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zt苦战百公里,跑过地狱即为天堂----... » 回复 |
(2010年5月8日,北京)镝木毅展开双臂,像滑翔机一样在终点前的冲刺地带忘情得地享受着两旁观众的欢呼。当冲过终点的时候,镝木毅振臂一呼。这一幕发生在5月8日举行的The North Face 100®北京国际耐力跑挑战赛100公里终点,最终来自日本的选手镝木毅以8小时48分10秒成功卫冕。张辉骥以11小时21分27秒获得女子组100公里冠军;男子组50公里冠军为贾潇晶,女子组为刘君彦;10公里男女组冠军分别由潘子辉和张利虹获得。图为比赛精彩瞬间。
转载
曾华锋的博客
大战归来话得失(2010-05-13 22:28:46)
百公里赛硝烟渐散,得失成败如退潮的沙滩,缓缓呈现于视野,历历在目。有什么值得总结的经验?有什么需要反思的教训?
训练不够。迎战百公里最重要的训练课是进行30公里以上长距离配速跑和山地穿越,但我一次没弄。因大马后右腿疼痛,只进行了6次共90公里的中速跑和慢跑,远远不能满足需求。田玉桥则跑了一个50公里、一个55公里,还有多次山地长跑,杨建国也跑过一次54公里,打下了良好基础。
思想轻敌。加上这次,已是第五次参加百公里赛,算得上一员老将。前两次还没有开始跑马拉松,第三次刚开始跑马拉松,因此在比赛中以山地行走、穿越为主,即使赛道再长难度再大、耗时达18小时47分31秒也没觉得多难受。这届山道比上届多了一倍,更要命的是,上升5006米,下降5216米,远远超过预计的上下各3000米。长时间山地穿越使体能消耗很快,配速在10分以上的有20公里,15分以上的有3公里,20分以上的有2公里。此役成为我长跑、登山以来最艰苦的一次角逐。
起跑过快。实际上,一开始还是在有意识地控制速度,跑在40多名。上居庸关时,没有冒进,匀速前进。但是,从下长城的第3公里开始,为了抢回损失的时间,就开始加速,连续4公里跑到4分多。虎峪山脊下山时,又有4公里跑到4分多。此后,在关公岭下山时,也犯了类似错误。这样,前30公里消耗体力过多,导致后继乏力,最后连平地也跑不起来。
饮水不足。跑步携带水瓶或饮水背包不符合我追求简洁、轻便的性格。这样的话,对补给站的依赖将大大增强。由于赛前没有仔细研究线路图和补给图,加之补给站全设在公路上,上山时没携带功能饮料,好几次口渴难耐,却只得忍到公路补给站。从而,体内水分流失,电解质失衡,体能下降。幸好,驴友朱迪和一名观众提供了3瓶红牛,提振了精神。
后程加速。这是成功之处。最后15公里重振雄风,基本是一口气跑下来,速度多在5分左右,反超7人。尤其最后2500米,配速提到4分多,所向披靡。究其原因,越跑越快的训练方式奠定了基础,大马的以赛代训也增强了长距离奔跑能力。
胜负从来不久长。没有永远的王者,也没有永远的败寇。回首过去,是为了将来跑得更好更快。这些年来,我一直处于上升时期,期待经过相对科学而系统的训练,把这种态势保持得长久一点,深入一点。若能有跑友从中受益,那将是意外的收获,莫大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