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涵老师,我试着回答你的问题哈。
郭守敬是一个很严肃的科学家,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很出色。在北京的水系设计上,现在的那写菜鸟水利专家们也望尘莫及,非常科学。
京杭运河经过春秋时期、隋朝时期和元初的三次开凿有了很大的改进,担运输终点还是在通州。南方的大量物资还是要人力和蓄力运往北京。郭守敬经过实地考察,吸取前人的失败经验,开通了通州到北京城里的水上运输。一是找水源,原来的水源太小,郭守敬从昌平找到白浮泉,并巧妙地绕过沙河、清和地区的低洼地,从现在的颐和园、西直门引导积水潭,进入通惠河。二是水量还不够,那就创造了船闸式运输,用船闸把有限的水量集中在某一段,待船行过以后,再把水放入下一个闸区,这样一节一节的把船运到积水潭。郭守敬设计是每10里地安一组船闸。你说的13道船闸,那是不是经过了6组60里地啊。这里有没有风水学因素,我还真不知道。这里向默涵请教了。
船闸式运河最早出现在南岭的灵渠,郭守敬有广泛的运用。世界其他国家的船闸式运河,最早是巴拿马运河。新时期的葛洲坝和三峡大坝都是这种方法。
北京的水系,是我下一篇游记的内容,到时还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