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行

      客机徐徐的降落在运城关公机场,运城的天空艳阳高照,我试探着走出候机大厅,从南往北二千多千米,没想到运城的气温也这么高,热。

      习惯性的打开手机一看:十点15分。在运城长途汽车站,引导员告诉我,没有直接去华山的车,要到风陵渡去转车。哦,风陵渡?对,就是风陵渡!正处于黄河东转的拐角,秦晋豫三省交汇处,跨华北、西北、华中三大地区之界。风陵渡从古至今都是黄河上最大的渡口,向来为河东、河南、关中咽喉要道,兵家必争之地。魏国与秦国的古战场就在这里,东汉时的曹操讨伐韩遂、马超,西魏的宇文泰破高欢等著名战争,均发生在风陵渡。传说名字是因附近的风后陵而取。轩辕黄帝为纪念在和蚩尤战于琢鹿之野时被杀的贤臣风后而建的风后陵,也有传说女娲的陵墓就是风陵渡,女娲为风姓,故称风陵。两陵均在渡口附近赵村。金人赵子贞《题风陵渡》就有一句:“一水分南北,中原气自全。云山连晋壤,烟树入秦川。”

      11点30分,风陵渡镇,一位长者告诉我,风陵渡现在什么也没有,不用专门去看的,坐上去潼关的车就可以看到了。11点50分汽车从风陵渡镇开往潼关。12点中巴车抵达风陵渡大桥。

 

     这里就是大名鼎鼎的风陵渡。如今已经建成连接晋秦两省的风陵渡大桥,大桥正维修,临时改成单行道,桥两边的车辆分别要等上15分钟才能通行。在等待过桥的那段光阴,耳边似乎听到了阵阵远古时代的杀戮之音,厮杀声震撼得山川迷乱,鬼神哭泣。眼前隐隐若现的是一幅幅旌旗飘扬, 炮鸣镝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景象。我又宛如置身秦王坐观龙虎斗,魏赵两军大战风陵渡游戏之中。

     走过风陵渡大桥,进入陕西省界,汽车沿黄河边缓缓而行,尘沙飞扬,空气混浊,黄土高原特有风貌展现眼前:黄土地、梯田、沟壑,偶尔也可以看到路边的窑洞。

    中午12点20分,汽车到达潼关,12:40分坐上开往渭南方向的经过华山的班车。这里离华山已经很近,区区只是数十公里路程,车费也仅仅是十多块钱,期待华山,期待登顶华山。然而这区区数十里路足足走了5个多小时,遭遇塞车了,因为高速公路封闭维护,东西方向的车辆都集中在了这一条310国道上,310国道只有两车道。个别司机不守规矩导致大塞车。

也不知道这荒山野岭哪来那么多的车,哪来那么多的大型重车!

      奇怪,四五个小时的塞车,我,竟然一点不心急,心静如水,呵呵。。。

路边的野花不要采,但一饱眼福可以吧?

太阳就快下山了

    傍晚18:50,终于到达华山脚下,一抹夕阳暖暖的照射在山坡上,天空依然明亮,想想远在南海之滨的故乡三月份此时已经入夜,中国的幅员真辽阔。

 

这里就是西岳华山?!

      现在登山似不大合适,找个旅馆,放下包袱,逛逛,找个地方食饭,整天赶路还没用过正餐呢,呵呵,旅馆不贵,一个单间才40块,后来才知道比起别人来说还贵了。

    山脚下的玉泉院,到处是今晚登华山的人们,还有成群晚锻的人们。有好多年轻的学生已经开始登山,也不知道他们晚上在上面是如何过的。

    晚上8时多,用过饭,回到旅社,洗漱,主意拿定,先睡一觉然后登山。

    凌晨1:30,睡醒,整理补给,退房。凌晨2:08分,出发登山。

     玉泉院前只有两名清洁工,他们真敬业,这么早就清洁卫生。

 

    

 进西山门时碰到了一家三口,还有一对年龄相仿的男女。

留下自己午夜在华山路上的影子。   

    登山道夜间有灯,手电基本不用。

    听着音乐,五里关、小上方、青柯坪、回心石依次从脚下走过,登山人们越来越多,男男女女,也不知是三五成群还是和我一样独自一人,只知道他们都比我先登山,有的是昨天晚上十点多就登山,有的更早,也有的是今天凌晨一点多的。天阿,我竟然能用二个小时间爬了这些“年轻人”用五六个小时走的路?!回心石下休整10分钟喝一瓶10元红牛,重新起程。迎头撞见华山一条路上头道险关千尺幢。这是巨崖间一长隙,陡立80度, 石头上凿阶370级,手足并用往上爬,实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没想到深夜里千尺幢下能拍出这么好的照片,嘿嘿。

    继续往上,老君犁沟、五云峰、金锁关、六点准时到达东峰,一路上净是急促的喘气声,人们讲得最多是 “还要不要再走呀”,“哎”,看到的是隔三差五的人们在路边休息,“怎不走呀”?“走不动了”。呵呵,好多人一开始进山的都结伴同行,可是走着走着,有的走不动了,这时毅力好点、体力好点的就继续往上,不知多少人会受不了而停滞不前,千尺幢下有的已经开始下撤,登山看日出的美好愿望随之灰飞烟灭。青岛的小庄一行11个人年夜0:50多开始登山到了青柯坪就剩下她一个人能继续往上了。

