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1224次浏览/2个回复 分享到 
新芽

日日都是好日————让我们掌握自己的《智慧人生》 国学大师 叶曼先生的作品

还得从去年夏天说起。

去年夏天,在我和朋友拜谒叶曼先生之前,我特地找来了叶曼先生首次于大陆付梓的《世间情》一书,打算一目十行、不求甚解地翻阅一番,就当做过功课了。可是,我刚拿到书就被腰封上的一句话——“人要有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精神”——给攫住了。这句话是叶曼先生与林清玄先生清谈时所讲,语出惊人,就连林先生听罢也如饮醍醐。我心想,这是何等的胸襟和气魄,该让天下多少男子自叹弗如。等到动身前往叶老的家时,我已一口气将书看了一大半。在路上,我心里一直寻思这个参禅悟道数十载、年已耄耋的老者到底何是等面貌、何等神情。

及至我们到了先生住处、见过先生之后,那感觉真是如入芷兰之室。我于佛教虽为门外汉,但那一刻我能理解,什么叫“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什么叫“世间万物皆有情”。先生面带笑容、精神奕奕,仙风道骨之神采扑面而来。随意而坐之后,我们便与先生交谈起来。先生谈锋甚健,逻辑清晰,对答如流,丝毫不像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也丝毫不逊色于年轻人。当天下午,我们相谈甚欢,先生的一席话,也让我们如沐春风。

得知先生又要在大陆出版《智慧人生》一书,我揣着私心,利用工作之便,捷足先登,从朋友那要来书稿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了一遍。心情之激动,直盼望能早日见到该书面世。相较而言,《世间情》写的是一些家长里短、爱情姻缘,为广大女性朋友答疑解惑、指点迷津;而《智慧人生》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超越了《世间情》。近日《智慧人生》终于出版了,我也第一时间拿到了样书,它成为了我这些天的枕边书。我为有这样的枕边书感到欣慰。先生有丰富的人生经验,又有形而上的高度,对世事的洞察、对宇宙的体认,用“通透”二字来说明再贴切不过了。以前,我认为一个作者如果过多地旁针博引、引经据典,那就可能是一种学究气过浓、不自信的表现。我也会不屑一看,可先生的文章从未曾给我这样的感觉。相反,即便我已读过一次,即便有些文章是先生早年写的,可现在我重新翻阅,仍有所斩获,真是时看时新。我就说说,这些夜晚《智慧人生》陪伴我时给我带来的最大安慰吧。

 

叶曼先生在“如何美化人生”这篇文章中说,“日日都是好日”。刚看到这句话时,我觉得这简直是在扯淡。就在那天,我还因为工作上的一个小失错误而灰头土脸了一整天。虽然老板和同事并没有批评指责和冷嘲热讽,但我仍觉得自己不应该出这类低级的失误,一直耿耿于怀。于是,一天的情绪都非常低落,工作自然也没心思去弄。多糟糕的一天啊!所以,我想不明白先生怎么会说“日日都是好日”呢?正想把该章跳过,换换内容,可接下来的一段话不偏不倚地跃入眼帘,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尽管世上事“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百无一可意中人”,但要知道,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英文有句话:“可能还有比这更坏的!”只要不挑剔,便会觉得事事都还过得去,如果能够觉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那么日日都是好日了。爱每一个人、每一个生物、每一个时间,凡事退一步想,而且乐天知命,就会有个至善尽美的人生。

 

