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风净土,寿源凤山

 

    2000余公里,三个半小时的飞行,23:30分随着航班的降落,气温也从南宁25°的温暖骤降至北京-2°的寒冷。离开北京的第二天,北京下起了2009年的第一场大雪。从电视新闻中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飘起了鹅毛雪片,昨天还在肃杀中挣扎的秋叶已经披上了厚厚的白雪。走出T3航站楼,冰冷的空气吸入喉咙,肺部发出剧烈的咳嗽,仿佛是代替肌肤表达对这近30°温差的抗议。行李中全部的衣服拧拧巴巴的裹在身上,很难抵御这夜的寒冷。坐在机场回市区的大巴上,看着路旁还没有消融的积雪,数小时前温暖的广西与此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2009年11月29日下午,短衣短衫走在南宁的街头欣赏南湖的秋日,遍寻当地的小吃,华灯初上漫步中山街,琳琅满目的美食摊前,人头涌动,脚步流连,只恨自己没有多长出两个胃装进这太多的诱惑,没有多生出两只眼睛,将这五颜六色收纳于心。

    当北京大雪纷飞的时候,我正在从南宁去往巴马瑶族自治州的路上,其实巴马的瑶族和汉族一样只是这里的少数民族,这里壮族却占绝大比例。车过巴马县城后便是崎岖的山路,一边是绝壁,一边是陡崖,经过6个小时的颠簸,我们一行住进了离巴马县城70公里外的小城凤山唯一的一座四星级宾馆,房间宽敞,明亮,完全对得起“四星”标准。放下行装,来不及洗去征尘,便到楼下欣赏这小城的夜景。酒店的一侧有座山峰,在灯光的装扮下美轮美奂,登上山腰,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和纪念馆呈现眼前,转身便是夜幕下的小县城,街上的灯火与天上的繁星相对闪烁。

    凤山县城在盘阳江之畔,群山环绕之中,在民居与山峦倒影中承载着流向远方。这里人口不到3万人,数条主要干道便是全城的中心,最多的是酒店宾馆,粗数下来不少于100家,看来这座城市是以旅游业为主。随便走进一家宾馆,房价均在50元左右,就连我们下榻的四星酒店,折后的价格也只不过170元。没有重工业,没有稠密的人群,没有过多的物欲,使得这里的空气纯净而清新,人也如这空气和善纯朴。巴马的主要农作物便只有“火麻”和玉米这两种谷物,这里的水很清澈,富含的矿物质使得看上去如翡翠一般。如此环境也成就了世界第五长寿之乡的美名,这里百岁以上的老人依旧能够干些小家务及简单的劳作。

   清晨的凤山城安详幽静,偶尔的车辆划过寂静的街道,消失在群山之间。沿江步行1公里不到便发现盘阳江和江边的相伴而行的公路接着通向了一座大山,山下一座的天然溶洞叫做“穿龙岩”,溶洞形成了天然的隧道,车辆可以在溶洞中上下穿行,盘阳江水在溶洞中只闻其声不见其影了。更加奇妙的是溶洞中还因地制宜的建起了一座占地4200平方米的溶洞地质博物馆,据说在国内同类中最大。

    我们在巴马的行程安排了两天,游览主要的景点几乎都是一溶洞为主。广西以喀斯特地貌著称,溶洞与暗河形成山与山间的通道,我猜想喀斯特地貌的山应该多数是空的吧。去往景点的车又继续在一边是绝壁,一边是陡崖的山路上飞旋,窗外的青翠的山中时隐时现的茅舍和梯田,导游一会指向左边,一会指向右边告知游人那是某某天坑或某某溶洞,由此牵引出的是那梦幻和悠远的神话传说。

    一个半小时之后,百魔洞景区到了,百魔一词来自状语,并非我们想象的“百魔聚居的洞穴”。巨大的溶洞,或高耸或低垂的钟乳石被绚丽的灯光渲染着,增添了更多的神秘和奇异。适逢旱季,溶洞中的水道已经干涸,失去了很多生气和灵性。2005年我去昆明九乡大溶洞的时候被那里洞中的暗河所折服,暗河在洞中穿行如蛟龙游云,一会如涓涓溪流,一会又咆哮着倾泻而下,时而隐没岩石,时而跃出绝壁,洞中到处是水的欢畅和游客的叹奇。于是我建议同行的朋友喜欢溶洞的话有机会一定要去昆明的九乡走走。

    三门海景区算是凤山及此行最大的一处景点了,碧蓝的水波映照着绝壁上的两个字“寿源”,这里是一方水土的万河之源,亦是“广西凤山岩熔国家地质公园”。翡翠般的河水从岩洞中流淌而出,船家载着游客在溶洞中缓缓划行,忽而俯身,忽而翘首,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惊叹。三门海景区汇集了天坑,溶洞,暗河的全部风光于一景,而这些景色又带给游客神、奇、怪、险于一身。当大家正在目不暇接的左顾右盼时,导游的一曲山歌划破寂静,在溶洞与碧水间环绕的流淌着,此时此景使得赞美的词汇已然匮乏,结束旅程之后我依然回味,也弥补了“百魔洞”不足的遗憾。【未完】

    

黄弟吉祥发表于2010-05-24 22:50  
分享到 
(1060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