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965次浏览/0个回复 分享到 
智叟

(转)爱长城的英国好汉威廉.林赛

  当威廉·林赛还是一名在地图上寻找长城的小学生时,并没想到自己这辈子会与中国、与长城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
  近20年前,他单枪匹马从嘉峪关一路跑到山海关。20年来,他从爬长城、爱长城、研究长城到发起保护长城的活动,并获得中国政府的嘉奖。更让这名英国人没想到的是,他12日还因此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帝国勋章”。
  先后获得中英两国褒奖,年届五旬的林赛坦言“特满足”。至于保护长城的行动,他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态说,还要继续做下去,“最好能做100年”。

  “不爱长城非好汉”


   
  凭借对中国长城多年的探险、研究和保护工作,以及在中英文化交流方面取得的“优异成绩”,林赛成为此批“帝国勋章”获得者中的一员,12日在白金汉宫受到英国女王接见。英“帝国勋章”设立于1917年,主要是授予那些在社会公共事业方面做出杰出贡献的各界人士。
  拿到英国女王颁发的勋章,身穿黑色燕尾服、头戴灰色礼帽的林赛用中文笑称自己荣获了英国的“五一劳动奖章”。他的中国妻子吴琪和两个儿子——12岁的吉米和6岁的汤米,打开事先准备好的中英两国国旗,在白金汉宫前合影。
  林赛说,他还是第一次接受英国女王的接见。刚过完80岁生日的女王鼓励他继续保护长城的工作,他回答说,“我肯定要做下去,最好能做100年。”
  曾经在新华社、《中国日报》做过英文专家的林赛现任在香港注册的“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会长。妻子、孩子以及50多名21岁至50岁的志愿者都是他的“铁杆会员”,中外一些公司也经常为协会的活动提供资助。
  从1987年沿长城长跑起,林赛先后组织了清除长城垃圾活动、制订保护长城的“山野之约”等活动,还提出“不爱长城非好汉”的口号呼吁游客爱护长城,并与北京市文物局等单位联合开展多项保护长城的项目。
  林赛是英国利物浦人,妻子吴琪是中国西安人,两个在中国出生的儿子能在流利的英语和地道的京腔之间随意转换。对于这种“中英合璧”的角色定位,林赛自己总结说,“我是一个热爱中国的英国人。”


  长城圆梦
  林赛与中国长城的缘分其实并非全系偶然,他从11岁起就产生了“长城情结”。
  11岁时,在利物浦上小学的林赛对地图特别感兴趣。一次,他指着地图上的长城对校长说,“我真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到中国去。”“年轻人有这样的雄心很好,说不定你真能够到中国爬长城,”校长鼓励说。
  随着时间流逝,林赛从爱看地图的小学生长成为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毕业生。受两个哥哥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长跑。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与二哥一起到英国北部的“哈德良长城”长跑,儿时的“中国长城梦”又被重新点燃。
  二哥对林赛说,沿着中国长城长跑才是真正的长跑,他很想去中国,但无奈已经家有妻小,但光棍一条的林赛刚刚毕业,去中国正合时机。
  两年后,林赛辞去工作,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准备开始“真正的长跑”。
  1986年,林赛身背行囊从北京出发,准备沿长城西进,但可能由于水土不服,还没跑到一半就腹泻不止,只得暂时回到英国。
  不甘心的林赛在做了从身体到语言的大量准备后,1987年再次来到中国,历时70多天从嘉峪关跑到山海关,用双腿丈量了2470公里。
  经过此次圆梦之旅,林赛不但为中国长城的魅力深深折服,也被在八达岭长城邂逅的一位中国姑娘所打动。这位名为吴琪的姑娘1988年成为他的妻子,以及保护长城行动的“铁杆搭档”。

