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杨澜两个字眼睛就立时亮了起来,看到“序言,如果是作者自己来写,多半是很谦虚的告知或者是引领读者提纲挈领的了解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和作者的创作心路。跋,现在的作者多数邀请文化名人大腕来写,把文章的内容进行升华,也似是“拔”高了吧。”和“之所以这么说,对于杨澜来说不必为五斗米折腰,但是她也舍不得在事业、工作中那种“被需要”的感觉。是啊,“被需要”的感觉很不错!观众需要她、公司需要她、家庭需要她、慈善事业需要她……但是对于我们,还必须得为五斗米折腰,没有观众需要我们、我们也做不起那种慈善,所以只能是先瞧瞧,在合适的时候才能参与进来,依靠假期精心计划的驴行。”更是激动的想看看杨澜的原文是怎么写的,急迫的想知道她的观点。找到原文,看到“
我到过许多美丽而宁静的地方,不止一次萌生过“住在这儿就不回去了”的幻想。仅仅是幻想。因为通常一周之后,我必须返回到滚滚红尘中去。为了更多的名和利吗?似乎也不是,倒更像是一种惯性,像一枚齿轮,自身被带动的同时也带动着一连串的齿轮。必须承认,被需要是一种很不错的感觉,通常假期后一个月的日程已经被排满了。比这些更重要的,大概是我还有激情吧,比如有创意的事,有挑战的事,我很难抵抗那诱惑。在感叹自己是“劳碌命”的同时,一点小小的冲动和兴奋还是有的。所以我并不是那种轻易被《桃花源记》催眠的人,因为我相信那里的人们依然会遇上洪水瘟疫,依然有夫妻婆媳的麻烦事,等生了病,也还是要到大医院去看病的。
辞去大城市里的工作,找个心仪的地方,当上客栈的小老板,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更主动的追寻?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大概不会很成功,因为你想逃避的事或人迟早还会找上门来,或是你想逃避的压根儿就是自己,那么你注定是无处可逃了。而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恰恰是主人公们的主动选择。有的人追寻儿时的一个梦想,有的人不甘于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的人要在鸟语花香处生儿育女……每个人的出发点或许不同,但几乎都是出于自由的意愿:“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写满字里行间。
”
的时候除的时候我的心都快融化了,这么真实质朴的感受,这么理性的向往和保存自己的生活,不愧是楷模。一大早看到这样的东西除了愉悦还是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