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那里》推荐序
读到本书中的这些故事时,正是我连续工作十余日,每日穿着7厘米高跟鞋在演播室的玻璃地板上站立八个小时之后。无论是疲惫的大脑还是生疼的双脚都在提醒我:“瞧瞧人家,那才是生活!”
我到过许多美丽而宁静的地方,不止一次萌生过“住在这儿就不回去了”的幻想。仅仅是幻想。因为通常一周之后,我必须返回到滚滚红尘中去。为了更多的名和利吗?似乎也不是,倒更像是一种惯性,像一枚齿轮,自身被带动的同时也带动着一连串的齿轮。必须承认,被需要是一种很不错的感觉,通常假期后一个月的日程已经被排满了。比这些更重要的,大概是我还有激情吧,比如有创意的事,有挑战的事,我很难抵抗那诱惑。在感叹自己是“劳碌命”的同时,一点小小的冲动和兴奋还是有的。所以我并不是那种轻易被《桃花源记》催眠的人,因为我相信那里的人们依然会遇上洪水瘟疫,依然有夫妻婆媳的麻烦事,等生了病,也还是要到大医院去看病的。
辞去大城市里的工作,找个心仪的地方,当上客栈的小老板,是一种逃避,还是一种更主动的追寻?如果是前者,我认为大概不会很成功,因为你想逃避的事或人迟早还会找上门来,或是你想逃避的压根儿就是自己,那么你注定是无处可逃了。而这本书让我感动的,恰恰是主人公们的主动选择。有的人追寻儿时的一个梦想,有的人不甘于枯燥乏味的生活,有的人要在鸟语花香处生儿育女……每个人的出发点或许不同,但几乎都是出于自由的意愿:“这是我想要的生活。”写满字里行间。
去年读龙应台的《大江大海》,感叹我们的祖辈曾身不由己地被战争的洪流裹挟,漂向命运的不同方向。有时仅仅是因为错过一班轮渡,便是
天各一方,甚至阴阳分隔。至于我们的父辈,他们又曾有过多少选择?上什么学校,去什么单位,住在什么房里,和什么人结婚,和什么人划清界限,都由“组织”安排了。个体的声音被压抑、被忽视,一片可怕的安静。看看今天的中国多么嘈杂、喧嚣,人们扯着嗓子喊出自己的欲望,表达自己的不满,脚步匆匆,车轮滚滚,谁都怕被忽视、被丢下……活跃的个体,膨胀的私欲,激化的矛盾,一个让人血脉贲张又无所适从的年代;一个似乎人人都在发表意见,却又缺少独立清醒的声音的年代;一个似乎价值多元,却又一股脑地追名逐利的年代。
这时,他们选择离开,因为确信这并非他们想要的生活。如果不能改变世界,起码可以改变自己。带着积蓄,带着爱人,带着不愿放弃的梦想和情怀,去打造一片小天地。这片小天地,无论在天涯海角,还是闹市一隅,不仅收容了他们的心,也收容了许许多多路过的灵魂。一碟精致的小菜,一壶明前的清茶,指点几处风景,倾听几段闲谈,这便是人生的驿站,让疲惫而慌张的人们放松下来,一觉睡到天明。这样说来,他们也在改变世界,让我们明白:如果有心,生活本可以这样简单而有趣。
或许爱旅行的我已经去过他们的客栈,喝过一杯米酒,品过几样点心,赞美过古朴的家具,询问过墙上的艺术品。他们友善地点头,似乎认出我但绝不大惊小怪,那份坦然与恬静,似曾相识,又略显神秘。
今天,他们将自己的故事和盘托出,道出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的心灵史。我不可能遁入他们的桃花源,但我欣赏他们的独立与清醒。
杨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