我立即反思,是不是自己太把那个小失误当一回事了,是不是自己太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为了这等小事而情绪失控,岂止可笑,简直汗颜?仿佛我的心中住着一个敌人,时时站在对立面来攻击那个原本不想沮丧、不想失望的我。它说我为什么那么差劲,为什么连那么低级的错误都看不出来。我越沮丧,它就越张狂,在它早就挖掘好的泥沼中我也陷得越深。我难道坐以待毙,难道没办法消解一个小失误造成的负面情绪?听听先生怎么看待的吧,先生告诉我们“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还告诉我们英国的一句谚语“可能还有比这更坏的”。 “一切事情,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每一个下一秒钟都充满了未知,都是新的下一秒。而我恰恰应该正视和感谢那个小小的失误,把每一次挫败的出现都视做生活的考验和新的转折。惟有如此,我们才能以更好的心态去迎接下一秒的到来。禅宗说,人要惜时如金,惜人如玉。为什么我们很多人只有在生病的时候,才会想起不生病的时候有多好呢,才会想起那么拼命赚钱到头来也不是你的?而在不生病的时候,又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却拼命去求钱财名利,而又往往求不得。难道粗茶淡饭的日子又有什么不好?为什么直到离别的时候,才会想起聚首的时刻是那么珍贵美妙?而相处在一起的时候,又要争得面红耳赤,争个高低上下,甚至互相倾轧?难道平平淡淡有什么不好?珍惜眼前的一切吧,不论好的坏的、善的恶的,请坦然接受。只有活在当下,才能活出真色。我们不做那只“哆嗦嗦,哆嗦嗦,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的候鸟,我们要今天就垒窝,我们在要这一时刻就垒窝。至于垒好了窝,还会不会被冻死,那只有天知道了。人常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这也是我为什么被先生的“人要有时时可死、步步求生的精神”这句话打动的原因了。何等潇洒的人生态度!先生参禅悟道,早已将尘世的一切置之度外,就连生死也参透了。我仍然记得那个下午,先生说过,如今她虽年过九旬,但是只要有人愿意听她讲解国学、开示佛法,只要她还能走得动,她就继续讲、继续奔走各地。对于先生而言,日日都是好日,对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新芽发表于2010-05-05 13:22
分享到
  1224次浏览/2个回复 
    新芽
    有人看这书吗
    新芽

    有真智慧的人,他的一生消极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积极的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俗话说:“我们希望别人如何待自己,我们便如何去待别人。”这便是“智慧人生”。

    读叶曼《智慧人生》就像品茗,越品越有味。“因为人之一生,从出生、成长、长大、衰颓,到死亡,对于每个人来说很漫长,而对于整个宇宙来说如沧海一粟;而‘智慧’二字的组成,是日知而心彗。有真正智慧的人,深知人性,了知人生,所以方能宁静淡泊以处事,忠厚仁义以待人,便成为众望所归的大好人。有真智慧的人,方能使人生真平等,真自由,真幸福,真圆满。”

    该书内容分为四辑,从美开始,到家庭和谐,再到女人直至人生的境界。在书中,她时而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时而谆谆告诫,循循善诱。像是自语,又像是布道,似长辈,又如朋友,读来感觉无比亲切,言谈中没有教条,没有批评,更多的是一个长者看透世事后充满智慧的建议,好像一位母亲对儿女的谆谆教导。书中包含了人生的各个方面——衣食住行直至生老病死,处处充满着智慧。出入书里书外,引申延展,每每别有会心。从中演绎出完整的生活哲学、处世态度。贯穿其中的是一个“和”字。

    乍看这本书,它是清新的小品文字,内容涵括了人生的各个方面,既没有重点非重点之分,也没有上下左右之别,但后来放慢速度细细咀嚼的时候悟得它更像一本励志书。进取、乐观,健康、自信,到这里来找肯定找对了地方。人书互证,向我们提供生活的参照。人生诸项,于叶老几乎是一连串注定的连缀,学业有成,家庭幸福,直到耄耋之年,也一直保持一颗年轻的心,真是羡煞人也。叶老摊开关于自己和他人的各种话题,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谈文学也说人生,谈佛学也聊境界,开宗明义,曲终奏雅,分明是要给读者上一堂生活的咨询课。如果硬要给《智慧人生》归类,也许就得拖泥带水说成这样:“一本解读人生活出智慧的小品风格的励志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