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934次浏览/0个回复 分享到 
米兰灰

新疆登山队尼泊尔遇山难三人死亡 领队接受调查(转)

5月13日,中国国首支道拉吉里峰(尼泊尔)民间登山队在下山途中遭遇风雪,确认三人遇难,两名受伤队员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的医院接受救治,其余两名队员在宾馆休息,而新疆籍领队杨春风正在接受有关方面的调查。据悉,这支民间登山队由10人组成。除领队杨春风本人外,还有攀登队长张伟(江苏),队员李斌(深圳)、张梁(深圳)、赵亮(深圳)、张硕坪(苏州)、韩昕(淄博)、楼国龙(广州)、饶剑锋(深圳)、随队记者郑向峰,其中队员韩昕、李斌、赵亮在此次登山中遇难。


新闻链接:道拉吉里峰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中段,东距珠穆朗玛峰约300公里,排在世界8000米高峰中的第七位。道拉吉里峰的梵语意思是“白色山峰”,因山势险恶,有“魔鬼峰”之称。在突击营地与顶峰之间的路线上,充满了明暗交替的冰裂缝和悬垂的刃脊,攀登尤其困难。1993年“中国西藏14座8000米以上高峰探险队”登顶该峰。


此次道拉吉里峰探险活动负责人新疆人杨春风曾4次登顶博格达峰、10次登顶慕士塔格峰,还曾带队攀登世界第六峰卓奥友,并于2008年登顶。2007年、2009年分别登顶珠穆朗玛峰,成为国内惟一一位两次登顶珠峰的民间登山者。2009年他率队出征尼泊尔攀登马纳斯鲁,8名队员全部登顶世界第八峰。


2009年底,杨春风退出之前的探险公司,在新疆注册成立“杨春风高山探险服务公司”,首个活动便是攀登尼泊尔的道拉吉里峰。由于杨春风目前还在加德满都接受事故调查,记者未能联系到他。而记者找到了本次登山计划的后勤保障联系人‘麦子’,她在电话中委婉地回绝了记者的采访。麦子推荐了“十一郎”的博客,并告诉记者,“十一郎”是国内知名的登山人士,他的很多观点值得关注。


在十一郎的博客中,记者看到关于这次山难情况的队员讲述。

报告细述山难


在博客上,此次登山队队员张梁告诉一位记者,他们共8人于尼泊尔时间5月13日中午1时成功登顶,来自苏州的张硕坪在训练中中途退出。登顶前天气一般,下撤过程中天气突变。“高海拔的雪山上突然刮起了风,下起了雪,但不像暴风雪,当时只有两个夏尔巴(当地人)向导和队员们一起下撤,大家奋力往下跑,情况很乱;下撤到海拔约7800米左右时,我发现李斌出现状况,好像是高原反应,然后他就不走了。”张梁话语中流露出悲伤之情:“李斌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跟我们说了最后一句话:‘赵亮、韩昕、梁哥,明年我们还要一起登雪山’!”

5月18日,几天的调查取证,5名下撤领队、队长、队员的口述,以及夏尔巴领队的叙述,随队《淄博晚报》记者郑向峰出具了一份“道拉吉里峰山难的最终登山报告”。


在报告中记者看到,准备和登顶过程中一切正常。登顶成功并拍照后,队员们开始下撤,至8100米时,张伟不慎滑坠至7950米处,后自救止住,和一名夏尔巴向导一起下撤;剩下的7名队员中,饶剑锋和一名夏尔巴向导结组下撤,其余6名队员和3名夏尔巴向导共同结组下撤。下撤约2个小时后,天气变化,起了云雾,刮风下雪,能见度下降。


下午18时30分下撤至海拔7600米处,队员李斌体力衰竭,队伍遂放弃李斌;约21时30分,由于体能透支,杨春风在海拔7450米处滑坠,丧失意识,后被上来接应的夏尔巴向导发现,用绳索拖回位于海拔7350米的3号营地;队员赵亮体能透支,失足滑坠摔下山崖,夏尔巴向导判断救援无望;其余队员体能也严重不足、意识不清醒;队员韩昕失足滑坠下山崖;队员张梁在夏尔巴带领下,于凌晨约6时返回 3号营地;剩余队员遂停止行进,等待夏尔巴向导前来救援。


