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说,最近很喜欢读书的感觉。又说,想年后组织一些读书的活动,交流一下自己喜欢的书,被打动的感觉……
刚才翻到这篇多年前老旧的文字,送给这个总是给人很多感动和惊喜的妹妹。
顺祝各位兄弟姐妹新春快乐。拜个早年,祝大家心想事成,顺心如意。
半生为书痴
习惯了在路上读书,那已经是从小学就养成了的;那么清爽的早晨,舍不得时间就这样过去,于是每天出门前,便抽本书出来,一路读着,倒也惬意。
今天早晨也如是抽了本书,却是三毛的《背影》。书,已经很旧,纸张都已发黄了,八年前高中时代的藏书,就这么一直跟着我从家到北京,搬了无数次家以后,还是被我握在手上,细细的读着。本是一套,记得是十三本,当时要五十多元,对我来说却巨资,那需要省了课间加餐的零花钱,攒上两个月才换的来。
读书的乐趣,从五岁看小人书时就体会的很深,那时候家还在沈阳,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周末缠着父亲带我去少儿书店,挑自己喜欢的小人书回来。至今仍然记得一套哪咤的小人书,彩色的,当时比较少见。而真正算是开始看书,却是那一年生日的时候,父亲送了本《365夜故事(上)》给我,自此,开始了这一生漫漫的爱书之旅,却是父亲始料不及了。那本故事集,至今还在家里藏着,最爱的是《马头琴》,本来给小孩子读的,多是童话和寓言,这一篇却是一个悲伤的故事,现在回想起来还记得读过之后久久不能平静的心绪,当时还不懂这叫做感动,或者说,悲伤。
遗憾的是,父亲后来没有买(下)给我:(
后来家搬了,每周不能少的节目,依旧是拉了父亲去少儿书店。店堂永远是昏暗的,踩在老式的木地板上,心情愉快的要飞出来。不记得在这里买过多少本书,只记得少儿版的《西游记》读过后,就迫不及待的找了原版来读,四大名著里,却是一头扎进《红楼梦》,自此再没出来过。
在电视剧《红楼梦》播出的时候,已经读过一遍书了,很多地方不懂,但那一颗心,却锁在了大观园里。看晴雯逝去的时候,已经泪流不止,到黛玉焚稿,更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大哭了一个晚上,家人却也不来劝,现在回想起来,父母对于我的思想和心灵,却也没有过更多干涉,虽然他们也许不很能理解,但我感念他们给我的这种自由,一任我的心,在书中疯长着。
中学时代课业越来越重,没有了小学时那样自由的时间,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此时,对于书也已经有了自己的取舍喜好。中国古典文学和西方文艺,最能让我沉醉,爱上画,也是在这个时候,梵高的向日葵,到何时也都是最爱。也就是在此时开始了这半生以来,为书痴狂的藏书。
按说买书跟家人说的话,也不会不支持,可那时候,不仅仅是书,音乐也同样让我着迷,后来又爱上了电影,也就不好意思跟父母要更多的钱,只有从伙食费里挤出来,自己也安心些。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学会了淘书。
慢慢地,书多了,时间却更少了。直到高考结束,那时的感觉是,终于有时间好好看看书了。那个长长的假期,却是舍不得出去玩,迫不及待地要把这几年来攒的书细细读过。
没能读完,要离开家到陌生的北京了。行李里,还是放进了那一本《红楼梦》和其他几本筛了又筛,选出来的书。也就是那时候开始,书,成了搬家时候最重的负担:)
大学的那几年,时常可以去风入松坐坐,在那书的包围中,感觉很温暖也很安静,但却很少在这里买,是因为价格……而春秋两季的书市,却也少不得去淘。万圣书园是最爱的去处,那条小巷,至今仍在梦里时常出现,后来的雕刻时光,那又是另外的故事了。
大学时候读的书更杂了,但心中的最爱,仍是那一本《红楼》,如诗如画,如歌如梦。高阳的历史小说系列,此间收集了些,最爱的《红楼梦断》却因各种原因还没有买到,不能不算个遗憾。这段时间的藏书却也不多,花着父母的钱,在消费这么高的地方,实在没有理由不节省。那一次,父亲寄来一张单子,是单位给他们的买书票,可以在北京的指定书店里用。王小波的一套青铜、白银、黄金时代,就是用这票买来,拿在手里,无比的厚重……
现在,人更加不自由,经济上却可多少算是独立了。于是,书店、光盘市场,成了最频繁光临的去处,倒是商场、服装店,并不比读书时光顾的频率高多少。虽然不很喜欢网上书店的感觉,但折扣还是很吸引人,那一次在当当淘出一套80年代文丛来,却把送货的小伙子累的够戗。
八年的时光,从《背影》的纸间就那么匆匆溜过,读书的人,依旧长发、布衣,背双肩包,清晨一路赶着去坐公车。但那少女时代,却是无论怎样留恋,都已不会再回头了。唯一不变的,是这对书的痴爱。
翻开书,依旧在熟悉的位置,找到那时刻下的两枚章,一个只一个字,是自己的名字,一个却算得是为自己取的号,时光如逝,印记还是那样鲜活。却原来,时光,并没有改变那根本的东西啊。
而这余下的生命,依旧会为书而痴,而醉……
2002年9月20日
草于中秋月圆前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