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 ······

1889次浏览/4个回复 分享到 
老 A

۩۞۩【文章推荐】 新锐摄影师成长路线图 ☆作者:海杰

2011年,年轻摄影师张晓在法国红得一塌糊涂:大半年时间就去了巴黎六次,他的个展在巴黎开幕,观众需要排队才能观看。法国汇丰银行还资助他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海岸线》。

 

可就在三年前,张晓还只是活跃在个人摄影网络空间fotoyard上的“张二驴”(张晓网名,这个名字似乎代表了整个苦闷的摄影新势力以及网络群体文化)。张晓供职于重庆一家报纸,为了拍自己真正想拍的照片,他索性辞掉了工作,成为一名自由摄影师。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沿着中国海岸线行走拍摄,为了省钱买胶卷,他经常下榻30元一晚的旅馆,一碗泡面填饱肚子。

 



 

2009年上半年,色影无忌为张晓推出首个网络个展《他们》,那是张晓用lomo相机拍摄的,奇怪的色彩和看上去不怎么美好的画面一经传播便招致了来自以拍摄风光为主的摄影爱好者的一片骂声。但不管怎么说,“张晓”开始引人关注,专业评论开始涉及张晓。2010年,张晓获得三影堂摄影大奖,奖金8万,紧接着,他获得侯登科纪实摄影奖,奖金5万,之后获得法国才华基金中国区冠军,各国艺术馆开始争相邀请他做展览,画面可以切换到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近年来,中国年轻摄影师们活动的场域大致有这么几个地方:色影无忌、fotoyard、豆瓣、flickr、蜂鸟、雅昌摄影网等,影像方面主要以前三处为主。对于大多数年轻摄影师来说,网络的存在,虽然让他们可能暂时处于散漫且无人理会的“放养”状态,但网络强大的传播功能依然让难以进入行业评价体系的摄影师们看到希望。

 

很长一段时间里,传统媒体固执的准入制度,对于摄影新人作品一定程度的后知后觉和迟到的审美预判,以及漫长的出版周期,导致他们的版面一般留给早已被定性的摄影师,新锐摄影师们的个性表达、先锋视角以及迥异于传统的摄影语言极少获取空间。像《南方周末》这样两度刊登张晓、王久良作品并具备巨大社会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并不多见。而拍卖行对于史料性影像的偏重,同样使得年轻摄影师的作品难以进入。

 

网络则不同,它解决了发表受阻与分享障碍的渠道问题,并且在一个具有精神认同的群体言说平台上表达自己。传播快捷、空间无限制、意见表达即时、民间认同……活跃在网络上的摄影师表现出这样的特点:网络交流、群体归属感淡化、行动独立。

 

时下一些成名的摄影师都有自己的网络个人主页,不时推出个人在线影展,他们通过网络走红,然后获得专业认可,最终得到较为宽松的创作条件,包括进入国际市场的机会。

 

2011年9月,挪威国家美术馆前馆长、资深策展人兼独立出版人Per Bjarne Boym在三影堂与国内几位摄影网络媒体负责人见面。他希望通过网络,挑选一些摄影师赴挪威参展。“网络里活跃着最有才气的年轻人。”Per Bjarne Boym说。

 

网络是新锐摄影师们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也是初始之路。他们通过网络日渐形成职业化意识,并及早去适应新媒介带来的便利。同时网络成为他们重要的营销渠道,国内外各种展览、基金,甚至经纪人,通过网络了解他们,为他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平台。

网络及其不断增长的用户群体,无疑为这些备受困扰而充满才华的年轻摄影师们提供了出口。传播媒介的地位变化,将直接导致传播优先权的易帜。但如何保持放松的创作状态,不至于因为物质条件不济,影响到创作的主观自觉,如何与画廊、藏家、各种评选以及基金建立良性互动,不得不成为这些通过网络成名的摄影师们需要解决的新课题。种种现实,决定了新一代摄影师可以理直气壮地不依靠体制,但不能不依靠最新的营销模式。

 

是的,早该这么干了。



老 A发表于2012-02-28 12:16
分享到
  1889次浏览/4个回复 
    闲人
    强
    果然
    摄影,但千万别当摄影师。
    静空和尚
    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