6时30分,第一批夏尔巴向导带着氧气、水、食物、睡袋等物品前去救援;第二批夏尔巴向导于9时前去救援,10时救回队员楼国龙,同时报告说队员赵亮和韩昕已无望救回;第三批夏尔巴向导于下午约13时30分继续上去救援,18时救回队员饶剑锋,并报告上面未见到其他队员。


队员楼国龙在C3营地发觉脚趾下撤时被冻伤,饶剑锋在下撤时颈部扭伤,张伟在下撤时因为滑坠丢失了眼镜,造成双眼雪盲症,回加德满都后相继在当地医院治疗,其余队员除身体极度虚弱外,无其他损伤。据张梁介绍,这次活动每人费用10万元。


博客中表示,此次登山本应是夏尔巴向导与队员一对一配给,但实际上没有实现。而上去的能力又不强,这种情况下,能力弱的没人带就很有可能下不来。张梁分析,当时的天气不至于导致死亡,而是因为向导的服务出了问题,加上天一黑,一晚上在山沟里转,焦躁的情绪加上寒冷导致人意识模糊。


切忌“盲目”登山


对于这次事件,乌鲁木齐市登山协会主席王铁男表示:“登山是一项很危险的运动,再好的向导也不敢保证不出山难,谁敢说《进入空气稀薄地带》讲的那次珠峰山难的向导不是世界一流的向导?中国的民间登山组织需要培育,这次山难我们都要吸取教训,希望在今后的探险过程中尽量避免此类情况。”



“这次登山属于民间组织,具体情况我们并不清楚,所以还无法判断。但是从报道中看,队员的身体基础不错,都攀登过5000米以上的山峰。可是登山过程中谁都无法预测会发生什么事情。”新疆登山管理中心副主任金英杰说。



王铁男提醒有意愿登山的人士,登山切忌“盲目”,要“科学登山”。登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阶梯性地逐步增加高度。人的身体对每个高度的适应能力是不同的。能够登上5000米的山峰感觉比较适应的人,才可以尝试攀登6000米。所以在攀登8000米的高峰时,应该先选择一些技术性的山峰来作为先期锻炼。



商业登山争“钱”



山难发生后,山友们在户外网站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些人当中有登山协会负责人,有资深登山者;大家有冷静思考的,有义愤填膺的,也有破口大骂的,但更多山友将矛头对准了中国商业登山的出路问题上。



名为“风雨交加”的山友发帖《有一种力量叫民意》质问:“目前所有商业登山的游戏规则都由少数拥有资源的机构制定。外国商业登山机构利用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理念,进入中国后快速席卷中国的高额利润,山友们又得到了什么?当地登协为了保证自己的利润,给外国商业登山机构设立的高成本势必要转嫁到中国消费者

更多山友则表示,国内大多数山峰都被官方登山机构控制,民间登山团体无法获得更大的机会,所以就将矛头对准了国外,如何平衡关系,让那些“脚痒痒”的山友们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高地呢?



就此事,王铁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国内确实存在官方登山机构“一统天下”的情况,而且价格非常高,比如登陆珠峰要25万元,道拉吉里峰攀登难度并不比珠峰低,但这次收费才10万元,当然会吸引很多人。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公司很难生存,于是只好组队到风险更大的国外山区去攀登了。


另外一方面,国内登山者多在乎高度,而外国登山者则更享受过程。“我很少看见外国登山队会需要向导,而国内登山已经习惯向导和队员的比例是1:1。在别人的帮助下攀登,很难起到锻炼的结果。”王铁男说。


而关于商业登山之争,新疆登山管理中心副主任金英杰认为并不存在官方和民间之争,因为在现阶段官方登山机构已经转变为登山管理。“主要是监督商业登山机构的资质等。现在官方的登山机构很少组织登山活动,转为全面健身。登山属于高危险运动,登山管理中心只引导登山者。”金英杰说。关于这次杨春风带领的商业登山会不会对新疆的登山运动有影响,金英杰认为现在最终的认定还没有出来,所以还无法判断。(记者巩亮亮 摄影报道)


米兰灰发表于2010-06-16 23:03
分享到
  934次浏览/0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