    留住长城
  林赛对长城的感情愈加深厚,回到英国后完成了《独步长城》一书,并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地出版。在《独步长城》出版后不久,他收到英国一名女士打来的电话,建议他收集一些长城的照片,并主动提出愿意将丈夫收藏的长城旧照捐出。
  在这名好心人的启发下,收藏长城的珍贵照片成为林赛此后十多年保护长城行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于去年在北京推出《万里长城百年回望》展览,将15组长城旧照和在同一地点重拍的新照片呈现在人们面前。
  第一部著作完成后,他又带着妻子回到中国生活,先后在西安理工大学教授英语、在《中国日报》和新华社担任英文改稿专家。
  在林赛看来,教书、当专家并非“主业”,长城才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他几乎将工作之余所有时间都“泡”在长城上,经常是带一个睡袋、骑一辆车就出发,两三天之后才回家。烽火台和长城脚下的老乡家就是他的“宾馆”。
  “中国的老乡太朴实了,”林赛说。当年他独自沿长城长跑时,也是这样借宿老乡家中。生活并不富裕的老乡总是热情地留他吃饭、住宿,从来不收他的钱。
  1995年后,林赛日益感到长城上垃圾问题的严重,先后6次组织志愿者和游客在长城捡拾垃圾。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对他和他的捡垃圾活动进行报道。
  1998年,当时在新华社担任英文专家的林赛因保护长城之举被中国的外国专家管理局授予了“友谊奖”,并受到当时朱镕基总理的接见。
  2001年4月,林赛在香港注册了“国际长城之友协会”,与北京文物局合作从事长城保护工作。通过这个组织,他的保护之举从捡垃圾扩展到建立长城保护站、进行长城碑匾研究、与清华大学合作进行长城烽火台残破状况研究等。

  未来路更长
  十多年的中国生活让林赛切身感受到,“长城在变,中国人也在变”,单从中国人保护长城意识的增强就能看出中国令人惊喜的变化。
  在采访中,林赛特意拿出一张发黄的《罚款通知书》,上面对他做出150元罚款和缩短在中国停留时间的处理。林赛回忆说,这是他1987年沿长城长跑时的“纪念品”。
  当时,他行进到陕西榆林的一段长城,在一个钻探石油的工地“看热闹”。一名警察礼貌地上前表示,那个地区现在还没有对外开放,奉劝他尽快离开,并把他送上了长途汽车。没想到,汽车遇到沙尘暴而停开。不甘心的林赛下车后又沿着长城继续行进。5天后,他被两名警察请回榆林,安排在一个宾馆住下,探访榆林地区长城的计划最终未能实现。
  一名英语系大学生当时为林赛担任了临时翻译,并于去年撰文回忆了曾让林赛“耿耿于怀”的这段过往,被榆林新闻网登载。不过,林赛本人对于榆林的印象早就有了180度扭转。
  2001年,他应邀重返榆林,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和当地媒体的报道。有意思的是,促成他第二次榆林之旅的竟是当年警察局中一位会讲英语的警官。这名姓周的警官在媒体帮助下找到了林赛,邀请他到榆林参观,携手保护长城。面对十多年未见的朋友,林赛开玩笑说,“我的中文现在恐怕都能超过你的英语了”。
  “连榆林一个警察局都发生这样的变化,你可以想象中国的变化,”林赛在采访中感言道。
  林赛说,长城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他能凭借自己为保护长城所做的努力而先后受到中英两国褒奖,对此深感满足,并表示要“更加努力工作,才能不负众望”。
  “长城很长,而保护长城的路可能会更长,”林赛如是说。(新华社供新民晚报特稿)
  
相关链接:“洋红军”走长征
  “长城、毛泽东和筷子”曾是林赛年轻时对中国的全部了解。在1987年完成了徒步走长城的梦想后,这名英国男子又有了新的想法——重走长征路,纪念毛泽东。
  身穿一套中国军服,背着简单的行囊,林赛于1990年10月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他梦想中的“长征”,并以西安为基地分5次走完全程。1991年8月中旬,他到达陕北的吴起镇,累计费时6个月。一路上,他访问了毛泽东长征中的警卫员、当年的红军战士、给红军带路的向导、送红军渡过激流险滩的老船工,以及沿途众多普通的中国百姓。人们以各自不同的经历向他回顾着震惊世界的长征壮举。
  1993年正值毛泽东百年诞辰,林赛出版了自己耗时两年多完成的《踏着毛的足迹长征》一书。
  他特意在名片上印下“洋红军”三字,纪念自己在中国的又一次不同寻常的经历。
  注:本文作者系新华社伦敦分社记者马建国。

(编辑:章文君)

 

智叟发表于2010-12-24 05:04
分享到
  965次浏览/0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