎,人近之者,必遭咬死,尸骨无存!”晚间上山,师问:“汝今日在山下所见之物,可有心上思想他的否?”沙弥曰:“一切物我都不想,只想那吃人的老虎,心上总觉舍他不得。”

        这个故事,便是那《女人是老虎》的出处了:

        小和尚下山去化斋,老和尚有交待。

        山下的女人是老虎,见到了千万要躲开。

        走过了一村又一寨,小和尚暗思揣。

        为什么老虎不吃人,模样还挺可爱?

        老和尚悄悄告徒弟,这样的老虎最呀最厉害。

        小和尚吓得赶紧跑,师父呀坏坏坏,

        老虎已跑进我的心里来。

        哈哈!看来这出家人也难过这情关一劫。人之本性,却也在所难免。岂不闻孔老夫子有言:“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话?果然不愧是圣人呀!

        如此看来,老子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不是有些一厢情愿了?小和尚本来是未见可欲的,可一旦见着了,心里还是乱做一团,可怜哪!

        其实这也不怪小和尚的,《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有云:“夫有尤物,足以移人。”谢在杭《文海批沙》中有“尤物移人”一篇,其文曰:

        彭祖七百余岁,卒以娶小妻,妖淫败道,自陨其命;北山道人,修行千年,为悦密云令之女,竟遭擒戮;五戒禅师,戒行精严,一悦妓女红莲,竟堕恶道。尤物移人,可不惧哉!

        这等圣贤、高僧、高道尚且躲不过此劫,何况一个修行仅仅十数年的小和尚呢?

        故曰:“淡泊之守,须从浓艳场中试来;镇定之操,还向纷纭境上勘过。”

        老子所言其实并没有错,错在我们的境界达不到那种境界。山人在此也来个狗尾续貂,道是:

        “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见如不见,才是了断。”

      zibao

      强受教

       

      心纯净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境界!

    小心南瓜

    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的最高境界,但愿他们平静的生活不会被现在的政府政绩工程毁掉

      zibao

      呵呵

       

      脱贫成为政绩是一种悲哀,

       

      德国有好几家子都隐居森林,连衣服都不要了。。。。有些是新闻热点人物。。。流汗

       

    阿里山
    中国的Amish!
    鹰一族

    佩服!!

      zibao
      恩,我也佩服他们的纯粹
    霖湘凝
    大兵
    风若隐

    隐居……

     

      zibao

      微笑

      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

    所罗门

    一个几乎与外隔绝的空间才会培养出能吃苦的下一代,看看他们的孩子,在想想现在的城里孩子,真是天壤之别。少了娇气多了纯朴。从他那渴望了解新事物的眼神中,不难看出,孩子是耐不住寂寞的,不知他长大后,还能不能留在山中。。。

      zibao

      憨笑

       

      只要这个孩子心态健康,合群,估计不会差

       

      归隐最大诱惑(或干扰)不是世俗,而是亲情。

       

    简

    五味俱全,一言难尽,但总之不理解,不支持,不赞同。

     

    如果是我选择归隐田园,我会去偏远山区当一个老师,教他们知识,让他们知道怎样脱离贫穷和愚昧,而不是让自己的孩子变得无知。

      zibao

      强

       

      我认识一个厦大的,放弃了前途去支教去了,心地很纯洁的一个姑娘

    怀山

    很难评论。

    当年上大学是为了什么?

    后来隐居又是为了什么?

    或者原来就什么也不为,后来也什么也不为?

    其实,难得的是两人有同样的志向,并且能采取行动。不知道他们现在是真的释然,甚至怡然,还是有些……

    向往,每个人都有,可是仅仅向往还差得很远。可是,是不是所有向往都值得去追求呢?在追求的过程中,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如果是我,即使真的归隐,也许会选择等退休之后——其实退不退休并不是标志,儿子不再需要我抚养才是标志——再归隐吧?

    我还是一个俗人。

      zibao

      最近电视报纸都报道了一系列避世的名人,有些去植树,有些去讲学,这一家子也挺神的微笑

       

      避世容易,避世的人太多了

       

      真正割舍了世俗,然后还能从中寻找到快乐的太难太少

       

      这个是我转贴的感叹,其他都是浮云

       

      也许他们老了还会出来,一个过程一个境界一个心态,

      效仿不了,那么只有感慨一下了呲牙

       

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