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风大侠是个有思考能力的人,问了一连串有关“科学”的大问题,这些问题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当然,那些忽悠的说法除外(可惜我们听到有关科学的解释,忽悠的占多数),我这里与你讨论一下“什么学问是科学?”
在60年代,国外就有“小科学与大科学”的说法,所谓大科学研究,是指规模巨大、人数众多、投资庞大、并有相当大的社会影响的综合性的科学研究。美国学者认为,一亿美元以上的多学科的研究,就能称得上大科学研究。相对而言,小科学研究是单学科的,人数较少,投入较小,是更前沿,更创新。
美国的科学似乎是小科学和大科学的结合。既有火星、木星探测,还有各种千奇百怪的项目,诸如鳄鱼的咬合力有多大之类,主要是满足好奇心,这是小科学。
中国的科学,当然也有两弹一星、神五神六,以及南极科考等。中国大科学研究能够成功,这是由中国的体制所决定的,中国可以充分地动用社会的各种力量和国家的各种资源集中力量进行某个方面的研究,就如将一束光线聚集,威力更大。而中国的小科学研究则相对落后,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我们的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应试教育的压力影响学生兴趣的培养和创造性,缺乏兴趣的研究,是不容易取得大成就的根本。科学研究中论资排辈无法调动年轻科学家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小,从网上近期热议的“逃离科研”的话题中可略见一斑。
社会日益严重的急功近利倾向,恶化了科学研究的氛围,高校和科研机构都鼓励研究人员从事大科学的研究,鼓励申请大课题,重视申请科研经费的量,而不重视科学研究的量。大部分有探索性的工作,也局限于少数人所钦定的“指南”。研究者为了项目和经费,为了评奖和职称,为了迎接名目繁多的评估,很少能够由着自己的兴趣。小科学有小科学的优势,它灵活性强,富有创造性和探索性。许多伟大的发现,大都来自小科学的研究,例如,激光的研制、抗生素的制造、DNA结构的发现、半导体原理的研究等,都是小科学研究的成果。
至于中国社会的组织和支撑,所有这些从资金投入来说本来是大科学。然而,最后的成果,却大多停留于论文和鉴定,没有为社会所用,几乎是研究者及其单位的自娱自乐,因而最后也不像是大科学。
这里说的多了一些,请耐心看吧,如果有做科研的网友,你的研究是“大科学”,还是“小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