    的确,半夜三更爬40里的雄山险道不容易,能胜利登顶东峰的都不是一般人了,而能够在三四个小时内登顶的简直要算英雄了,呵呵。

   华山日出

    登顶,兴奋,汗水湿透了衣服,想找个地方换衣,又怕错过赏日良晨,何况位置也不容易找,山上站满足了人。也罢,稍一站定,冷意上升,才恍悟此时山上的温度应该只是摄氏0度左右,赶紧加穿事前准备的棉大衣,天渐渐明朗,此时已是6:25,我又想起故乡,此时太阳已上半空,但华山太阳才刚要跃出天际,几乎所有的人都在连续不停的拍照。

    日出后的朝阳峰始见西岳华山之“奇险天下第一山”真面目。

        

两位准备论剑的小伙子爬云梯让我等得急!

          

 朝阳峰之巅

              

  三面断崖的“鹞子翻身”     

     朝阳峰上休整10分钟,吃东西,补充能量,山上没有补给站,只能喝自带的水,水冰凉。东西南北峰大环游,绕峰顶-东峰饭店-鹞子翻身-迎阳洞-南天门长空栈道-落雁峰-眺望玉女峰-炼丹炉-巨灵足-沉香劈山处,想加点热水,山上一杯开水要七块钱,天价!

      

       从南天门下来继续往上就是西岳最高峰南峰(2154.9米),上有华夏之横根的华表与华山绝顶的标志牌,挤满了人。据说早在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华山脚下生息。清章太炎考证认为,中华、华夏之“华”藉以华山而名,又说:“我国民族旧居雍梁二洲之地,东南华阴,东北华阳,就华山以定限,其后人迹所至,遍及九州,华之名始广”。也有人认为,中华民族正是以华山脚下的仰韶文化的蔷薇花作为自己的民族图腾而得名的。《书经》、《资治通鉴》等书均记有“唐尧四巡西岳”、“舜三巡西岳”。《书经·禹贡篇》说华山系“轩辕黄帝会群仙之所”,后人推测应该是黄帝在此与各部落酋长会盟。此后,华山声名日隆。秦始皇首祭西岳,汉唐以来,封号递增,愈演愈烈,汉武帝敕修西岳庙,唐高祖送李世民东征祭山,尤以唐玄宗以与华山为本命,封华山神少昊为金天王为最。宋太祖赵匡胤与华山道士陈抟来往密切,得道治天下,朱元璋梦游西岳,定华山名号,清朝更是从顺治、康熙、雍正、乾隆一直到光绪祭祀不断。由于华山位于中国版图的最中央,又称“中华山”。中华山周边聚居的民族又称“中华山民族”。这一成果首先被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引用,创立了“中华民国”。所以华山历来就有“华夏之根”、“中华圣山”之称。汉武帝更是在华山巅峰立下这一中华第一华表:华夏之横根。

 

    下落雁峰,转莲花峰,此乃是沉香劈山救母所在,上有莲花洞摘星石杨公塔等。已近中午时分,此时风和日丽,躲在摘星台下的避风角落,喝自带第二瓶水,品尝那些“金钱”肉味,趟下已经疲惫的躯体,闭上看了太多东西的眼睛,停止自己的思想,一份惬意,一份怡然,登高望远的那一份体味悄悄释放。

     

    下午还要赶路,不敢怠慢,睁开疲劳的双眼,定定神,继续征程,莲花坪-金锁关-苍龙岭-北峰,沿智取华山道而下。

   

华山绝险之首北峰-苍龙岭

挑山工走一程只能挣到30块钱

智取华山路-军魂之路

       在脚步越来越沉重之时,整个人好像越来越轻,小脚肚也隐隐作痛,望着眼前的绝壁险道,望望天空中不时而过的缆车,想起开山凿路的人是多么伟大,想想当年解放军同志是多少的神勇,他们谱写了一曲曲人间赞歌。

      中午13:05,准时抵黄甫峪进山公路终点,乘车出东山门往火车站,中午13:35坐上西安往包头方向的列车,傍晚5点多到达侯马。

     “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独行,行程百里有余,费时十多小时,又加上前天旅途劳顿,食肉不足,如非独行,恐难达成,登华山,不但需要体力,更需要的是毅力。全程徒步,体力已然透支,所幸经过一晚熟睡,在第二天从早上6:30至晚上23时多的长时间不间断无休息高频率活动还能应对自如,竟还能基本恢复,第三天已全无不适之感,看来登顶还有时日。

2010-5-20      

信天翁发表于2010-06-05 23:49  
分享到 
赞过
(2120次阅读/3个评论/1人赞过)
    糖醋鲤鱼
    北国
    很充实的一次旅行。登华山,不但需要体力,更需要的是毅力。感觉,认真写游记时,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