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稻、玉泉山、昆明湖、颐和园,对,就是那一边。
上上周,是海淀公园收割节,本周六,看则里------颐和园西门西,北坞公园+玉东公园。
(贴图为本主上周六手机实拍)
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和生产国之一,距今约有一万二千年的种植历史。中国的甲骨文中有“稻”字的记载,诗经将黍、稻并提,多处描述“水稻”。如:
《豳风·七月》:“十月获黧,为此春酒。”
《小雅·甫田之什·甫田》:“黍稷稻粱,农夫之庆。”
《小雅·鱼藻之什·白华》:“彪池北流,浸彼稻田。”
《唐风·鸨羽》:“王事靡盛,不能艺稻粱。”
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禾、僳、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级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了明代,更类“稻居廿七”之说,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就北京区域,西周时期水稻逐渐扩展到黄河以北地区,东汉渔阳郡太守张堪在今顺义区牛栏山附近“开稻田八千余顷”,三国时期修建车厢渠后,在海淀一带开始种植水稻,清康熙年间,稻田已分布在六郎庄、北坞、功德寺、青龙桥、海淀一带。由于六郎庄、北坞一代的灌溉水源自玉泉山泉水,水质流量清澈,灌浇出的水稻米粒饱满光润,蒸饭有黏性,熬粥呈茶绿色,因而享有“京西稻米香,炊味无知响”之美誉,被指定为专供“御米”。
慈禧当政时,曾下令在颐和园外半里,自北坞、蓝靛厂、巴沟一带划入御用稻田。稻田是御田,归朝廷所有,不许稻农进行稻谷交易。康熙五十三年,内务府奉宸苑在青龙桥设立了“稻田场”,专门管理皇家稻田的事物,为京西稻田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此处略去N年N字)
1957年、1966年永定河引水渠和京密引水渠通水后,建设万亩灌区5处,千亩灌区16处,灌溉面积11万亩,有效地保障了京西稻的安全生产。
1963年开始,由于京密引水渠部分河段通水,为水稻向山后扩展创造了条件。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海淀区实现了水稻种植重心移向北部的发展目标。1970年全区京西稻亩产高达398.5公斤,比1958年高出37%。不仅创历史最高记录,而且在以后的十年内无论种植面积还是单产都未达到这一水平。自此海淀区北部地区成为海淀区种植京西稻的新中心。
。。。。。。。。。。
目前(2013年),在北京观稻,有三处:
1、上庄镇西马坊(该镇上千亩真正的农田)
2、海淀公园(收割节第11届)
3、北坞公园+玉东公园(收割节第二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